首页 > 历史 > 近代史

赵构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怎么样?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南宋的开国皇帝。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发生的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幕亡国事例,北宋的末代皇帝宋徽宗、宋钦宗,包括大批皇族和官吏被金国人带到北方,仅仅只有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外逃过一劫,随后在应天(河南商丘)登基为帝,不过赵构在金人离开后依然不敢回到首都东京汴梁,辗转南逃,直到在长江以南的临安稳定住脚步,所以赵构称帝后的宋朝被称为南宋。

  赵构能当上皇帝当然和天大的运气离不开关系,他在金国军队进入东京汴梁之前曾受命去金军那边谈判,史书上记载他先是“慷慨请行”,然后在金军大营中表现得是“意气闲暇”,在谈判陷入僵局,宋军大将姚平仲还向金军发动起攻击后,随行的张邦昌“恐惧涕泣”,赵构却继续表现出皇族的尊严,史书记载的是“帝不为动”。

image.png

  赵构的表现阴差阳错的让金国人以为他是个假皇子,于是要求换人,这一换,赵构算是逃过一劫,替换赵构的宋徽宗第五个儿子肃王赵枢在和议达成后(宋朝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一直被金人扣着不放,然后在汴梁城破后跟着徽、钦两位倒霉皇帝一起被掳到了北方,再也没有机会回来。而金人第一次谈判大获成功,得寸进尺,要求再次谈判,并在获知前次意气闲暇的赵构是真皇子的情况下要求再次让他来谈判。

  好不容易被五哥肃王赵枢顶缸的赵构迫于朝廷上的压力本来要再次前往金营的,结果在磁州时宗泽救了他,宗泽直接跟他说:“肃王去不返,金兵已迫,复去何益?请留磁”,有了宗泽的提醒,赵构就坚决不去金营了,还因身在汴梁城外获得了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名头,有了光明正大招兵买马的身份,也因为不在汴梁,最后成为宋徽宗唯一在外的继承人,真可以说是大难出金营,必有后福。

  赵构登基后改元建炎,建炎这个年号的意义有多种说法,但“炎”字代表着以“火”克“金”却是公认的,不过赵构的这个年号并不能帮助他降低金朝的威胁和对金军的恐惧,有火也要有能勇于操纵的指挥者才能克金不是?赵构显然没有这个胆量,他要做的就是不停的逃,整个建炎年号使用的四年中他唯一做的就是不断地往南逃,往海上逃,只要不被金军抓住就是胜利。

  建炎元年十月,赵构先是从应天跑到扬州,在扬州时,他委派的东京留守宗泽给了上书二十四道,建议他返回东京汴梁以领导收复河山的军事行动,赵构别说同意回去了,反而在建炎二年得知金军南下时,继续带着人往南跑,一直跑到杭州才停下脚步观望,在确定金军不会渡江的情况下,才勉强在群臣的劝勉中往北前进了一小步,来到建康(南京)驻跸。

  他不回去领导抗金,被气得病死的宗泽打下的北方抗金基本盘烟消云散,金军没了后顾之忧,建炎三年末,金军在金兀术(完颜宗弼)的率领下又南下,而且目标很明确,就是来抓赵构,还好,赵构虽然不敢打,但逃得还是很快,从建康开始不停往南边跑,一直跑到定海(浙江舟山)坐船入海,金军都追到海上了,当时有个说法叫“搜山检海”捉赵构,要不是金人不善于操舟,赵构都没地跑了。

  也是在这一次金军南下的抵抗战争中,韩世忠在黄天荡附近击败金兀术率领的十万金军,才算彻底遏制住金军南下的势头,即便如此,赵构也没敢选择长江边上的建康做新的首都,而是选择了更后边的临安。为什么选择临安?还是因为方便逃跑,南边有淮河加长江双重防线,金军不善于水战,同时突破双重防线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即使长江防线丢失,在远离长江的临安也有足够的时间南逃。

  临安的西边有荆襄加四川双重防线,四川有吴阶,荆襄有岳飞,那就更安全了,两道双重防线顶着,安全有了保证,赵构也就放心了,至于进攻?还是先稳住江山再说吧。南宋的这两道防线从防御角度来说还是很牢固的,别说金国了,后来的蒙古人都没办法顺利突破,打了四十多年就在这几个地方你来我往的死磕,蒙古人没辙,还是从云南那边绕道突进来,才彻底瓦解了南宋的抵抗决心。

image.png

  赵构在史书上被称为宋朝的中兴之君,不过他这个中兴之君不是打出来的,他有着宋徽宗之子,宋钦宗之弟的大义名分,只要他在,就是当仁不让的合法继承者,因此,他不需要打,用收复失地之类建立威望的举动根本就没必要,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活着。他在被金军追击的过程中丧失了生育能力,在不断的南逃中被失望的武将发动兵变(苗刘兵变),即便如此,他也依旧保持着随时逃跑的准备。

  对于赵构来说,活着就是胜利,东京汴梁被攻破,父、兄全部被抓,宋徽宗一系,甚至于宋太宗一系的代表只剩下他一个,短时间内恢复中央政府的运转是不可能了,北方大乱,南方也暂时是无政府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先能维持住以他为核心的政府不倒才是头等大事,而维持住他的政府不倒,首要的还是要保证他自己的安全。

  赵宋皇族中宋太宗一脉虽然绝大部分被金人掳走,但宋太祖一脉在南方却有好多,赵构如果死了,宋朝未必真正亡,只要金人无法在江南实行有效统治,残存的士大夫集团大可以再推举一位宋太祖的后人做皇帝,所以赵构只有活着才能作为一面旗帜。

  赵构在后世虽然因为杀岳飞和对金妥协备受争议,但他的逃跑主义对于南宋能快时间的建立起没有争议性的政府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否则没有赵构的南宋没准会变成南明。赵构进金营能免于被扣押,苗刘兵变时能免于被杀,多次在金军南下时能提前逃脱不被抓住,有这种运气的人也活该他做皇帝,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也只有先做赵跑跑,才能成为中兴之君,当然,要是没杀岳飞就更好了。

寇准:宋朝著名宰相,贬官期间写下一首好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可谓是属于文人的天下,下至布衣书生,上至王公贵胄,将相王侯。写诗作词对他们来说,只是家常便饭。无论是欢喜还是忧愁,总是能够把心中的情绪写进字里行间,甚至成就绝世佳作——著名宰相在贬官期间做下此诗,把涛涛黄河,写的如此忧伤萧瑟。 而这首古诗的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相寇准。尽管此时的他,还没有做到宰相的位置,但是他的诗中,却已经透露出了,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用自己心中的理想,给黄河岸边千年不变的风景,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味。 俗话说,为圣贤者“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毫无疑问,寇准就是这样的人。即使身处逆境受到排挤,却依然没有改变他的政治理想。 《书河上亭壁》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那一年对他而言,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本来是一帆风顺扶摇直上的仕途,却遭受了的波折,眼看着锦绣前程就要断送,现实的生活,离自己报效天下的愿望越来越远。他心里的忧愁在所难免,可是他也只能伴随着的一道命令,来到这古老而又荒凉的黄河岸边,从此开始一段不得志的生活。 他对着的水面,不仅开始感慨这段时间的遭遇。叹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想当年一朝春风得意,如今却又失魂落魄。当真是应了曾经写下的那句古诗——“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站在苍茫的黄河岸边,让他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悠悠数千载岁月,这里的风景始终如一。任凭世事如何变迁,滔滔河水始终向东奔流,不曾停息。而他就像是在水中漂浮的船儿,随着世间的波浪浮浮沉沉,可谓是人在江湖,。 世人都说“独自莫凭栏”,可是真的到了他这种境地,又有几人能够逃脱心中的思绪,不去挂怀曾经的一切。独凭危槛,望尽天涯,却始终找不到归去的道路,望不断内心的忧愁。茫茫愁思,随着黄河之水在他心间泛滥,直语将他吞没。 此时的他就,如同是生长在丛林之外的野树,受人排挤,远离核心。只能在苍茫的天空下,独自守候着秋风,任由无情的风雨,卷走他的。无情的现实,让他几近,天色初凉,寒波汹涌,可是都比不过他内心的凄凉,挡不住命运的摧残。 在无尽的长空之下,他与那几株野树都显得如此孤独,拥有着同样寂寞的人生。只不过他仍旧不愿意就此放弃希望,他心中还有一股信念,支撑着他继续前行。 因为如今朝廷的形势,已经如那的斜阳,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摇欲坠。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景象,为此他想要再次振作起来,用自己的能力去挽救当前的局势。不图位极人臣的的虚名,只为天下百姓的安危,江山社稷的安稳。他要用自己的身躯,托起大宋的太阳。 只不过眼下的情形,让他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机会。纵有力挽狂澜之志,却无英雄用武之地。可怜宋朝著名宰相,只能在贬官期间做下此诗,把涛涛黄河,写的如此忧伤萧瑟。 人生在世多有不称意之时,这是每个人都无法躲避的命运。其实人生中的挫折,也未尝不是一种锤炼,不经历起伏又怎能成熟!只有看尽了世间百态,阅尽了世事沧桑,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局势中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最终走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徽宗做的那首词到底有多厉害 宋朝因此续命150年之久

到底做了一首什么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北宋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年仅二十四岁的北宋暴病而亡。宋哲宗之死事出仓促,没有留下遗嘱,让谁当下一任皇帝一时成了朝野瞩目的焦点。《续长编》记载,围绕这个问题,北廷吵成了一锅粥。宰相主张立简王赵似,向则主张立端王。章惇一听要立赵佶当皇帝,厉声抗辩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但在向太后的坚持下,章惇反对无效,端王赵佶终于龙袍加身,当上了北宋第八任皇帝。从他继位之后的表现来看,不得不佩服宰相章惇的远见卓识,看人眼光极准。宋徽宗赵佶“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诗词歌赋,文章书法,样样皆精,是个极有艺术天分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就是不知道怎么当一个治国安民的好皇帝,最终断送了北山,自己也被金国掳走,。 世人皆知宋徽宗的瘦金体和绘画,其实他的诗词也写得很好。如《眼儿媚》:“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寓意之深沉哀痛,词句之清丽幽婉,实不在李煜《》之下。然而在世人眼中,这些恰恰成了他的铁证。 不过,虽然宋徽宗是毁掉北宋的罪魁祸首,但他写的一首词,却多多少少弥补了这个过错,在之变的危急局面中挽救了宋朝,使得得以开创,为宋朝续命一百五十余年。这首词就是《月上海棠》。“月上海棠”是词牌名,《云麓漫钞》记载,这个词牌正是宋徽宗的首创。不过宋徽宗的原作现在已残缺不全,这首《月上海棠》流传至今的只有九个字:“且与我、做些方便”。这首词为何能成为宋朝的救命稻草? 此事还要从头说起。宋徽宗的皇兄宋哲宗,登基时年仅九岁,奶奶宣仁圣烈皇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将近十年,高太皇太后是个强势骄横的女人,宋哲宗形同傀儡。随着年龄渐长,宋哲宗对奶奶的不满之心日益强烈。宋哲宗的第一任皇后是,出身官宦世家,为人贤良温婉,就是由宋哲宗的奶奶做主定下的婚事。宋哲宗恨屋及乌,把对奶奶的憎恨不满之情转移到身上,对她十分冷淡。 在此背景下,宋哲宗后宫发生了一次激烈的宫斗事件。后宫妃嫔刘婕妤深得宋哲宗欢心,对皇后之位起了觊觎之心。刘婕妤工于心计,手段狠辣,她诬陷孟皇后图谋用“符水”害死皇帝,而此时高太皇太后已死,孟皇后没了靠山,宋哲宗立即,把孟皇后废黜,驱逐出宫,强制她出宫当了女道士,在京师瑶华宫修行,朝野民间都为她鸣不平。 宋徽宗继位后,知道孟皇后含冤负屈,动了恻隐之心,把孟皇后从道观中接回皇宫中恩养起来。但不久之后,孟皇后却无辜被卷入朝廷派系斗争风波,她被视为高太皇太后的守旧派人物,遭到革新派大臣围攻,宋徽宗不想为她影响朝局,就把她再度贬黜为道士,仍旧入居瑶华宫修行,在孤寂清苦中度过十几年时光。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靖康年间,金兵南下攻破汴梁,宋徽宗和宋钦宗、所有后宫妃嫔、皇族子弟,几乎被金国人一网打尽,全数押往北国。而孟太后因为早年被废黜,名字不在宋朝皇族名册之内,结果她幸运地躲过一劫。《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宋徽宗被金国人掳走之前,辗转托人把他的那首词《月上海棠》交给了瑶华宫中的孟皇后。 这首词中的“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大有深意。赵宋皇族几乎都被金国掳掠而去,留在中原的只剩下宋哲宗的前任皇后孟皇后,和宋徽宗的皇子,但赵构手中没有皇室的传位诏书,担当宋朝继任皇帝,名不正言不顺。孟皇后是仅存的赵宋皇族中身份最尊贵、辈分最高的人,是保证北宋皇权顺利传承、确认赵构继位合法性的关键人物。宋徽宗深刻意识到,此时赵宋王朝要想复兴,孟皇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孟婆”在北宋时是传说中风神的名字,宋徽宗“留后为兴复基本”,用孟婆暗指孟皇后,“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暗喻让孟皇后相机行事,重兴宋室。 孟皇后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金兵撤走后,在汴梁扶植了皇帝作为金国的代言人。张邦昌深感自己影响力有限,又把孟皇后从瑶华宫请了出来,尊为太皇太后,想借助她的影响力为己所用。《》记载,孟皇后百般寻找康王赵构,找到康王赵构的下落后,当机立断,“寻降手书,播告天下”,正式宣布赵构是宋朝的下一任皇帝,从法统上确立了赵构继位的合理合法。同时她“遣尚书左右丞冯澥、李回及兄子忠厚持书奉迎”,还“后遣内侍邵成章奉圭宝、乘舆、服御迎,王即皇帝位”,一手把赵构扶上皇位。 大宋朝的一线生机终于得以延续,宋朝由此得以续命一百五十年。宋徽宗糊涂了一辈子,当了俘虏终于明白了一回,用一首词保证了宋朝皇权的延续传承,宋朝由此得以复兴。可惜的是他明白得太晚,他要早这么明白,又岂会落到这步田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赵构宋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