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

终姓氏是不是罕见姓氏?在百家姓终姓排第几

时间:2025-03-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终姓氏是不是罕见姓氏?在百家姓终姓排第几?中华民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也有很多的姓氏,将这些汇集成一本《百家姓》,是古人的智慧。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想知道更多百家姓文化,请关注华易网。

终姓氏是不是罕见姓氏终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

终姓有两个来源:一是,帝颛顼之后陆终有后裔取其名字中的终为姓。

二是,据《风俗演义》和《元和姓纂》记载,夏朝太史令终古的子孙有以终为姓的。

在百家姓终姓排第几终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44位,全国人口姓氏排在300名之外。

终氏是黄帝的后代,属正统华夏姓氏。

终氏族人早期居住地在河南、湖北、陕西一带,汉朝以后在河南和山东有较大发展,以南阳郡、济南郡为郡望。

到了宋朝以后,在山东、河北、北京、安徽、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姓终的宝宝名字推荐男孩:终铭奕、终乐尚、终皓帆、终宁景、终彦迪终亦瑜、终谦彦、终迅秋、终朝杉、终儒洋终昊基、终希林、终卓彦、终伟寅、终正传终清健、终道宏、终林超、终杉煊、终珩谦终海广、终源卓、终凯易、终传信、终宇清终安瀚、终卫彦、终义宗、终希慧、终诚启终晨建、终同新、终牧宁、终然彦、终学浩终顺灏、终晨旭、终彦景、终腾志、终禹仲女孩:终汐俞、终沐婷、终涓洁、终淑雨、终清瑶终清荷、终潞彤、终澜静、终煜萱、终燕怡终珵美、终琳佺、终琼容、终瑜琼、终瑾烨终皓玥、终秦瑄、终筠溪、终筱雯、终紫曼终舒笛、终舒茜、终舒莹、终艳东、终艺朦终芮萌、终芷会、终若兰、终若琼、终茗予终茹淼、终莉钒、终莉青、终菁程、终落兮终诗茵、终语萌、终逾婕、终金玲、终鑫玥

宸妃海兰珠:清朝唯一使用帝王封号的妃子,52岁无疾而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要说妃嫔,就连一国之母的皇后都很难使用的封号,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位妃子使用了皇帝封号,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妃子在历史上只存在短短的七年,她就是敏惠恭和元妃,即宸妃海兰珠。 海兰珠生于1609年,是一位来自蒙古科尔沁部的贵族之女,父亲是科尔沁部贝勒寨桑。关于海兰珠的早年经历,无论是官方史书,还是野史传闻,几乎都是一片空白的,而她第一次出现于史料是在天聪八年(1634年)。 据《清入关前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 “天聪八年(1634年)十月十六日。科尔沁部乌克善(海兰珠长兄)洪台吉率诸臣送妹至。汗偕诸福晋迎至,设大宴纳之为福晋。” 大家可以发现,当时海兰珠已经是一个26岁(虚岁)的大龄女了,这在古代早就嫁人为妻了,因此,有学者猜测海兰珠在入宫前曾有一段时间不短的婚史,至于第一任丈夫是谁,结合她入宫的时间点,察哈尔部汗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虽然海兰珠入宫时已经26岁了,身上却散发着成熟女人的韵味,再加上她贤淑文静的品性,令十分着迷,因此,海兰珠入宫不久便荣获圣宠。两年后(1636年),皇太极并封五宫后妃,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大福晋,封号为宸妃,入主关雎宫,地位仅次于中宫的国君福晋(皇后),在五宫后妃中排第二位。 宸字在古代指的是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帝王的代称。皇太极竟然将帝王封号赐给了一个妃子,不要说清朝仅此一例,就在整个古代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足以看出皇太极对这个女人的痴狂与倾心。 就在海兰珠被封为宸妃的第二年(1637年),她在关雎宫诞下了一位皇子,即第八子,皇太极听闻后欣喜若狂,命大赦天下,要知道这是立太子才会有的举措,可见在皇太极心中,这位皇八子从一出生就是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之选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件东西越是珍贵,便越容易失去。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未满周岁的皇八子夭折,这令海兰珠伤心欲绝,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皇八子夭折后的第二天,庄妃布木布泰便在永福宫生下了一位小皇子,这位小皇子便是皇九子福临,即后来清朝入关第一帝。 皇八子的夭折对海兰珠打击非常大,她郁郁寡欢,再加上当时大清国战事紧张,皇太极经常远在前线,不能陪伴她,由此,海兰珠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 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十八日,入宫仅七年的宸妃海兰珠在关雎宫闭上了眼睛,当时皇太极正在松锦前线,在听闻爱妃病重的消息后,他立刻地赶回盛京,却不想还是晚了一步,海兰珠至死还是没能看到皇太极一眼。 海兰珠的离去对皇太极的打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他看到已经没有了呼吸的海兰珠时,竟因伤心过度而数次昏迷,人们纷纷劝他“自保圣躬,勿为情牵,珍重自爱”,他自己也自责“太祖崩时,未尝有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然而,海兰珠的一言一都深深地刻在了皇太极的脑海里了,这令他难以自拔。 最终,皇太极给这位至爱上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由此,海兰珠成为清朝唯一拥有四字谥号的妃子。这段清朝初年被传为佳话的帝妃之恋告一段落。 清朝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端坐于盛京清宁宫,无疾而终,享年52岁,庙号太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74岁老来得子,一直危中求安!谁知儿子却太过猖狂不得善终!

74岁老来得子,一直危中求安!谁知儿子却太过猖狂!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演义》里,钟繇的存在感很低,但是这个存在感很低的人,在曹魏建立时,却高居相国之位,深受的敬重。 即便是到了现在,我们仍在默默使用他的知识产权——楷书。 用大象无形大音无声来形象钟繇,比较贴切。 在小说里,钟繇的儿子——钟会比他爹有名。 生于公元151年的钟繇,是在74岁高龄时,生下幼子钟会。 74岁还能生出宝贝儿子,钟繇除了腿脚不太方便外,身体还是可以。 只是钟繇不会想到,这个聪明过人的小儿子,在公元264年灭了蜀国后,起兵造反不成被杀。 稳,儿子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成长环境。 钟繇成长于末年的乱世,而钟会成长于太尉之家。 父子二人,都是聪慧过人,但钟繇需要靠叔父资助,才能专心读书,举为孝廉后,混到40好几,仍是黄门侍郎。 这说明,钟繇并非世族出身。 公元195年,钟繇帮助逃出长安。此后,被朝廷先后拜为御史中丞、侍中、尚书仆射,按功劳封为东武亭侯。 公元199年,是钟繇人生的一个转折。 经推荐,他被任命为司隶校尉、持节,都督关中诸军。 这个时候的关中,是个大火坑。 、韩遂等人手握重兵,处于割据状态,随时随地都可能反过来咬曹操一口。 此时,曹操和袁绍即将开战。这一口,足以致命。曹操头疼——谁能罩住这个大火坑? 48岁的钟繇,没辜负曹操的期望、荀彧的推荐。 他到长安之后,给马腾、韩遂写信,掰开饽饽说馅,啥是利,啥是害,啥是福,啥是祸,说得清清楚楚,。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 钟繇的信,解决了武力不能解决的问题,马腾和韩遂都送儿子到朝廷,作为人质。 关中稳定,曹操第二年和袁绍在官渡开打,钟繇给曹操送来2000匹战马。 曹操表扬钟繇,这太应急了,大功一件! 填关中这个大火坑,钟繇填了12年,从公元199年到公元211年。 从汉献帝西迁后,原来人口超过百万的洛阳地区,成为一片废墟,几乎没有什么老百姓了。 钟繇治理12年,平定两次大叛乱,还迁徒和招纳人口,使洛阳人口逐渐恢复和充实,为将来曹魏定都洛阳打下了基础。 把大火坑改造成了大都市,这就是低调钟繇的最大业绩。 公元213年,魏国建立,钟繇升为相国。 公元217年,曹丕为魏太子,送给钟繇一口“五熟釜”——一种分为五格的锅,可以同时煮不同的食物,不是一锅出,胜似一锅出。 “五熟釜”上,铭刻着:於赫有魏,作汉籓辅。厥相惟锺,实干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寮师师,楷兹度矩。 这是表扬相国钟繇实干,像心脏和脊梁一样重要,是百官的师长,众人的楷模。 曹丕称帝后,任命钟繇为廷尉,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部长。 公元223年,钟繇为太尉。 公元225年,钟繇再添一子,钟会。 公元226年,曹睿即位,钟繇迁为太傅。公元230年,钟繇去世,曹睿身穿素服,亲自去吊唁。 34年后,他的聪明儿子钟会灭掉蜀国后,觉得功名盖世,居功自傲,无人能敌,举兵反叛,却很快被杀,将一场大胜局,变成一场大败局。 父与子的区别,在于钟繇一直是危中求安,知道事难,所以能安,钟会一直是安中求成,以为事易,所以速败。 如果钟繇知道钟会造反,他会说什么呢?也许会说:儿子,你吃的苦太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