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契可尼效应名词解释及案例分析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4

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契可尼效应”。

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做了许多有趣的试验,发现普通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

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1.png

案例

“契可尼效应”经常会跟初恋联系在一起。

初恋是爱情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

我们总在不知不觉的好感和模糊的不确定性中接触第一个所爱的人,希翼能与对方长久地待在一起,这是大多数人初恋的心态。

但是初恋,毕竟是恋爱的起步,有试验的性质,它来得容易去得也快。

尽管如此,初恋的感觉仍旧令人回味无穷甚至刻骨铭心。

因为初恋的对象留给自己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这一最先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的一系列恋爱行为。

由于我们把初恋看成是一种“未能完成的”、“不成功的”事件,它的未完成反而更使人难以忘怀,同样,在未获成果的初恋中,我们和初恋情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大多会深深地印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一生都难以淡忘。

初恋之所以令人刻骨铭心,正是源于初恋的未完成性。

你在数学考试中要答20题,其中19道题你都完成的很好,就是剩下的那一道题把你难住了,到考试终了时仍未得出答案.事后,你与同学对答案,那19道题都是对的.从此以后,那未完成的一道题被你深刻而长久的记住了,而那19道题却被你抛到九霄云外。

总结

为何人们对未完成的工作的回顾量会优于已完成的工作?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未完成的工作引起了情绪上的震动。

但如果我们把工作用三种方式处理:第一种是同意其完成,第二种是我们中途加以阻挠使它们最后没有完成,第三种是中途加以阻挠后我们再让其完成。

结果发现,人们对中途被阻挠后再完成的工作的回顾量要优于前两种情况。

而这就不能用中途阻挠所产生的情绪所致来解释了,兴许我们可以用心理的紧张系统是否得到解除来加以说明。

未完成工作所引起的心理紧张系统还没有得到解除,因而回顾量相对大。

中途加以阻挠的未完成的工作不仅易于回顾,并且在做了其他工作之后,还有继续完成它的趋势。

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会有较强烈的去完成它的动机,所以记忆自然也会较为深刻。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明太祖朱元璋靠这个功成名就?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靠这个?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效应。

它的含义是: “当一个人对自己做出一种判断,希望自己达到某种目标后。

那么,他就会对这种目标产生高期望,也会对自己达成目标产生自信心,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去达到自己预期的行为目标。

” 所以,它也叫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判断)之上,然后才会有对自己的期望(目标)。

两者相辅相成,。

而这种效应,用在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上,显得格外准确。

他们不仅是老乡,而且名字上还有些共同之处:一个是,一个朱元璋。

我们先说李鸿章。

李鸿章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

他和、、张之洞并称“”,曾经被美国总统格兰特誉为是当时世界上的四大伟人,与德国铁血宰相齐名。

尽管李鸿章最后位极人臣,但他的人生,却可以用“少年得志”却又“”这对互相矛盾的来形容。

李鸿章生于1823年,21岁时就中了举人,24岁时又中了进士,同时还拜在了另一位晚清重臣曾国藩门下,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然而,悲催的是,此时的李鸿章对自己的认知和人生定位,是有问题的。

在年轻时代的几首诗中,李鸿章曾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万里请缨终子少,千秋献策推。

” 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年轻时代的李鸿章,是想用自己的文章,用自己的才情,来为自己打下一番天地的,他的目标是成为像西汉时期那种人物。

贾谊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写过千古名篇《过秦论》。

他年少成名,才学过人,22岁就获得了的赏识。

然而,贾谊这个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太过正直,遇到让他看不惯的事情,即便是的身边宠臣,他也爱上去。

结果,爱得罪人的贾谊被一再流放,最终客死他乡,年仅33岁。

李鸿章以贾谊为榜样,也想用自己的文章才学和对皇帝的绝对忠心,感动帝。

但他忽视了一点,咸丰比汉文帝差得老远,而晚清时局更比西汉初年远远不如。

因此,即便年仅40,李鸿章仍然是在曾国藩手下充任,二人还因为性格、行事风格不同等原因,屡屡产生矛盾。

幸好曾国藩高风亮节,有意栽培李鸿章。

而李鸿章也渐渐发现,自己跟老师曾国藩都是能够搭台唱戏、独领风骚、自成体系的人物,于是这才有了李鸿章和他的。

而李鸿章也终因参与剿灭和,成为一代“中兴名臣”,重新走上了人生的正轨。

说完了李鸿章,我们再来看朱元璋。

公元1366年,朱元璋在“”一般的消灭了的有生力量以后,兵围其“国都”平江。

数月之后,平江城内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张士诚领兵突围,结果未能成功。

绝望的张士诚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府邸,准备上吊自尽,结果被奉命前来劝降的朱军救下。

随后,张士诚被押往应天,被朱元璋“御杖四十而死”。

至此,江南已经尽为朱元璋所有,这一年,他刚刚40岁。

第二年,41岁的朱元璋就在应天(南京)称帝。

而8个月之后,他又赶出了元朝皇帝,北伐成功,一统江山。

朱元璋与李鸿章相比,其出身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与曾国藩同年的进士,官至主事,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则是一个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死的时候甚至没有一副棺材,一寸葬身之地。

李鸿章21岁中举,24岁又中进士,风头一时无两。

而朱元璋直到25岁时,还是一个沉沦于社会底层、随时可能饿死的和尚。

但是,李鸿章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期望,却通通出了问题。

这导致,他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一直郁闷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与他相反,朱元璋却在追随郭子兴后,很快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天生的将才,或者毫不客气的说,他是一个把控人心、玩弄权术的高手,天生的军事家。

在流浪的三年时光里,朱元璋练就了一双洞悉人心的眼睛,他目睹过人间最丑恶的人性,所以才能轻松地猜透许多人的心理。

同时,他也懂得如何讨得上司的欢心,如何让自己的部下们对自己。

除了思维敏捷、之外,他比那些出身的起义军领袖,更懂得谨慎和低调。

如果没有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也一样会那么做。

踏实、谨慎,从不弄险,但看准了就要立马甩开膀子去干,这是祖祖辈辈在大地上劳作的祖先们,给他身上注入的良好基因。

而朱元璋之所以在25岁前,没能对自己形成这样的认知,那是因为他已经被脚下的这片土地牢牢束缚住了。

如果没有那场大饥荒,他仍然还是会像自己的父兄一样,继续为地主刘德放牛、种田,卑微的生活。

他的勇气和智慧,只能在与野狼、毒蛇的搏斗中,偶尔发挥作用。

而一旦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走上了从军道路的朱元璋,才彻底让自己的最大潜能得到了释放。

元末乱世,连赵均用这种人都能称王,人中龙凤的朱元璋,为何不能把坐龙椅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朱元璋在25岁时起,就建立起了正确的自我认识,也很快树立起了人生目标。

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内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2星座有效应对职场竞争的秘诀!

在职场的浩瀚征途中,每个人都是一位勇敢的探险家,面对层出不穷的竞争与挑战,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胜利之路。

星座,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符号,不仅揭示了我们的性格特质,更为我们在职场中的应对策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