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优质回答:

在历朝历代中,冤案刑狱多的不胜枚举,许多案件的发生到结案就像一则毫无悬念曲折的笑话一样,负责审理的官员就像3岁的小孩子一样任凭告状人的一面之词,不做任何思考就相信了事实,导致了许多冤假错案。明朝中叶的“锦衣卫烈女奇冤”,就是这样一桩案件。

锦衣卫在明朝是一个很特殊的衙门,这个衙门直接为皇帝效命,待遇好、专横跋扈,锦衣卫的大牢里就没有 一桩清白案子基本上都是屈打成招的冤案。

李玉英的父亲就是一名锦衣卫千户,千户的职位是可以由儿子继承的,算是中等高官了。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李玉英的冤案就要从他父亲李雄开始说起,她的亲生母亲去世后,父亲又为他们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后母焦氏,焦氏又给他们生了一个弟弟李亚奴。一切都要从这个李亚奴的出生开始,有了儿子的焦氏就希望息的儿子能够继承千户的爵位,但是前妻生的儿子排在前面,自己的儿子就没有机会啊。

父亲作为千户经常带兵在外,家里的一切都由焦氏操持,狠心的焦氏为了自己儿子,一切恶毒手段都使得出来,经常对姐弟几人连打带骂,对李承祖更是恶毒之至,焦氏不给李承祖饭吃,让年仅10岁的李承祖饿的瘦骨嶙峋,而这一切他们的父亲都不知道,姐弟几个也不敢声张。

焦氏本想着以饥饿的方式让李承祖自然死亡,没想到这时父亲出意外,在陕西殉职了,焦氏眼看自己计划快要得逞时,却出现了这么个意外,为了防止爵位落入弟弟手中,就以他们父亲殉职在外,尸骨未寒需要将尸骨带回家中安葬为由,让李承祖独自一人去陕西将父亲的尸骨带回。

天寒地冻,一个10岁的孩子收拾行囊独自上路,去接父亲的遗骸,这一路路途遥远而凶险,生死未知,焦氏本以为这样可让李承祖死于途中。自己的儿子就可以继承爵位了,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1年后,李承祖居然带着遗骸回来了,自己的如意算盘打空了,一计不成又心生一计。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焦氏让李承祖吃下了伴有砒霜的饭菜,可怜的孩子,没有死于那艰险的路途,却死于狠心的后母之手。焦氏彻底毁尸灭迹,将李承祖大卸八块,让自己的弟弟焦榕将尸块扔于河中。

恶毒的焦氏并没有因为长子的死,自己的儿子继承了爵位就善待剩下的姐妹几个,她先后将妹妹卖到当官人家做丫头。

接着焦氏买通家丁、伙同自己胞弟焦榕,诬陷李玉英与人通奸,败坏家中名声,并且指出李玉英闺房中的诗就是奸夫所做,奸夫还送她一枚刻有“矢志不移”的簪子,当天晚上虽然没有抓到奸夫,但是家丁亲眼看到奸夫从院中逃走,还在现场发现的奸夫的鞋子。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焦氏将李玉英送入锦衣卫大牢后,并且暗中买通锦衣卫,对她严刑逼供,而李玉英面对锦衣卫的重刑审判,只能忍受着,却不为自己申辩一句,她知道进了锦衣卫监狱的人绝没有生还的可能,她也担心如果自己讲出实情,后母就会受到惩罚,自己最小的弟弟就会无人照顾,落的饿死、冻死的结果,害得李家断了香火,自己反而成了不孝之人。而她一直不说一句话,案件拖了一年多无法结案,最张审案的人在她受刑昏厥之时,强按了手印结案,李玉英判处千刀万剐之刑。

一个冤案一旦定案,想要翻案就非常难,除非碰上再世包青天,或者遇上了统治者之间的明争暗斗,被另一派所利用而得以沉冤昭雪,李玉英就碰上了这个偶然的机会。

嘉靖四年,嘉靖皇帝为了自己父亲皇考的称位和大臣闹的不可开交,一怒之下抓了200多位大臣,仗责了180多位,其中有17人当场被打死,此事闹得朝堂怨声载道,为了平息这场政治内乱,嘉靖皇帝下达了许多有利于政治的御旨来收买人心,其中有一道就是重审冤假错案。

嘉靖皇帝也知道锦衣卫中的冤案多,也一直以来为人所诟病,他本以为这只是走一形式,审理的官员只是走一个过程,就结束了,但是当时负责这件事的是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这个人一向以办案公道著称,敢于为受冤的官员说话,而深受三司和百官的称赞。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李玉英看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向上申诉,将自己受冤、弟弟被毒杀的全部经过都向陆炳说明了。

经过陆炳的查证审理,证明李玉英房中的情诗是她自己所写,并不是什么奸夫所送,她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哪里去认识什么陌生男子呢?

而刻有“矢志不移”簪子,是郑王爷为奖励他父亲的忠心而特意送他的。

现场的鞋子,乃是焦氏买通家丁所做的伪证,

同时还查出了弟弟李承祖被继母所害的真相。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真相终于大白了,李玉英被还了清白,焦氏兄妹的恶行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陆炳也因此案而坐了指挥使的位置。

其他网友观点

在古代冤案不少,看这个《明清十大奇案》就知道了,一是因为信息采集不全,二是古代的刑侦技术也不先进,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

这个“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的起源

明朝嘉靖四年,一位名为李玉英的女子,击鼓鸣冤,向嘉靖帝告状。

这个案情极其复杂,几经清理,才把乱麻一般的案情大白于天下。因为此案牵扯过多,而且极广,皇帝、锦衣卫都被卷入其中,成为明代中叶的一大奇案。

李玉英当时的罪名是私通奸夫,欲置继母于死地,大逆不道。这个看起来并不复杂的案子,却让事情变得很复杂。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根据继母焦氏的描述,她是得到可靠消息,李玉英私通情夫,他和舅父焦榕一起来捉拿奸夫淫妇。

但是奸夫在他们进门的时候,早已经得到消息,翻窗户跑了,可是焦氏翻出了一只银簪和几首情诗,而且家丁还在窗外捡到一只男人的鞋子。这些证据都一齐指向李玉英有奸情。

在古代,女子把贞洁看得非常重要,这么说,等于把李玉英送到了“地狱”,以后还怎么嫁人。

焦氏一副大义灭亲的样子,把玉英送到了锦衣卫。而特别凑巧的是,李玉英的父亲刚好就是原锦衣卫千户,由于他常年在外,就在原配去世后,为了找个人照顾玉英两姐弟,就续了焦氏,焦氏第二年又生了一个男孩。

为了利益的构陷

故事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明朗了,就是一个继母想争夺家产的老套故事。

可是复杂在哪里呢?就是那个历史背景。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每一个凶狠的故事后面,都有利益的纠葛,继母焦氏为了让亲生儿子承袭千户官爵,开始了对李玉英大弟弟承祖的陷害,恨不得李承祖早点死。

如果李家的家长,那位锦衣卫老爷不死,这件案子不能发得这么快,老爷一死,焦氏就再也按捺不住蛇蝎心肠,先是诱骗李承祖饮了放有砒霜的菜汤,把孩子毒死,把尸体抛进护城河,然后又构陷李玉英私通。

而锦衣卫指挥使陈寅,不问青红皂白,轻信了原告的一面之词,不容玉英分辩,只管要她招供。

李玉英是被冤枉的,任凭严刑拷打一句口供也没有,案件就这样拖了一年多。陈寅便趁玉英受刑昏厥之机,强按了手印。结案以后,玉英被打入死牢,只待秋后凌迟。

命不该绝

也许老天垂怜,李玉英还是命不该绝,朝堂爆发了嘉靖皇帝与大臣大议礼之争。

杨慎带着百官在左顺门前哭门,嘉靖大怒,下令逮捕了二百二十人,廷杖了其中的一百八十余人,有十七名大臣当场被打死,首辅杨廷和也被逼退隐回乡。

这一变故使得人心惶惶,嘉靖为了缓和气氛,下旨复核昭狱冤案,凡有冤者可以上奏皇帝。并且委派陆炳作为审理大员,全权处理复审事宜。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在狱中,陆炳见到一名女子,叫李玉英,长得很美丽,却是翻了偷奸罪,狱卒们也都是指指点点,感到十分可惜,听说了这件案子,陆炳也起了疑心,本就是待嫁的年纪,李玉英为何要做偷奸之事?

于是经过一番调查,终于厘清了冤案,簪子、情诗,鞋子都是子虚乌有。

经过调查,李玉英最终被判无罪,而焦氏以及舅舅,却是因为陷害李玉英,被判处了极刑。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在古代还有很多冤假错案,那也是时代的局限,希望科技越来越进步的今天,类似的事情不再出现。

其他网友观点

下面看看这桩冤案的来龙去脉:

明朝正德年间,有一名叫李雄的千户,他膝下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二女儿名叫李玉英,幼子叫李承祖,原本他还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但不幸的是妻子早逝,而身为千户的李雄因长年领兵在外又无法照顾好几个孩子,于是妻子死后他又续娶了一位妻子焦氏,婚后焦氏产下一子。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焦氏为人狠毒刻薄,因李雄时常不在家而处处刁难折磨李玉英等姐弟,尤其是李承祖,毕竟李雄官居千户,颇有家产,如果李承祖死了,那么自己的儿子就可以继承所有家产还有官爵。

正德十四年,李雄战死在陕西,按照规定,李承祖本该继承李雄的官爵,但焦氏却以“李雄战死沙场,尸骨未能周全”为由强令李承祖孤身前往千里之外的陕西去寻回李雄尸身,李承祖出于对父亲的思念和孝道背着行囊就去了,其实焦氏的目的是希望他死在路上,但皇天不负有心人,李承祖还是寻回了父亲的尸骨,焦氏看他安然无恙的回来了,心中顿时愤恨难当,眼看着李承祖即将要承袭“千户”一职,她心一横便设计用砒霜毒死了李承祖。

李承祖终于还是惨死在了继母手中,死后他被焦氏之弟焦榕大卸八块,分批投入河中,再加上大姐被继母强行卖给大户人家为奴婢,小妹因试图逃跑惨遭焦氏毒打,身心俱疲,现在只剩下李玉英成为了焦氏的眼中钉肉中刺。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某一日,玉英在房中刺绣,突然听见“捉拿奸夫淫妇”,她还没反应过来,闺门已被踢开,焦氏,焦榕带着一群人来她的房间搜查,搜出一支刻有“矢志不移”得银簪,还有几首自己排遣寂寞时写的小诗,之后更是有一下人李强儿从屋外搜到一只男鞋,凭着这些焦氏便当场以“勾引奸夫,行为不端”的罪名将玉英送往官府。

后来玉英被送到锦衣卫,锦衣卫指挥使陈寅亲自审讯,为了急于结案,他轻信焦氏等人的状词将玉英判处秋后凌迟,而这期间,玉英一个字也没有说,她知道平常人进了锦衣卫的诏狱根本就不可能活着出来,说与不说又有何区别呢?况且弟弟已经死了,即便真的伸冤将焦氏伏法,那焦氏之子又该如何?他毕竟也是李家骨肉啊,所以矛盾之中,她不知道该怎么办,绝望中她只能静静地等待着死亡。

但玉英入狱后不久,朝中就发生了“大礼议”事件,年轻的嘉靖皇帝通过为自己父亲争夺正统地位来打击杨廷和等一帮旧臣元老,以便加强皇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后来持续三年的大礼议以嘉靖皇帝的胜利而告终,俗话说,新人新气象,嘉靖皇帝胜利后,为了稳定民心,他便下令各地重新审理原先旧案,旨在恢复冤假错案。

其中被委派到锦衣卫去审理案情的是陆炳,陆炳后来做到了锦衣卫指挥使一职,他的母亲是嘉靖皇帝的乳母,与嘉靖从小玩到大,而且他本人也是武状元出身,能力很强,所以他执掌锦衣卫时权力远超东厂,是明朝最厉害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虽然位高权重,但执法也算公正,为人还算坦荡。

《明清十大奇案》之“锦衣卫烈女奇冤”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真凶下场如何?

虽然陆炳日后非常辉煌,但此时却还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千户,他来到诏狱后,认真复查,他发现行为端庄,性格沉稳,长相秀丽的玉英看上去不像是罪大恶极之人,但玉英一直不说话,她究竟有没有冤情,陆炳也拿不准,于是他命令狱婆一定要让玉英开口说话,狱婆也非常同情玉英的遭遇便反复劝说她伸冤,尤其是对玉英说陆炳为人正直,只要有冤情,他一定能为她洗脱冤屈。在狱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玉英决定写状词,将自己的冤屈一五一十的写了下来。

陆炳看着那一行行娟秀小楷,玉英字里行间的悲愤之情感染了陆炳,陆炳的内心深处也开始相信能写下如此深刻感人的状词的人一定是无辜的,于是他开始走访探查,虽然案子是上司陈寅审办的,但他丝毫不惧,即便有再多刁难,他都未曾放弃。

后来他找到了李承祖的血衣,也证实了银簪是当年郕王爷赠送给李雄的,最为重要的是玉英还是处子之身,又如何能勾引奸夫?拨开层层迷雾真相陆续显现。

最终陆炳成功的为玉英洗刷了冤屈,而杀害李承祖,陷害玉英的主谋焦氏,焦榕,同谋李强儿均被陆炳缉拿归案。

虽然玉英的冤屈洗刷了,但她的家庭也支离破碎,往日的温馨不复存在,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自古以来冤假错案就从未断绝过,能有玉英这等运气的实在太少,嘉靖皇帝下令重新审理冤假错案也只是出于统治的需要而不是真的想要为民伸冤,所以寻常百姓若是有了冤屈,大多只能忍气吞声,甚至为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人如蝼蚁,命如草芥,这就是历代王朝老百姓们的真实写照。

大明奇冤:雪里冻死大明第一才子“解学士”

号称“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江西吉水县人,明初学者、文学家。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解缙历、建文帝、成祖三朝,仕途曲折。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第,授中书庶吉士,初甚受爱重。后因“抗直敢言”触怒朱元璋而罢官。网络配图 永乐三年(1405年),召解缙入宫,商量立太子的事。当时成祖十分常识第二个儿子朱高煦,想立为太子。但这也是民心所向。如果立第二个儿子为太子,必然会引起争端。朱棣听后,面露不悦,又拿不定主意。解缙想到成祖喜欢长孙,又上前说:“皇上不是很喜欢长孙吗?”朱棣听了,便同意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并命令解缙撰写诏书,以告天下。从此,高煦对解缙恨之入骨,时时找机会诬陷他。 永乐五年(1407年),解缙又背上了阅卷不公正的罪名,成祖大怒,将其贬到广西。以前与解缙有矛盾的礼部郎中李至刚乘机又奏了他一本,解缙马上又改变到交趾(今越南),并规定他三年后回京奏事。可是,解缙偏偏要“抖机灵”,最终害了自家性命。网络配图 永乐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谒见太子。事被高煦发觉,说他私觐东宫,必有隐谋。等成祖归来,次子朱高煦马上乘机进了谗言:“解缙私自拜见了太子,又很快离去,对您视而不见,没有一点儿礼貌!” 成祖听后,很不高兴此时,解缙正在去广东的路上,发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写奏章给朝廷,请开凿赣江,引水灌田。成祖看完奏章后,认为他多管闲事,更加恼怒,于是下令逮捕解缙。网络配图 他在狱中被关了五年,一次上报囚犯名册,成祖见了解缙的名字,问道:“解缙还在吗?”稍露怜惜之意。高煦得知此事,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缙,于是,密令用酒灌醉他,而后拖到积雪中活活冻死。时为永乐十三年(1415年),年仅47岁。可惜呀,可惜!还没干什么事儿呢,就做了短命鬼,辜负了满腹诗书、一腔才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残酷的慈禧太后太后是如何处理清朝末年奇冤?

在1990年代,有一部电视剧风靡荧屏,即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里面陶慧敏饰演的小白菜楚楚可怜,身陷囹圄,惹人无限同情,到底小白菜所陷之案内里如何?此案最后引得当时最高执政者瞩目,到底如何处理此案?且听我道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末,杭州郊镇余杭县乡绅杨乃武家里租住着绰号小白菜的毕秀姑,毕秀姑相貌娇俏可人,爱穿白衣绿裤,外貌如同娇嫩欲滴的小白菜,故有此名。小白菜嫁给葛品连,杨乃武经常给小白菜教书、认字,教小白菜读经,二人交往密切,流言不径而走,邻里流传“羊吃白菜”。 十二年十月,杨乃武出门办事,十月初七,葛品连左腿患丹毒,俗称流火,十月初九日,葛品连面色发青,浑身发抖,不停寒战,刚开始以为葛品连上火加重,吃完药后反而病情加重了,众人认为葛品连上火的厉害的缘故,当日下午申牌时分(下午三点到五点),葛品连全身皮肤瘀斑,不治而亡。的葛品连暴病而亡,让人不能不浮想联翩,与中毒死何其相似。 葛品连的老母亲上告到余杭县府,余杭知县代领仵作(法医)来查看尸身,仵作沈祥拿出银针试毒,沈祥将银针刺入葛品连的尸身,银针变黑,仵作认为葛品连中毒身亡(注:部分毒物的毒理作用为干扰细胞的新陈代谢,即干扰细胞的氧化还原过程,故银针能试出部分氧化性毒物。不过发挥还原作用的毒物并不能试出,并且即使银针变黑,并不能说明亡人中毒,因为死亡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亦能使银针变黑,即使银针久放在空气中,也会变黑)。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邻里纷纷传言杨乃武与小白菜有私情,并且素日杨乃武爱打,知县当下认定小白菜与人勾结谋杀亲夫。知县将小白菜带回县衙严刑拷问,动用大刑,衙役用用烧红的铁丝刺小白菜双乳,用滚烫的锡熔浇小白菜的脊背,小白菜当即,供出与杨乃武合谋用砒霜谋害亲夫之事。但是知县拷问杨乃武,杨乃武抵死不认。知县仍将案情上报,知府及巡抚复核后草草结案。 同治十三年,杨乃武在狱中将写的辩状透过渠道送到当时监察机构都察院,其后又送到京师步军统领衙门,步军统领衙门将案子上报给慈禧太后,慈禧下令浙江巡抚重审。浙江命令满人湖州知州代审,当年同治驾崩,直到第二年才复审。重审后浙江巡抚以“未能审出结果”上报。其后刑科掌印给事中再次上报慈禧太后案中疑点,慈禧太后再次派浙江学政重审,此人与浙江巡抚为好友,又以严刑逼杨乃武与小白菜就范。 元年,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听闻此事,再次上报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遂将此案交与刑部会审,葛品连尸骨由余杭运入京中,由仵作重新验尸,综合一些医生的意见,葛品连确属疾病而死,在所有尸骨的检测中,没有发现任何中毒身亡,就是砒霜的成分(从葛品连病情推断,其为丹毒,即皮肤感染引起菌血症,然后全身重症感染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慈禧太后得知真情后,判余杭知县刘锡同流放黑龙江,仵作沈祥以及其他相关人等30多位官员被革职、充军或查办,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一干官员100余位,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