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而是继续打英国,结局会是怎么样呢?
优质回答:二战期间,放弃英国不打,入侵幅员辽阔、军力强大的苏联,被认为是希特勒的一大败笔,是纳粹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希特勒为什么要入侵苏联?首先,希特勒发动战争需要的是足够的资源补充,苏联有海量的石油和煤炭,还有欧洲大粮仓,对于战争机器高度运转的纳粹德国来说,希特勒选择进攻苏联是有迫切的需求的。
其次苏联是共产主义国家,在希特勒眼中就是洪水猛兽,势不两立,是非要拔掉的眼中钉。
只是希特勒低估了苏共的凝聚力,低估了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最后遭遇成惨败是咎由自取。
那么,如果希特勒当年把苏联放在一边,集中精力攻打英国,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客观地说,英国并不是软柿子,而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希特勒想啃,又怕把牙给硌了;相比之下,英国并不比苏联好打。
大家一定不会忘记,1812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也曾发动了入侵俄国的战争,结果一败涂地,导致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灭亡。
那时候拿破仑也想征服英国,可是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法海军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庞大的法西联合舰队被英国舰队打了个落花流水,全军覆没。
从此,法国失去了和英国在海上争夺霸权的机会,踌躇满志的拿破仑只好放弃侵略英国的作战计划,去入侵俄国,结果损兵折将,惨遭失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百多年后,希特勒再走拿破仑的老路重蹈覆辙。
不过有一点不同,拿破仑是在海战中败北,希特勒是在空战中折戟沉沙。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单凭强大的陆军不行;要想征服它就必须封锁英吉利海峡,这就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可是上帝似乎诚心跟德国作对,德国的出海口憋屈无比。
德国的海岸线并不短,有2000多公里,但让人感慨的是,这些海岸线都无法直对大洋或大海。
因为德国与北部的丹麦有陆地接壤,德国的岸线被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海岸线面对的是波罗的海,而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差不多,相对是封闭的。
换言之,因为先天不足,德国海军没有发展空间,只能发展成不了大气候的潜艇。
不过到了20世纪,上帝总算开眼了,飞机诞生了,空军出世了。
也就是说,只要有一支强大的空军,掌握了制空权,德国人哪怕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一样能将英国打垮,将丘吉尔收拾得服服帖帖。
那么,德国空军到底有没有能力击败英国空军?一战之前,德国空军就是欧洲最强大的。
一战德国战败后,仅仅是销毁和交给协约国的飞机就有1.6万架,航空发动机2.7万台。
按照《凡尔赛条约》,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只能保留140架飞机和169台航空发动机。
不过,在1922年,协约国脑子短路,废除了禁止德国制造民用飞机的禁令,除此之外,德国的航空工业开始复苏,Do-X,Ju38,Ju52/3M等民用飞机相继问世。
狡猾的德国工程师,在设计时这些飞机的时候,都留了一手,即可民可军两用。
平时是民用飞机,战时能迅速改装为军机,因为它们的性能指标都达到了军用机的标准。
1934年,德国撕下伪装,悄悄突破《凡尔赛条约》限制,直接生产军机,He-45和He-46侦察机,Ju-52/3M轰炸机等横空出世。
与此同时,德国人还别出心裁,以滑翔机俱乐部的名义,大量培训飞行人员。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更是把扩军备战摆在第一位,大张旗鼓发展空军。
1933年到1936年,德国新建飞机厂多达63个。
为了刺激航空工业的发展,政府不遗余力,对航空工业采取扶持和补贴。
截至到1935年,德国飞机年产量已经达到4700架以上。
1937年至1939年,代表德国空军最高水平的Bf109、Bf110、Hs123、Ju87、Do17、He111等战机纷纷亮相。
1935年3月,德国空军正式建立,并独立成军,戈林被任命为空军总司令。
1937年,德国抓紧西班牙内战这一有利时机,派出空军部队,组成"秃鹰"军团,支持佛朗哥。
在战争中,德国战机接受了战争的检验,德国空军官兵得到锻炼,积累了夺取制空权、军事运输、轰炸、空战战斗等多方面的实战经验,1937年3月5日,"秃鹰"军团对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进行了三个半小时的大规模连续轰炸,使格尔尼卡遭受毁灭,7000余居民死伤2543名。
这是应该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首开先河的大规模毁灭性轰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德国空军无论是战机性能、武器配备,还是空军飞行员的素质,在欧洲乃至世界都是首屈一指,无人望其项背。
1939年8月,德国空军已拥有各类作战飞机3700多架,纳粹雄鹰已经羽翼丰满,只等张开翅膀长空搏击。
二战拉开帷幕,德军的闪电战术叫人震惊,让人叹为观止。
靠着闪击战术,希特勒将半个欧洲收入囊中。
德国纳粹用27天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拿下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闪电战的成功,德国装甲部队功不可没,但是也离不开德国空军轰炸的狂轰滥炸。
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在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德国空军共投入了9个Ju-87大队、366架俯冲轰炸机,3个Do-17轰炸机联队,大量Bf-109和Bf-110战斗机,以及若干Hs-126侦察机。
在德军巅峰时,德军飞行员总人数过3000人,其中个人战绩击落过百架以上敌机的王牌飞行员有107人。
而英国空军当时的现状是,刚在法国战役中失去100多架战机,剩余的飞机只有1300多架。
而德国战机除了在波兰和法国战役的损失,能投入战斗的还有3000多架。
所以,当希特勒想戈林询问能不能拿下英伦三岛的时候,空军元帅兼帝国元帅、总理兼内政部长戈林拍着胸脯说,在战无不胜的帝国空军,面前英国皇家空军不足挂齿,会在几小时之内灰飞烟灭。
而陶醉在连胜之中的希特勒同意了跟英国空军一决雌雄,把丘吉尔这个桀骜不驯的家伙踩在脚下。
于是,在1940年7月6日,希特勒亲自捉刀的海狮作战计划出炉了,纳粹德国空军司令戈林是最先看到这一计划的高级将领,因为海狮计划的主角就是德国空军。
为了将英国空军一举拿下,戈林不惜血本,德国空军几乎倾巢出动。投入了3个空军集团军,作战飞机3000架左右。
英国方面只有防空歼击机700架,轰炸机500架,侦察机百余架。
用现在的话讲,海狮计划中的不列颠空战,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战争还没有开局,结果似乎就注定了。
但是,不列颠之战结局却出乎意料,在欧洲战场上攻无不克的德国空军,在英国遭遇滑铁卢,戈林的豪言壮语成为笑话。
德国空军在战场史无前例的空战中折戟沉沙,丧失了欧洲战场西线作战的制空权,海狮计划宣告破产。
英国空军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德国空军,原来他们是借助了上帝之手,这个上帝之手就是雷达。
二战爆发时,雷达技术还不成熟。
1931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利用拍频原理开始研制雷达,让发射机发射连续波以捕捉信号,三年后改用脉冲波。
四年之后,法国人把雷达技术应用于海上发现船只。
1936年1月,英国W.瓦特(沃森·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
新建立起的雷达站,果然能远远地发现对面驶来的飞机,而对方却毫无察觉。
英国人如获至宝,在全国漫长的海岸,架起了五个这样的雷达站。
而德国人对于雷达,还知之甚少,至于雷达可以用于空战,更是闻所未闻。
1937年马可尼公司替英国加建20个链向雷达站。
毫不夸张地说,将雷达应用于空战,在当时的欧洲,英国人是独一份。
如此一来,当德军飞机进入英国领空的时候,前方的雷达站就会发现他们的踪迹。
来了多少飞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后方的英军指挥官都了如指掌。
这样的话,英国方面不但可以让地面部队组织防空火力进行应对;而且还可以在德军飞机到来之前,在云层里部署飞机,以逸待劳对德军进行毁灭性的伏击。
德军对此一无所知,往往会被打个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在空战中,英国高层把空军分为3个集团军司令部、4个航空兵群,共55个中队分别保卫若干个防区。
在德军进犯的时候,有重点有目标,冲着一个防区或者两个防区去的。
由于全国各地都部署了雷达,得知德军的目标之后,其它防区的空军力量就可以向目的地德国空军包抄过去,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德军。
更为重要的一点,英国情报部门设法截获并读取德国空军的无线电密码信件。
虽说当时尚未破解德国方面的"英格玛"密码,但是狡猾的英国人已经能利用密码解读机"乌特拉",把德国空军使用的密码体系给顺利读取。
如此一来,德军的作战计划英国人了如指掌。
可以说,不列颠空战不仅是飞机之间的较量,更是一场电子技术和情报方面的较量。
有了雷达和密码解读机的英国人,等于有了顺风耳和千里眼,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尽管如此,不列颠空战也是非常残酷的。由于前期德国军机无法在空战中取胜,从1940年9月7日开始,戈林孤注一掷开始了对伦敦的大规模空袭。虽然在初期伦敦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是后来英国空军集中兵力狠狠打击入侵者。
在9月15日的大规模空袭中,德军出动了200架轰炸机和600架护航战机再次空袭伦敦。
丘吉尔首相亲临前线督战,英国空军士气高昂,入侵的德国空军遭到英国空军的迎头痛击,56架战机被击落,12架返航时坠毁,80架受伤失去战斗能力。
从此之后,德军失去了白天空袭的胆量,改为夜间。
但是这样做损失不小,收效甚微。
整个不列颠空战,英国空军损失飞机1744架,飞行员1542人。德国空军损失飞机1977架,飞行员2585人。
表面上看,德国空军因为占据优势,战机损失不算大。
但是英国是主场作战,飞行员跳伞可以获救;德国飞行员跳伞即使被救也成为战俘,失去作战能力。
而且德国在后期改为空袭伦敦为主的战术,英国工厂可以开足马力制造飞机,空军战斗力得到加强,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而且不列颠空战,英国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有很多帮手。
作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同属英联邦的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爱尔兰、牙买加、斯里兰卡、南罗德西亚等国的空勤人员也投入英军;许多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包括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撤到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了保卫英国的行列。
当时表面上宣布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中队"与英国并肩作战。
德国人要想打赢这场战争,概率很低。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头脑发热的希特勒终于清醒了。
在当年10月停止了对英国的空战,宣布推迟海狮计划,将矛头转向苏联,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
其他网友观点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希特勒?这小个,鼻梁骨上一小撮卫生胡,整个话筒就能给你激情四射。二战这么大一个大舞台,愣是被这小个搅了个风生水起,脚踹波兰,拳打法国佬,整个西欧全掉在了希特勒的口袋里。
就这结局,您就算是把狐大仙请来,他把手指头掐死了,都给你算不出来,这小个咋就用那么短的时间,就把搁世界上都是军事强国的波兰外加第一军事强国法国高卢雄鸡打的跟个乌眼鸡似的。
顺道还把搅屎棍英国佬的势力彻底赶出了欧洲大陆,气的大胖子丘吉尔跳着脚的骂。
要不是小个子希特勒在最后时刻手软了一点,那超级大溃败敦刻尔克就跑不出去四十万人。没这四十万人,后来的丘吉尔吼梆子要反攻欧洲大陆,那就是搁纸条上画大饼的节奏。
话说这敦刻尔克大撤退那叫个丢脸丢到家了,可现在愣是被英国人外加法国人描述成了一个辉煌的大胜利,这脸皮都丢到太平洋海底喂鲨鱼去了。
哎,不说了,这事再说多了,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咱接着往下聊。
题主的事俺是谁?俺在哪里?俺是干啥的?一脑壳的大问号,迷惘啊!
话说这问号不仅仅是战败的欧洲人,还包括战胜了的德国人。因为西欧这嘎达已经让德国登上了世界军事强国的宝座,这一家伙就干到了巅峰。
下一步该干嘛?打下去呗!可打哪里呢?这可就有嚼头了。
历史上西欧之所以一直都没有办法得到统一,有两搅屎棍整的。
一个是东边的那喜欢整个伏特加和你玩粗的老毛子,话说这老毛子开头搁地图上就是个指头大的一个地方,为嘛现在这么大?还不是天天的搁东边挑事,撩了这个撩那个,把个西欧搅和乱了,自己个当和事佬,一口口吃的把自己个愣是吃成了胖子。
另一个就是西边的英国佬,这就是个拿着文明棍到处搅和的扯淡玩意,就怕西欧这嘎达太平一天,碍了自己个的眼,无风都能给你搅起三尺浪来,欧洲那会的乱局没有他的身影,您可以把俺的脑袋揪下来当球踢。
结果呢这老毛子从来都是个有便宜占不够的主,回回都会在西欧这嘎达事态平息的时候,整个伏特加蹦出来搅局。
其实当时的斯大林已经准备,武装干涉西欧的事了,因为斯大林感觉摘果子的时候快到了,而且再拖下去,西欧这嘎达真的让德国人说话算数了,那么老毛子势必要面对一个完整统一的西欧,这不符合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
而希特勒盘算着自己个手里的三瓜两枣的,您要真的揍英国佬,势必要用上德国海军。
你快拉倒吧,德国人自打一战开始,海军就是一废材,到了二战除了潜艇能出去溜溜弯,其他都不算数。毕竟别人拿航母当堡垒,德国只能拿航母当玩具。
所以您要拿出别的东西运兵,那一沉可就是一船的人,德国海军就算是拍胸脯保证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希特勒信你个大头鬼。
反过来也一样,英国佬海军是可以,但玩登陆游戏那叫个稀里哗啦嘻嘻松松,所以面对英国人防守比进攻要实在。再说只要在海岸边上把那大西洋壁垒真真的建立起来,只要很少的兵力,就能牵制住蹲在破岛子上的英国人,而剩下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起来,和老毛子死磕了。
还有一点,从历史上看来,能诞生出强大而久远的国家无一不是陆地。您要说英国曾经是个强大的国家,但那是暂时的,因为他没有强大的战略空间可供使用。
打老毛子可就不一样了,把老毛子打趴下了,就能把东欧拿下,从而统一整个欧洲,而且还能拓宽整个德国人的生存空间,拿下富饶的战争资源。
要知道,搁北美大陆,还有一个养精蓄锐数着毛毛钱过日子的美国佬还没有参战呢?
要知道,被清除出欧洲的犹太财团都去了美国那嘎达,美国的参战那是早早晚晚的事。
但拿下老毛子这地,可就不一样了,只要把握好了,撑下去是不成问题的,拿下老毛子就会和亚洲接壤了。
欧洲和亚洲抵抗一块美洲大陆外加一个破岛子上的英国佬,胜算还是蛮大的。
所以就题主这事,基本是不可能实行的,就算是实行了,希特勒就会立即陷入顾头不顾腚的局面。
而要拿下老毛子,那又谈何容易啊!老毛子整口伏特加,能把二踢脚当炸弹的丢,就这么个好武的民族,三两下就征服了,不是说说的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网友观点希特勒咬着英国不放是没有结果的,德国海军打不过英国,无法实对英国本土的大规模登陆,而不列颠空战又没啥效果,总之只能干耗着
希特勒闪击波兰之后,整个欧洲大陆都处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英法和苏联都在盯着德国看,看看德国下一步到底是啥?
对于英法来说,伦敦和巴黎都希望德国能够“再进一步”,继续向东进攻苏联。而它们不知道的是,早在德国闪击波兰的前一个星期,德国就跟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不仅相约保持和平,还瓜分了东欧。
在这个条约中,苏联明显占到了更大的便宜。根据该条约规定,德国和苏联将依据寇松线瓜分波兰,而且德国也承认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和摩尔多瓦的统治。于是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也紧跟着出兵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摩尔多瓦和波兰东部地区,将版图基本恢复到了沙俄帝国时期。
此时的斯大林是绝对不会相信德国将攻打苏联的,虽然斯大林也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靠不住,但他还是坚信德国不会在短时间内袭击苏联,起码五年之内不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是10年)。
英法、德国、苏联互相的观望持续了大半年时间,次年4月,德军发动“白色闪电战”,闪击西欧,英法直接傻眼了。德军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横扫西欧,并差点在敦刻尔克全歼40万英法联军。
其实对于当时的形势而言,德军只要开动马力就能轻易的将这40万人给烩了,但希特勒却在临门一脚时下令前线部队停止最近,坐视33万人逃回英国。
对于希特勒放走这30多万人,后世大多认为这是希特勒为了英德谈判做出的示好。希特勒心中明白,德国虽然在综合国力上碾压英国,但却唯独在海军方面无法与之抗衡,德军想登陆英国是几乎不可能的。希特勒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也不过就是停留在纸面上,德军根本不具备大规模滩头抢登的能力。
不过英国方面拒绝与德国和谈,最后引发了著名的“不列颠空战”,德国希望通过空中打击迫使英国回到谈判桌前,然而德国空军没有让英国屈服,于是希特勒最后只得放弃攻打英国。但是要指出的是,如果德国全力对付英国,那么英国估计很难挺得住。
在拿下西欧后,德国的战略中心开始转向东部地区,当德军闪击苏联时,德国空军在东部地区共出动了4900架飞机,这些战机如果拉到西线对付英国,能把伦敦送回到石器时代,恨不得炸个伦敦湖出来。
但是希特勒的主要目标不是英国,作为一个陆上强国,希特勒的愿景是统一欧洲大陆,苏联才是希特勒最大的对手。对于希特勒而言,只要英国能和德国媾和就足够了,希特勒还是想最大限度的避免两线作战。
可是德国也不能总在英国人身上耗着,要想拿下苏联必须尽快动手,若是再等上个一年半载,德军想拿下苏联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希特勒根本没有心思跟英国耗着,虽然自己拿不下英国,但英国也奈何不得德国,英国当时的实力紧紧只能维持自保,想要反击?根本没戏。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闻讯立马惊呆了,斯大林做梦也没想到德国敢在没有拿下英国的情况下就跟苏联开战,两线作战可是犯了兵家大忌。
但希特勒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什么兵家大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富贵险中求,只要能在冬季之前拿下苏联则大功告成了。
那么假如希特勒死磕英国呢?
答案这不好说。
如果不去招惹苏联,以军权全部的空军实力对抗英国是绰绰有余,英军在北非的殖民地也肯迪是保不住了,若是德军拿下埃及控制了苏伊士运河,甚至进入西亚产油区,那么英国能否抗住德国的打击,这个就真的难说了。
但是如果把精力都放到英国身上,东面的苏联难保不会有动作。斯大林也知道德国迟早要跟苏联撕破脸,斯大林选择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战略空间。假如德国在西线与英国僵持住了,斯大林这边万一惹点事,对德国打击就太大了。
所以按照当时既定的战略目标,德国已经没有功夫在英国这消耗时间了,赶在冬季之前,闪击拿下苏联对德国来说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