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中一人死去,另一个不来送葬,这虽然让人很惊讶,但是真有地方习俗是这样的。多少是有点不合乎情理,而且显得另一半过于绝情。然而地方习俗自有自己的道理,貌似就是重庆等地,在死者停尸家中办丧事的时候就要决定好去不去送丧,不去也并不会有人说什么,只是我们外乡人多少是看不懂了,这样夫妻互不送葬的原因是什么,另外什么情况夫妻不能合葬?
夫妻互不送葬的原因,

夫妻互不送葬的原因只有其一,那就是活着的这个人已经决定好了,要再嫁或者再娶。想要在配偶死亡之后再嫁再娶,不想以后的日子里孤独终老,那么在配偶死亡的时候,就不要来送葬,这种事情多数发生在青年中年人中,当然老年人也有,但多数是老年男子。一般来说相伴到老,夫妻死去一人,另一人也是能独身终老的,毕竟也没几年就可以奈何桥上见了,没必要再嫁再娶,这个时候是可以去送葬的。

但是丧偶的家庭还很年轻,或者活着的这个人还想再嫁再娶,那么就不要去送葬。如果违背了这个现象,送葬之后又要嫁娶,就会被乡邻们笑话说道。配偶死去前往送葬基本上就是表决心自己会孤独终老了,同时也不会有愿意介绍再婚事宜,大家都约定成俗的知道此人意愿了。


另外夫妻互相送葬那是感情很深的现象了,一个悲伤过度,可能在送葬的过程中就随对方而去了,这种情况下也是不适合去送葬了。再者送葬前去还可能引起亡灵对人世间的眷恋,对配偶的挂念,滞留人间,枉死不愿,做出带走还活着的配偶的现象,当然这更多的还是因为活着的配偶悲伤过度,随之而去。
什么情况夫妻不能合葬?


夫妻不能合葬的情况基本上比较少,大都是要在百年之后合葬在一起,来世还做夫妻,但是在夫妻活着的时候感情不和的情况下就不要合葬的,更有甚者离婚再婚了的,肯定就更不要合葬了,另外还有风水测算中不能合葬的,还有像是死亡时间隔得太远的就不要合葬了,古人都表示不能随便迁坟,合葬必定要动之前的坟墓,是于风水不利的。
慕容熙有多痴情?因爱妻的死,他甚至要全天下的人为其送葬
此人只爱美人不要江山,因爱妻的死,他甚至要全天下的人为其送葬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所谓红颜祸水,就是指美女是祸害的根源。红为之色,颜为面庞;古女子以胭脂润面,远看如红色面庞,所以代称女子为红颜;其最早出处现不可查,翻阅古书,仅见最早为《汉书卷九七上传第六十七上》有“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 古今中外,帝王之中也不乏只爱美人不要江山的主。 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痴情于自己的“美人”,竟然可以拆了 “国门”送葬。他就是最后一任,。本人也是,个性温柔,更重要一点是,“用情至深”。说起他的上位,也是离不开一个女人。 401年,去世,被他尊为的丁太后,并没有立其太子为皇帝,而是支持了慕容熙,所以,一直有个说法,就是说:慕容熙和丁太后有“私情”。还说她,由于嫉妒进宫的苻娀娥和,最后,丁太后被逼自杀了。 402年,慕容熙成婚,一下子娶了姐妹俩,中山尹苻谟的两个女儿,苻训英封贵嫔,苻娀娥封贵人。至此,这位皇帝开了史上最猛的 “宠妻”模式。这位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爱意,耗费大量物质人力,修建了龙腾苑,史书上就曾记载,他“役徒两万人”建宫殿,可见,其为了心中那份爱意,百姓只不过是被使用的工具罢了。 为了能让他的美人们,享受“仙人般”的生活,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他的士兵们还顶着太阳干活,只是为了“凿天河渠,引水入宫”。他难道不知道,这些享受的代价,是用一多半的士兵的性命换来的么?1972年,专家发现了龙腾苑遗址,现在看来只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土山,当地人称为“团山子”,用沙盘复原模型后,依旧可见其工程的浩大。 话说,龙腾苑还没修好,苻大美人苻娀娥就病倒了。一直不见好,皇帝急了,于是,便昭告天下:谁能治好他的美人,这钱不是问题。这时,站出来一个郎中,叫王温,很是自信的自我推荐,说能包治百病,皇帝若能让他治疗苻大美人,他一定会让其“药到病除”。有时就是,这位皇帝居然相信了,也没有好好的审查一下他的资质,就将苻大美的交给了王温。 王温呢,大概是运气太差了,将他所有知道的“医治方法”都用了出来,但结果还是无济于事,这位苻大美人,没过多久就撒手而去。皇帝这个心啊,除了痛就是生气,他下令“支解温而焚之”。不但将其肢解,还烧成了灰。 用一条性命去“表达”自己的爱意,未免也太“残酷”了些吧。 404年,慕容熙立苻训英为皇后。 妹妹苻训英比姐姐苻娀娥更受宠些,苻训英封贵嫔,苻娀娥封贵人,姐姐有了龙腾苑,妹妹的也不能差,慕容熙为她修建了承华殿。《自治通鉴》上记载“负土于北门,土与谷同价”,被挑到北门的土,价格居然和谷物一样。这可真是下了血本,以博取美人的欢心啊! 那个年代,出门一趟相当不容易。但这位皇帝,尽心尽责履行丈夫的义务,带着娇妻,游山玩水。皇帝出行,必然惊动一方百姓,又是“长线旅行”,弄得沿途,大家不得安宁。更何况,由于自然灾害以及其它因素,比如:遇见凶恶的野兽,随行的士兵们,死亡者也不在少数。 古人一样喜欢美食,何况是美人,更加挑剔。这习惯,估计也是这位皇帝给宠出来的。说什么,三伏天要吃冻鱼,三九天要吃鲜地黄。居然,还要吃反季节的食品和蔬菜。想想这要求,就算是放到现在,也是蛮高的。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冷藏设施,也没有保温条件,如何满足? 皇帝慕容熙当然有办法,他只要一声令下,如果手下人办不到,那就只好掉脑袋了。陪吃陪玩也就算了,这位皇帝,居然分分秒秒都要和他的美人们粘在一起。“熙与苻氏袭契丹” 说的就是这位皇帝,连打个仗,都要带着美人。只是他一看到对方实力太强大,于是,就想回家。 但是,这苻小美人苻训英却不干了,她可是没有打过仗,既然都来了,怎么也得交个手吧。皇帝慕容熙还真是听话,还真就去打了。这位13岁就上战场的皇帝,岂能不知道天时,对于打仗的重要性?结果,来回折腾,士兵死了不少,还“不克而还”。 苻小美人的寿命也不长,没有多久便扔下看这位皇帝撒手西去了。 慕容熙再次经历痛失美人,这一次他表现的更加伤心,嚎啕大哭,像丢了魂一般,哭着哭着就昏了过去。这还不算什么,仪式结束,大臣们准备将棺材盖上盖子移出殿外之时,他又扶着棺材痛哭起来。最后,慕容熙实在忍不住,便让侍从把盖子移掉,大家都不知道他要干嘛。 真不知道,这个皇帝是不是着魔了,凄凄惨惨间突然爬进了棺材,“而与交接”。这真是一件让人惊悚的事情,他居然和一具尸体“交合”。事情完毕后,他好像完成了一桩心事,才让人把棺材移进了灵堂。放在现在来看,这位皇帝,应是刺激太大,才做出这匪夷所思的事情。 甚至,他还下令,让所有的官员必须哭灵,谁哭的声音大,谁掉的眼泪多,他还有奖赏。大臣们也没有办法,哭不出来怎么办?只好在眼睛里抹一些辛辣的东西,样子的总要装的嘛,总比被怪罪被惩罚的好。更过分的是,他居然逼高阳王妃自尽,为这个苻小美人殉葬。 其实,这个高阳王慕容隆的王纪张氏,是慕容熙的嫂子。她美貌而聪明机敏,而慕容熙却打算用她来为苻训英殉葬,于是,就想用一个罪名来杀掉张氏。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了,慕容熙便命人拆开张氏特地缝制的丧鞋,发现里面有不好的毛毡,于是,就赐死张氏,多么的荒唐。 看来这位皇帝,不弄几条人命,不足以表达他的爱啊。 当然,陵墓也是修得极尽豪华,送葬时,他甚至要全天下的人为其送葬,自己一点不顾及自己的帝王形象,他散着头发,光着脚,跟着灵车走了20多里地。出城的时候,北门比较矮,过不了车,他居然下令将城门给拆了。老百姓见了都摇头,哪有自毁国门的皇帝呀? 果然,他前脚出门,后脚就有人发动政变,大将高云、占领龙城。慕容熙只得跑到龙腾苑。第二天,两军交手,还没有定胜负的时候,这位皇帝居然一个人跑掉了。后来,他还是被叛军在龙腾苑附近的树林中抓到。这位痴情的皇帝,死的时候才23岁。 慕容熙若是作为一位丈夫,不论放在哪个时代,估计都是很受欢迎的。但是,他身为一位皇帝,只能说他视自己的责任为儿戏,结果,丢了江山,丢了性命,也是他咎由自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民间为什么说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杀三王致三国亡汉?
末年,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国家局势的控制力,群雄并起,相互征战不断,一时天下大乱。经过多年的分分合合,杀伐争斗,随着大多数诸侯的消亡,天下终于形成了三分局面,史称。建立的魏国占有半壁江山,手中有个傀儡,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传到他的儿子时,终于将汉朝最后一个皇帝废掉,自己做了皇帝。至此,汉朝正式灭亡。魏国虽强大,却始终没有统一全国,和他并立共存的,还有蜀和吴两个国家,这就是三国。 汉朝从建国到汉献帝亡国,总共经历了406年时间,期间还经历了篡汉、短暂执政、建立等过程。时代前进,朝代更替,本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不是哪个人能够决定的。尤其是开国皇帝,他制定的基本国策虽然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毕竟会有一定的时限,就像,他设计的江山是万世,哪成想只到了二世就亡国。原因何在?只因为继承了的暴政却没有继承他的雄才大略。人们有一种设想,假如公子即位当皇帝而不是当皇帝,秦朝能亡的这样快吗?这从某种方面来说,秦朝灭亡的原因应该算在二世皇帝身上而不是一世皇帝。网络配图 但这只不过是学者史家的看法,尽管他们的看确,毕竟都是些理性的结论。老百姓不排斥理性,老百姓更讲情感!这不,他们就把三国亡汉的原因归到了四百年前的刘邦身上,说刘邦杀了、、,这三个人觉得冤屈,终于趁着乱世再生,成为枭雄将汉家天下灭亡,瓜分了汉家的土地。 当然,这种人生轮回、善恶相报的因果理念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这种理念反映的是一种普通民众的心理,让人们能够看出普通人的情感所在。那么,人们为什么对刘邦杀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在情感上不能接受呢?换句话说,这三个人真的谋反有罪必须杀掉吗? 韩信曾经是的持戟郎中,多次向项羽献策,不被采纳,刘邦封汉王后弃项投刘。因为的力荐,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职务在众将之上。统兵后出陈仓、定三秦、兵出函谷关,很快就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刘邦彭城失利后退守荥阳,诸侯纷纷叛汉,或归楚,或自立。韩信攻魏、定赵,杀龙且占有齐国,其军事谋略无人能及,所以后世人说“人多出韩信”,由此可见影响是多么深远。后来韩信率军与刘邦会师垓下,一战彻底打败项羽,扶持刘邦当上了皇帝。 攻下齐国,打败齐楚联军后,韩信曾经向刘邦要一个齐王,刘邦不得已给了他。打败项羽后,刘邦以韩信熟悉楚地风俗民情为由,改封韩信为楚王。第二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以出巡为名,骗得韩信前来拜见,趁机将其擒获。可是这次韩信并没有被杀,而是被贬为淮阴侯。一个谋反的人被捉,仅仅是降爵位能够交代得过去吗?恐怕刘邦和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韩信的造反本身就是之事。还是韩信自己说得好:“;;敌国破,谋臣亡。”韩信曾经和刘邦议论带兵,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而自己却是“多多益善”,在皇帝面前都不知道收敛一下,又怎能不让刘邦畏惧!网络配图 后来代国相陈豨造反,有人再次告发韩信谋反。这时候刘邦在征讨陈豨的前线,联合丞相萧何杀了韩信,并将其灭族。这次韩信是不是真的谋反了呢?《》中记载的较为详细,不少人也认为韩信真的是谋反了,至少他已经有了这种想法并做了一些准备。但是,民间或者非官方记载当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说法:吕后捉到韩信后,准备行刑处死。韩信说:“皇帝曾经赐我‘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光不死,见铁不死’,不知你如何杀我?”吕后就用黑布把天地遮盖起来,用竹签子刺死了韩信。 这仍然是一种注重点的分歧,史家学者注重的是韩信造反了吗?民间则注重的是韩信真的该死吗?“四个不死”肯定是编造出来的,吕后能够“遮天盖地”也说明就是她让韩信死。到了这个时候,韩信是不是造反,并不是民间关心的重点。同样,吕后不关心,刘邦更不关心。当听到韩信已死,刘邦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关心的是韩信临死说了什么话。既然刘邦和吕后都不看重韩信是不是真的谋反了,民间的这种不关心也就不必指责了。 彭越最大的功劳在于“扰楚”,正是由于他的不断骚扰,项羽粮道经常被断,因而不能专心西向讨伐刘邦,而刘邦却可以得到喘息之机。这个人封王也并不是刘邦很愿意的事情,但人家毕竟是自己拉起来的队伍,有自己的地盘,给你刘邦帮了那么大的忙,给个王也算不上是太过分。问题发生在陈豨造反,刘邦向彭越的梁国征兵,彭越自己没去,仅仅派去了很少一部分兵。刘邦派使臣出其不意逮捕了彭越,将其废为平民,流放到蜀地。这事情本来应该结束了吧?可是这个吕后不怕事大,说彭越是个“豪壮而勇敢的人”,留下他就是留下祸患,于是再让人告发彭越谋反,终于将彭越杀掉,也灭了族。 彭越真的造反了吗?一个使臣就能将其逮捕,鬼才相信这是正在造反或者是准备造反之人。这和韩信被贬是一样的道理,一个造反之人仅仅是被贬就可以了事的吗?网络配图 英布在项羽分封时就是九江王,因刘邦拉拢转投汉。这种情况,你不给人一个王实在说不过去。英布倒是真造反了,,问题出在为什么会造反上。汉十一年(前196)夏天,刘邦杀了彭越,把他剁成了肉酱,又把肉酱分给了诸侯,英布也得到了一份。可以想象,任何人得到这样一份“赏赐”,都不可能是感恩戴德,有的只是内心的恐惧。这种失去人性的做法,是为一般人所不齿,皇帝身边的人不敢说,远离皇帝的民众一定会对他进行道义上的谴责。面对这种情况,英布知道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这时候做一些应急准备也是意料中事。因为家事处理不当,淮南国的一个侍中告发了英布造反。不过,这个告发的人说的是“有造反的迹象”,相国萧何也怀疑可能是“因仇结怨”而告发。当刘邦派出使臣的时候,英布真的造反了。 当韩信和彭越的结局摆在英布面前的时候,英布可能想到的是,如果不造反,他的下场会比这两个人好吗? 刘邦杀这三人似乎有点儿过,史家学者当然会看到其维护国家稳定的积极一面,但老百姓不能、不会也不好直接指责皇帝,他们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情感。而这三人被杀总有些让人同情的成分在其中,有了这种广泛认可的同情心,编造一个刘邦杀三王导致三国亡汉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