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鼠VS生肖狗 属鼠人跟属狗人都是嘴皮子特别利索的那种人,他们在跟别人吵嘴的时候,从来就都没有败过。
每次他们都会凭借自己超敏锐的反应力跟牙尖嘴利,怼得别人无话可说。

因此这两个人碰在一起,就别指望着能够有安静的时刻了。
两个人天天都是在吵架,一点小事都能够闹个不停。
但是吵着吵着,属鼠人跟属狗人反而慢慢的就培养出感情来了。
他们属于不打不相识,绝对的先虐后甜。
生肖龙VS生肖羊 属龙人跟属羊人之所以一开始会很虐,就是因为两个人都是控制欲很强的那种人。
所以彼此只要在一起,就会争抢控制权,谁都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处理一些事情。

而一旦自己落了下风,就会越发的生对方的气。
但是属龙人跟属羊人在一起久了,就会开始欣赏起对方了。
因为他们知道,对方其实是跟自己一样有能力的人,他们发现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于是就会开始萌发出爱情了。
生肖蛇VS生肖猴 属蛇人很不喜欢属猴人的高调,觉得他们很多事情没必要在别人面前显摆。
属猴人越是春风得意,属蛇人就越是不想要搭理他们。
而在属猴人看来,属蛇人是特别保守传统的一个人,一点都不好玩,所以两个人刚开始就是处于相互看不顺眼的状态。
但是接触多了,属蛇人会发现属猴人其实挺善良幽默的,而属猴人也喜欢属蛇人的真诚,因此他们之间就开始产生甜了。

生肖马VS生肖猪 属马人是一个急性子,他们做事恨不得立马就搞定,这样就省得在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件事。
而属猪人则是特别懒洋洋的那种人,一件事能够再继续拖着,他们就绝不想去做。
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让他们一开始特别的虐,两个人火星四溅,恨不得直接跟对方打一场。
但越是如此,两个人的爱情就越是容易产生,他们最后会发现对方其实也挺好的,于是就会爱得轰轰烈烈了。
盘点古时候后宫十二位“男宠”:武则天的男宠最多
电视连续剧《》中描写了武媚娘和母女二人情感生活,对武媚娘的“荒淫”故事有较详尽的表现。其中李子峰扮演的男宠可谓颇具风韵,短短几分钟的出场令观众眼前一亮,甚至有人感叹死得太快了。而历史上的私生活(男宠问题)又是怎样呢?其实历史上有关男宠早有记载。例如《战国策·楚策》中的安陵君,他是楚共王的男宠,有人提醒他,色衰会爱弛,应该向王表态,连死也跟随他,就能得到长期的任与眷顾。他找了一个机会和共王讲了,共王大为感动,封他为“安陵君”。所以,后来同性恋又被称为“安陵之好”。 一、古代十大男宠之宏孺——的男宠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要为二十一岁的选后,为怕自己控制不住新皇后,最后别出新裁地来了个亲上加亲,将自己尚未成年的外孙女嫁给刘盈。舅甥成婚,岂非乱伦?新婚后,刘盈同小皇后并没有真正的夫妻生活,只是同其他女子厮混。先是女色,然后是男色。当时,被封为郎中的好些人,头戴用漂亮羽毛装饰的帽子,腰围贝玉带,脸上涂满脂粉,这些大多是惠帝的男宠。 大婚后不久,有人密告惠帝,说这桩婚姻是辟阳侯审食其在枕边同吕后悄悄定下的。审食其与私通,刘盈已又羞又恨,又做了这件坏事,更是火上浇油,于是下决心报复。审食其原是在沛县时的贴身家人,照顾吕后母子,两人关系已有暧昧。刘邦即位后,感念其护家有功,封其为侯。他与吕后依然旧情不断,刘邦也不加干涉。 一天,惠帝找了一个借口,把审食其逮捕下狱,准备治死罪。吕后也不便亲自出马为姘夫说话。这时一个叫朱建的人,走了惠帝男宠的门路,救了审食其一命。他找到惠帝的男宠宏孺,托他说情。他对宏孺说:“审食其一死,你的性命也难保。”宏孺吓了一跳,朱建分析道,你受皇上宠爱,审食其受太后宠爱,一旦皇上将审食其杀掉,太后为报复,也会把你杀掉。宏孺一听,很有道理,使出,设法让刘盈赦免了审食其的死罪。三年后,惠帝抑郁成疾,加之纵欲,年纪轻轻就死了。 二、古代十大男宠之——胡太后的男宠 武成帝的皇后可算是个少有的荡妇。高湛继承帝位后,胡氏以长广王妃册立为皇后。高湛强奸嫂嫂,常常宿在昭信宫,胡皇后不耐宫闱寂寞,同高湛的亲信随从、给事和士开勾搭上了。和士开,翩翩有风度,又弹得一手好琵琶。高湛知道后,非但不责怪他,还有意成全他们。和士开善使一把铁槊,胡皇后说她也想学槊,高湛便命和士开教她。胡皇后与和士开眉来眼去,乘机调情。两双手摸来捏去,高湛只顾饮酒作乐,视而不见。 和士开为巩固地位,讨好太子,劝高湛作太上皇,说这样可以进一步纵情享乐。高湛便让位于太子,从此深居宫中,一味淫乐,三年以后因酒色过渡过度而死。高湛死后,胡太后和和士开的关系正式公开化,许多大臣不满,上奏和士开,而高纬年少昏庸,怕得罪太后,也不敢怎样。而和士开则,日益权重,封淮阳王。一班趋颜附势的大臣纷纷向他献媚,一时间,胡太后的姘头成了北齐王朝的大红人。 然而高纬的弟弟,琅琊王高俨却是个敢做敢为的人。他知道胡太后的妹夫冯子琮与和士开不合,便与其谋划,在深夜,埋伏士兵与门外,次日和士开上朝时将其抓获,并派心腹杀死了他。胡太后知道后又悲又气,然而高俨拥兵三千,屯于千秋门外,连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但这件事以后,高纬认识到高俨的能力,十分不安,便秘密地谋划将其杀害了。 三、古代十大男宠之李奕——冯太后的男宠 北魏献文帝拓拔弘到皇兴四年已十六岁了,但冯太后对权力仍不肯放松,母子间的矛盾又因冯太后的不检点行为,更加尖锐起来。冯太后平时对衣食住行都很注意节俭,所好唯有一个“男色”。她年轻守寡,不耐孀居,看中了朝臣中的三个美男子:吏部尚书王睿,南部尚书李冲和宿卫监李奕,常以奏事为借口,召他们入宫,轮流陪伴她。这三人同为太后男宠,几乎外廷内朝人人皆知,免不了背后议论,传入献文帝耳中,使他太失面子。这三人又倚仗太后权势,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更引起献文帝的憎恨。 一天,献文帝的丈人李惠提醒他:李奕兄弟拉拢党羽,培植亲信,恐会谋逆。建议找人告发李奕兄弟的不法罪状,由献文帝作主,将其一门一网打尽,趁势让太后收心,逼其归政。不久,有大臣弹劾李奕的族人李欣贪赃,献文帝派李惠找李欣,要他告发李奕与他同谋,就可免去死罪。李惠还四处帮李欣收集资料。过了几天,献文帝亲审李欣,李欣告发了李奕兄弟的三十条罪状,如纳贿贪污,买卖官爵,私纳宫女为妾等。于是李奕兄弟及党羽被问斩。冯太后营救不成,怀恨在心。 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冯太后在王睿、李冲等人的拨弄下,毒死了献文帝,并大开杀戒,报了旧仇。 四、古代十大男宠之——的男宠 众所周知,是和所生。吕不韦和赵姬的关系一直很亲密,但后来吕不韦渐渐老了,怕赵姬不堪寂寞,便将一个年轻俊美的男子送给他,并假称是个,这个人名叫嫪毐。嫪毐与太后的关系日厚,和太后生有二子,秘密地养在秦雍城,其权力也在逐渐加强,逐渐和吕不韦形成了两大集团。这时秦王赢政还小,朝中大权掌握在太后手中,而太后又对嫪毐言听计从,于是吕不韦的权力受到了威胁。这两人多数年来一直在权力的战场上明争暗斗,嫪毐是个极有野心的家伙,却不如吕不韦有心计又本事。这时秦王赢政渐渐长大,嫪毐知道自己的权力将会受到威胁,便想先下手为强,密谋害死赢政和吕不韦。但是消息被走漏到赢政那里,赢政便和吕不韦一起拿获了嫪毐将其致死,将赵太后囚于雍城,永不得来咸阳,太后和嫪毐所生的两子也被装在麻袋里摔死了。 武则天的男宠知多少? 武则天被后世人们非议最多的是“好杀”和“荒淫”两大问题。主要描写武则天和太平公主母女二人情感生活的电视连续剧《祠》,对武则天如何“荒淫”有较详尽的表现。历史上武则天的私生活(男宠问题)又是怎样呢? 五、多情的 武则天的第一个男宠是薛怀义。薛怀义本名,在洛阳经商为业,初与千金公主侍儿有染,后被千金公主介绍给武则天,为武则天所喜爱。当时宫中经常举行佛事活动,为使冯小宝方便出入宫中,武则天命他剃度为僧,又命他与太平公主婿合族,改名薛怀义,薛绍称其为叔父,朝野则呼为薛师。薛怀义依仗武则天之宠幸,多为不法之事。后因武则天宠幸御医沈南,薛怀义恩宠渐衰,气极之下,竟偷偷将明堂焚毁。 武则天知是薛怀义所为,但也自觉难堪,未予追究,反令怀义主持重修明堂。后薛怀义益发骄纵,并张扬私事,为武则天所恶。在武则天授意下,太平公主率人将其缢杀。需要指出的是,武则天宠幸沈南和授意杀薛怀义,说明她对薛怀义并非一往情深,而薛怀义在焚烧明堂之前也早已不愿进宫,武则天和薛怀义的爱情被《大明宫祠》有所美化。 六-七、面如莲花的二张兄弟 张易之和属世家子弟,宰相之后。被称为面如莲花的张昌宗是太平公主推荐给武则天的,张昌宗又引进其兄张易之,武则天一见甚悦,于是二人同入宫中侍奉武氏。此二人先被任为中郎将和少卿,后屡屡加官,因武氏年事已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二人权倾朝中,连武则天的侄儿、等人都争着为二人执鞭牵马。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复辟的政变,将二张诛杀。其实二张对唐朝的复辟也是有功的。 在武则天晚年为立谁为太子犹豫不决时,二张劝立庐陵王,对武则天应有所影响。这一点,《大明宫祠》没有表现。死的时候,武则天60岁。两年以后,开始宠幸薛怀义,从此至死20年间,武则天又先后与沈和二张有染。史籍中有关武则天男宠问题的记载大致如此,除此之外的传说均系流言。武则天也曾下令选天下美少年入宫,但被大臣谏止。 八、古代十大男宠之龙阳君 古称男色为“龙阳”,也是有渊源的。龙阳君是战国时魏王的男幸,象一样婉转媚人,得宠于魏王,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 有一天他陪魏王钓鱼,钓得十条大鱼,不觉泪下。魏王问他何故伤心,他说:“我刚钓到鱼时很高兴,后又钓了一些大的,便想把前面钓的小鱼丢掉。如今我有幸能与大王共枕同寝,但四海之内,美人甚多,闻知臣得幸于大王,必定打扮得来向陛下献媚,臣就象前面钓到的小鱼一样,也会被抛弃,臣怎能不哭呢?”魏王听了很感动,便下令:四海之内,有敢向我介绍美女的,我就灭其族! 九、古代十大男宠之董偃——窦太后的男宠 窦太主是皇后的母亲,也是汉武帝的姑姑。由于汉武帝宠爱美姬,窦太后和女儿,屡次加害卫子夫。汉武帝心中恼怒。有一天,一名内侍悄悄告诉他一件窦太后的秘闻,使他有了主意。窦太后年过五十,家中却养着一个十八岁的男宠。这人名董偃,本是卖珠人的儿子,因生得美貌风流,被寡居的窦太后看中,两人便姘居了。窦太后有的是钱,供董偃任情挥霍,广交友宾,故长安城内公卿名士,争相与他往来,称他为董君。汉武帝决定亲自去会会姑妈的这位董郎。 那天,武帝摆驾来到窦太主家。见过礼坐下后,他笑着对太主说:“请主人翁出来谒见!”窦太后一听,吃惊异常,心想皇帝怎么会知道自己的隐私呢?要想隐瞒,又不敢,于是羞得满脸通红,忙跪伏在地叩头请罪。武帝又说:“太主不必多礼,快请主人翁出来。”窦太主只得厚着脸皮请董偃出堂见驾,两人又双双跪下请罪。汉武帝用安慰一番,又命赐宴,让太主和董偃分坐左右陪他饮酒。 窦太后见武帝非但不责怪她,反而用好言抚慰,尊称她的姘夫为主人翁,心中甚觉惭愧,对武帝自然是感恩戴德,不敢再为了女儿争宠之事同武帝作对。 十、古代十大男宠之昙献——胡太后的男宠 和士开死后,胡太后难耐寂寞,借拜佛为名,经常出去寺院,借此机会勾搭了一个名叫昙献的和尚,昙献生得魁梧壮硕,太后十分中意,两人经常在禅房私会。胡太后把国库里的金银珠宝多搬入寺院,又将高湛的龙床也搬入禅房。宫中上下对这桩事议论纷纷,只有高纬一人蒙在鼓里。 一天,高纬入宫向母亲请安,忽见母亲身边站着两名新来的女尼,生得,不觉垂涎万分。当夜,他命人悄悄宣召这两名女尼,逼其侍寝,可是两名女尼抵死不从。高纬命宫人强行脱下她两的衣服,一看,原来是两名男扮女装的少年僧侣!高纬又惊又怒,一下子明白了母亲的秽行。这两人是昙献手下的小和尚,生得十分漂亮,被胡太后看中,带回宫中淫乐。胡太后怕高纬知道,才让他们乔扮女尼。第二天,高纬就下令将昙献和两名小僧斩首,将太后迁居北宫,幽闭起来。 北齐在高纬的统治下日趋腐败,不久就被所灭。站乱之中,胡太后与高纬的第三个皇后流落长安,最后沦落为娼。 十一、古代十大男宠之高菩萨——冯皇后的男宠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亲自率军南下,临行前,将冯妙莲册封为皇后。行至汝南时,文帝最小的妹妹彭城公主前来,原来皇后逼公主嫁给自己的胞弟冯夙,公主不愿意,求孝文帝作主。“冯夙人品低且不谈,他是皇后的胞弟,皇后淫乱后宫,妹妹实在不愿嫁。”公主哭诉道。 “什么?”孝文帝,连忙追问。公主告诉他,皇后趁他南征,与宫中执事高菩萨私通,最近竞公开淫乱,宫中上下都知此事,只是不敢告诉皇上。孝文帝真不敢相信他一向宠爱的柔媚有情的皇后竞会做出如此事来。于是派人暗暗察访。过了年,孝文帝回到洛阳,先对皇后宫中的小黄门苏兴寿秘审。苏兴寿将皇后与高菩萨私通的事全盘托出。这下孝文帝气得发昏,决定亲审冯妙莲。他先将高菩萨等抓起来拷问出实情,原来高菩萨本是医生,冯妙莲在家养病时与其勾结,进宫后,也将其引入宫中继续私通。审问时,孝文帝怕皇后害他,叫人搜遍她全身。冯妙莲跪在龙床前,不停谢罪。孝文帝命她站起来,赐座给她。又命高菩萨把所供认的罪状当她的面陈述一遍,然后看着她说:“你做下这种事对得起朕吗?”皇后只好从实招来。 太和二十三年,身在鄂北战场的孝文帝身染重病,回程中,弥留之际,嘱咐彭城王:“我死之后,赐皇后死,另择地厚葬,以掩冯门之大过。”公元499年,北魏最有作为的皇帝了,年仅三十三岁。 十二、古代十大男宠之——的男宠 好男色是有传统的。汉哀帝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将后宫佳丽弃诸一旁,独宠董贤一人。建平二年(前5年),有一天,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还是太子时他就曾当过太子舍人。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绝色,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候。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辇而坐,同车而乘,同塌而眠。 董贤不仅长得象个美女,言谈举止也十足象个女人,“性柔和”、“善为媚”。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次午睡,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哀帝想起身,却又不忍惊醒董贤,随手拔剑割断了衣袖。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董贤受宠日胜一日,不久升为附马都尉。他家的人也跟着占光;父亲董恭升为光禄大夫,妹妹进宫封为昭仪(也是一个活寡)岳父封作大臣,妻子也被特许进宫居住。于是董贤的家与哀帝的家了,却苦了,一个人孤寂度日。 哀帝还下令在自己的陵旁为董贤建一墓,生则同床,死则同穴。董贤的宅邸也极尽奢华,收有四方。这些引起了大臣们的反对,批评皇上对董贤的封赏太过分。哀帝根本不听。元寿二年六月,二十六岁的哀帝突然病死。太皇太后让出来支持朝政。王莽极力弹劾董贤,不许他进宫。董贤知道大祸临头,与妻子自杀,也是为哀帝殉情。董贤死后,王莽疑心其假死,命人开棺验尸,没收其财产,将其家属全部充军流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褚遂良的宦海沉浮:一百年后其忠诚才得到认可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祖籍河南。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褚亮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充当国事顾问,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网络配图 褚遂良以书法见长,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也是朝廷重臣,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授予他托孤重任。然而,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他,在政治上却经历了大起大落,过了100年后,他的忠诚才得到认可。 学识渊博 坚持原则 褚遂良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博涉文史”,擅长书法,“工隶楷”。谁也没料到,正是凭借功力深厚的书法,让他成为朝廷重臣。 最初,褚遂良在秦王府里任铠军,掌管兵器铠甲等事务。这个秦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酷爱书法,贞观十二年(638),他一直视为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去世了,这让他特别难过:“虞世南死后,再也找不到人谈论书法了!”大臣听后,对他说:“褚遂良的字写得很好,下笔遒劲,有几分的感觉。”唐太宗,即刻任命褚遂良为“”。 褚遂良不仅书法水平一流,他的学识同样渊博。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疑惑地问褚遂良说:“舜造过漆器,大禹雕琢过切肉的砧板,当时劝谏舜、禹的有十余人,食用器物这样的小事,大臣们为什么苦谏呢?”褚遂良回答说:“不能鼓励奢侈。如果把精力放在雕琢上,会妨害农业生产;要是漆器流行起来,以后就一定有人会用金子、玉石来造器具。过分浪费,国家就离危亡不远了。所以诤臣必定劝谏事情渐发的开端,到它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去劝谏的了。”唐太宗听了,不住地点头。褚遂良总是这样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令人信服,后来唐太宗感慨地说:“把道理讲好,也是要靠学识的。遂良博识,让人十分敬重。” 褚遂良不但学识渊博,性格也极为耿直,敢于坚持原则,有时连唐太宗的面子也不给。古代,每天的言行举止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史料留存,褚遂良有段时间就负责这个。 有一天,唐太宗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东西,我能看看吗?”褚遂良回答说:“今天之所以设立我来记录这些,就是充当古时左右史官的作用,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还没听说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呢。”唐太宗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得十分干脆:“臣的职责承载在笔上,皇上您的言行我是一定会记录的。”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平定辽东,褚遂良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举谏说,不可远征,以防不测。唐太宗不听,褚遂良就再次上疏,认为皇帝亲征不合情理:“臣把史籍都翻了一遍,从古至今,当皇帝的还没有亲自去打辽东的,派大臣去打,倒是有此先例”,所以“派两名勇将,发兵四五万”就可以了。网络配图 然而,唐太宗一意孤行,结果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在回师途中,唐太宗对劳师远征深表后悔,回来后提拔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后来,又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成了政坛上的重臣。 托孤之臣 冒死直谏 贞观二十三年(649),病重的唐太宗把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他们说:“当年托孤于,托孤于,我以后的事,都托付给你们了。”又转头对太子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 褚遂良成为托孤之臣,是因为他是李治最强有力的维护者。前太子因罪被废黜,朝臣多认为九皇子晋王李治仁厚,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唐太宗更喜欢四皇子魏王。有一天,他对近臣说:“昨天(李泰的小名)投入我的怀抱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此为我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一定为陛下杀了他,把王位传给晋王。’父子的伦理,原应当是天性,我见他这样,非常垂怜他。”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没说什么,唯独褚遂良走上前说:“您也是君王。哪有执掌政权的君王,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兄弟的道理呢?”唐太宗幡然醒悟,当天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治即位后,对褚遂良非常感激,封其为河南县公,第二年又升为河南郡公。永徽四年(653),褚遂良被拜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执掌朝政大权。然而李治做梦也想不到,因为立皇后的问题,褚遂良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 永徽六年(655),李治想要废黜,册立为皇后。有一天,他传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和于志宁四位重臣入内殿开御前会议。这些人事前得到消息,商议如何劝谏,但谁也不想放这头一炮,褚遂良主动请缨说:“我来吧。我奉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如果不尽愚忠,无脸去见先帝。” 李治一开口,就把废后的理由提得很充分:“罪莫大于绝嗣,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生有皇子,众位卿家意下如何?”没等别人开口,褚遂良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去世之际,曾拉着微臣的手说: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听得很清楚。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过错,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 任凭李治如何解释,褚遂良就是不同意,当天的会议不欢而散。第二天,李治再次召集开会,褚遂良地说:“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也可以,但请另选他人。武昭仪曾侍奉过先帝,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么能瞒得过呢?倘若立她为皇后,天下人将会作何感想呢?” 这句话说到了李治的痛处,他羞愧得没有说话。褚遂良却越说越激动:“愚臣触犯了圣上的尊严,罪该万死,只愿不辜负先帝的厚恩,哪里还顾性命。”说完把帽子摘了下来,还把上朝时执的手板放到台阶上,说:“还陛下这个手板,我要告老还乡!”李治大怒,命令侍卫直接把他架出去,一直躲在幕后偷听的武则天气得不得了,喊道:“怎么不杀了这个老混蛋!”网络配图 最终,李治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因为违背圣意,被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显庆二年(657),又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都督。武则天还不解气,不久又将他贬为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四年(659),褚遂良在流放中绝望地死去。 遭受非议 出于公心 在褚遂良的政治生涯中,也多遭受非议之处,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刘洎之死。 这件事,《刘洎传》是这样记载的: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亲征辽东,命太子李治监国,同时令刘洎、和马周等重臣辅助太子。第二年,唐太宗因征辽失败,急火攻心,身上长了一种毒疮,回到定州时病情一度十分严重,生命岌岌可危。刘洎、马周闻讯赶来探望,出来后,褚遂良问情况如何,刘洎悲伤地流下了眼泪,说:“圣体患痈,极可忧惧。”然而褚遂良后来却跟唐太宗说:“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意思是说,刘大人觉得现在国家之事不用忧虑。病中的唐太宗听到这样的话,心情可想而知。 病愈之后,唐太宗召刘洎询问此事,刘洎据实以对,并说马周也在场,可以为自己作证。太宗问马周,马周与刘洎说的一样。然而褚遂良坚持说自己听到的才是真的,唐太宗最后决定相信他,赐刘洎自尽。 这件事最大的争议焦点,就在于褚遂良是不是诬告、陷害刘洎,如果是,他的动机何在? 司马光在《》中说,他不相信褚遂良会陷害刘洎,理由有三:第一,褚遂良是忠直之臣,不会干出如此下作之事;第二,褚遂良与刘洎素无怨仇,没有干这种事的动机;第三,记录这段史实的《实录》是许敬宗所修,而许敬宗与褚遂良关系不睦,很可能是他将刘洎之死归咎于褚遂良。北宋学者孙甫、大文豪等基本也持同样看法。 然而司马光以人品立论,断然否认褚遂良有诬告之嫌,似乎并不太令人信服。褚遂良与刘洎虽然没有个人恩怨,但在政治见解上并不一致。前太子李承乾死后,唐太宗在立储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因此形成了支持魏王李泰与支持晋王李治的两大政治势力。褚遂良是李治的支持者,而刘洎则属于李泰一派,因此不能排除褚遂良除掉政敌的动机。 唯一能肯定的是,在这件事中,绝对没有对个人私利的追求,否则在武则天的问题上,褚遂良如果头脑稍微活泛一点,懂一点见风使舵,也就保住了高官厚禄,不至于落得客死他乡的结局。 书品高超 承上下 初期,许多重大纪念活动所题碑文,多是由褚遂良操刀的。例如纪念的《伊阙佛龛碑》,纪念的《房玄龄碑》,还有最有名的《雁塔圣教序》,分别为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亲自撰文,足见褚遂良书法的地位。网络配图 褚遂良高超的书法水平,一方面在于个人的天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史陵、欧阳询、虞世南等大家的指导。再有,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狂热爱好,也让他受益匪浅。 唐太宗是书法的铁杆“粉丝”,曾悬赏重金收购王羲之的书帖,人们争先献上,以致良莠莫辨,真假难分。幸亏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相当有研究,随口就能说出书帖的渊源、出处,论据充分,鉴别书法的真伪毫不含糊,结果再没有人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贞观六年(632)正月,太宗下令整理内府所藏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的真迹,计1510卷,褚遂良自然是这次整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此他还编写了《右军书目》,藏于内府。能够见识到如此之多的王羲之真迹,让褚遂良大开眼界,对他书风的形成带来了重大影响。 苏轼给褚遂良的书法概括了4个字:清远萧散。他的书法,从追求一种结构之美,演进成了追求意境之美。虞世南书法讲究“君子藏器”,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显露明显的运笔痕迹,褚遂良却不同,人所写的《评书帖》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他愿意展示这种痕迹,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明快的韵律。因此,有人说褚遂良则是一位“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体现了一种飞动之美。唐代书家张怀瓘对此感叹说:“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在他看来,从褚遂良开始,书法已经从“妍美功用”趋向“风神骨气”,书法艺术也从古典主义迈向浪漫主义。 有趣的是,这种唯美主义倾向,已经影响到褚遂良对纸墨的选择。书法家讲究纸笔用墨并不奇怪,然而纵观古今书家,褚遂良对纸墨之追求,却是非常苛刻的。唐代人曾说:“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没有好笔好纸,他宁可不写。 在唐朝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上,褚遂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不仅继承了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等的特点,更深得东晋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北宋米芾对唐代的书法家都有微词,唯独对褚遂良,说他“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说得更绝:“褚书在唐贤诸名世士书中最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薛稷等都曾师从褚遂良,的、米芾、等,也从他的书法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下了道遗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这相当于给褚遂良等人平反。武则天当过皇帝之后,阅遍群臣,她虽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却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与忠诚。贞元五年(789),在褚遂良去世百余年后,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