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死刑犯在伏法之前,都会提供最后一餐,每个犯人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根据《镜报》报导,日前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有一名45岁的死刑犯莱德福 (J.W. ‘Boy’ Ledford) 在死前,狱方按照传统让他可以选择最后一餐,莱德福一点都不想放弃最后一次品尝美食的机会,开出了惊人的豪华菜单,并且通通吃下肚。

死刑犯莱德福在1992年只有20岁时,刺死73岁的邻居约翰斯顿 (Harry Johnston) ,并且绑住死者的老婆,抢走枪械和现金,虽然辩护律师称莱德福有个可怜的童年,所以希望法官可以宽恕,不过最后他还是被判打毒针死刑。

只是律师认为莱德福有「慢性神经痛病变」,希望可以申请改为枪毙,但是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表示,如果死刑犯要申请另一种方式,则该方式必须有该州法律许可,只是乔治亚州只允许使用毒针方式,因此维持不变。
而莱德福的菜单则是有:炸鸡、薯条、牛排、炸猪肉、起司、香草冰淇淋核桃派等多种既美味又高热量的食物,最后他吞下了5千大卡的热量。

他曾让400死囚回家过年 也让功臣蒙受不白之冤
唐太宗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间,朝廷每处决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假错案。他还一再告诫大臣们说:“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从贞观六年,他让近40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创举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犯人的关怀。对犯人尚且如此,那么对开国功臣和社稷重臣更应当珍惜呵护,但李世民却多次制造冤假错案,让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贤能之士遭受无妄之灾。网络配图 盛彦师是一员武将,他剿灭李密、平定,是难得的军事奇才,但如果让他当劝降的说客,那他可就是门外汉了。徐圆朗叛乱时,李世民有意选派盛彦师为安抚大使,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威名让徐圆朗束手就擒,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不料盛彦师话还没说上两句,就被徐圆朗活捉。据《·盛彦师传》记载,盛彦师被俘后,面对徐圆朗的威逼利诱,始终,表现出了对李世民的耿耿忠心。然而,“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盛彦师落入敌手,有辱使命,罪过不小,但李世民策略失准,用人不当,其罪更甚。李世民赐死盛彦师,与其说是为了发泄对盛彦师的不满,倒不如说是为了推脱自身责任,掩盖自身失误。 如果说盛彦师被赐死,有其自身过错的因素,那么的死就不可思议了。一句疑神疑鬼的谶语,一道的谗言,就轻松地让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李君羡断送了性命。据《》记载,贞观初年,一句“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对大臣们的猜疑。当他得知李君羡小名叫“五娘子”,其武连郡公、左武卫将军、玄武门守将等一系列封号官职中皆带有“武”字,正好与“女主武王”暗合时,李君羡的霉运便接踵而至。他先是被“深恶之”,接着被调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弹劾“与妖人交通谋不轨”,最后李世民连审都不审,就下诏“君羡坐诛,籍没其家”。厄运来得如此迅速,如此连贯,恐怕李君羡至死也弄不清楚自己怎么得罪了李世民。网络配图 刑部尚书张亮被杀的罪名是“谋反”。因为其为官地相州被人传言是“形胜之地,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因为有人发现了“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的图谶,因为他私下里与几个江湖术士谈论了这些敏感话题,因为其老婆喜欢巫术进而干预政事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这位农民出身的凌烟阁功臣成员,很快就被推上了“谋反”的风口浪尖。“谋反”,是皇帝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不管是真是假,必欲除之而后快。正当李世民为找不到过硬的证据而焦头烂额的时候,他突然又听到张亮私下里畜养500壮士为义子的事,总算是一个现成的把柄。于是,李世民就来了个主观推断,对侍臣曰:“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于是,这位当年辅佐李世民争夺帝位的死党,这位刚刚从高丽战场返回长安的沧海道行军大总管,这位临死前还在苦苦哀求宽大处理的刑部尚书,被“下诏处斩,籍没其家”。 能够得到李世民高度评价的人不多,除了“镜子”,就应该是“性最坚贞”的刘洎了。因为刘洎忠于职守,敢于直谏,有能力,有忠心,所以李世民在远征高句丽时,才把辅佐太子监国的重任放心地交给他。贞观十九年,远征高句丽归来的唐太宗,听信了褚遂良谗言,在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的情况上,草率地把刘洎给杀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得了“痈疽”,刘洎听到消息后,忧心忡忡,曾和同僚们说了八个字:“疾势如此,圣躬可忧!”这本是一句忧国忧君的,但被进谗者传到唐太宗的耳朵里,却完全变了味:“(刘)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宫廷中最敏感的字眼除了“谋反”,就是“传位”了。进谗者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接班人问题上大肆进谗,皇帝因此才会失去理智,龙颜震怒。唐太宗,即刻下诏:“(刘)洎与人窃议,窥窬万一,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赐自尽。”网络配图 唐太宗李世民一面倡导“宽大安抚”,实行开明统治,体现人文关怀;一面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猜忌心理,对大臣动辄问罪,轻则贬黜,重则杀戮。李世民是一位贤明的皇帝,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看来,没有什么能比政局稳定更为重要。平庸之人犯了错误,他可以不予追究,一笑而过,但位高权重的臣属尤其是功臣,哪怕有一点点捕风捉影的风吹草动,只要有可能威胁到自身利益和皇家利益,他都会兴师动众,杀气腾腾。尤其是到了贞观中后期,随着“隋亡为戒”历史教训的逐渐淡忘,随着骄傲自满情绪的不断滋长,封建帝王的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李世民身上体现出来。难怪岑文本被唐太宗任命为中书令后,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面露忧色。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非勋非旧,滥荷宠荣,位高责重,所以忧惧。”亲朋好友前来道贺,他正色道:“今受吊,不受贺也。”寥寥数语道出了他对“伴君如伴虎”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放三百多死囚回家为什么无人逃跑 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李世民放三百多死囚回家为何无人逃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李世民是的第二位,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有才能的统治者,他从一个的皇子一夜之间变成一个皇帝,在他上位期间,他虚心采纳官员们给的建议,减少战争,休养生息,实现了国泰民安的好局面。他曾做了一件事让后人赞赏,放390多名死囚回家,约定秋后问斩,为何无1人逃跑? 公元617年,李世民看到百姓们民不聊生,战乱四起,于是他煽动父亲李渊反隋,李世民当时的势力仍然不够大,他需要借助李渊来完成大业,李渊答应李世民,如果成功之后,将会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李渊在获得权力之后,立马改立为太子,这让李世民失望至极,仅有的一丝亲情观念也随之消灭殆尽。 李世民在看到李渊上位之后,国家仍然是民不聊生的状态,本就心怀大志的他更加坚定了内心的想法,将一切血肉亲情丢之脑后,终于在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了政变,史称“”,9月4日,李渊不得不禅位给李世民,从此李世民开始开展他的宏图霸业。 李世民是一个聪明的帝王,对内,他实行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朝中大臣的行为,防止特立独行,对外,他倡导节约,大力发展农耕,慢慢增强国力,以此来更好的对抗外来侵略。在他上位期间,有不少人因为各种罪名被抓起来了,监狱里的囚犯越来越多。有一次李世民突然,想要亲自审问这些犯人,看到犯人们衣衫褴褛,满脸忧愁的样子,李世民突发奇想,将这390多名囚犯全部放回去探亲,不过这些人必须在秋后准时赶回来赴刑,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到了秋后,300多人,1人不少的全部回来了,李世民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些人为什么没有趁机逃跑,宁愿回去赴死,其实是有原因的。第一,唐朝的刑罚较重,就算跑出去了,万一被抓到,只会死得更痛苦。第二,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这些人都是有家人的,如若他们逃走了,家人将会受累。第三,李世民的做法已经触动了他们心底最深处,放他们回去已经是很大的恩赐了,假若他们还想要的更多,无异于鸡蛋砸石头。这也就是300多人全部回来的原因。李世民看到这些人都信守诺言,愿意再次给他们1次生还的机会,此事一出,轰动全城。 李世民自小生在富贵人家,虽说不愁吃穿,但是兄弟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是很常见的,亲人之间的感情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他抓住了这些犯人的把柄和软肋,一举击破他们内心最痛的那根弦,不得不说李世民是很聪明的。一方面体现出了他的“仁政”,让百姓们知道他是个明君,另外一方面,让朝廷内外的官员们看到他治国的手段。李世民能够成功坐上皇位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