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神秘事件

数万只史前动物“出没” 这个“动物园”不一般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数万只史前动物“出没” 这个“动物园”不一般


斯氏弓颌猪土板骨架(母子合葬)。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供图


数万只史前动物“出没” 这个“动物园”不一般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内陈列的24具铲齿象头骨化石。新华社记者 胡伟杰 摄


数万只史前动物“出没” 这个“动物园”不一般


甘肃临夏盆地发现临夏巨犀头骨的地层。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数万只史前动物“出没” 这个“动物园”不一般


临夏巨犀在渐新世晚期的生态复原图。陈瑜绘,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新华社(记者 胡伟杰、马莎、杨雅婷):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有一座神奇的“史前动物园”。在这里,千百万年前的古动物们穿越时空,与每个来访者相遇。


这就是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博物馆馆藏3万多件古动物化石,分三纲8目150个属种,其中一级品达43件,以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最为丰富。“化石的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距今约3000万年到距今约250万年之间,展出的仅是一小部分,其余都在仓库里。”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讲解员张海莲说。


“数量丰富,种类繁多,保存完整,世所罕见。”张海莲这样形容博物馆的藏品。


在这座“动物园”里穿行,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古动物化石静静地陈列着。其中,有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化石镶嵌在泥土中,被整块发掘出来,定格着古动物们生前最后的姿势。在铲齿象化石展厅,24具从三四个月到40多岁的铲齿象头骨化石依次排列,从中仿佛能看到这种史前巨兽一生的轨迹。


数量如此庞大的古动物化石来自哪?


馆长何文告诉记者,博物馆的化石几乎全部来自临夏盆地,其中主要来自临夏州广河、东乡、和政三县。馆藏精品之一的24具铲齿象头骨化石几乎全部发掘自同一地点。


临夏盆地主要位于临夏州,在该州约0.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着100个化石发现地点,出土了数万件古动物化石标本。因其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蕴藏了丰富的古动物化石资源。“和政县至今发现化石出露点30多处。出土的最著名的古动物化石之一,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张海莲说。


在和政羊展厅,记者看到,一个巨大的“羊头”在展柜里陈列着,它由数个和政羊头骨化石拼凑而成。“和政羊距今已有约1200万年历史。”张海莲说,博物馆里仅和政羊的头骨化石就有700多个。


张海莲介绍,很多古动物化石标本显示,这些动物不是自然死亡,而是在自然灾害下突然死亡,因此大量遗骸被掩埋、沉积,形成化石并保存到现在。这些重要的化石标本,为我们了解地球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何文介绍,这些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地球气候环境变迁和古生物演化不可多得的物证。从博物馆的4个哺乳动物群里,可以发现青藏高原隆起给临夏地区带来的重大气候变化,还有因此导致的生态环境和古动物的变化。


据了解,距今约1600万年前,青藏高原还没有完全抬升,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进入北部的临夏盆地,由此导致了当地水草丰沛、河流交错的生态环境。当时在此栖息的铲齿象,可以用像铲子一样的一对硕大前齿切断并铲起水中植物。


“而距今约1100万年前,该地区动物类型完全转化为开阔干旱地带的三趾马动物群,包括100多种动物,与今天东非大草原上的动物群相似。到了距今约250万年前,随着冰河世纪的来临,临夏地区的动物群演变为以每只脚一个脚趾的真马以及披毛犀这样的典型耐寒动物为代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说。就在不久前,由他领导的中美合作团队,依据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临夏盆地发现的头骨化石,确立了巨犀的一个新种——临夏巨犀。


目前,博物馆作为中科院古脊椎所和政科研基地,在化石保护利用上展开合作。“我们负责化石收集、整理、修复等基础工作,为专家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何文说。

湖广填四川的正负影响是什么 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破坏

正面影响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负面影响 然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资源破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八年,川耕地不足1.2万公顷。”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高潮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物种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旱灾频繁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随机文章兴义万峰林天坑深达600米,人类在坑底定居了600多年外道魔像最后去哪了,斑从带土体内通灵后不知行踪(或变回神树)美国RGM-84反舰导弹,生产7000多枚服役20多个国家中国风水师断日本龙脉,日本军刀楼意图不轨/中国转移煞气到日本揭秘神话中四海龙王的来历,是远古洪荒时代祖龙后羿(瘦死的骆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湖广填四川的正负影响是什么是怎么回事?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破坏

正面影响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负面影响 然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资源破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八年,川耕地不足1.2万公顷。”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高潮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物种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旱灾频繁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随机文章请问秦始皇到底有什么政绩呢?令人欲罢不能的禁果效应,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推动社会发展法国起死回生的圣泉是真的吗,就连癌症都可以治愈(产生了67次奇迹)揭秘天庭神仙秘闻,神仙为什么要下凡历劫(遇到瓶颈入红尘炼心)黄皮子真有这么邪门么,能够附身人体做善事/也能够附身人体报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