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迷案追踪

湖北麻城大案:行李箱中的女尸,18年悬案,因一个细节破案

时间:2024-01-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砍柴的村民在山上砍柴时,突然发现一个行李箱,里面是一具高度腐败的无名女尸。

而死者身份直到18年后才确定。

家人为何18年后才报案?凶手到底是谁? 警方是如何破案的?

一、行李箱中的女尸

2003年12月5日,住在湖北麻城龟峰山山脚下的王大伯,到龟峰山去砍柴。

砍柴过程中,他偶然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树丛中的行李箱。

行李箱看起来很新,而且款式很新潮,是带密码那种。

王大伯就将这个行李箱带回了家。

因为行李箱带密码,他也没办法打开。

两天后,家里人都很好奇这个行李箱里装的是什么,于是,王大伯找来一个工具将密码箱割开了一点。

没想到,一股浓浓的臭味扑鼻而来,这种臭,不是一般的臭,简直让人作呕。

而且他们隐约看到里面有人体组织,一家人吓得不轻,立刻报了警。

本来以为捡了个宝贝,没想到捡了个噩梦回来

要知道,这个行李箱,放在王大伯家家里整整两天啊。

王大伯算是买了一个教训,以后在山上再看到被人遗弃的行李箱,无论多么新潮,他都不敢带回家了。

当地警察开着警车很快赶来,民警查看后,发现里面装的是一具高度腐败的尸体。

当民警打开行李箱后,发现里面的死者,没有穿衣服,被包裹在一个床单里

尸体已经高度腐败,无法辨别五官特征。

虽然死者没有穿衣服,但行李箱里却放了20多件女性的衣物。

除此之外,行李箱里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证明死者身份的东西。

法医推断死者是一名女性,死亡时间应该是在2003年7月-8月之间,年龄大约在25-28岁。

警方没有从行李箱里提取到什么指纹,也没有在行李箱抛弃点提取到足迹,或者可疑的车辆足迹。

毕竟时间过去了好几个月。

警方首先要确定尸源,就是死者的身份。

龟峰山是一个旅游景点,每年杜鹃花盛开的季节,都有不少人来这里游玩,除了当地人,也包括外地人。

而且龟峰山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这里与安徽、河南搭界,所以,人来人往比较复杂。

警方首先想的是从本市失踪人口里去查询,麻城市不大,2003年报了失踪的人口不多,警方一一都排除了。

既然龟峰山是一个旅游景点,而且与外省搭界,警方推测,不排除死者是外地人员

当时的龟峰山,没有监控,而且警方也没有找到目击证人看到可疑人员将行李箱抛弃在这里,这就给案件的侦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警方试图将旅行箱作为突破口调查此案,在麻城走访了很多卖旅行箱的商家,商家都说没有卖过这种旅行箱。

这说明旅行箱是在外地买的。

如此一来,这条线索也无法继续调查下去了。

一年年过去,这个案件,似乎成了悬案,也成了办案民警心头的一块石头。

每到春节放假前,办案人员总会把这个案件的卷宗拿出来看看,希望第二年能侦破此案。

这一等,就是18年! 当年的办案民警也从职场小白,熬成了大叔。

二、18年后家人才报案

2021年1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命案积案攻坚行动,麻城市公安局积极响应号召,龟峰山的无名女尸案,又重新受到关注。

麻城市公安局在电视台上发布了一则寻找无名女尸死者家属的公告。

公告里写了无名女尸的身高、大致年龄等信息。

不久,一个51岁的农村妇女刘大姐走进了派出所报案。

她是麻城市黄土岗镇人。

刘大姐说,2003年发现的那具无名女尸,很像是自己的妹妹。

警方就问了她一些问题,问她是什么时候与妹妹失去联系的,妹妹当时多大年龄,身高多少。

刘大姐说自己最后一次和妹妹小梅通话是在2003年6月18日,这一年妹妹26岁,她说2003年6月18日这天,自己给妹妹打电话,妹妹接了电话后,没说几句就气呼呼地挂断了电话。

妹妹脾气暴,刘大姐早就习惯了。

刘大姐还拿出妹妹生前的一叠照片,说妹妹个子接近一米6。

从照片可以看出,小梅打扮入时,长相比较漂亮,身材也不错。

一点都不像农村女孩。

2003年那会,刘大姐在厦门从事家政工作,而她的妹妹在武汉工作,起初当保姆,后来当应聘到一家酒店当前台,厦门与武汉相距很远,刘大姐工作也忙的,所以后面几个月她也没和妹妹联系。

因为家里穷,1990年,初中没读完的小梅就辍学了,去武汉打工。

这个年龄,正是青春叛逆期,正是需要父母给予关怀与理解的特殊时期,而小梅只能无奈辍学,开始独自谋生。

她心里多少有些不甘,她性格很要强,不常给家里打电话。

2003年年底,刘大姐回老家过春节,她发现妹妹没回来过年,电话也打不通。

刘大姐的母亲说,这几个月来,小梅一直没和家里的父母联系。

刘大姐当时还以为妹妹是和家里赌气,所以不打电话。

因为2002年那会,小梅喜欢上一个男人,姓朱,浙江人,小梅还把这个男人带回家。

这个男人个子比较矮,看起来像个生意人,他买了一辆面包车,在麻城几个乡镇跑客运生意。

这个朱某其实是有妇之夫。

家人都不支持她和这个男人在一起,但小梅一意孤行,觉得朱某不久就会离婚然后娶自己。

2002年底,朱某浙江老家的人,通过麻城派出所的人找到朱某,将他带走了。

朱某就回到了浙江。

家人以为小梅此后就和朱某一刀两断了,当时小梅也25岁了,在乡下,这个年龄算是大龄女青年了。

家里人都希望她能赶紧找个靠谱的人结婚,好好过日子。

但是,小梅闷闷不乐,根本不愿意在老家找个男人结婚。

不久小梅简单收拾了下行李,又去了武汉。

三、确定尸源

民警又问,小梅的牙齿有什么特征,刘大姐回答:小梅在1998年补过两颗门牙。

警察一比对,这个特征与无名女尸的特征一致。

警察有些疑惑,问:

你的妹妹与家人失去联系这么多年,你们怎么一直没有报案?

刘大姐回答:起初,我们以为她因赌气不愿和我们联系,我一直保留着妹妹的手机号码,也试着拨过多次,但一直无法接通。

后来,我们以为她到了某个地方生活,不愿意和家人联系。

公安局立即安排抽取刘大姐、刘父、以及小梅弟弟的血样。

当时,小梅的母亲早已去世。

小梅母亲去世前,还嘱咐家人一定要找到小梅。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经过DNA比对,警方确定龟峰山上行李箱里的无名女尸就是小梅!

隔了18年,尸源总算确定了,但是,凶手是谁?一般来讲,一个人被杀害,与他生前最后联系的几个人极可能有关系。

但是,18年过去了,小梅遇害前与什么人联系过,也很难逐一调查。

警方能想到的就是从小梅生前的人际关系来调查。

刘大姐说,家人知道的,小梅就只是谈了朱某这一个男朋友。

警方问:2002年底,小梅回到武汉后,她做什么工作?

刘大姐说,小梅去了武汉后,和自己的表妹阿霞住在同一个小区。

阿霞对小梅2003年上半年的情况应该比较了解。

警方很快找到了小梅的表妹阿霞。

阿霞说,小梅回到武汉后,又和那个朱某在一起了。

朱某在2003年初从浙江回到了武汉。

小梅当时还让阿霞为自己保守这个秘密。

阿霞说,2003年8月初的一天,朱某找上门来,将一把钥匙交给她,说小梅去安徽找工作去了,他也要去安徽找事,这个房子他续交了一个月的房租,如果一个月内不回来,就让阿霞帮忙把房子退掉。

小梅的确有个闺蜜嫁到了安徽,当时阿霞也没多想。

阿霞说,小梅2002年底回到武汉后,朱某负责赚钱,小梅没上班,她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也没和其他男人有什么情感瓜葛,她对感情很专一。

民警又问阿霞:你再想想,当时朱某告诉你,小梅去了安徽找工作,当时有什么异常的?

阿霞说,当时她从自家阳台,看到小梅的一套睡衣,在阳台晒了好久。

之后,她又想突然想起了什么,她说:

当朱某来我家告诉我小梅去了安徽时,他的脖子上有明显的抓痕!

听到这里,警方基本确定凶手就是小梅的男友朱某!那么,朱某为何选择将尸体抛弃在龟峰山呢?

按照刘大姐的回忆,朱某在2002年曾经和小梅一起回到了麻城老家生活了半年时间。

龟峰山与小梅农村的家并不远,当时龟峰山已经是一个旅游景点了。

不过是刚开发的阶段,游客不是很多。

警方在刘大姐提供的一叠照片里,也找到了小梅与朱某同游龟峰山的照片

所以,朱某对龟峰山的地形是比较熟悉的。

他之所以选择在龟峰山抛尸,估计觉得这里树木茂盛,杂草丛生,游客不多,行李箱丢弃在树林深处,很难被发现。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找寻朱某的下落。

四、凶手落网

2021年8月30日,麻城警方在浙江台州找到了朱某。

当时,麻城民警对他说: 我们是麻城市公安局的。

朱某一听这句,整个人很冷静,说:

这18年来我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这么多年来,我很累,心很累。

我知道逃避不了。

该我负责的得负责。

警方将朱某押解回麻城,将其带至龟峰山,让他指认抛尸现场。

虽然过去了18年,朱某依然准确地指出了当年抛尸的位置。

 

  朱某供述,2000年,他在武汉入住一家酒店,认识了在酒店做前台的小梅。

他见小梅长得漂亮,身材也很正,就主动约小梅吃饭,还频频送礼物给小梅。

小梅很快就被打动了,两人不久就没羞没臊地在一起了。

实际上,朱某当时在浙江老家有老婆。

2002年,朱某的家人在麻城找到了朱某,将朱某带回了浙江台州。

回到浙江台州的朱某,心里依然放不下小梅。

2003年初,朱某从浙江回到了武汉,他很快找到了小梅,与之生活在一起。

起初,两人浓情蜜意的,好似一对夫妻一般。

但是,在一起不久后,小梅希望朱某拿钱在武汉买套房子,然后和她结婚。

朱某从老家跑出来,几乎没带什么钱,每个月在武汉生活开支也不少,每当钱不够用时,小梅就骂他是个废物。

起初,朱某还能忍受,后来在一个深夜,小梅又骂她,长期的忍耐在此刻如同火山一般爆发了,激动之下,他掐死了小梅。

意识到小梅被他掐掐死后,他大脑一片空白,后来他决定将女友的尸体抛弃在龟峰山的密林深处。

于是,他乘坐出租车到龟峰山景区,下车后,他拉着装有小梅尸体的行李箱,一步步登上了龟峰山,然后找了密林深处一个隐蔽的地方,将行李箱丢在那里。

至此,这个案子的真相终于大白。

18年的悬案终于侦破,压在办案民警心头的那块石头也终于落地了,对于死者家属来说,也算是有了交代。

【总结】

处在人生美好年龄的小梅,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一意孤行地地爱着朱某这个有妇之夫,满心以为这个男人会给她带来幸福。

没想,却是结束她生命的恶魔。

女人在婚恋上,一定要擦亮眼睛。

END

如果觉得写得不错,请点赞、关注、转发,评论。

谢谢你的支持。

这个案子,我也做成了视频,可以在视频区播放。

李清照的婚姻不完美:临别还被赵明诚戟手怒骂?

一 是一位“女神”,宋代以来的中国文人共同参与了这场造神运动。这场运动在“五四”以后达至颠峰,妇女解放思潮为之添加了催化剂。四十多首词,几篇零星的诗文,是迄今为止李清照留给我们的一切。然而,这些少得可怜的作品却丝毫不妨碍中国文人的造神冲动。王仲闻先生说 ,李清照的词“使婉约派发展到了最高峰,从此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下去”(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后记》,P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黄墨谷先生也说,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只有四十五首,却荟萃了词学的全部精华”(《李清照评论》)。这是两位李清照研究专家的评价,“最高”和“全部”两个神话语汇表露出对死者的无比崇拜。更过分的是新文学健将郑振铎,他说:“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李清照无疑是中国古代女作家中的“花魁”。但决定这一地位的,主要不是她的才情,不是她的出身,不是她的修养,不是她绝妙好词的创作,而是她与丈夫赵明诚的志同道合,是他们俩的夫唱妇随、。“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的不同在于有“德”更有“才”,但“德”永远是无法动摇的根基。李清照是所有中国文人的理想妻子,构建他们意想活动的不仅是李清照的那些词,还有一篇散文:《〈金石录〉后序》。 此序甫一问世,即受好评,成为赵李志同道合、伉俪情深的佐证。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解读道:“东武赵明诚德甫,清宪丞相中子也。著《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易安李居士,平生与之同志。赵没后,愍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极道遭罹变故本末。”(《容斋随笔》四笔卷五,P684,中华书局2005年)其后,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亦踵迹其观点:“赵明诚……其妻李易安,又文妇中杰出者,亦能博古穷奇,文词清婉,有《漱玉集》行世。诸书皆曰与夫同志,故相亲相爱至极。予观其叙《金石录》后,诚然也。”(转引自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卷三,P33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金石录〉后序》的任务本应是评价《金石录》的学术价值,而李清照却把它写成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没有属于它自己的名字,它“寄生”在赵明诚的《金石录》里。 它的写作姿态和文体选择,本身就构成了对古代男性散文的反抗,在以边缘的地位挑战男性中心的散文霸权。回忆的内容大致以建炎南渡(1127)分为前后两段:闺阁生活与逃难生活。包括上引二则评论,历代对《〈金石录〉后序》的解读大致有四项内容:闺阁生活的甜蜜温馨,学术研究的志同道合,文物保存的曲折艰辛,以及物散人亡的悲痛伤悼。 然而,李清照在此序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和谐的声音,某些词句分明是她在和丈夫唱“反调”。她并非一直与赵明诚“志同道合”,他们的婚姻其实出现过裂缝。我深深感到,一种隐性的对古代男性文化价值观的抗争贯穿了《〈金石录〉后序》。这种抗争的传达,在李清照那里可能是不自觉的。因此,对《〈金石录〉后序》可以作一种症候式分析(关于症候式分析的方法和意义,请参看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我对原序中重要文字予以摘录,并依次对其进行解读。 二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氏之民也。 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当时赵21岁,正在太学念书,尚无独立的经济来源,故经常把衣服典当出去,以之购买金石器物。这段文字描述了他们共同研究金石的乐趣,是他们志同道合的一个证据。但其中一个词一直被忽略了,那就是“果实”。原来他们从相国寺的庙会里买来的不仅有“碑文”,还有“果实”,有时令水果,有地方特产,总之,是吃的东西。真正引发李清照对这段新婚生活回忆的,不是碑文,而是果实,因为味觉的记忆是最持久的。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说:“气味和滋味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虚幻却更经久不散,忠贞不二,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相对展玩咀嚼,“咀嚼”的对象不仅是碑文,还有果实。咀嚼的本义是用牙齿慢慢咬东西,后来有了引申义:体会、玩味。这一意义在《文心雕龙》里就已出现:“傲岸泉石,咀嚼文义。”(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十,P728,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在无数次诗文写作中,文人们对“咀嚼”的引申义表现出偏爱,却剥夺了它的原初意义。相对于品尝果实,玩味文章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咀嚼。而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在古代多是男性,女性被排除出去,只有在饮食活动中立足。 因此,咀嚼的引申义对原初义的压抑,其实是男性对女性的压抑,是思想对欲望的压抑。上文中,“果实”使我们重新去联想“咀嚼”的原初义,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颠覆作用。李清照通过“果实”使“咀嚼”一词复活了它的原初义;同时又颠覆了存在于诗文中的那种压抑,用舌尖的快感反抗精神的快感。 后二年,(赵明诚)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结婚后两年,赵明诚做官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因此有了最初的裂缝。收藏金石原本只是一种兴趣,现在变成了志向。“后二年,出仕宦”的主语是赵明诚,那么“便有……之志”的主语理应也是赵明诚。李清照此处并没有清晰表明自己的立场,她究竟是与丈夫“志同”呢,还是有所保留、有所迟疑?所以,不能简单得出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的结论。“便”字连接了仕宦与志向,这个普通的顺接连词,隐约传达出李清照自己对丈夫这一志向的思考。在李清照看来,丈夫的志向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做了官之后才萌生的。“遂尽力传写”中的“遂”字,与“便”起到同样的作用,也是在连接原因和结果。“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这是赵明诚“不能自已”的原因。官场生活给丈夫提供了一个舞台,对金石的收藏鉴赏已不复是生活的乐趣,它已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炫耀的资本,炫耀他作为一个男人的风雅和财力。“不能自已”四个字透露出李清照的担忧,她似乎预见了丈夫后来的悲惨结局。至此,上文中的“葛天氏之民”的比喻便有了对比意义。《路史前纪》:“葛天氏……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之。”与世无争的简单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初婚的幸福从此结束。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这是《〈金石录〉后序》中最著名的一段文字,也是“志同道合”最有力的注脚。但这里有两处词语被忽略了。第一是“烹茶”,和上文中的“果实”一样,引发回忆的,不是共同的学术研究,而是茶。这依然是“味觉”的作用,是人类基本欲望的快乐满足留在记忆中的深刻印痕。第二是“余性偶强记”,李清照没有谈她与丈夫之间的学术探讨和争论,而是讲述记忆比赛。这里也隐含着一种反抗的姿态。思考和研究是后天的人为活动,是功利性的活动,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为基础的;相对而言,记忆则是先天的,是超功利的,与受教育的程度无关。当男性独享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当男性霸占了一切思考和研究的活动后,留给女性的只有记忆。李清照回避学术探讨,只谈喝茶,只谈记忆,这是一种叙述上的策略,用轻松的娱乐对学术活动的严肃性进行解构。正因为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忽略,“甘心老是乡矣”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误读,以为李清照与丈夫共同沉浸在学术研究之中。非也,赵明诚的“是乡”是学术研究,是正讹谬,是青史留名;李清照的“是乡”是记忆比赛,是“举杯大笑”,是夫妻间超功利的愉快而甜美的生活。这一区别,后代的中国文人们一直视而不见。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这两句话也许要比李清照那些绝妙好词更能博得中国文人的喜爱,因为这里表现了李清照的“妇德”。《论语》中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表征,李清照的“食去重肉,衣去重采”与之相呼应,是对男性道德标准的体认。于是,这段文字便被用来佐证李清照与赵明诚“同甘共苦”: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一解读的错误在于断章取义,在于忽视这段文字的“语境”。我们必须弄清楚她为什么这么“虐待”自己。“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这才是李清照“性不耐”的真正原因。赵明诚收藏金石的志向正朝着一种严重的“病态”发展。他在“归来堂”造了间书库,且上了锁,李清照若要翻看书籍,必须在簿上登记,若不当心弄破了书,就会遭到丈夫的“惩责”。这间自己家里的书库竟成了“公共图书馆”,李清照被剥夺了对金石物品的所有权,被剥夺了作为妻子的特权。丈夫的“惩责”,让李清照首次感到在丈夫心中,自己的地位远远没有金石重要。这时,她怄了一次气。她不再理会书库里的宝物,不再看丈夫的脸色,她自己去买了一些“普及本”,那些的书籍。她知道书是用来阅读的,不是用来供奉的。为了买这些“普及本”,李清照开始缩衣节食。“食去重肉,衣去重采”这八个字根本没有一丝“同甘共苦”的意思,相反,它们表达了李清照对于这次“怄气”的坚决,表达了对丈夫的誓不妥协。这次怄气是一种微弱而不彻底的抗争。她此刻并没有预见,这种“冷战”策略根本不管用,她不知道在即将到来的日子里,她的生命将不可避免地与这些宝物纠缠在一起。 三 六月十三日,(赵明诚)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六月十三日,赵明诚被任命为湖州知府,独自赴建康面见。这段文字写的是夫妻俩分别时的场景。这其实是一场夫妻间的争吵,但一直被误读了。李清照问丈夫,如果敌人攻破城池,必须逃难,拿这些金石怎么办?赵明诚给她安排了一个顺序,先丢什么再丢什么,最后,“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李清照这次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在赵明诚看来,如果李清照没有和宗器同归于尽,这不是由于她惧死,而是由于她忘记了该这样做,“勿忘之”三个字剥夺了李清照自由选择的权利。“遂驰马去”,丈夫就这样驰马而去,将自己抛弃在这个纷乱迷茫的世界中。我们又一次见到这个熟悉的“遂”字,李清照习惯用“遂”(便)这个字地表达自己的怨恨和不满。文中还出现了“余意甚恶”,恶什么呢?人们很少对此进行解释。联系“语境”,我们可以知道李清照“恶”的是丈夫的态度,离别时的态度。“坐岸上”,在这样的时刻,他竟悠悠然坐着,丝毫不在乎这次分离可能意味着永别。“葛衣岸巾”是古代名士的着装,它的悠闲潇洒与此刻危险紧张的气氛构成了反讽。“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皇帝的重用使丈夫的眼睛神采焕发,他的目光里竟然没有一丝依恋和不舍。在这样一个生离死别的关头,丈夫的表情、态度、举动乃至着装都让李清照“意甚恶”。丈夫在吩咐自己的时候,还做了个动作:戟手遥应。《辞源》对“戟手”的释义有两种:一、怒骂;二、勇武。关于怒骂的释例有二,《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唐代《酉阳杂俎》:“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徐培均先生《李清照集笺注》即从《辞源》中转引了这两个例子来笺注“戟手”(《李清照集笺注》卷三,P32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说明徐先生也把此处的“戟手”理解为形容怒骂。面对李清照的疑问,赵明诚是以怒骂的语气来回答的,他嫌她罗嗦,嫌她纠缠不清。那一刻,丈夫的手指在李清照的眼前忽然变成了一把锋利的戟,它的口子反射出可怖而刺目的光芒,似乎昭示着死亡的来临。65天之后,赵明诚因病亡故。“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之意。”有《遗令》:“馀香可分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文选》卷六十陆机《吊文》引曹操《遗令》,P259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徐培均先生从这句话推测出赵明诚尚有小妾。在我看来,李清照用这个典故,指出了丈夫对身后事的不负责任,也表达出自己的埋怨和无奈。曾经的研究金石并未博得丈夫的一丝怜爱,他临死前没有对自己哪怕是多叨念一两句,原来自己和那些毫无才学的小妾并无分别。爱情原是幻梦一场。 昔江陵陷殁,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文章最后,李清照套用了男性作家常用的结尾方式:类比。她将丈夫与萧绎和杨广作比较,从而对丈夫的金石癖进行了抽象提升:“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在这种抽象提升中,具体性和复杂性被涂抹了。因此,后代读者在这一结尾中只读出所谓的“宏大”主题:聚散无常。宋代无名氏《瑞桂堂暇录》解读道:“使后之人叹息而已。以见世间万事,而终归于一空而已。”明代顾炎武《日知录》解读道:“有聚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人得,又胡足道,未尝不叹其言之达。”(转引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卷三,P334、33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然而就在这段抽象提升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已经超逸出“宏大”主题:“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李清照突然萌生了一个很恐怖的念头:自己之所以没有保存好丈夫的遗物,也许不是战乱、盗贼等外界原因所致,“罪魁祸首”正是当初命令自己保存遗物的丈夫(遗物的主人)。李清照怀疑是丈夫不愿那些金石宝物留在自己身边,是他把它们一起带到了。原来丈夫从一开始对自己就是不信任的,李清照有了这个可怖的怀疑,这一怀疑的背后,是对封建社会男性价值观霸权的深刻觉悟。 《〈金石录〉后序》结尾的抽象提升或许是李清照的一种不自觉行为,她必须要隐蔽自己的抗争,她知道只有“宏大”主题才能得到男性批评家的赏识,才能在男性书写的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如果将抗争直接表露出来,或许会立即遭到中国文人(男人)们的封杀。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为了最终表达抗争,必须首先隐蔽抗争。所幸的是,此种抗争意识终究没有被文字全部遮蔽,有些“裂缝”还是能指引读者通往李清照的意识深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别内耗!这些星座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短板与不足。面对这些不完美,有的人能够坦然面对,而有的人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对于部分星座而言,学会接受并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是释放内心压力、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处女座 处女座的人以细致入微、追求完美著称。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然而,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往往让他们陷入无尽的自我批评与内耗之中。处女座需要明白,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与不足。学会放下那些过高的期望,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他们更加轻松地面对生活,享受过程中的每一份成长与收获。狮子座 狮子座的人天生具有王者风范,他们自信满满,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这种强烈的自我关注,也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感到焦虑与不安。狮子座需要学会放下那份过度的自尊与面子,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记住,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内心的强大与真实,而不是外在的完美无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展现真实自我、赢得他人尊重的关键。天秤座 天秤座的人善于平衡与协调,他们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美好的生活环境。然而,这种追求往往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感到困扰与挣扎。天秤座需要学会放下那份过度的担忧与顾虑,勇敢地接受自己的决策可能带来的不完美结果。记住,人生没有绝对的完美,每一次的选择与尝试都是成长的机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他们更加自由地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幸福。摩羯座 摩羯座的人脚踏实地,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与追求。他们善于规划,目标明确,但有时候也会因为过分追求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中的乐趣与自我成长。摩羯座需要学会放下那份对成功的执着与焦虑,接受自己在追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失败与挫折。记住,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从容。人生无需过于苛求完美,因为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充满了不完美与挑战。当我们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拥抱这些不完美,才能真正释放内心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愿我们都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与机遇。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