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迷案追踪

性嗜杀者杨新海大案纪实:跨省杀害67人,他是如何走到不归路?

时间:2024-02-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杨新海,三年里他横跨皖、豫、鲁、冀四省,疯狂作案26起,杀死67人,施暴23人,所以,杨新海无疑是国内最具代表的性嗜杀者。

性嗜杀者杨新海大案侦破纪实

1968年7月,杨新海在农村的某户家庭出生,家里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四,因为爷爷曾有地主成份,所以他家被划为富农。

在那个以成分为论的时代,杨新海的家庭无疑是属于最底层的。

在他年幼还不懂事时,村里的同龄人都称他为地主羔子,各种嘲笑、羞辱的言语让他倍感屈辱,在村里他总会不自觉地远离人群,这使他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因为这样的性格在上学时,他总喜欢一个人蹲在角落看书,倒也让他的学习成绩成为最优秀的,他也成了家里唯一一个上高中的孩子。

虽然可以继续上学,但因为家里穷,高中时经常没有足够的生活费,他只能偷偷煮点野菜吃,或者去地里挖点土豆烤着吃,看着其他同学每天衣食无忧的样子,杨新海心里非常羡慕又极不平衡,读到高三时,因为钱的问题,他和父亲大吵一架,再加上对学校的厌恶,一怒之下,他离家出走了。

他的父母却没有主动找过他,从此,杨新海开始了自己漂泊的人生。

离开村子后,他在县城各地找活干,干过煤矿、做过学徒,但这些工作却都不能让他满意,因为这些工作赚钱少,有时候还要遇到黑心老板克扣工资,甚至遭遇干了活拿不到工资的情况,终于有一次,他又到一家饭店打杂,刚谈好的工资很不错,但最终却遭到老板拖欠工资,在愤怒之际,他偷走厨房里的锅,跑到铁匠铺把这些锅卖了,拿着销赃得到的钱财,他的内心百感交集,认为自己辛苦打工赚来的钱,还不如偷东西卖钱来的快,这是他他首次感到钱财也可以来得容易,于是杨新海开启了偷卖的盗窃生涯。

有时候他去车站,在人多的时候顺手牵羊,有时候则趁机入室盗窃,正当杨新海得意洋洋以盗窃为生时,他也被公安机关盯上,1990年5月,他在一个工地,偷取电缆线时被保安人员当场抓获,并交给当地公安机关进行处理,但由于他盗窃的数额并不算高,因此他被判处劳改教养两年的处罚,据说杨新海从小连鸡都不敢杀,那么他为什么会沦为嗜血成性的杀人魔,在首次劳改后他又经历了什么呢?

1992年4月从劳教所出来后,杨新海除了劳教所给的微薄路费外,身无分文的他想要过自由潇洒的生活,那他只能走老路,继续偷盗。

杨新海刚出来四个多月,在火车站,他又因盗窃被送进劳改所改造,这次劳教他没有从自身查找真相,而是怨气满满的认为:我不就是偷了钱包里的百十来块钱吗,把我教育一顿放了不就完了,为何非要把我送去劳改呢?

虽说一肚子怨气,但他还是老实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在此期间他遇到一个老乡,而且两人还沾亲带故,老乡经常去劳教所看他,给他钱,并对他说:在老家你早年谈的对象,人家还等着你呢!此时杨新海突然想起,老家的确有个姑娘在等他,那是当年在读初中时,村长给自己介绍的姑娘,但因为家庭和年龄的问题,这件事搁置了,想到这里,他内心便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向往。

1993年7月,杨新海劳教期满,拿着老乡给的路费直奔老家,然而回到老家后,却听说:那个姑娘今天出嫁。

顿时他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内心郁闷的杨新海开始胡乱猜想,好巧不巧为何自己出狱当天,那个姑娘才出嫁呢?他认为是那个老乡在耍他,表面上对他装出关心的样子,本来背地里已经把他在劳教的事全部抖搂了,为的就是让他在村里彻底抬不起头,他也更怨恨那个曾于他谈对象的姑娘,杨新海认为她之所以在自己回家后当着他的面嫁人,就是要他出洋相,要他心里难受,让他丧失尊严,让他永远做缩头乌龟。

从这时起,杨新海对女人的仇恨,就像一颗种子在他的心头生根发芽,1995年,杨新海再次离开家乡,一边干着偷鸡摸狗的勾当,另一边在街头卖水果当小贩,而此时的他,正值壮年,过剩的精力和强烈的性欲,也在随着他的年龄日益增长。

一天,他看到远处山坳上有一位年轻女性,他顿时兴起,冲上去直接将其扑倒在地,不料在要得逞之际,女人趁机狠狠在他脸上咬了一口,杨新海顿时血流满面,他因为吃痛松了手,女人在挣脱魔爪后,立即报警。

1995年10月杨新海因盗窃,强奸案侦破纪实:再次被送入劳改所改造5年,在牢里他积极改造,努力劳动,在服刑的第四个年头,他因表现好被提前释放了。

虽说在牢里砸石头吃了不少苦,但他却练就了一手甩锤子的功夫,这也为他以后作案用锤砸人播下种子。

1999年5月底,因强奸入狱的杨新海刑满释放,此时他的心里已经无牵无挂,如今已30岁的他无妻无子,没有家人家庭的温暖已从梦中消失殆尽,父母亲情也难以使他冰冷的心解冻。

同年11月,他流浪至信阳市罗山县一带,在河岸边他发现一老一少两个女性,杨新海压抑已久的性冲动再次迸发出来。

他先打晕老人,再对少女施暴,没料到非但未能得逞,他还被对方把舌头咬掉一块,急眼的他顺手拿起火钳朝少女头砸去,逃离现场时,他捡起被咬掉的舌头,将其扔进旁边的河里,舌头被咬后,他只能依靠鸡蛋清消炎止痛,吃饭只能喝稀饭充饥。

几个月后,精神和肉体受到多重折磨的他,开始仇视社会,憎恨所有人,伤好之后他开始在各地流窜。

2000年9月19日,河南周口某村,杨新海通过破坏门锁闯入村民杨某家中,然后用锤子将夫妻二人砸死,并将其家中部分钱财带走,因为当时科技以及刑侦手段都非常有限,杨新海在作案时会带手套,甚至是脚上也要多套一层袜子,警方在调查很久后也将此案列为悬案侦破纪实:此案也是杨新海连环杀人的开端。

同年10月1日已逃窜至安徽省阜阳市的他,又以同样的方式进入63岁老人家中,将其和12岁的孙女一同砸死,然后又对12岁受害者进行施暴,这次事件过后,他彻底化身成,一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2001年8月,杨新海来到河南省临颍市的邱某家中,手持铁锤将43岁的邱某及邱某12岁女儿和9岁儿子砸死,随后又对在场死者进行施暴行为,并从邱某身上搜出百余元现金,9月他又在周口市康楼乡,入室一户人家将其家人全部砸死,盗走屋内现金三百余元,12月他再次出手,在河南平顶山叶县某村里杀害59岁男主人和女主人,并将屋内财产洗劫一空。

2002年1月6日,他又在驻马店将五口之家全部杀害,并对其女主人进行施暴行为,1月25日他又来到开封市,经过无数次踩点,他选择了位于通许县一户三口之家,翻窗入室后将其一家全部砸死,并对32岁女主人进行施暴,因为警方加大了搜查范围和排查力度,杨新海不得不躲进深山进行自保。

6月30日,他在周口创造一起一家四口的灭门惨案侦破纪实:并对其家中13岁女儿进行施暴,7月28日他又在南阳造出惨案侦破纪实:同样是四口之家,但不同的是,女主人先被侵犯再被砸死,最终连同家中9岁的女儿也被施暴。

2003年8月,杨新海在石家庄某村菜园将一家五口人全部砸死,并对其女性进行施暴行为,这也成了他连环杀人的最终一起案件。

2003年8月15日,皖、豫、鲁、冀多省的刑侦部门,将此类案件进行并案侦查,这也是自我国成立后为数不多的多省联合并案侦查。

根据分析与调查,基本可以确认犯罪嫌疑人是一名体型偏瘦,身高约1米6左右的中年男性,长期流窜于农村地区,对农村环境和生活极为熟悉,并喜欢昼伏夜出,随身携带作案工具八角铁锤。

随后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有关信息挨家挨户发放。

2003年11月2日,杨新海在一家宾馆住店,因拒不提供身份信息被人举报,警方通过他的口音和样貌,发现他与皖豫鲁冀连环杀人案嫌疑人相似,在提取DNA进行比对后,警方认定他就是连环杀人案的凶手,不过对此他却表示不服,他说有证据,我就认,没证据,也别想吓唬我,但在基因证据面前,一切言语都是徒劳的。

2004年2月14日,杨新海在河南漯河被执行死刑。

李清照的婚姻不完美:临别还被赵明诚戟手怒骂?

一 是一位“女神”,宋代以来的中国文人共同参与了这场造神运动。这场运动在“五四”以后达至颠峰,妇女解放思潮为之添加了催化剂。四十多首词,几篇零星的诗文,是迄今为止李清照留给我们的一切。然而,这些少得可怜的作品却丝毫不妨碍中国文人的造神冲动。王仲闻先生说 ,李清照的词“使婉约派发展到了最高峰,从此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下去”(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后记》,P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黄墨谷先生也说,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只有四十五首,却荟萃了词学的全部精华”(《李清照评论》)。这是两位李清照研究专家的评价,“最高”和“全部”两个神话语汇表露出对死者的无比崇拜。更过分的是新文学健将郑振铎,他说:“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李清照无疑是中国古代女作家中的“花魁”。但决定这一地位的,主要不是她的才情,不是她的出身,不是她的修养,不是她绝妙好词的创作,而是她与丈夫赵明诚的志同道合,是他们俩的夫唱妇随、。“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的不同在于有“德”更有“才”,但“德”永远是无法动摇的根基。李清照是所有中国文人的理想妻子,构建他们意想活动的不仅是李清照的那些词,还有一篇散文:《〈金石录〉后序》。 此序甫一问世,即受好评,成为赵李志同道合、伉俪情深的佐证。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解读道:“东武赵明诚德甫,清宪丞相中子也。著《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易安李居士,平生与之同志。赵没后,愍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极道遭罹变故本末。”(《容斋随笔》四笔卷五,P684,中华书局2005年)其后,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亦踵迹其观点:“赵明诚……其妻李易安,又文妇中杰出者,亦能博古穷奇,文词清婉,有《漱玉集》行世。诸书皆曰与夫同志,故相亲相爱至极。予观其叙《金石录》后,诚然也。”(转引自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卷三,P33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金石录〉后序》的任务本应是评价《金石录》的学术价值,而李清照却把它写成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没有属于它自己的名字,它“寄生”在赵明诚的《金石录》里。 它的写作姿态和文体选择,本身就构成了对古代男性散文的反抗,在以边缘的地位挑战男性中心的散文霸权。回忆的内容大致以建炎南渡(1127)分为前后两段:闺阁生活与逃难生活。包括上引二则评论,历代对《〈金石录〉后序》的解读大致有四项内容:闺阁生活的甜蜜温馨,学术研究的志同道合,文物保存的曲折艰辛,以及物散人亡的悲痛伤悼。 然而,李清照在此序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和谐的声音,某些词句分明是她在和丈夫唱“反调”。她并非一直与赵明诚“志同道合”,他们的婚姻其实出现过裂缝。我深深感到,一种隐性的对古代男性文化价值观的抗争贯穿了《〈金石录〉后序》。这种抗争的传达,在李清照那里可能是不自觉的。因此,对《〈金石录〉后序》可以作一种症候式分析(关于症候式分析的方法和意义,请参看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我对原序中重要文字予以摘录,并依次对其进行解读。 二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氏之民也。 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当时赵21岁,正在太学念书,尚无独立的经济来源,故经常把衣服典当出去,以之购买金石器物。这段文字描述了他们共同研究金石的乐趣,是他们志同道合的一个证据。但其中一个词一直被忽略了,那就是“果实”。原来他们从相国寺的庙会里买来的不仅有“碑文”,还有“果实”,有时令水果,有地方特产,总之,是吃的东西。真正引发李清照对这段新婚生活回忆的,不是碑文,而是果实,因为味觉的记忆是最持久的。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说:“气味和滋味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虚幻却更经久不散,忠贞不二,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相对展玩咀嚼,“咀嚼”的对象不仅是碑文,还有果实。咀嚼的本义是用牙齿慢慢咬东西,后来有了引申义:体会、玩味。这一意义在《文心雕龙》里就已出现:“傲岸泉石,咀嚼文义。”(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十,P728,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在无数次诗文写作中,文人们对“咀嚼”的引申义表现出偏爱,却剥夺了它的原初意义。相对于品尝果实,玩味文章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咀嚼。而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在古代多是男性,女性被排除出去,只有在饮食活动中立足。 因此,咀嚼的引申义对原初义的压抑,其实是男性对女性的压抑,是思想对欲望的压抑。上文中,“果实”使我们重新去联想“咀嚼”的原初义,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颠覆作用。李清照通过“果实”使“咀嚼”一词复活了它的原初义;同时又颠覆了存在于诗文中的那种压抑,用舌尖的快感反抗精神的快感。 后二年,(赵明诚)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结婚后两年,赵明诚做官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因此有了最初的裂缝。收藏金石原本只是一种兴趣,现在变成了志向。“后二年,出仕宦”的主语是赵明诚,那么“便有……之志”的主语理应也是赵明诚。李清照此处并没有清晰表明自己的立场,她究竟是与丈夫“志同”呢,还是有所保留、有所迟疑?所以,不能简单得出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的结论。“便”字连接了仕宦与志向,这个普通的顺接连词,隐约传达出李清照自己对丈夫这一志向的思考。在李清照看来,丈夫的志向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做了官之后才萌生的。“遂尽力传写”中的“遂”字,与“便”起到同样的作用,也是在连接原因和结果。“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这是赵明诚“不能自已”的原因。官场生活给丈夫提供了一个舞台,对金石的收藏鉴赏已不复是生活的乐趣,它已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炫耀的资本,炫耀他作为一个男人的风雅和财力。“不能自已”四个字透露出李清照的担忧,她似乎预见了丈夫后来的悲惨结局。至此,上文中的“葛天氏之民”的比喻便有了对比意义。《路史前纪》:“葛天氏……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之。”与世无争的简单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初婚的幸福从此结束。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这是《〈金石录〉后序》中最著名的一段文字,也是“志同道合”最有力的注脚。但这里有两处词语被忽略了。第一是“烹茶”,和上文中的“果实”一样,引发回忆的,不是共同的学术研究,而是茶。这依然是“味觉”的作用,是人类基本欲望的快乐满足留在记忆中的深刻印痕。第二是“余性偶强记”,李清照没有谈她与丈夫之间的学术探讨和争论,而是讲述记忆比赛。这里也隐含着一种反抗的姿态。思考和研究是后天的人为活动,是功利性的活动,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为基础的;相对而言,记忆则是先天的,是超功利的,与受教育的程度无关。当男性独享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当男性霸占了一切思考和研究的活动后,留给女性的只有记忆。李清照回避学术探讨,只谈喝茶,只谈记忆,这是一种叙述上的策略,用轻松的娱乐对学术活动的严肃性进行解构。正因为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忽略,“甘心老是乡矣”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误读,以为李清照与丈夫共同沉浸在学术研究之中。非也,赵明诚的“是乡”是学术研究,是正讹谬,是青史留名;李清照的“是乡”是记忆比赛,是“举杯大笑”,是夫妻间超功利的愉快而甜美的生活。这一区别,后代的中国文人们一直视而不见。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这两句话也许要比李清照那些绝妙好词更能博得中国文人的喜爱,因为这里表现了李清照的“妇德”。《论语》中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表征,李清照的“食去重肉,衣去重采”与之相呼应,是对男性道德标准的体认。于是,这段文字便被用来佐证李清照与赵明诚“同甘共苦”: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一解读的错误在于断章取义,在于忽视这段文字的“语境”。我们必须弄清楚她为什么这么“虐待”自己。“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这才是李清照“性不耐”的真正原因。赵明诚收藏金石的志向正朝着一种严重的“病态”发展。他在“归来堂”造了间书库,且上了锁,李清照若要翻看书籍,必须在簿上登记,若不当心弄破了书,就会遭到丈夫的“惩责”。这间自己家里的书库竟成了“公共图书馆”,李清照被剥夺了对金石物品的所有权,被剥夺了作为妻子的特权。丈夫的“惩责”,让李清照首次感到在丈夫心中,自己的地位远远没有金石重要。这时,她怄了一次气。她不再理会书库里的宝物,不再看丈夫的脸色,她自己去买了一些“普及本”,那些的书籍。她知道书是用来阅读的,不是用来供奉的。为了买这些“普及本”,李清照开始缩衣节食。“食去重肉,衣去重采”这八个字根本没有一丝“同甘共苦”的意思,相反,它们表达了李清照对于这次“怄气”的坚决,表达了对丈夫的誓不妥协。这次怄气是一种微弱而不彻底的抗争。她此刻并没有预见,这种“冷战”策略根本不管用,她不知道在即将到来的日子里,她的生命将不可避免地与这些宝物纠缠在一起。 三 六月十三日,(赵明诚)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六月十三日,赵明诚被任命为湖州知府,独自赴建康面见。这段文字写的是夫妻俩分别时的场景。这其实是一场夫妻间的争吵,但一直被误读了。李清照问丈夫,如果敌人攻破城池,必须逃难,拿这些金石怎么办?赵明诚给她安排了一个顺序,先丢什么再丢什么,最后,“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李清照这次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在赵明诚看来,如果李清照没有和宗器同归于尽,这不是由于她惧死,而是由于她忘记了该这样做,“勿忘之”三个字剥夺了李清照自由选择的权利。“遂驰马去”,丈夫就这样驰马而去,将自己抛弃在这个纷乱迷茫的世界中。我们又一次见到这个熟悉的“遂”字,李清照习惯用“遂”(便)这个字地表达自己的怨恨和不满。文中还出现了“余意甚恶”,恶什么呢?人们很少对此进行解释。联系“语境”,我们可以知道李清照“恶”的是丈夫的态度,离别时的态度。“坐岸上”,在这样的时刻,他竟悠悠然坐着,丝毫不在乎这次分离可能意味着永别。“葛衣岸巾”是古代名士的着装,它的悠闲潇洒与此刻危险紧张的气氛构成了反讽。“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皇帝的重用使丈夫的眼睛神采焕发,他的目光里竟然没有一丝依恋和不舍。在这样一个生离死别的关头,丈夫的表情、态度、举动乃至着装都让李清照“意甚恶”。丈夫在吩咐自己的时候,还做了个动作:戟手遥应。《辞源》对“戟手”的释义有两种:一、怒骂;二、勇武。关于怒骂的释例有二,《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唐代《酉阳杂俎》:“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徐培均先生《李清照集笺注》即从《辞源》中转引了这两个例子来笺注“戟手”(《李清照集笺注》卷三,P32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说明徐先生也把此处的“戟手”理解为形容怒骂。面对李清照的疑问,赵明诚是以怒骂的语气来回答的,他嫌她罗嗦,嫌她纠缠不清。那一刻,丈夫的手指在李清照的眼前忽然变成了一把锋利的戟,它的口子反射出可怖而刺目的光芒,似乎昭示着死亡的来临。65天之后,赵明诚因病亡故。“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之意。”有《遗令》:“馀香可分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文选》卷六十陆机《吊文》引曹操《遗令》,P259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徐培均先生从这句话推测出赵明诚尚有小妾。在我看来,李清照用这个典故,指出了丈夫对身后事的不负责任,也表达出自己的埋怨和无奈。曾经的研究金石并未博得丈夫的一丝怜爱,他临死前没有对自己哪怕是多叨念一两句,原来自己和那些毫无才学的小妾并无分别。爱情原是幻梦一场。 昔江陵陷殁,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文章最后,李清照套用了男性作家常用的结尾方式:类比。她将丈夫与萧绎和杨广作比较,从而对丈夫的金石癖进行了抽象提升:“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在这种抽象提升中,具体性和复杂性被涂抹了。因此,后代读者在这一结尾中只读出所谓的“宏大”主题:聚散无常。宋代无名氏《瑞桂堂暇录》解读道:“使后之人叹息而已。以见世间万事,而终归于一空而已。”明代顾炎武《日知录》解读道:“有聚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人得,又胡足道,未尝不叹其言之达。”(转引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卷三,P334、33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然而就在这段抽象提升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已经超逸出“宏大”主题:“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李清照突然萌生了一个很恐怖的念头:自己之所以没有保存好丈夫的遗物,也许不是战乱、盗贼等外界原因所致,“罪魁祸首”正是当初命令自己保存遗物的丈夫(遗物的主人)。李清照怀疑是丈夫不愿那些金石宝物留在自己身边,是他把它们一起带到了。原来丈夫从一开始对自己就是不信任的,李清照有了这个可怖的怀疑,这一怀疑的背后,是对封建社会男性价值观霸权的深刻觉悟。 《〈金石录〉后序》结尾的抽象提升或许是李清照的一种不自觉行为,她必须要隐蔽自己的抗争,她知道只有“宏大”主题才能得到男性批评家的赏识,才能在男性书写的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如果将抗争直接表露出来,或许会立即遭到中国文人(男人)们的封杀。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为了最终表达抗争,必须首先隐蔽抗争。所幸的是,此种抗争意识终究没有被文字全部遮蔽,有些“裂缝”还是能指引读者通往李清照的意识深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别内耗!这些星座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短板与不足。面对这些不完美,有的人能够坦然面对,而有的人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对于部分星座而言,学会接受并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是释放内心压力、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处女座 处女座的人以细致入微、追求完美著称。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然而,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往往让他们陷入无尽的自我批评与内耗之中。处女座需要明白,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与不足。学会放下那些过高的期望,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他们更加轻松地面对生活,享受过程中的每一份成长与收获。狮子座 狮子座的人天生具有王者风范,他们自信满满,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这种强烈的自我关注,也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感到焦虑与不安。狮子座需要学会放下那份过度的自尊与面子,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记住,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内心的强大与真实,而不是外在的完美无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展现真实自我、赢得他人尊重的关键。天秤座 天秤座的人善于平衡与协调,他们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美好的生活环境。然而,这种追求往往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感到困扰与挣扎。天秤座需要学会放下那份过度的担忧与顾虑,勇敢地接受自己的决策可能带来的不完美结果。记住,人生没有绝对的完美,每一次的选择与尝试都是成长的机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他们更加自由地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幸福。摩羯座 摩羯座的人脚踏实地,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与追求。他们善于规划,目标明确,但有时候也会因为过分追求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中的乐趣与自我成长。摩羯座需要学会放下那份对成功的执着与焦虑,接受自己在追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失败与挫折。记住,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从容。人生无需过于苛求完美,因为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充满了不完美与挑战。当我们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拥抱这些不完美,才能真正释放内心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愿我们都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与机遇。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