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干假说认为,雅姆纳亚人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他们的文化,包括通过在蒙古草原上建造土墩或“库尔干”来传播。图片来源:uux.cn威廉·泰勒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Daniel Strain):任何坐过马鞍的人都知道,骑马对你的身体来说可能很难。但它能改变你骨骼的外观吗?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考古学家认为,答案很复杂。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该团队利用了广泛的证据,从现代骑手的医学研究到数千年来人类遗骸的记录。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事实上,骑马可以在人体骨骼上留下痕迹,例如通过微妙地改变髋关节的形状。但这些变化本身并不能明确地揭示人们一生中是否骑马。许多其他活动,甚至长时间坐着,也会改变人体骨骼。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人类学系的助理教授Lauren Hosek说:“在考古学中,我们很少能明确地将特定活动与骨骼变化联系起来。”。
她和她的同事于9月20日在《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了他们的发现。
这些结果可能对研究人类首次驯养马的起源的研究人员产生影响,也对考古学中长期存在的库尔干假说提出了质疑。
第一批骑手
这项新研究的合著者、科罗拉多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考古馆长威廉·泰勒说,这项研究是考古学旧争论的中心。
他解释说,人类使用马进行运输的最早、无可争议的证据来自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周围的地区。在那里,科学家们发现了大约4000年前的马、缰绳和战车。
但20世纪初出现的库尔干假说认为,人类和马之间的密切关系开始得更早。支持者认为,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生活在黑海附近的古代人类Yamnaya首次开始骑马穿越欧亚大陆。故事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传播了语言的原始版本,后来演变成英语、法语等。
泰勒说:“我们对古代和现代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何时开始使用马进行运输。”。“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印欧语系的分布在某种程度上与马的驯化有关。”
最近,科学家们指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Yamnaya文化的人类遗骸是支持库尔干假说的关键证据。该组织认为,这些古代人的骨骼上有磨损的证据,这可能是骑马造成的。
臀部可以撒谎
但是,在这项新的研究中,Hosek和Taylor认为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Hosek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人类骨骼,以吸取过去的教训。她解释说,骨骼不是静止的,但可以在个人的一生中移动和改变形状。例如,如果你拉动肌肉,肌肉与下层骨骼连接的部位可能会出现反应。在某些情况下,骨骼可能会变得更加多孔,或者可能形成凸起的脊。
然而,阅读这些线索充其量只能说是模糊的。髋关节就是一个例子。
Hosek指出,当你长时间在臀部弯曲双腿时,包括在长时间骑马时,髋关节的球窝可能会沿一侧摩擦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摩擦会导致髋骨的圆形窝变得更加细长,或呈椭圆形。但是,她说,其他活动也会导致同样的伸长。
考古证据表明,在人类首次驯服马之前的几个世纪,人类在西亚的一些地区使用牛、驴甚至野驴进行运输。古代人可能会把这些驮畜绑在一起拉大车,甚至是看起来像战车的较小的两轮车。
Hosek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弯曲姿势推搡的重复性、强烈的压力可能会导致骨骼变化。”。
例如,她在20世纪天主教修女的骨骼上看到了类似的变化。他们从不骑马,但确实乘坐长途马车穿越美国西部。
最终,Hosek和Taylor说,人类遗骸本身不能用来确定人们第一次开始骑马的日期——至少在目前可用的科学条件下是这样。
Hosek说:“仅凭人类骨骼还不足以作为证据。”。“我们需要将这些数据与遗传学和考古学的证据结合起来,并通过观察马的遗骸。”
泰勒补充说,这张照片不符合库尔干假说:
“至少目前,这些证据都没有表明Yamnaya人有家养的马。”
陕西蓝田发现考古鼻祖北宋吕大临家族墓
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与兄吕大忠、、吕大钧,并称“蓝田四贤”。13日,陕西省研究院研究员张蕴在中国社科院“200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考古学论坛上详细汇报了陕西蓝田县“中国考古学鼻祖”吕大临家族墓地的发掘情况。 吕大临是中国最早的金石学家(青铜器专家),他的大部分著作已散佚,只留下《易章句》和《考古图》。《考古图》将青铜器和青铜器铭文做为一门学问系统地进行研究,并对文字加以考证,奠定了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学的基础。 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陕西蓝田县五里头北宋吕式家族墓地进行调查、测绘、勘探及发掘,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婴幼儿墓葬9座),出土遗物700余件,砖、石墓志铭24合,另勘探出家庙遗址一座。 北宋吕式家族墓葬排列脉络清晰,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纵向为长子长孙系列,横向按辈份分排布置。墓地使用时间为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至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共计埋葬五代吕氏族人。 随葬器物种类有瓷、陶、石、铁、铜、锡、银、金、漆及珠贝类。其中,瓷器品相好,以耀窑为主,兼有景德镇湖田窑、定窑、建窑产品。石器以当地骊山石打造,做工精细。有茶具、香具等。 北宋时稀有珍贵的白茶,即赞之“如玉之在璞”的冲泡味道无异伦比的茶叶,在蓝田吕氏墓葬中发现。另外,还发现不少闺阁化妆用品,如白粉、等,经成份分析,都是矿物质。 出土的众多墓志铭文不仅确定了大部分墓葬主任的名讳身份,还为研究北宋官制、科考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吕大临的墓葬早年被盗,墓志遗失,但墓葬位置也可基本确定,对研究中国考古学史亦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因斯坦给5000年后人类的信:都写了什么?图
1938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配合将于次年举办的纽约世博会,依照其“未来世界”的主题,决定送给5000年后未来世界的人们一份特殊礼物。 最后他们决定用铬铜合金制作一个巨大的“时间舱”,将送给未来世界人们的礼物放置在这个“时间舱”里。 在1938年埋下的巨大的“时间舱”里,写给5000年后的一封短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其余的大部分空间里,装着不同的布料、金属、种子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电话、电动剃须刀、丘比特娃娃,甚至还有一包万宝路香烟。 这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迎接第二年将举行的纽约世博会所准备的特殊礼物。为了配合当届世博会“未来世界”的主题,他们决定在世博会场馆地下,埋入一个装有当代文明记录的容器,并在地面的石碑上注明:直到5000年后才能打开。 制作这个容器的过程中,西屋电气的主席安德鲁·罗伯森曾鼓励那些负责装配的工人:“5000年后,当它再次醒来时,里面的内容会成为我们给遥远后代的最好的礼物。” 这个穿越时空的礼物,有着铬铜合金制成的外壳,看起来就像一个两米长的巨大的子弹。它里面所装载的,除了那些让当时人们自豪的科学发明和日常用品,还包括一段纪录片、存有超过1000万字文档的微缩胶片,以及三位“对时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给后代的留言,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 不过,相比于为科技高速发展而自豪的普通人,这位“划时代的物理学家”所表达的内容,沉重得有些不大协调。他在信中写道: “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创造性的发明,这也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电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能横渡大洋,我们学会了飞行,甚至通过电波,我们能轻松地把消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焦虑地奔忙。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总是过一段时间就要互相杀戮。这让每个想到将来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和恐惧。 “这是因为,与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相比,普通大众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都要低得多。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应当会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阅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当时,许多科学发现被应用于军事,转化为更加先进的武器,推动着人们相互的杀戮与争夺。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这样表达自己对“普通大众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的不满。在他看来,当时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而人文环境则每况愈下。科学家们所写的“经”,被这些普通人“念歪”了。 此后,科技与人文的矛盾一直没有停息。就在写下这段话的第二年,爱因斯坦又签署了另一封信件,建议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抢在德国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几年后,就是这样两颗凝聚着最新科技的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夺走了几十万平民的生命。 而那个“时间舱”,则一直静静地躺在纽约法拉盛草原-可罗娜公园(Flushing Meadows Corona Park)里。1965年,为了迎接在纽约举行的又一次世博会,一个新的“时间舱”,被埋在了相邻的地方。在这个被命名为“时间舱II”的容器里,装入了近20年的新鲜玩意儿,包括信用卡、避孕药、塑料心脏瓣膜,还有一张披头士唱片。不过却再没有科学家们写给后代的留言。 现在,在这座纽约第二大的公园里,人们在宽阔的草地上打球、烧烤、散步,只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石碑提醒人们,距离地面15米的花岗岩洞穴里,埋藏着人们送往5000年后的礼物。 曾有媒体评论说,注意到“时间舱”的人们,会沉浸于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但那些充满忧虑的信件,却很少有人仔细回想。 与72年前相比,如今的人们似乎很容易就能获得爱因斯坦所说的“优越感”。但科学家们所忧虑的社会现实仍然没有变化。人类的杀戮和争夺从未停止,对未来的恐慌也仍然在持续。 如今,埋下一个自己的“时间舱”,已经成为每个世博会主办城市的惯例。在学家的眼中,“时间舱”是当代人承担起的“责任”。 70年前,亚特兰大奥格尔索普大学校长雅各布就曾评价说,记录着当代文明的“时间舱”,能够让后人还原我们的生活。 但它的影响显然远不止于此。至少,这封爱因斯坦写给5000年后人们的信,已经被时间的信使带给了每一个人。总有人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会停下来想一想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想一想人类社会所缺乏的那些东西。 只是大多数人都顾不上这些。当人们的目光不断聚焦于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人类关于文明的反思,也像“时间舱”里爱因斯坦的那封信一样,被遗忘在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