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意思是生与死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两件事,却也是充满神奇的两件事。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对死亡有过一些好奇,而围绕着死亡也产生出了一系列特别的民俗。

其中,有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民俗,就是所谓的“头七”,也就是人死后不能马上下葬,而要将尸体停灵7天再下葬。
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亡者的灵魂在死后并不会马上就去投胎,而是会在尸体周围徘徊7天,还可能去探视亲属!事情真是这样的吗?
神奇地“起死回生”
通常来说,出生和死亡都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谓不可逆,意思就是已经被生出来的孩子不可能重新回到母腹中,而人死也无法复生。不过,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渴望着“起死回生”,复活和战胜死亡。

围绕着“复活”,各大宗教都衍生出许多美丽的传说:基督教有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仅过了三天三夜便在“复活节”升天的神迹,又认为当基督再次降临于人世,届时所有的逝者都会被复活,接受末日的审判。
伊斯兰教也有所谓“复生日”,那时候时空将被真主的力量倒转,无花果树将要开花,已死的人们会重新进入天园。
而佛教更将“重生”的概念与“轮回”结合起来,声称人死后修为高的人则会经历涅槃,托生极乐净土。而修为普通的人则依旧在六道轮回之中,根据生前的作为而转世成为各种生物。

这不由得让人遐想: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人可以“起死回生”吗?似乎还真的有。历史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最有名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救治虢国太子的故事。
史料记载:当时的名医扁鹊周游列国,救死扶伤。他来到虢国,见举国上下都在悼念猝死的太子,感到很奥秘,因为太子素来身强体健,不像是会夭折的样子。
心存疑惑的扁鹊进入皇宫,要求查看太子的尸体。经过对太子尸体一系列的检查,扁鹊断定太子并没有死,只是陷入了深度昏迷。而此时太子已经“死去”7天,大家都认为没有希望了。

不过,在扁鹊的全力救治下,太子居然成功地从昏迷中苏醒,令在场的人们个个啧啧称奇。于是,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医”名号,也就传了开来,这个故事也成为后世诸多“起死回生”故事的原型之一。
防止活埋的方法
太子的故事除了让人们惊叹扁鹊医术的奥秘之外,也让人们对待丧事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在过去,通常人死之后必须尽快予以下葬,以防尸体腐败发臭,或是传播瘟疫。
然而,经过这件事以后,人们就开始在人去世之后推广“停灵”了,也就是暂时不埋葬尸体,而是将尸体放置在干燥而通风良好的地方,盖着白布,等待整整7天。

这个做法,为的就是在医学不发达、无法判断深度昏迷与死亡的区别的时代,最大程度地保证不“活埋”。毕竟,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辨别生命体征,也很难发觉死亡的到来。
不过,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地区的人们都会遵从这个习俗。有一些消息闭塞地区的人们,并不清楚这件事及其背后的道理,在人死后依然立即埋葬,而那些陷入深度昏迷的人只能在极端缺氧的墓室里醒来,这时候他们也只能被活活“憋死”。
当然,也有人在被“埋葬”之后还是逃了出来,但由于没有人能认出他们,他们的出逃便会被人误认为是“灵异事件”。

著名的“湘西赶尸”,真实情况恐怕就类似于此:被错误当成尸体活埋的、重病昏迷的人,在墓穴还没封口时苏醒并出逃,但由于晚上看不见东西,便抱着树木休息,被人以为是“僵尸”。
而这类传说也慢慢地演变成了一个超自然的说法:人们开始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可以在尸体周围停留7天,甚至可以去探望自己生前的亲友。
为了让灵魂做最终的告别,就必须停灵7天,等灵魂告别完毕,转生的期限已到,就可以离开了。这时候,才干下葬。这就是“头七回魂”的由来。

医学进步移风易俗
不过,现在还在严格地过“头七”的人不是没有,但已经大为减少了。虽然许多人在亲人死后依然会进行守灵,但多半也从停灵不下葬,变成了先下葬再在死后的第7天举行一些仪式。
其中一个巨大的原因在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已经使人们很容易分辨出昏迷和死亡的区别,很多时候医生会对病人全力抢救,直到心跳呼吸停止之后才宣告死亡。
有时候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甚至在生命体征消失之后的一段时间,还会用各种设备维持心跳和呼吸,同时用电流刺激脑干,希望能恢复生命体征。

同时,医学界对于死亡的判断也在与时俱进,过去以心跳和呼吸消失为标准的“死亡观”已经被以脑电波消失为标准的“脑死亡”所代替,而过去那种只有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却没有意识的深度昏迷,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植物人”。
因此,现在的人们再也不需要亲自判断病人是否死亡,对于死亡的判断准确率也提高了。所以许多人开始放弃“头七”的习俗,或是改良了习俗的形式,尽快处理后事,以免滋生细菌、传播疾病。
而一些对遗体处置有特殊要求的人们,也可以依靠现代医学满足自己的遗愿:如生前签署了遗体或器官捐献同意书的人,死后其遗体将会在第一时间被送往医学院制备标本,或者由专人摘除需要的器官,以供移植给他人。这时候,“停灵”也就成了不必要的事情。

不过,依然有人坚守传统的“头七停灵”。究其原因,多半是死者的亲属需要时间去接受死亡的事实,或者出于对死者的爱与怀念,不愿意早早离别,有着浓厚的情感因素。
当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许多看似荒诞不经的习俗习惯,背后都有着深刻而实际的原因,而我们作为现代人,在尊重传统和习俗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如此方为文化创新。
解析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基督教的第二次大分裂如何造成的?
在所有新教派别中,英国国教和罗马天主教最相像,它和天主教最大的区别在于首脑不同:罗马天主教以教皇为普天下所有基督徒的唯一首脑,而安立甘派则把英国国王奉为首脑,谁继承英国王位,谁就担任教会首脑,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其他方面的差别,包括仪式、理论、教义、组织机构等差别都不大;当然,天主教教堂装潢华丽,宗教仪式也更加豪华,国教教堂就平实得多,仪式也比较简单。这样,新教派别就很多了:路德派、茨温利派、浸礼会派、加尔文派、安立甘派,等等。这些教派在教义、礼仪、宗教理论诸方面都有不少差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不承认罗马教廷。这使新教在那个时候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一旦人们否认罗马教廷的精神权威,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上帝直接沟通,那么每一个人就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而对宗教做出自己的解释。这样,基督教仍然存在,对上帝的信念仍然存在,但自由的思考已经形成了,一百个人读圣经可以产生一百种理解。 就好比我给同学们布置作业,让你们读一本书,然后写读书笔记,除非你们互相抄袭,或者到网上下载,否则你们一百个人写来的作业应该是一百个样子,有一百种不同的感想。不要以为不相信宗教才能解放思想,其实在宗教的框架内也可以解放思想。这样,大家就能体会到的巨大意义。不过,并不是天主教才对人们的思想造成束缚,新教可以同样固执,同样造成思想束缚。新教各派也迫害信仰不同的人,和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没有两样。在那个宗教极端的时代,谁都把自己看作“上帝的选民”,是真理的拥有者,为了信仰,为了“真理”,为了“上帝的事业”,人们互相争斗,彼此打得死去活来。那个时代是宗教战争的时代,马丁·路德以后,西欧在差不多一个世纪里深陷在宗教战争中,不仅德意志如此,整个西欧都是这样,都在打仗,甚至中欧也在打,而战争的理由就是信仰不同。 一直要打到大家都意识到靠战争解决不了问题,谁也不能消灭谁,上帝其实没有站在任何人一边—直到那时,宗教战争才停止了,每一个教派都开始承认其他教派存在的权利。而其他教派也承认这个教派存在的权利,到那个时候,宗教纷争才平息下去,人们学会了相互容忍。于是,在1648年,战争各方签订,各个教派都取得了存在的权利。但是,因信仰或意识形态不同而大打出手的现象并没有停止,直至现在,西方仍然以意识形态或政治制度为理由发动战争,并且把它说成是“解放”别人。不同的是,16、17世纪的宗教战争中,信仰的因素可能更强烈一些,人们有更加虔诚的信仰;而现在,意识形态被用作发动战争的借口,这些借口连发动战争的人都不相信。 我们看看现在中东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是怎么回事。受到新教冲击,天主教岌岌可危,面对强大的冲击波,天主教几乎要崩溃。这时,天主教开始进行自我更新,这叫“反宗教改革”。“反”在这里,功不是“反面”的“反”“反动”的“反”,而是“反过来”“相反方向”的“反”。中国人常常把“反宗教改革”理解为“反对宗教改革”或抗拒宗教改革,这种理解并不对;“反宗教改革”的意思是反过来进行的宗教改革,那么,什么是反过来进行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目标是摧毁现有体制,重建一个教会组织,路德教会由此产生。原有的教会就进行抵抗,抵抗的方式是它也改革,不过改革的目标是维护原有的体制和结构让现存教会延续下去,这就是“反宗教改革”。 所以反宗教改革也是改革只不过它的目标是维护现有体制、不让路德的改革将其摧毁。马丁·路德的出发点本来很单纯,他讨厌教会腐败,因而反对教会腐败;但反着反着就触及天主教的根了,最后变成“挖根运动”,要挖掉天主教的根,摧毁罗马教会。渐渐地,罗马教廷也看出了问题所在,问题就出在腐败上。所以,为了保护天主教会,最好的办法就是反腐败,自己反腐败,根治腐败把腐败清除了,地位也就巩固了一—当时的教廷就采取了这种对策。一连有好几个教皇都决心根治腐败,而且确实做得不错,这很不容易,因为自我革新非常艰难。 罗马教会中连着出现了几个廉洁的教皇,他们兢兢业业决心很大,把腐败的官员撤职了,任用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人担任高级职务,再由他们去撤换一层一层的腐败分子,最终把局面扭转过来,至少把非常严重的腐败现象克服了。这样,天主教会就重新站住脚,再一次取得信徒的信任;如果不出现这样的“反宗教改革”,天主教会可能早就崩溃了,早就没有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团体耶稣会”,它很有名。最早到中国来传播基督教的就都是耶稣会士,例如、等。这些人很有奉献精神,带着一种宗教的狂热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们不是无能之辈,他们有知识,掌握着由熏陶而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并且有很高的人文素养。 这样一批人集结起来,组成一个新的传教团体叫耶稣会,并且得到教皇的认可。新团体的发起者叫依纳爵·罗耀拉,他原本从军,后来受伤退伍,组建这个团体后,就以军队的组织方式进行管理,最高的领导叫“将军”,就是他自己;在他之下,每一个层级都有一位指挥官,按军队等级称作“旅长”“团长”“连长”等,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入会时要宣誓无条件服从,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耶稣会在后来被很多人否定,有些人甚至将它描述为恐怖组织,专干杀人越货的勾当。在历史上,确实有耶稣会士运用暗杀手段清除异己,但另一方面,耶稣会又不乏像利玛窦、汤若望那样的人。耶稣会对恢复罗马天主教的地位与影响发挥了很大作用,它是“反宗教改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还要向大家介绍特兰托宗教会议。从1545年开始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在这些会议上,教会高层对天主教中有争议的理论、教义、礼拜仪式和基本原则等进行审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应该维护过去的传统,不对天主教做根本性的改动。反宗教改革也是成功的,在清除教会流弊方面,它最终与宗教改革殊途同归。并且,两种改革最终都和民族国家联系起来了:新教国家把新教作为民族的共同信仰,巩固了新生的民族国家;而天主教国家也把本国教会改造成国家的教会,用国家主权压倒了教会的权威。经过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一个普世的、全欧洲的罗马教会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所有的教会都变成了国家的教会,成了民族国家的精神机构,这是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完成时最终出现的情况。 宗教改革造成基督教的第二次大分裂。第一次分裂发生在罗马帝国晚期,东西教会分裂,形成后来的东正教和天主教,分别存在于东欧和西欧。第二次分裂也有地理上的分界线:新教,不管属于哪一派,基本上分布在西欧北部和中部,如英国、北欧、德意志北方和低地国家;旧教即天主教基本上流行于西欧南部,包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意志南方区域。这种情况一直到今天仍然差不多如此。 随机文章日本人真的支持过辛亥革命吗?日本人有什么阴谋?揭秘美国发声石头之谜,一堆石头发出金属叮当声冷血动物为什么没感情,眼瞎的冷血动物难以认主/但是感情很丰富人死后一般会给谁托梦,直系血亲和鬼魂亲近的人(真相是思念成梦)物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时刻指的是特定的时间/点与线的区别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基督教是如何分裂成东正教和天主教的?从破坏圣像开始的
这次我们来说说:破坏圣像运动,让东罗马帝国和西欧对立。 这里的“西欧”指的是哪呢?前边讲过,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灭亡了,但这个灭亡,并不是说“在地球上就不存在了”。实际上无论是罗马城,还是那些罗马人都还在。甚至包括以罗马城为中心的“教会组织”也都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只是原来的西罗马政府被推翻后,国家就分裂成了一个个“小王国”。这些小王国,就包括今天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由于它们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历史上管欧洲西边的这半部分,叫做“西欧”。这个称呼,其实一直沿用到现在。西欧依然还是信仰基督教。并且,由于之前罗马城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罗马的主教,自然就成了整个西欧的精神领袖,被称作“罗马教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教皇虽然也带个“皇”字儿,但他只有宗教上的权力。不过这个权力,也不小了。至少能让他和东罗马帝国的教会。 这个时候,东罗马帝国教会的首领,叫做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大牧首这个词,是基督教上的一个术语。简单说,就是欧洲东部基督教的精神领袖。和西欧的区别是,这个时候东罗马的还在,所以东部的“大牧首”并没有那么大权力,很多时候要听命于皇帝。就比如下面要讲的“破坏圣象运动”,实际上就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主导。所谓破坏圣像运动是指在8到9世纪这一百多年当中,一系列在东罗马发生的,以破坏基督教画像为目的的行动。这次运动,不仅给帝国内部带来混乱,也让它和西欧的关系产生恶化。甚至由此引发了东西教会大分裂,让东罗马帝国灭亡的最后一刻,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圣像”会引发这么大的动荡呢?在前面我们讲过。基督教的兴起,让罗马帝国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最终成了“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还衍生出一系列内部矛盾,这些矛盾一直都没真正的解决,一直延续到了东罗马时代。这其中重要的争议之一就是:要不要对耶稣和基督教其他圣人的“画像”进行崇拜。本来这只是个基督教内部的理论问题,但是它又和经济、社会,甚至军事问题都有纠葛,发展到最后却演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按照早期基督教的教义,是不允许偶像崇拜的,这也包括耶稣本人的形象。但问题是:早期的基督教徒,很多都是来自之前的希腊、罗马地区。这些地区原来是多神教,有着非常浓厚的“形象情节”。就比如你看到的那些,古希腊古罗马神话里的男神女神。 几百几千年的传统,都是看着“有形的神”做祈祷。现在突然皈依了基督教,你告诉他们:从今以后不能再拜有形的神了。很多人还真是不适应。所以早期那些有手艺,能够刻画男神女神的工匠,都转而为教会服务,开始做“圣像”,也就是基督教里面圣人的画像。教会方面为了能够吸纳更多信徒,也默许“圣像”的存在。这种“圣像崇拜”后来到什么地步呢?有的信徒甚至把圣像上掉下来的颜料,都放酒里一起喝下去,就好像这真能有什么神圣的力量。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很多年,都没什么问题。但在七世纪以后,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产生了。那就是伊斯兰教的兴起。因为伊斯兰教是严格禁止偶像崇拜的,再加上离着东罗马又不远,时间一长,很多边境地区的军事贵族就的受到了影响。由于圣像也是偶像的一种,所以这些人,非常反对圣像崇拜。 如果说是一般人也就罢了。但现在边境地区的军事贵族有情绪了,那皇帝可不能再视而不见了。并且除了这些原因,皇帝还有自己的“小算盘”。那就是:基督教势力越来越大,教会已经成了东罗马帝国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它们占着大量的土地,而且还不用交税,这对国家财政的收入来说,可不是个什么好事。所以从八世纪开始,皇帝利奥三世便发起了破坏圣像运动。要是从字面上理解,这只是捣毁基督教的圣人画像,但是实际上,皇帝那可是“之意不在酒”。他真正的目的是:借着这次运动打击教会势力。运动开始以后,他不仅宣布捣毁圣像,并且下令没收了大量教会的土地,并强迫修士还俗。很多地方,还废除了教区的税务减免。 这就很像我国古代,曾经有一些皇帝开展“灭佛运动”。表面上也是宗教原因,但实际上针对的还是宗教背后的势力。比如说,比东罗马破坏圣像运动稍微晚个几十年的,他也是用“打击”的手段,没收了寺院土地,扩大了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的皇帝想法还真都差不多。不过利奥三世这样做,如果只是东罗马还好,但问题是现在的基督教已经不只是东罗马帝国一家的事了。包括之前罗马城所在的西欧地区,现在也已经完全基督教化了。而这些地方的宗教领导人是教皇。他们虽然口头上对东罗马皇帝恭敬,但心里却一直不服。毕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整个西欧已经“山高皇帝远”了。 这次破坏圣像运动造成的结果是,罗马教皇发布声明:把皇帝利奥三世和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开除了教籍。皇帝利奥三世作为报复,也派兵活捉了教皇。这场闹剧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在这个过程中,西欧也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那就是:之前毁灭“西罗马帝国”蛮族后裔的一支:法兰克人崛起了。 他们虽然也占据了罗马的土地,但在政权的“合法性”上始终存在问题。毕竟法兰克人不是罗马人,法兰克人怎样统治西罗马的土地才能顺理成章呢?公元800年,法兰克人的国王查理曼,在罗马圣彼得教堂做礼拜的时候,被当时的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下子“合法性”问题一下就解决了。当然,顺带也解决了罗马教皇的问题。因为在这之前,罗马教皇只有宗教上的权力,没有世俗权力。但在这之后,罗马教皇就有了“武装保护人”。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完全可以和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抗衡了。再往后东西教会的分歧越来越大,终于在1054年的时候,演变成了基督教会的大分裂。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大牧首,互相把对方开除了。东西两方的教会,开始分道扬镳。西欧形成了后来的天主教,使用拉丁语传教;而在东罗马形成了东正教,用希腊语来祈祷和礼拜。这种分裂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如果单纯只是宗教上的分裂也就罢了,但对当时的东罗马帝国来说,最大的伤害是:在后来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帝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下,西欧袖手旁观。因为几百年里,虽然同样属于基督教,但积怨太深。两方都各自把对方看作异端,不肯妥协。也酿成了后来东罗马帝国灭亡的悲剧。 随机文章墨西哥燕子洞天坑深度426米,足以装下美国的帝国大厦最贵的美国海狼级核潜艇,专家表示性能并不领先很快退役鬼不敢欺负的五种人,连鬼都怕的五种人/鬼都避而远之蚊式战斗机用的什么木材,专用巴尔沙木制造(速度碾压德军战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牢骚效应,企业应对发泄情绪的员工宽容对待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