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汉娜·奥斯本):研究人员在英国悬崖表面挖掘出一块巨大的上龙头骨化石后,重建了一只致命的侏罗纪海怪。
周三(2月14日)在PBS播出的新纪录片《爱登堡与侏罗纪海怪》中重点介绍了头骨的发现和随后的重建。
上龙是一群大型食肉海洋爬行动物,身长超过30英尺(9米),下颚长满巨大锋利的牙齿。大卫·爱登堡在节目的一个片段中说,上龙生活在1.5亿年前,当时全球气温远高于现在,海洋“温暖、浅水且充满生命”。它们是侏罗纪时期(2.013亿至1.45亿年前)最大的海洋掠食者。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研究员安德烈·罗告诉BBC:“这种动物体型巨大,我认为它能够有效地捕食任何不幸出现在其空间内的东西。”“我毫不怀疑这有点像水下霸王龙。“
2022年,化石爱好者菲尔·雅各布斯在英格兰侏罗纪海岸的海滩上散步时,注意到悬崖上伸出了一点猪鼻。他联系了他的朋友史蒂夫·埃切思,一位古生物学家和多产的化石收藏家,两人将化石带到了安全的地方。
但埃切斯认为更多的上龙被锁在悬崖内,所以他和他的同事找到并移除了剩余的6.5英尺(2米)的头骨。他们花了大约三周的时间从一个陡峭的悬崖表面挖掘头骨,当时头骨悬在离地面50英尺(15米)的高度。
从悬崖上打捞上来的头骨化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上龙头骨之一。(图片来源:uux.cn/加雷斯·威特/ BBC工作室)
“这是迄今为止我从事过的最困难、最累人的挖掘工作,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埃切斯告诉《现场科学》。最终,他们成功地将其取出,结果发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上龙头骨之一。
与此同时,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专家开始重建这种侏罗纪掠食者。研究人员知道这些海怪有短而粗的脖子和四个强壮的鳍状肢来高速推进自己,但这些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还不清楚。
卢克·马斯克特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实验室技术员,他一直在建造一个机器人蛇颈龙——上龙属海洋爬行动物——作为一个激情项目,他建造了这个原型来展示这些灭绝的爬行动物可能是如何移动的。他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发现蛇颈龙使用串联鳍状肢推进系统,这意味着四个鳍状肢共同推动它们在水中穿行。”
上龙是侏罗纪时代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能够捕食它们遇到的任何东西。(图片来源:uux.cn/Bandito/ BBC Studios)
他说:“这个系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所有其他有鳍状肢的动物,如企鹅和海龟,只使用前面两个鳍状肢来推进,后面的鳍状肢或脚来转向。”“我们通过建立一个安装在龙门架上的串联拍打鳍状肢系统来研究这一点,没有头部和尾部。”随后,人体板和假肢“皮肤”被添加到机器人上以完成重建。
埃切斯说,现在正在对上龙的头骨进行科学研究,以了解更多关于这种灭绝动物的信息。他说:“它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上龙头骨的各个骨骼和结构——关节和缝合线,由于其保存完好,以前从未见过这些骨骼和结构。”
Etches现在也在计划下一阶段的挖掘工作,希望能找到尸体化石的其余部分。“我用我的生命打赌,这只动物的其余部分都在那里,”他告诉BBC。悬崖线的这一部分每年后退10英尺。过不了多久,上龙的其他部分就会消失不见。这是一生难得的机会。"
清朝数学大师梅文鼎晚年的故事,生命的最后15年中一如既往的研讨学问
为拜会老友,访求典籍,安排历算著作的刊刻,于72岁再度出游,漫游路线与十多年前大致相同,先是接受福建落台的邀请一同入闽,取道武夷山侧,一路追寻先贤遗迹,观赏游览。因为李安卿等老友都在北京,他南下只见到历算名家林侗人,于是,梅文鼎复改道北上,游历了齐楚吴越,到了河北,直隶巡抚李光地的府邸由河北的大名迁至上谷,梅文鼎应老朋友之邀,在上谷地住了下来,一边指导李光地之子李钟伦研究数学,一边整理旧作,著述新篇。这段时间,李光地先后为他安排刻印了《历学疑问》、《三角法举要》、《交食蒙求》等九种著作,由此可见他们的友谊之深。 1705年,康熙皇帝南巡,李光地以抚臣的身份雇从。他曾经向康熙推荐过梅文鼎的《历学疑问》,康熙提出这次南巡回来时要召见梅文鼎,于是在这年4月,李光地陪同梅文鼎在德水的御舟中拜见了康熙皇帝一连三日,康熙与这位大科学家促膝长谈,详细地询间关于历算研究的种种情况,不仅设宴款待梅文鼎,在临别时,还挥笔写下“绩学参微”四个颜体字送给他,这便是梅文鼎的书房名为“绩学堂”的由来。康熙皇帝对李光地说:“历象算法,联最留心此学,今鲜知者,如梅文鼎真仅见也。其人亦雅士,惜乎老矣。” 因为梅文鼎年事已高,康熙皇帝下诏给两江总督,调梅文鼎的梅压成供奉内廷,钦赐监生,在蒙养斋任编汇官。次年又钦赐举人,两年后再赐.有一次,康熙皇帝在召见梅压成时说:“汝祖留心历律多年,可将《律吕正义》寄一部去令看,或有错误,指出甚好.夫古帝王有都、俞、吁、弗四字,后来止有都、俞。即朋友之间,亦不喜人规劝。此皆是私意。汝等须要竭力克去,则学问自然长进。可将此意写与汝祖知道。”康熙皇帝希望祖孙坦率、真诚地与他研讨学问,宁可直谏己过,不必以虚文掩饰。这是一位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热心科学的帝王,他与一位民间科学家之间因探讨学间而产生的友情与信任,令人赞叹。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梅文鼎遇到了他丧妻以来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他的得意门生李钟伦英年早逝,接着,儿子以燕他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梅文鼎心力交瘁,大病一场,所幸李府医疗条件甚好,加上梅文鼎心胸开阔,3个月后,又恢复了健康。病愈以后,梅文鼎即南归故乡。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中,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与学者研讨学问,潜心整理平生所著历算书稿,终老不倦。 在故乡柏视山口,梅文鼎一方面是身怀绝学的科学家,另一方面是极受乡邻敬重的族长。所以,回到故乡,他竟以读书治学同徉的态度来管理族中事务。他极为重视编修族谱,主张依照苏、欧谱法修订,如实记述家庭发展状况,反对牵强附会地攀附门第,要以祖上勤勉好学的品行来教育族中子侄,“使人各知所自始,则天下可为一家。”他还常常著文,表彰乡里先贤的业绩,使之成为乡民学习的楷模.例如他在《避迹录·小引》,中记述了同乡隐士沈耕岩宁可隐姓埋名藏在深山”“年,清贫自守,也不户一伙妥协的事迹,他的儿子沈元佩冒着兵火瘴气,万里寻父,从西南边睡将老父迎回故乡。文章写得十分感人。由于梅文鼎重视教化,以身作则,所以,在他任族长期间,“梅氏无公庭狱讼几三十年,族属数千人,无敢博戏者,或侮其父兄,僻宗祠扑击之甚痛。君段,赴吊哭失声。” 梅文鼎日常生活非常简朴.粗茶淡饭,从不奢侈。但乡里公益之事,无论大小,他均带头筹划,便利乡民。村里修桥,他带头捐款,号召乡民凡家有田在河西者,都要出钱出力.80岁时,他主持重修了梅氏宗祠.原来的梅氏祠堂是300多年前质齐公修建的,靠近宛溪。,溪水改道,冲刷墙基.祠堂破损严重,族中想修,苦于财力不足,久未动工。于是,梅文鼎亲自规划,捐资筹款,用了6年时光将祠堂修缮一新。祠内设置不奢侈,另加盖了20多间书屋讲堂,名为文峰家塾,供子孙学习之用。梅文鼎常去家塾督促勉励后辈刻苦攻读,就象当年祖父对他一样。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秋,这位一代科学宗师与世长辞。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康熙皇帝让他的孙子梅压成回乡省亲,侍奉汤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宫川英男是哪位 为什么我军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抢一具日本兵的尸体呢
八年几乎给我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正是因为如此,哪怕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只要一提起此次战争中的魔鬼——侵华日军,相信无数国人心中都有一股恨意。 可在期间,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一名日本兵阵亡后,八路军冒死将他的尸体从日军手中抢了回来,并将其安葬,还为他扫了61年的墓。 对于这件事,相信许多人都想不通,因为对于侵华日军,八路军恨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抢一具日本兵的尸体呢?那是因为这名日本兵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日本籍抗日英烈。 这名日籍抗日英烈名为宫川英男。1918年,宫川英男出生于日本一个普通的家庭,抗日战争期间,他被强征入伍,成为了一名侵华日军。1941年7月,在一场战斗中,宫川英男被八路军俘虏。 经过策反教育,宫川英男加入了日本共产党。1943年,宫川英男作为日本“反战同盟会”的一员,被派到山东长清县协助地下党开展敌伪工作,主要负责编写瓦解日军的宣传资料。 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宫川英男废寝忘食的工作,而且丝毫不顾自身的安危。后来由于宫川英男等人的宣传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对激化日军官兵间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引起了侵华日军的恐慌。 为了将他们抓捕,日军派出了大量特务。1945年6月9日晚,宫川英男所在的工作队在万德西官庄开展工作时,不幸被日军包围。但宫川英男并没有因为敌众我寡就放弃抵抗,在埋好了重要的文件后,他拿起武器与日军展开了激斗,当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的时候,年仅27岁的宫川英男选择了举枪自杀。 宫川英男阵亡后,尸体便落入了日军手中,为了抢回他的尸体,津浦铁路对日工作队的同志在当地武工队的配合下,冒着生命危险,冲破了敌人的封锁线,才·将其抢回,并安葬在了根据地。 1980年,宫川英男(墓地)被迁移到了山东省长清县石麟山革命烈士公墓,2014年,宫川英男作为一名特殊的抗日英烈,被民政部列入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和宫川英男一起工作的老战友李洛夫(据说李洛夫正是因为有他的掩护,才得以逃过一劫),在宫川英男牺牲后,一直坚持为其扫墓,临终前更是嘱咐儿女要替宫川英男找到家人,让他落叶归根。最终在相关机构的帮助下,2006年,宫川英男的骨灰被移送回国,落叶得以归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