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

朱棣迁都之谜 为什么急于把国都迁到北京(4)

时间:2023-08-13 15:09 来源:网络 作者: 菜叶

【帆叶网探索分享关于朱棣,迁都,之谜,为什么,急于,国都,迁到,北京,1368年相关的知识】

  相对于明王朝的中心区域(黄、淮、长江),北京是一个新归附的陌生城市,它有四百多年的时间处于“异族”统治之下。并且,这次大规模的人口移 植,明显带有强力迁徙的特征。而此次迁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富户、匠户与及军户三类人口,这是北京在城居民中,占据数额最大的三个群体,并且这三类人, 基本都由南方迁徙而来。

  从江南至于塞下,携家带口,千里迢迢,路途遥远,在古代条件下,这种迁徙对于平民来说,相当不易,对于富户来说,也并非易事。

  这还仅仅是旅途的艰辛。对于迁徙者来说,更有一种背井离乡的仇怨。自宋之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至江南地区。这一地区的民人、工匠、富户,迁徙之前的生活条件,相对较为优越。他们被迫使进入另一种生活空间,诸多不满,淤积于胸。

朱棣迁都之谜 为什么急于把国都迁到北京


 

  再有,大量少数民族中的归顺者被安置到北京周边,对北京的社会稳定,也构成一定的压力。在古代社会,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妥协往往难以有效地维系下去,叛服无常引发战争,是相当常见的现象。

  相对于内部人口结构的不稳定而言,北京城还面临“北元”的军事压力,即使是永乐帝这样的雄才之主,也只能解决一代人的和平。

  不难想象,这个在沙盘之上新铸的庞大京师,虽然外观恢弘壮丽,人口繁盛一如蒙元时期,却时刻处在紧张与困惑之中。从人口迁徙的角度,也可以回 答,为何终明一代迁都之议始终不绝,并且这些倡议,往往是由京师的达官显贵发出。对于在京南人来说,这个勉强捏合的沙盘,不过是政治强力对南京的粗糙复 制。尤其是15世纪,人口初迁之际,这种对南方故土的怀念与对强制迁徙的怨恨,都是引发北京危机的动乱之源。


 

  脆弱的城市

  1425年夏,建都不足五年的北京城动荡不安。

  这一年五月十三日(阴历),48岁的明仁宗朱高炽暴崩于钦安殿,在位时间,不到一年。仁宗暴崩,谣言纷纷,人心扰攘。皇太子朱瞻基,此时奉旨祭 奠南京孝陵。南京与北京在古代交通条件下的信息往来,至少需半月。但随着仁宗在北京突然崩逝,朱瞻基仍在南京,皇位空缺的危险出现了。

  1425年5月至6月这段帝位更替的时日,山东安乐州汉王朱高煦的间谍在城中四处活动,侦取信息,联络政要。朱高煦主要的活动对象,集中在军 界,也就是北京城这些卫所的指挥官之中,甚至包括掌中军都督府、太师张辅。朱高煦在军中素著威望,蓄谋在朱瞻基返回北京的路上截杀之。

  但朱瞻基并非庸才,处明初风云变幻的政治动荡之中,他对于皇位空缺引发的政治危机,相当敏锐。在南京听到仁宗驾崩的急报之后,朱瞻基星夜返京,昼夜兼程,于六月三日,就返回了北京,避开了朱高煦的伏击,化解了一场政治暗杀。

朱棣迁都之谜 为什么急于把国都迁到北京


 

  1425年宣宗继位时刻的政治危机,正是北京城政治裂痕的一次展露。当然,它首先仍是朱元璋龙子龙孙的帝位传递问题,而后才是北京城的内部安置,这是一个相当长远的问题。同样,明宣宗对于问题的症结,也相当之了解。

  1425年酷热的六月,尽管宣宗已经回京,但为防止动乱,京师戒严的命令犹在。朱瞻基曾要求张辅体恤士卒、解除戒严,后者认为,解除戒严必须在 朱瞻基登基并稳定人心之后。按照礼法,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继位,需要群臣、亲王三次劝进,储君不断表示谦让,最后“不得已”才能继承帝位。这是一个相当繁 琐、又必须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让受”过程。朱瞻基的继位,就在这个劝进过程中,拖延了半个多月,直至六月二十七日,才正式登基,宣布翌年为宣德元年。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