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热点

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 赋能路企双赢

时间:2024-07-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 赋能路企双赢

钢材装上火车准备发往各地。(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摄)

7月9日下午,记者随“发现最美铁路·看百年梅集助力东北振兴”发现团来到首钢集团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钢),一捆捆钢材正准备装上火车发往各地。

通钢是吉林省内最大的国有钢铁联合企业、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支持企业,是集采矿、选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于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具备年产生铁440万吨、钢材540万吨的生产规模,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山东、河南和河北等地。

今年3月中旬,国铁沈阳局通化车务段营销人员在通钢走访时了解到,济南一家建筑企业刚刚与企业签订了10万吨钢材的采购合同,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要求通钢每10个工作日内完成1万吨钢材的生产及运输任务。针对企业需求,铁路部门“量体裁衣”为通钢制定了“一站直达”运输方案,通过加强运输组织,合理安排货运装车,满足了企业的运输需求。

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 赋能路企双赢

通钢3号高炉正在进行出铁作业。(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摄)

今年6月初,通钢3号高炉投入生产,产能不断增加。为满足其运输需求,国铁沈阳局通化车务段积极与钢厂和丹东港务集团联系,超前掌握重车到达比重和生产销售运输等情况,并利用每日交班会时机研究装卸车具体事宜,积极做好管内各站装卸车运输组织工作,向重车要空车,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效率。

据通钢制造部部长助理李云飞介绍,铁路部门强化与企业“总对总”战略合作,大力发展物流总包,提供端到端的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为企业量身定制整体物流最优解决方案,并深化与公路、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减少中间环节,提升运输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推动了铁路物流产品供给融入企业产业供应链。

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 赋能路企双赢

通钢生产的钢材。(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据介绍,近几年通钢及其下属企业入厂原料和出厂成品的运输铁路占比逐年增加。2023年新增到站12个、新增收货单位18个,2024年1至6月份,新增到站3个;2022年铁运比例为89.04%,2023年为92.48%,2024年1至6月份为93.75%,铁运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 赋能路企双赢

满载钢材的列车发车。(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据悉,国铁沈阳局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公转铁”战略,携手共创绿色物流新生态,大力推动路企合作,与通钢结为战略合作伙伴,积极拓展“钢材外运”新路径。国铁沈阳局结合通钢运营情况,针对水渣等副产品外运新增到站及方向,新增东通化发到远达、四平、苇子沟三个水渣新增项目,不断为企业拓宽销售方向,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努力实现路企双赢。(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

色素万寿菊生产技术规程

一、育苗前的准备⑴育苗地的选择。育苗地应选择土质肥沃、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地块为宜,忌选打过封闭药的地块。⑵育苗方式。采用双层棚育苗法。⑶床土的配制。过筛后的腐殖土,再加一定的化肥,按苗床计算,每平方米加5O克二铵、25克钾肥拌均。⑷苗床制作。在塑料大棚内做宽l.5一2米用竹劈子支撑的小棚,用来做播种母床。一般移栽l亩地花苗,大约需播种母床l平方米左右。母床的做法是:在平地做好框架后,铺lO公分腐熟牛马粪,再铺5一8公分配制好的营养土。将母床做好后,要进行苗床消毒,方法是:每l平方米的苗床用5O%多菌灵l克兑水5OO倍喷洒在苗床面上。⑸种子的处理和用种量。把种子放在25摄氏度温水中浸泡6一8小时后捞出控干,拌lO一l5倍的细砂土,准备播种。一般发芽率95%以上的种子2O克能栽-亩地。二、育苗1、播种。⑴播种时间:一般在移栽前4O天进行播种,在我地最佳播种时间为4月5日左右比较适宜。⑵播种方法:先将种母床浇透底水,水渗下后再用木板刮平床面,把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撒在床面上,用细土覆盖l公分左右后扣上小棚。2、营养钵育苗。⑴营养土配制:将45千克腐叶土加入lOO克二铵拌均后备用。⑵分苗:花苗长到2对真叶时进行分苗,将花栽入钵内,植入大棚内浇透水。⑶温度管理:从播种到出苗期间,棚内温度每天保持在25一3O摄氏度,夜间要注意防寒保温,防止冻坏花苗。苗高4一6公分时,棚内温度保持2O一25摄氏度。如超过上述温度,可进行通风降温。在移栽前lO天苗高lO公分左右时,棚内温度逐渐过度到与外界温度相同。⑷水分管理:播种如果没有缺水现象不用浇水,苗出齐后,根据缺水程度随时浇透水,移栽前lO天不能浇水,防止花苗徒长。⑸追肥:当花苗长出3对真叶后,可根据苗的强弱适当追肥,追肥时可用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切忌追尿素等氮肥。⑹病害防治:当苗长至4一6公分时,每隔7一lO天喷一次杀菌剂,如甲托、代森锰锌、百菌清、杀毒矾、菌毒杀星等兑水5OO一8OO倍液喷雾。⑺地下害虫防治和预防鼠害:为了防治地下害虫的发生,用5O%辛硫磷乳油lOOO倍按每平方米5O克药液均匀喷洒在苗床上,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对于鼠害要严加防范。

张仲景为了给穷人治病,发明一道食物流传至今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从来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像饺子一样在中国人的食谱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冬至要吃,大年三十也要吃,还是作为团圆饺子,可谓百吃不厌。那么,为什么大年三十要吃饺子?饺子从何而来?谁发明的? 跟其它美食一样,饺子也被赋予了传说和故事。如同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一样,人们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 张仲景号称“医圣”,他曾被举孝廉,当过长沙太守,但的他不愿意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所以舍弃官职,专门救死扶伤,钻研医学,最后在广泛收集医方的基础上,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本《伤寒杂病论》影响了后世中医一千多年,被海内外医学家广为研究,按照学术水平的高度,可谓至今无人能及。 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药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贫富,他都认真医治,一视同仁。如果遇到给不起医药费的,他免费看病。这么一个悬壶济世、医术高超的人跟“饺子”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是这样的,那年张仲景辞官归乡,从长沙回老家,回去的日子正值隆冬。走到家乡白河岸边,他见很多穷苦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顿时非常难受,但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办法。 不过很快张仲景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他仿照在长沙行医的样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下锅煮熟,分给穷人。他叫这种“药”为“娇耳”,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 据说大家吃了“娇耳”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人们的耳朵不再受冻,之前烂耳朵的人在吃了一段时间后,也完全康复了。 张仲景就这样一直舍药,持续到了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大家欢欢喜喜庆祝新年。 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张仲景为父老乡亲治病的情景,也模仿做“娇耳”的办法,做起了食品。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形成了习俗。现在每到冬至或者大年三十,家家都流行吃饺子,就是这么来的。 实际上,在民间,饺子的历史恐怕还要久远,可以追溯到娘娘。 相传女娲娘娘抟土造人时,由于,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人类的耳朵能够固定不掉,女娲娘娘就在人的耳朵上扎了一个小眼儿,然后用细线把耳朵给拴住,用嘴咬着,这样就不掉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食。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相比女娲,我们更相信张仲景的故事。饺子的历史悠久是有学证据的。 公元1978年,在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发掘出了距今约两三千年的古代遗迹故城。在古城遗址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为原始的饺子,不过其形状更像现在的馄饨。 公元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里发现的三枚饺子,其颜色和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几乎无差别,距今大约1500年多年。当然,饺子出现在餐桌上,肯定要比早得多。 不管怎么说,中国人对饺子的喜爱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从古代延续至今,并且吃出来一种独特的饺子文化。 我们从饺子的名称繁多就可以看出来。饺子在古时有“牢丸”“扁食”“匾食”“饺饵”“粉角”等多种别称。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称为“角子”,称为“扁食”,则称为“饺子”“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等。 “牢丸”的叫法最早出现在西晋,《饼赋》中说:“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古人用在祭礼上的牛羊豕三牲被称为“牢”,由此推测“牢丸”可能是以面皮裹住肉馅的圆形食物,类似今天的饺子。 “月牙馄饨”也是三国魏晋时期的叫法,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这种月牙状叫“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但吃法跟现在的饺子不同,是连汤吃的,像现在这样蘸料吃要到唐朝。 唐代的饺子已经变得和今天的饺子几乎一样,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叫“偃月形馄饨”。而饺子和馄饨在称呼上“分家”,大抵也是从此时开始的。 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北宋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忆汴京的繁盛,就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还有“驼峰角子”。宋人周密所辑《武林旧事》中也提到了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的叫法。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的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到了,饺子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传到了世界各地。元明时期,饺子称之为“扁食”。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这里面的“匾”,就是“扁”,出自蒙古语。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吃饺子已经成为一种习俗。之前,吃饺子是冬至的节俗。明之后,不仅冬至吃饺子,春节也吃了。 春节吃饺子更有寓意,吃饺子取“更岁”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史料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值得一提是尽管到唐宋时饺子有了独立的称谓,不过在实际应用中,饺子、馄饨这两种经典面食称呼还是经常你我不分。那么,饺子和馄饨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古时候,馄饨不称之为“馄饨”,而叫“饼”。西汉《方言》上说:“饼谓之饨”,意思是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如果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后来才称为“馄饨”。 跟饺子一样,馄饨的由来也有故事。饺子可以追溯到女娲,馄饨直接追溯到。 话说之前,宇宙浑沌,惟象无形,盘古孕育其间。盘古开天,他的身体各部分化为山川大海、日月风云,反正天地万物间都是从“浑沌”演化而来,“馄饨”这种食物即从此而得名。 关于馄饨由来,最流行的说法是匈奴之说。在汉朝,北方匈奴经常南下骚扰边疆,弄得当地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百姓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除此之外,馄饨还有之说、春秋说等等,总之,来历很多。 馄饨最开始是用于祭祀的,到宋代的时候,每逢冬至时节,市镇店肆停业,各家包馄饨祭祖,祭毕全家长幼分食祭品馄饨。 馄饨的名号也很多,比如四川人称呼馄饨为“抄手”,有“牵起你的手”之意。重庆部分地区称其为“包面”,安徽皖南地区则直接叫“包袱”,江西人称“清汤”,广东称“云吞”,福建称“扁食”“扁肉”等等。 总之,饺子和馄饨是一个纠缠不清的话题。据《汉语方言大辞典》,今锦州、天津、保定、西宁、临汾、太原、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徐州、南通等北方城市称“饺子”为“扁食”,而宜宾、如皋、玉山、厦门、福州、台湾等南方城市则称“馄饨”为“扁食”。 其实,最初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二者渐渐有了区别。要区别二者其实很简单:饺子重在吃馅,馄饨重在喝汤。无汤的即饺子,有汤即馄饨。 无论是饺子、馄饨,还是扁食、云吞、龙抄手之类的,依然活跃在美食界,人人爱吃,百吃不厌。或许,只有吃过才能领各自的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