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动漫和日剧里我们经常听见自我介绍,句子结尾的时候都能听见这样一些词语:酱、君、桑。其中“酱”用的比较多。下面小V带你看看日语中的酱、君、桑是什么意思?日语中还有哪些敬称?

日语中的酱、君、桑是什么意思?
酱(ちゃん),君(くん),桑(さん)都是对人的称呼。但是根据不同的身份也有不一样的用法。
日语“酱”:亲昵的表达方式
酱(ちゃん):是非常亲密的人之间的爱称。主要是对晚辈或者很熟悉的平辈之间的带有亲热感的称呼。
翻译的时候一般译为”小……“,比如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称为是爱酱,翻译成中文就是小爱的意思。“酱”多用于女生。

女士对熟悉的男士(特别是青梅竹马,好朋友,堂哥之类的)有时也会那么称呼。酱”在男士之间交流时不会使用。
日语“君”是什么意思
君(くん),:一般是长辈/前辈对晚辈(男士)的称呼,但不可以反过来使用。
对于与自己年龄相当,或比自己小的男性用kun(日语里kun就是君)。翻译的时候可不翻译。

日语“桑”是什么意思:成年男女,尊敬意味更强。
桑(さん):是比较正式、正规的礼节性称呼。运用范围最广。
所有关系都可以用桑来称呼。但是熟悉的人之间用桑会有距离感。加在姓后面,男为先生,女为小姐。桑是对别人的称呼,不论男女。
”さま”是特别尊敬的称呼,比如对皇后美智子,日本人称呼美智子さま

日语中还有哪些敬称?
様(Sama):庄重敬畏的称呼=大人
殿(Tono):在古代多指自己的直系上司,“大殿”则指自己的总上司
氏(Shi):用于书信文章中第三人称姓氏姓名
这些敬称用的比较少。
大家不要仅仅只是了解日语中的君, 酱, 桑是什么意思,还要结合语境来看,毕竟语言是一门情感的表达,这些有意思的日语酱(ちゃん),君(くん),桑(さん)也要在合适的时候使用表达!
大清被西方列强狠揍后,英军翻译一席话值得深思
晚清(1840年—1912年),是统治的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也是近代中国半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开启了晚清时期。 清朝统治力量开始衰落,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晚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政府最腐败的时期,贪官之多,。 这些贪官象蛀虫,地蚊食清政府的基梁,最终导致清王朝的覆灭。 晚清政府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百姓怕官,官怕朝廷,朝廷怕洋人,洋人怕百姓”。 这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普遍流传的一个民谣。 这四句话总结很经典,高度概括了晚清的社会现象。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1842年发生在镇江的“壬寅之役”打响时。 清军副都统海龄在生死存亡关头,不顾百姓死活,却沉湎于声色之好,纳妾藏娇,避居佛殿。 当外夷入侵时他并没有效组织抗敌,而是到处屠杀无辜百姓,捉路人做汉奸。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看清军失败的笑话时,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 问翻译何以如此,翻译回答说: “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国家不过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罢了,是人家的国家,朝廷从来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 这样的国家、朝廷、官府,与老百干呢? 老百姓早已经对这种统治失望以至于痛恨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江边两岸聚集了当地居民。 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像在观看一场表演。 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像看马戏一般。 1856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 而清政府不顾及英法联军的条约不平等而直接认可。 反倒以巴夏礼率领的代表团不行跪拜之礼这种琐碎小事争执不下。 最终清政府扣押了英法代表团39人。 随后英法联军强占后,清政府在武力威逼下交还了39名代表团。 而其中生还的只有18人,自此英法联军与清政府的“梁子”结下了!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 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并杀害21名使节。 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 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 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 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圆明园里面具体有多少瑰宝至今都仍然是一个谜。 经过外夷多次对圆明园进行洗劫,圆明园不计其数的珍宝就这样不知所踪而沦为满目疮痍的废墟。 据晚清汪康年所著《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一文中说。 联军刚进入圆明园时,先期是有秩序地行抢劫之事。 “邻近乡民及海淀贫氓纷至沓来,麇集园墙外渐近吾营。 与在营华役互语,华役携有梯逐架以登,络绎越墙而入”。 最终演化成了联军和国民共同参与的大规模劫掠行动。 当侵略者最后传令纵火的时候,“各军并无火器,惟有水桶、水锅而已”。 侵略者为缺少纵火之物而着急之际,又是“海淀华人暨华役,将携来之火线、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 希望侵略者能够尽快纵火。其后,这些人更是“到处引火延烧”,推波助澜。 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前夕,统治者,带着高贵的皇室贵胄先溜了。 只顾自己性命,弃百姓不顾。 国家不爱民众,又凭什么指望民众拿自家性命去爱国? 太平日子统治者作威作福,剥削民众,灾难来了又扔下民众不管自先逃命。 导致积蓄已久的民众怨气自然如火山一样爆发。 人们巴不得看到统治者统统死掉,焚毁你的家园还是轻的呢,休怪民众无义! 这样说来,又能怪谁呢?归根结底是清廷腐败无能导致圆明园被焚毁。 虽然清朝民众伙同外夷抢夺圆明园珍宝并且纵火只是野史。 并无事实依据可言,但不由得让人深思。 可见当时的人民对于清廷的统治是有多么的憎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一个压榨人民使得人民吃不饱饭,自己却衣食无忧安于天命的统治者必定是会遭到人民唾弃的。 一个外敌入侵只知道自己逃命弃百不顾的朝廷必定要走向灭亡!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耻辱。 圆明园的烧毁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空前惨剧。 不计其数的瑰宝遭到破坏掠夺,同时也惊醒了当时的有识之士,落后就要挨打! 随后出现,惨祸引来了民族觉醒和进步。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历史的惨痛给予我们深刻打教训! 国人应当居安思危,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国强民富,国泰民安! 民众才有尊严有保障,中国才能赢得他国及其民族的认可和尊重,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随机文章韩国青瓷简介中国古代的重要战役中国第一块区块链牌照发给谁,区块链上市公司排名(耳熟能详)空中屠夫德国FW-190战斗机,杀得英法联军丢盔弃甲(生产2000架)龙卷风风眼有人进去吗,龙卷风中心有没有风/没有风但是气压非常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后汉书·人物列传——申屠刚传原文及翻译
·申屠刚传原文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七世祖嘉,文帝时为丞相。刚质性方直,常慕史?、之为人。仕郡功曹。 平帝时,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及举,因对策曰: 臣闻王事失则神?怨怨,奸邪乱正,故阴阳谬错,此天所以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旷然觉悟,怀邪之臣,惧然自刻者也。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虚纳毁誉,数下诏书,张设重法,抑断诽谤,禁割论议,罪之重者,乃至腰斩。伤忠臣之情,挫直士之锐,殆乖建进善之旌,县敢谏之鼓,辟四门之路,明四目之义也。 臣闻成王幼少,摄政,听言不贤,均权市宠,无旧无新,唯仁是亲,动顺天地,举措不失。然近则召公不悦,远则四国流言。夫子母之性,天道至亲。今圣主幼少,始免襁褓,即位以来,至亲分离,外戚杜隔,恩不得通。且汉家之制,虽任英贤,犹援姻戚。亲疏相错,杜塞间隙,诚所以安宗庙,重社稷也。今冯、卫无罪,久废不录,或处穷僻,不若民庶,诚非慈爱忠孝承上之意。夫为人后者,自有正义,至尊至卑,其势不嫌,是以人无贤愚,莫不为怨,奸臣贼子,以之为便,不讳之变,诚难其虑。今之保傅,非古之周公。周公至圣,犹尚有累,何况事失其衷,不合天心者哉! 昔周公先遣伯禽守封于鲁,以义寒恩,宠不加后,故配天郊祀,三十余世。秉政,辅翼少主,修善进士,名为忠直,而尊崇其宗党,摧抑外戚,结贵据权,至坚至固,终没之后,受祸灭门。方今师傅皆以伊、周之位,据贤保之任,以此思化,则功何不至?不思其危,则祸何不到?损益之际,孔父攸叹,持满之戒,老氏所慎。盖功冠天下者不安,威震人主者不全。今承衰乱之后,继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赋敛重数,苛吏夺其时,贪夫侵其财,百姓困乏,疾疫夭命。盗贼群辈,且以万数,军行众止,窃号自立,攻犯京师,燔烧县邑,至乃讹言积弩入宫,宿卫惊惧。自汉兴以来,诚未有也。国家微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罚轻其亲。陛下宜遂圣明之德,昭然觉悟,远述帝王之迹,近遵孝文之业,差五品之属,纳至亲之序,亟遣使者征中山,置之别官,令时朝见。又召冯、卫二族,裁与冗职,使得执戟,亲奉宿卫,以防未然之符,以抑患祸之端,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内和亲戚,外绝邪谋。 书奏,莽令元后下诏曰:“刚听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其罢归田里。” 后莽,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及隗嚣据陇右,欲背汉而附。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伏念本朝躬圣德,举义兵,龚行天罚,所当必摧,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将军本无尺土,孤立一隅,宜推诚奉顺,与朝并力,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嫌疑之事,圣人所绝。以将军之威重,远在千里,动作举措,可不慎与?今玺书数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诚愿反复愚老之言。”嚣不纳,遂畔从述。 建武七年,诏书征刚。刚将归,与嚣书曰:“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虽有明圣之姿,犹屈己从众,故虑无遗策,举无过事。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廊庙之计,既不豫定,动军发众,又不深料。今东教日睦,百安,而西州发兵,人人忧忧,骚动惶惧,莫敢正言,群众疑惑,人怀顾望。非徒无精锐之心,其患无所不至。夫物穷则变生,事急则计易,其势然也。夫离道德,逆人情,而能有国有家者,古今未有也。将军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慕乐德义。今苟欲决意徼幸,此何如哉?夫天所?者顺,人所助者信。如未蒙?助,令小人受涂地之祸,毁坏终身之德,败乱君臣之节,污伤父子之恩,众贤破胆,可不慎哉!”嚣不纳。刚到,拜侍御史,迁尚书令。 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 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乃至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后汉书·申屠刚传翻译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郡茂陵人。七世祖,为文帝时丞相。申屠刚性正直,常羡慕史鱼酋、汲黯的为人。做了郡功曹的官。 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廷多有猜忌,王莽就将平帝祖母冯族与母卫族隔绝,不得到京交往做官,申屠刚常疾恨在心。等到后来被举为贤良方正,因而上书对策说:臣听说朝政有失则天地之神就会怨怒,奸诈邪恶就会捣乱,所以阴阳乖错。这是老天所以谴责告诫帝王,想教失道之君主,豁然觉悟过来,使那些心怀奸邪之臣子,畏惧而自责改正。现在朝廷不考查功绩不比较德行,而是接受那些虚伪的诽谤或赞誉,几次下达诏书,张设严酷法令,以抑制诽谤,禁锢议论,罪之重者,乃至腰斩。这是挫伤了忠臣的情义,挫伤了忠直之士的锐气,与建立进献善言之旌幡,悬挂敢于进谏之钟鼓,开辟四方进言之渠道,明察四方使下情上达的旨意是背道而驰的。我听说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听纳群言,礼贤下士,均分权益,广布恩宠,不分新旧,一律待之以仁爱亲近,行动顺乎天地,举措不失常规。 然而近则有召公不高兴,远则有管蔡商奄四国的流言蜚语。那母子的关系,在天道上属于至亲。今圣上年幼,只有九岁,即位以来,至亲分离,外戚杜隔,恩泽不及舅家。而且制度,虽任用了英雄贤俊,还是要援用姻戚,这样亲疏相交错,就可杜塞间隙,这是用来安宗庙,重社稷的方法哩。现在冯、卫两族无罪,被久废而不录用,或者远处穷乡僻壤,还不如老百姓,这不是慈爱忠孝侍奉皇上的意向。那为人之后的,自然有正义,无论是至尊或至卑,其势不相嫌弃,所以人没有贤愚,莫不为之怨恨,奸臣贼子,行动就很方便了,不隐讳的变故,是很难预料的。现今辅导天子诸侯子弟的保傅,不是古代的周公。周公是至圣,尚且还有牵累,何况有的事失其本衷,不合乎天心呢?以前周公先派遣伯禽到鲁就国守封,以离断父子亲情,以忠义割断恩宠,使自己的尊宠不加于后代,所以鲁以周公是大圣之后代,郊祀配天,一如天子之礼,达三十多世。 霍光秉理朝政,辅助年少的昭帝,修善政进人才,表面上看很忠直,然而重用其宗党,摧残抑制外戚,结交权贵垄断朝政,做得非常牢固,霍光死后,其子谋反霍家被灭门。现在的师傅都以、周公的权位,据有贤良保国之大任,以此而思教化,那么功劳有什么不能达到?如果不思虑其危险,那么祸患有什么不能到达?损失与利益的关系,也喟然长叹,保持得太多就将倾覆,这是非常慎重和警戒的。因为功劳冠于天下的人是心中不安的,威望惊震了皇上的人是不安全的。现在是承接于衰乱之后,继重大破坏之世,国家财力穷竭,而赋税繁重,虐吏干扰夺其农时,贪夫侵夺其财产,百姓穷困贫乏,疾病流行人命夭折。盗贼成群,动辄拥众逾万,兴军而行,拥众而止,自建番号,攻犯京师,焚烧县邑,甚至讹传弩箭射进了皇宫,宫中宿卫惊惧。自从汉朝建立以来,都没有过。国家微弱,而奸谋不能禁止,尚书上指出的六极的效用,危于累卵。 王者顺从天地,掌管官爵主持刑法,不敢以高官私授其宗亲,不敢以天罚来减轻其亲人。陛下应顺从圣君之明德,昭然觉悟,远则遵循帝王之轨迹,近则遵守孝文帝之帝业,布施五常之教,接纳至亲,立即派遣使者迎回中山太后,置之别宫,定时去朝见。又召回冯卫二族,授与散职,使他们能执戟,亲自充当宿卫,以防患于未然。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内和亲戚,外绝邪谋。书奏上去后,王莽令元后下诏书说:“申屠刚所言都是离经妄说,违背大义,应罢官回家。”后来王莽篡位,申屠刚就躲避到河西,转到巴蜀,往来二十多年。等到隗嚣占据了陇右,想背汉而归附于公孙述。 申屠刚向隗嚣说“:我听说人所归者天所予人所叛者天所去。我想本朝光武帝躬行圣德,兴举义兵,恭行天罚,所到之处无坚不摧,这真是天之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将军本来没有尺土,孤立一隅,应当推诚相见奉顺而行,与朝廷同心并力,以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嫌疑的事,圣人是不为的。以将军之威望,远在千里,动作举措,能不慎重吗?现在玺书几次下达,委以国是昭示信用,想与将军共同吉凶。老百姓共事,还有至死不违反诺言的信用,何况是万乘的君主呢!现在你到底怕什么想什么,这样久疑不决呢?一旦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预言没有到达时,当然是虚语,但一旦到达,又来不及了,所以忠言至谏,希望得到接纳。愿你反复思考我的诤言。”隗嚣不纳,最后叛汉从公孙述。 建武七年(3),有诏书征申屠刚。申屠刚将归,又写信给隗嚣说:“我听说一意专行的人很孤立,拒绝纳谏的人容易阻塞,孤立阻塞的政治,是亡国的先兆。虽有明圣的资质,还委屈自己服从众议,所以才能考虑周到没有遗策,举动适当而无错事。圣人不以自己的独见为高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盛,逆人者灭亡,这是古今共同的道理。将军以百姓身份为乡里所推荐,起兵之初,并无预定之计,兴兵动众之后,又没有深谋远料。现在东方政教日益亲睦,百姓平安,而西州发兵,人人怀有忧虑,骚动恐惧,不敢正言,群众疑惑,人怀顾望。非但没有精锐进取之心,且其祸患无所不至。物穷就将产生变故,事急则计易形成,是形势造成的啊。背离道德,违反人情,而能有国有家者,古今是没有的。将军素来以忠孝闻名,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而来,为了仰慕共享德义。现在如果想决意侥幸行事,那忠孝德义还有什么呢?天保佑者昌顺,人帮助者信申。如没有天佑人助,让小民百姓遭受涂炭之祸,毁坏终身之德义,败乱君臣之节,污伤父子之恩,众贤破胆,不可不谨慎啊!”隗嚣不接受。 申屠刚到洛阳,拜为侍御史,又迁为尚书令。光武曾想出外游览,申屠刚以陇蜀尚未平定,不宜宴安逸乐。意见未被接受,就以头顶住车轮,光武于是停止游览。当时内外许多官吏,多半是自己选举出来的,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甚至也被鞭捶仆地牵拽于前,群臣莫敢正言。申屠刚每每极力劝谏,又多次说皇太子应当进入东宫,选任贤保,以成其德,光武都不接纳。因他多次切谏有违旨意,几年后,外放为平阴令。后来又征召回朝拜为太中大夫,以病辞去官职,在家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