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辰就是东风日产”。当年这句口号一度霸占了大街小巷,只是这几年,随着启辰销量的“难产”,所谓的持续向上也渐渐没了声音。不管启辰是不是最廉价的日产车,它都摆脱不了市场认可度低的事实。网上有人提议“启辰换成日产的车标”,帆叶网,但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到底有多少用?相信无需言明。

老实说,东风是想好好打造启辰的,否则当初不会把它归入日产的麾下。凭良心说,起步阶段就能抱着日产的“大腿”,这是多少人都羡慕不来的起跑线优势。

可惜的是,这条“大腿”只是有名无实,启辰从日产那里拿到的,都是次一级甚至已经市场边缘化的技术。我们能理解“核心壁垒”的意义,但如此敷衍多少让人想不通。

启辰自己很有想法,它知道一味日产的“阴影”下难成大树,于是选择在2017年跟日产“分手”、独立运营。不过懂的人都懂,这只是对外的说辞,毕竟一刀两断后启辰用的仍旧是日产的技术,细节可见旗下产品搭载的日产HR16DE、MR20DE发动机等。至于背后的真相,关键在于启辰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所以即便独立了也只能依靠外援。

而除了发动机,变速箱等方面启辰也是外购,但重点是启辰花钱买的是市场不要的东西。以被寄予厚望的启辰大V为例,三菱发动机+上汽干式双离合的组合,只能说“谁用谁知道”。也因此,后来在终端市场启辰大V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绩。

有理想是好事,但需要拎清自己的斤两。从独立到再度回归,启辰“吃回头草”的行为确实在自己给自己打脸。至于未来的出路,如果仍旧一味依靠外援,那启辰离退市将会越来越近。
日本天皇通过改革能再度掌权?为什么周王朝不可以
日本幕府时期的政治形态,跟我国东周时期的政治形态比较相似,国家都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而君主也都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那为何日本天皇能通过而再度掌权,而周天子却始终无法再拾权力呢? 首先,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不一样。日本幕府时期的分裂,只是在行政与军事上没有得到统一(在行政上,政出各藩;而在军事上,各藩的藩士也只效忠于各藩的藩主)。但在语言、文字、宗教等其他领域,日本各藩都是一致的。且日本在幕府时期之前,经历过很长时期的国家统一,有民族与国家统一的记忆。 幕末时期,在面临西方势力入侵的危机之下,更触发了日本的民族危机认识,日本各藩的有识之士都呼吁政治变革。更有许多藩士在尊王攘夷的思想感召之下,不断宣称脱藩而成为浪人,形成了以日本天皇为中心的新兴政治力量,渐渐冲破了旧有的藩国体系。明治,本质上就是以“”为旗帜,而实现日本近现代的统一。对比西方史,日本在其民族国家统一的步伐上,与西方同为封建体制的德意志、意大利等国基本同步。 而周王朝时期,各诸侯国的语言、文化、度量衡等方方面面都不一样,且在周王朝之前也没有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故而,在周王朝时期,天下并没有能形成统一的国家、民族认同。而我国真正有统一的国家、民族认同,实际上是到了西汉王朝的中后期(颁行之后),这也是我国现今主体民族以自称,而不以周族、秦族等其他族名自称的原因。 再则,周王朝时期,天下各地对周天子的认同度,也远远没有日本对日本天皇的认同度高。幕府时期,日本天皇虽在政治上被完全架空,但名义上的最高统治地位并没有动摇。在日本的历史上,也唯独只有平将门一人在造反的时候,曾自立过皇号,而日本的其他权臣或地方大名却从未僭越过天皇名号。因而,日本各地对天皇的家族统治是高度认同的。 而周王朝虽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认同度并没有那么高。至今,湖南、湖北一带(荆楚)的方言中,还有“不服周”之说。周王朝时期,东方、南方的夷、商等残余部落,反周的情绪普遍高涨,对周王朝的统治,也并不服气。故而,南方的徐、楚、吴、越等国,先后都僭越王号。 而至战国时期,中原的魏国最先称王,其后,魏齐在徐州相王;再后,五国相王(魏、韩、赵、中山、燕),天下稍有实力的诸侯都已称王,周天子的政治权威彻底沦丧。而至战国后期,称王已经不能满足诸侯的野心,如秦昭襄、齐愍就曾互尊帝号。诸侯为侯,周天子是爸爸;诸侯称王,周天子是兄弟;而诸侯称帝,则周天子沦为儿子。周天子的政治权威不断沦丧,当然也就不会有人再以此为旗帜,匡扶周室。 第三,周王朝与日本天皇,在两国的地位也不同。日本的皇室,被称为“万世一系”,虽然在实际上并不可能有那么久远。但是,据日本有载以来,日本皇室的家族谱系的确没有断绝过,而始终在一个家族谱系中传承。 而周王朝的统治,却是通过推翻殷商的统治而来。故而,在天下诸侯看来,和尚摸得,我又如何摸不得?君权也并非那么神圣、不可触碰。 第四,日本天皇不但在世俗政治上具有权威,而在宗教信仰领域更有不容估计的力量。日本是神的国家,日本天皇被认为是的后裔,而天照大神是神道教中的最高神。故而,日本天皇不但拥有世俗政治的权威,也拥有精神信仰领域的权威。二战之前的日本天皇,一直被视为神,而集君权与神权于一身。 而周王朝的统治,本质上只是一种宗法亲缘政治。而在宗法制下,血脉越疏远,对周王室就会越疏离。用的话来说,就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在对各自国民的影响力上,周天子在周王朝的影响力,远远没有日本天皇在日本的影响力那么大。 随机文章请问「东周」为何又分「春秋」和「战国」?西沙群岛蓝洞夺得世界第一,深度300.89米秒杀各国蓝洞千万别让不值得定律击中你,避免人性的弱点影响前程魔神之首阿撒托斯,凭本能影响宇宙万物(智商疑似超低)电池爆炸的原因,手机电池充电过满引发爆炸/导致女孩双手炸伤毁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福泽谕吉:强盛的国家每个人都有一颗独立之心
“一个国家所以能够独立,那是由于国民具有独立之心。如果人人都想做官、举国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十足官气,那么国家无论如何不能强盛”。 ——这是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众多名言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句。 很多中国人以为,福泽谕吉是主张日本对外侵略的第一理论家,殊不知他对日本的首要贡献,不是“扩张”,而是“独立”二字。 众所周知,现行1万日元大钞正面,印着福泽谕吉的头像。一万元是日本钱币最高面额,旧款一万日元的主人是日本“释迦牟尼”圣德太子,而福泽以新换旧,可见在日本历史的地位和影响力超过了圣德太子。 举世皆知,近代日本崛起于。明治维新成于“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桂小五郎)。“三杰”里并无福泽谕吉,但是为什么日本人在最高价值的钱币上留下了福泽,而不是西乡、大久保呢? 这主要是因为,维新三杰都是政治家,这些政治家推动的是对日本国家制度的改变,而福泽谕吉是思想家,他改变的,是日本的世道人心。 福泽谕吉对日本人心的最成功改造,是令近代日本人由“人身依附之心”集体转向“独立之心”。 虽然福泽没像西乡隆盛那样,用武力推翻幕府、推行政改,但在倒幕维新的多事之秋中,他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办学办报,在中坚持开民智,鼓吹西化。 福泽谕吉对明治维新的贡献,相当于亚当斯密加上约翰洛克对英国的贡献。可以说,他是明治维新的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明治维新成功后,作为“突出贡献者”,福泽谕吉当然也受到天皇和首相盛情邀请,入阁做官,但他却一再拒绝,终生没有做官。 当时日本虽处近代,但依然存有东方传统,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飞黄腾达做个,在这种情况下,有机会做大官的福泽却不愿做官,人们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 当时福泽谕吉给出的答案是——“愿做独立的榜样”。 福泽谕吉指出,人人想作官的弊端——那种情况有如苍蝇麇集在腐食上一样。人人都认为不依赖政府就没有发迹的机会,因而就毫无自身独立的想法。 福泽谕吉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之道,首先在于强民,而强民的标志,是国民具有独立之心。 福泽谕吉认定,人人想作官的思想是儒学教育的遗害。所谓“青云之志”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官场迷信”,他希望能从这种迷信中把人们唤醒,使之懂得文明独立的本义。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日本“独立之父”,早年竟然还是“儒家信徒”。福泽谕吉1835年出身于武士家庭。家境贫寒,直到14岁才入当地的私塾学习汉学,尔立之年成为远近闻名的汉学家。汉学家福泽谕吉的思想巨变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正值不惑的他三次赴欧美考察,其思想受到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于是曾经主张“和魂汉才”的福泽谕吉思想发生巨变,开始重大转型、投向“和魂洋才”。 福泽谕吉的思想巨变在他的著作《劝学篇》及《文明论概略》中体现深刻。在《劝学篇》里,他把学问当做个人及国家独立的工具。福泽谕吉将学问分为两种:有形的学问(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无形的学问(心理学、神学、理学等)。在福泽谕吉眼里,实用的知识最为重要,而远离生活实际的知识则次之。 福泽谕吉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问,出于这种思想,他开始排斥孔子,摒弃儒学及汉学。因为他判定儒学及汉学是近代社会“脱离实际的学问”。福泽谕吉认为,世上的事物千千万万,教师不可能将它们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发展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所谓能力,即研究和处理事物的能力。而能力不是单一的,它包括记忆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这些是独立的人与独立的国家最需要的有用东西,而落伍的儒学是提供不了的、无用的。 福泽谕吉主张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他眼中的“实用知识”就是指洋学,即西方科学。所以他大力提倡学习西洋科学,他不仅重视数学等自然科学,对法学、社会学等西方社会科学也更为推崇。 福泽谕吉的“弃汉从洋”和“独立”思想在近代日本影响巨大,近代日本禀承他的思想,在明治维新时期的近代化过程中明确提出“和魂洋才”的标志性口号。并且,在他创办的庆应大学和《时事新报》影响下,一批独立知识精英、新日本人脱颖而出。 福泽谕吉称自己对政治不热心,其实,笔者依其一生作为而分析——他并非对政治不关心,而是看不起官,不屑作官。他并不认为,一个校长的影响力就不如一个首相。他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日本国家大校长”。 作为“日本国家大校长”,他与日本政治家一道改变了日本。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杯水,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日本政治家改变的是杯子的形状,而他改变的,则是水质。 做为现代日本之父,《脱亚论》的作者。福泽谕吉,在解析中国儒学,倡导西学维新的论述中,从“人与人平等”作为切入点,并宣扬“人心解放”和“人欲解放”的自由精神。此人对中国儒学洞察透彻,一击中的。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对人性与精神的压抑,正是使人不能独立,不能发展,不能创造的命门。 福泽在他的论述中指出,的关系模式并不是人性中固有的和普世的。孔子为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经验局限,他的学说虽然代代相传,但永远只能基于治与被治的模式上,并非是放之四海的真理,一旦知识进步,文明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失效,而人类知识和文明的进步其实是独立于儒学而发展的。儒生除了死读书和做官之外一无所成。 福泽高度赞扬马丁路德的在于解开了人们精神上的枷锁,使人的心灵和思想得到了解放。注重精神之独立自由是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中国的儒学,永远让你匍匐在孔子的脚下,不得站立起来。 福泽喻吉是日本文化的开山鼻祖,在日本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让日本彻底摆脱了孔儒的羁绊,大步向现代文明国家迈进。福泽喻吉是现代日本的指路明灯,他的头像被印在10000日圆的正面,供世人永久敬仰。 福泽谕吉主要的思想特征是反对封建社会的身份制度。他激烈地抨击封建时代的专制压抑。福泽在其著作《劝学篇》第一篇开篇第一句即是“天在人之上不造人,天在人之下不造人”可见其对于封建专制的抨击和对自由平等的肯定。更在《劝学篇》后续篇章中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近代化思想。此外,他也吸收了西方的社会契约论,提出要使国民和政府的力量相对均衡。这种均衡说体现了福泽独特的政治理念,反映出他并非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学说。 此外,福泽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强调“一人之自由独立关系到国家之自由独立”。而要达到个人的自由独立,就必须要具备数学、地理、物理、历史等等现代科学知识。福泽的代表性语言就是“独立自尊”,这也成为了他死后的戒名。福泽毫无疑问是明治维新时代的最高级别的精神导师之一。其著名著作是《劝学篇》17篇,《福翁自传》,《脱亚论》。尤其是《劝学篇》十七篇,在当时的日本几乎人手一本。 福泽谕吉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在日本弘扬西方文明,介绍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价值观。他在《时事新报》发表了著名的短文《脱亚论》,积极地提倡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应该放弃中华思想和儒教的精神,而吸收学习西洋文明。基于优胜劣汰的思想,他认定东方文明必定失败,因此他呼吁与东亚邻国绝交,避免日本被西方视为与邻国同样的“野蛮”之地。他对当时的东亚其他国家采取蔑视的态度,比如将满日甲午战争描述为一场“文野(文明与野蛮)之战”;认为朝鲜王朝、是“恶友”。故而《脱亚论》又被认为是日本思想界对亚洲的“绝交书”。 福泽谕吉对于西洋文明并非没有取舍。可以说在其自由主义的表象之下,始终贯彻不移的是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此后,也有人批评福泽是一位肯定侵略行为的种族歧视主义者。但是,根据平山洋的《福泽谕吉的真实》(文春新书)的文字,其实这应该归因于《福泽谕吉传》的作者、《时事新报》的主笔、《福泽全集》的主编石河干明。 根据平山的论点,虽然福泽批评了支那(中国)和朝鲜的政府,但是并不是贬低其民族本身。但根据《脱亚论》,事实上当时福泽认为日本、中国之间如同近邻。而日本已经将旧的茅草房改建成石房,但中国仍然是茅草房。所以福泽认为应该想方法令中国也改建为石房,不然代表中国的茅草房着火一样会影响到改建成石房的日本。为了代表日本的房子的安全,日本应该不惜强占还是草房的中国、朝鲜,帮助其改建成石房。而且事实上,福泽甚至还通过出资购买武器来资助过当时朝鲜的政变。 所以无论如何认为,作为日本当时的精神导师的福泽在推动日本走向侵略道路的问题上绝对难辞其咎。他在《脱亚论》中对亚洲的观点,尤其在当时福泽谕吉作为明治时期的日本民众精神导师的地位导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民众的心理,而这种普遍存在的观点,成为日后日本军队在亚洲国家实施暴行的思想根源。在一些学者的眼中,他更是日本侵略亚洲路线的基本设计者,堪称“日本近代第一位军国主义理论家”。而福泽“脱亚”的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日本的发展,可以说是“现今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的总根源”。 当下中国,共和近100年,始终找不到好的发展模式,一直找不到立国的根基,以为有宇宙真理在手,以为一套斗争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却不想成为整个民族的灾难,成了全世界少有的没有信仰的大国孤岛,成为典型的物质主义,没有思想内涵和素质的大国,国民素质问题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没有个人人格的独立,就没有个人素质的进步和升华,这样的民族是托不起大国梦的,谈不上对世界的贡献,只有一味的消耗和索取,必须做出深刻的反省和变革。 如国人没有独立的精神,国家独立的权利还是不能伸张。其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没有独立精神的人,就不会深切地关怀国事。 所谓独立,就是没有依赖他人的心理,能够自己支配自己。例如自己能够辨明事理,处置得宜,就是不依赖他人智慧的独立;又如能够靠自己身心的操劳维持个人生活者,就是不依赖他人钱财的独立。如果人人没有独立之心,专想依赖他人,那么全国就都是些依赖他人的人,没有人来负责,这就好比盲人行列里没有带路的人,是要不得的。有人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假定社会上有一千个瞎子和一千个明眼人,认为只要由智者在上统治人民,人民服从上面的意志就行。这种议论虽然出自孔子,其实是大谬不然的。 在一个国家里面,才德足以担任统治者的,千人中不过一人。假如有个百万人口的国家,其中智者不过千人,其余九十九万多人都是无知的小民。智者以才德来统治这些人民,或爱民如子,或抚牧如羊;他们恩威并用,指示方向,人民也不知不觉地服从上面的命令,从而国内听不到盗窃杀人的事情,治理得很安稳。可是国人中便有主客的分别,主人是那一千个力能统治国家的智者,其余都是不闻不问的客人。既是客人,自然就用不着操心,只要依从主人就行,结果对于国家一定是漠不关心,不如主人爱国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国内的事情还能勉强对付,一旦与外国发生战事,就不行了。那时候无知的人民虽不至倒戈相向,但因自居客位,就会认为没有牺牲性命的价值,以致多数逃跑,结果这个国家虽有百万人口,到了需要保卫的时候,却只剩下少数的人,要想国家独立就很困难了。 由此可见,为了抵御外侮,保卫国家,必须使全国充满自由独立的风气。人人不分贵贱上下都应该把国家兴亡的责任承担在自己肩上,也不分智愚明昧,都应该尽国民应尽的义务。英国人和日本人都爱护自己的国家,因为本国的国土不是属于别国人,而是属于自己的,所以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要牺牲财产,就是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 原来政府管理政务,人民受其统治,只是为着便利而划分。如果面临关系全国之事,就人民的职责来说,是没有理由只把国事交给政府,而袖手旁观的。只要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就有在那个国家里面自由自在地饮食起居的权利;既有他的权利,也就不能不有他的义务。 从前在战国时代①,骏河的今川义元率领数万兵力进攻织田信长时,信长在桶狭设伏邀击今川所部人马,斩杀义元。今川的将兵都象小蜘蛛一样不战而散,当时负有盛名的今川政权便一朝灭亡,连痕迹也没有了。然而两三年以前的,法国在战争初起时就被普国生擒,可是法国人不但不因此失望,反而越加奋发,努力。以后虽然守城数月,付出很大牺牲,才停战讲和,但法国却保持了原状。这次战役与今川战争相比,却不能同日而语。因为骏河的人民仅依靠今川一人,自居客位,不认为骏河是他的祖国;至于法国爱国之士,则多深忧国难,不待人劝,就自动为本国作战,所以才有这样的不同。由此可见:在抵御外侮、保卫祖国时,全国人民要有独立的精神,才能深切地关心国事,否则是不可能的。 ①公元十五世纪末叶起,在日本群雄割据,互相争战,一直到织田信长、等完成统一为止,共达百年,这个时期称为战国时代。——译者 第二、在国内得不到独立地位的人,也不能在接触外人时保持独立的权利。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人。若常常怕人和谄媚人,逐渐成了习惯以后,他的脸皮就同铁一样厚。对于可耻的事也不知羞耻,应当与人讲理的时候也不敢讲理,见人只知道屈服。所谓习惯、本性即指此事,成了习惯就不容易改变了。譬如现在日本平民已经被准许冠骑马;法院的作风也有所改变;表面上平民与士族是平等了,可是旧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过来的。因为平民的本性还是与旧日平民无异,所以在言语应对方面还是很卑屈。一见上面的人,就说不出一点道理来;叫他站就站;叫他舞就舞。那种柔顺的样子,就象家里所喂的瘦狗,真可以说是毫无气节和不知羞耻之极。 在以前锁国的时代,旧幕府实行严加约束的政策时,人民没有气节不仅不妨碍政事,反而便于统治。因此官吏就有意使人民陷于无知无识,一味恭顺,并以此为得计。可是到了现在与外国交往之日,如果还是这样,就有大害了。 譬如,乡下商人想和外国商人交易,怀着恐惧的心情来到横滨。首先见到外国人身体魁伟、资本雄厚、洋行很大、轮船很快,就已经胆战心惊,等到接近外商,与他们讲价钱,或遇外商时,不但惊讶,又畏惧他们的威风,结果明知他们无理,也只有忍受巨大的损失和耻辱。这种损失和耻辱不是属于他一个人,而是属于一国的,实在是糊涂愚蠢。但如追溯其根源,却在于其先辈世代缺乏独立精神的商人的劣根性。商人常受武士欺凌,常在法院里挨骂,就是遇见下级的步卒,也要把他当作来奉承,其灵魂已彻底腐烂,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洗净。这些胆小的人们,一旦遇到那些大胆和剽悍的外国人,是没有理由不胆战心惊的。这就是在国内不能独立的人对外也不能独立的明证。 第三、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会仗势作坏事。 在旧幕府时代,有一种叫做“名目金”①的勾当,即假借权势强大的“御三家”②的名义放贷款,办法非常蛮横,实在令人可恨。如果有人借钱不还,本可再三向政府控告,但他们因害怕政府而不敢去控告,却用卑鄙手段,假借他人的名义,依仗他人的权威来催还贷款。这真是一种卑劣行为。现在虽然听不到出借“名目金”的人,但社会上难免没有假借外国人名义放贷款的人。 由于我们没有得到确证,所以不好明白指出,但如想起往事,也就不能不对今世之人有所怀疑了。今后万一要与外人杂处,而有人假借外人的名义来干坏事,就不能不说是国家之祸。因此,人民若无独立精神,虽然便于管理,却不能因此而疏忽大意,因为灾祸往往出于意外。国民独立精神愈少,卖国之祸即随之增大,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仗势作坏事。 ①名目金:即借用有势力的如御三家、大名、寺社的名义出借的贷款。利息高,诉讼有优先权,对贷款人有利。——校者 ②指德川时代的水户、纪州及尾张三家(藩),首代藩主均系德川家康(首代将军)之子,在诸侯中最为显贵。——译者 以上三点都是由于人民没有独立精神而产生的灾祸。生当今世,只要有爱国心,则无论官民都应该首先谋求自身的独立,行有余力,再帮助他人独立。父兄教导子弟独立;老师勉励学生独立;士农工商全都应当独立起来,进而保卫国家。总之,政府与其束缚人民而独自操心国事,实不如解放人民而与人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