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给狗狗打针,大部分采取的是皮下注射,操作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有很多心灵手巧的主人都会自己操作,其中主人给狗狗打针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从网上购买给狗狗打,但是主人给狗狗打针的时候,不管是主人自己给狗狗注射,还是宠物医生给狗狗注射,主人的第一要求是如何给狗狗打针不疼,而不是如何给狗狗打针能吸收的更好。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逻辑,而随着主人的这个错误的需求,有一个错误的谣言,就是给狗狗打针的时候,注射在脖子比其它部位更好一些,那脖子真的是狗狗打针最佳的注射部位吗?
今天宠物医生给大家辟个谣,给狗狗打针注射在脖子部位,确实疼痛感比其它部位低,但是它并不是给狗狗打针的最佳注射部位。
为什么说脖子这个部位打针不疼,却不是最佳注射部位呢?
要解释打针不疼,我们首先了解下注射方式:
注射方式大概可以分为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肌肉注射 、静脉注射,这4种注射方法里面疼痛的程度顺序却是反过来的,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就要说一个词——注射空间,大家看一下最不疼的是静脉注射,它的空间是腔体的,所以注射空间是最大的,然后大家看一下皮内或者是肌肉注射,它们的空间是非常小的,比较直观的是皮内注射,大家想象一下,皮肤薄不薄?非常的薄!那么要在皮肤内注射药物,那个空间是非常小的,所以疼痛感特别强。
比喻:你给气球里面打水,那么气球越小,你打水的时候能越快的感受到压力,也能更快的把气球膨胀起来,和我们上面说的注射空间是一个道理。
皮下是指皮肤和肌肉的连接层,里面大部分都是脂肪和结缔组织,因为脂肪和结缔组织有很大的延展性,所以空间是非常大的,比如一个座椅,皮肤是表层皮,皮下是海绵,肌肉是座椅的木板,大家想想把药水注射在哪个部位最容易呢?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皮下注射比其它注射方式疼痛更小的原因,那同样是皮下注射为什么脖子这个部位狗狗疼痛会更小呢?其实一个动作就能充分的解释,大家拎狗狗皮肤的时候,哪里最松弛呢?没错,就是脖子,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有人抓住狗狗的脖子,而它们几乎感觉不到疼痛。
因为脖子的皮肤松弛度,大于背部其它皮肤,所以在给狗狗打针的时候,注射在脖子疼痛感是最小的。
那么解释完打针疼不疼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言归正传,说一说为什么脖子,不是狗狗打针时候的最佳注射部位。
药物注射在皮肤下,吸收的主要途径是血管,那么皮下大部分都是脂肪和结缔组织,所以皮下注射吸收起来,相对于其它几种方式都是比较慢的,而脖子这个部位,因为皮肤的游离性太大,这里的皮下血管以及其它组织的精密度都非常差,所以把药物注射在这里,那么药物的吸收效率是非常慢的。
比喻:狗狗身上有2个伤口,一个是在腿部这个位置,而另一个在脚上或者尾巴尖,那么相同条件下,腿上这个部位的伤口一定比脚上或者尾巴尖的伤口愈合的更快,因为腿部的血管循环更丰富一些,对于附近的组织修复会更快一些。
狗狗脖子这个部位,因为离头部比较近,所以是我们比较难限制的一个部位,在打针的时候,狗狗因为疼痛会本能的折腾,而头部和脖子是它们主要的发力点,所以如果我们注射针头控制不好,那么就会伤到狗狗,因为脖子这个部位的特殊性,一旦受伤那么就是比较严重的!
而如果在肩胛骨往下的部位给狗狗注射,我们只要保定好狗狗的头部和腰部,那么即使在注射的时候,狗狗因为折腾,它首先折腾的是脖子和腰部,那么我们的注射部位不在这里,所以几乎不会伤害到它,而且在这个部位注射,也更便于我们使用正确的保定方法。
延伸知识点:狗狗的保定方式和最佳注射部位的关系!!
在平时我们给狗狗打针的时候,需要把狗狗保定好,保定这个词在这里可不是城市名字,而是一种固定狗狗的方法,大家也可以直接理解成固定不让狗狗动的方法。
第一种常用的保定方法,就是宠物医生助理或者主人,左胳膊从狗狗的脖子底下绕过,把狗狗的头部搂住靠在自己的胸口位置,然后另一只胳膊从狗狗的右侧肋骨旁,抓住狗狗的前肢靠近肘关节的部位,同时往自己的胸腹部靠,让狗狗的后肢悬空,这样它的发力点就都被控制住了。
大家想一下这个画面,这样保定完以后,不被保定者遮挡的部位有两处,第一个是肩胛骨往下的部位,第二个是腰椎和荐椎结合的部位(也就是屁股往上的部位),所以通过这个保定姿势来看,宠物医生打针的最佳部位,就是肩胛骨往下,和屁股往上。
第二种保定方式,一般给不是特别听话的狗狗使用,操作方法是,把狗狗平躺在桌子上,让狗狗的背部靠着保定者的腹部,左胳膊抓住狗狗的双前肢靠肘关节的部位,然后用小臂末端压住狗狗的脖子,然后右胳膊抓住狗狗的双后肢,用小臂的部位压住狗狗的荐椎靠前一点的部位,然后两个胳膊同时用力,让狗狗不能起来。
大家再想一下这个画面,这样保定完以后,不被保定者遮挡的部位最好的视野是在胸腰结合的部位,以及荐椎靠后的部位,所以这也是宠物医生最佳注射的部位。
第三个不正规的保定方法,一般是非常听话的狗狗才使用,操作方法就是主人抓住狗狗头部耳朵的部位,这样的错误保定方法,虽然除了脖子的一小部分被遮挡,其它部位都可以操作,但是这样的方法,因为狗狗除了头部,其它部位都没有固定住,所以狗狗如果一动,那么就注射失败了,而且因为主人的手在脖子部位,所以狗狗如果乱动,那么非常容易扎到主人的手以及伤到狗狗。
我们通过分析3种不管是正规的还是错误的保定方式,脖子这个部位都不是最佳的注射部位,所以我们再结合上面吸收效率以及容易受伤的分析,那么可以肯定,脖子这个部位并不是最佳的注射部位,它除了疼痛感低一些,(只是疼痛感低,而不是不疼)别的没有任何优势。
既然我们知道了给狗狗打针的最佳注射部位,那么应该如何降低注射的疼痛以及让药物快速吸收呢?
划重点-----肩胛骨这个部位,我们上面多次提及,虽然这里皮肤松弛,也是保定的时候最容易操作的部位,但是一定不要选择这个部位注射,因为这里打针吸收效率非常非常的差,最容易起包,而且这种包,一般只能通过外科手术来处理,自己是吸收不了的。
接下来的几个要点,都是降低狗狗疼痛和加快吸收的方法:
注射油剂药物的时候,我们推药的时候,一定要慢一些,降低狗狗疼痛的同时,还可以防止脱针,而且药物量多的时候,一定要分开2-3个部位来注射。(比如螨虫针伊维菌素) 注射药物剂量大的时候,不管是哪种药物,都建议分开部位多次注射,降低对一个部位的过大刺激,让药物快速吸收。
注射冷藏的药物,一定要在手里回温一下再注射,比如,可以降低狗狗的疼痛感和注射部位的刺激,同时还有助于药物的更快吸收。
不管是注射疼的药物或者是不疼的药物,建议都按照正规的保定方法来保定狗狗,因为狗狗在折腾中注射进去的药物,局部会被晃动的针头刺激发生炎性反应,除了疼痛还容易导致药物不吸收,而且主人和宠物医生容易受伤。
注射药物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药物能不能皮下注射,不要把刺激性的药物皮下注射,除了药物不吸收,还会导致皮肤溃烂,比如葡萄糖酸钙! 不要把多种药物混合起来,给狗狗皮下注射,除了配伍反应以外,每个药物吸收的速度不一样,对皮肤的刺激也不一样。
狗狗的皮下注射,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里面的知识和技巧也不少,所以如果宠物主人想自己给狗狗注射,那么最好是多学习一下,同时宠物医生提醒大家,宠物医生不给狗狗在脖子上注射,并不是为了让狗狗疼,或者是技术不好,而是为了让药物更好的吸收!
【听宠物医生说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科普专业的宠物疾病知识,喜欢记得点关注】
707年7月,他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袆等人发动羽林及千骑兵300余人杀死权臣、武崇训父子,接着又进攻皇宫追杀、、安乐公主及等人。
韦皇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遂拥中宗逃到玄武门楼。
李重俊在进攻玄武门楼时由于士兵倒戈,最终被杀。
李重俊从被立为太子到发动政变,期间正好是1年的时间。
作为皇太子,李重俊是中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是朝廷所公认的。
但是他却在被立为皇太子仅1年之际就发动了政变,这是为什么呢? 节愍太子李重俊是唐中宗第三子,为妃嫔所生。
中宗复位之后,李重俊于706年被立为皇太子。
中宗共有四子,韦后生懿德太子重润,于701年被人诬陷和妹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等人私下议论兄弟随意出入宫中,被用杖刑处死。
第二子重福,于705年初被韦后诬陷曾参与陷害李重润而被流放外地。
709年中宗大赦天下,但不许李重福返回长安。
睿宗即位后,李重福起兵争夺帝位失败,投河而死。
第四子重茂,于710年中宗去世后被韦后立为傀儡。
由此可以看出,李重俊是在重润早卒、重福被贬出京师的情况下,按照兄弟先后顺序才得以立为皇太子的。
然而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重俊却没有获得其作为太子所应有的尊重和权威,他这个皇太子的地位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威胁。
韦后在中宗为太子的时候就嫁给他为妃,684年登基为帝后被立为皇后。
当时中宗惊恐不安,每次听到武则天的使者要到来都害怕得要自杀。
而韦后常劝他说:“祸和福相互依存,哪能经常有,难道还缺一死?为什么如此畏惧呢!”两人共度多年艰险,情义很深,因此中宗对韦后发誓一旦重见天日,一定要让她享受荣华富贵。
中宗复位之后,极其昏庸,宠信奸佞,贪图享乐,不但朝政大乱,而且后宫也毫无规矩可言。
韦后的欲望由此有了膨胀的机会,不但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在宫中淫乱,还利用武三思剪灭反对之人。
此外,韦后还大肆提拔内亲外戚,甚至还下诏允许其女安乐公主开设幕府,设置官属。
李重俊被立为太子,也就成了中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他并非韦后所生,这就与韦后的干政形成了矛盾,引起韦后的不满和忌嫉,废黜之心与日俱增。
安乐公主是韦后最小的女儿,下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
因此安乐公主既是李家公主,又是武家媳妇,是皇室和武家的政治连接体,具有特殊的地位。
安乐公主集中宗和韦后的宠信于一身,权势极盛,王侯权臣多出其门下。
她常常自写诏书,拿进宫去,一手掩住诏书上的文字,一手却捉住了中宗的手在诏书上署名。
安乐公主不但受贿卖官给屠夫小贩,而且还干预司法。
左台侍御史袁从一将安乐公主家抢掠民间子女做奴婢的仆人下狱,安乐公主却让中宗下令将他们免罪。
权倾一时的安乐公主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公主,还想做皇位继承人。
因李重俊非韦后所生,所以安乐公主常常以“奴”骂之,甚至向中宗请求废黜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
武则天虽死,但是以武三思为首的外戚势力并未被铲除,反而越来越强大。
武三思与韦后、上官婉儿私通,相互勾结,网罗亲信,把持朝政,迫害异己。
之后,侍中敬晖、驸马王同皎等人密谋铲除诸武残余势力,武三思一党将其剪灭。
后来又罢黜神龙政变的功臣张柬之等人,不久又加以诬告、杀害。
雍州人韦月将、高轸等人上疏言武三思父子必为逆乱,武三思就要治他们的罪。
有关部门迎合他的意思认为韦月将应斩首,高轸应流放岭外。
武三思曾说:“我不知道什么样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
但是我知道对我好的人就是好人,对我不好的人肯定是坏人”。
对待太子李重俊,武三思不但利用太子上表诛杀敬晖三族,又通过安乐公主密谋废黜他。
而武崇训依仗其父武三思的势力和安乐公主驸马的身份,欺侮李重俊。
李重俊被立为皇太子后不久,武崇训任太子宾客一职,只会用打马球等低贱的游戏取悦李重俊,根本没有调教爱护之意。
武崇训也常常教安乐公主欺凌李重俊,称他为奴。
664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黜武则天的诏书而被武后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同发配掖廷。
上官婉儿熟读诗书,明达吏事,聪敏异常,677年被武则天召回宫中免除奴婢身份,掌管宫中诏命。
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犯了死罪,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之刑。
之后上官婉儿精心伺奉,曲意迎合,甚得武则天欢心。
696年开始又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中宗即位之后,令上官婉儿专门掌管起草诏命,受到特别信任,封为昭容。
上官婉儿不但忠于韦后,常用武后的事鼓励韦后,而且与武三思勾结淫乱,每次下达皇帝制敕,多藉助他事推尊而排挤压抑皇家。
李重俊特别憎恨她,后来起兵攻打皇城时点名索要上官婉儿。
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父子和上官婉儿结成的政治实体,严重地威胁到李重俊的皇太子地位,而作为一国之君的中宗由于昏庸,对韦后极为放纵,对安乐公主极其宠爱,以至“纵艳妻之煽党,则棸楀争衡;信妖女以挠权,则彝伦失序”。
因此中宗对皇太子李重俊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甚至中宗本人最终也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
在这些威胁和压力下,李重俊感到自己的皇位继承权受到了挑战,自己皇太子的身份很可能会被这些强权派废掉,皇位继承,实在不稳固。
正如陈寅恪先生在《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李重俊“所以举兵之由,实以既受武三思父子及安乐公主等之陵忌,明知其皇位继承权至不固定,遂出此冒险之举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但就是这样千载难逢、利国利民的壮举,东晋最高统治者不仅不予支持,反而给予掣肘牵制,祖逖因此忧愤而死,北伐也。
每每读史至此,扼腕叹惜之余,总也,疑惑萦绕:晋元帝为什么不支持祖逖北伐?网络配图 巩固皇权比北伐重要。
东晋政权是西晋门阀地主统治的继续和发展,出现了几家北方士族轮流执政的局面,实际上没有什么权力。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权去公家,遂成习俗。
”晋元帝司马睿作为开国之君,中兴之主,也不例外。
西晋末年,司马睿移镇建业,在北方士族大家王导、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立足。
317年,司马睿依靠北方和江南大族建立东晋,军政大权全归: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
司马睿第一天登皇帝位,竟让王导同坐;元帝对王敦,有过“请避贤路”的表示,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
皇权不显,帝威不扬,臣强君弱,为历史所罕见。
司马睿对大权旁落自然心怀不满,引用刘隗、刁协、戴渊为心腹,企图排斥王氏权势。
刘、刁维护皇室威权“崇上抑下”,如大批征调大族家的奴僮和依附客,以充兵役,欲与王氏相抗。
当然,巩固皇权必将遭到当权士族大家的激烈反对,而且从结果看,这种努力也并未成功。
但是从东晋初年晋元帝的主要活动来看,巩固皇权当推首位,自然比北伐重要得多。
东晋偏安江南,江南虽无西晋末年战乱之祸,却也并不安宁。
阶级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南北的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非常复杂的政治局面。
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离心离德,勾心斗角,为争掌权力经常火并,使东晋政治极不稳定。
比如:北人士族与南人士族,几近水火不容。
对统治特权的分配和规定,南方士族颇多怨恨。
“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既反映了王氏扶持在南方尚未站稳的政权,也反映了东晋一代皇室与侨姓大族的斗争。
君弱臣强是“共天下”的基础,君强则自然会改变这种局面。
网络配图 这方面的斗争也剑拔弩张、气氛紧张。
王敦为发泄不满,在王导纵容和南方士族的援助下,积极准备内乱,与朝廷相争,元帝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
此外,各大族之间、中央与地方(扬州与荆州)之间也矛盾重重。
总之,面对东晋初年政局的复杂动荡,元帝也无多少良策,时常陷入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的尴尬之中。
为巩固在江南的统治,对北伐也就无多少热心。
祖逖早在东晋建国之前就向司马睿力主北伐,司马睿不便拒绝,任命他为空头的豫州刺史,只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军队则自行招募。
但祖逖并不灰心,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屯兵淮阴,铸造兵器,募得二千人,以此北伐。
以这不象样的武力,谁能说大有成功?但祖逖居然大获成功。
其间原因很多,除了本文开头介绍的以外,有必要指出的是,祖逖对于北伐功莫大矣。
他有坚毅不拔、的精神,不蓄私产、不循私情的高尚人格,审时度势、周密决策的能力。
祖逖北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是故由弱变强、由小变大。
但祖逖实力的发展引起了东晋元帝的不安,害怕势力大了难以控制,乃派吴若思牵制,祖逖感北伐大业难成,忧愤而死,北伐功亏一篑。
元帝由于自己不掌握兵力,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一方面有所倚重,另一方面又心存疑惑,这本身就是君弱臣强政治的反映。
但元帝显然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明显缺乏一种驾驭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
网络配图 以北伐为例,祖逖实力发展是一个事实,但倚重他既可防土着豪族的专横,又可防北方胡人的南进,可以说祖逖的力量对于驭内御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法码。
值东晋政权初立,根基尚浅,而国家又正处危难之际,对祖逖的正确使用上可安社稷,下可抚百姓。
可以说天下安危系于祖逖,其说法也不算太过分。
更何况,祖逖对晋元帝如果有威胁的话,当时也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而不是现实的因素,而且北伐尚未最后成功。
可惜的是,晋元帝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封建君王,他对祖逖的牵制而导致北伐的失败,其后果惨不忍睹,河南尽为王勒复收,322年王敦叛乱,在武昌起兵,直扑建康,晋元帝忧愤病死。
这完全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可谓一招失策,千古遗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