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生活百科

苏轼醉酒名言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苏轼醉酒名言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已经被贬黄州三年的苏轼,某个夜晚与朋友一起泛舟湖上,赏月饮酒,回到居所后乘兴写下了一首《临江仙》。

没料到这首词很快传到了知州徐君猷耳朵里,徐君猷以为苏东坡“畏罪潜逃”,马上带着人风风火火地赶到临皋亭,结果发现对方还在睡大觉。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1

后来,这个笑话出了名,被人写进了与苏轼相关的各种野史、话本当中。苏轼当时写的这首词,就是《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北宋时期·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什么时候淡忘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白话翻译:

晚上去饮酒,醉了醒,醒了又醉,等到归家之时,已经过了三更天。门房里传来书童熟睡的鼾声,怎么敲门,他都不理我,于是我步行到长江边上,去听滔滔东流的水声。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的人生,并不属于自己。何时,我才干抛开对功名利禄的追逐呢?此时残夜将尽,水面无波,真想乘一艘小船从这个地方消失,去大江大海里度过余生。

苏轼还未出川之时,就已经与佛道结缘了。他十九岁赴京应试,途经黾池的时候写下了《和子由黾池怀旧》,从中已经能看出他的“少年老成”了。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2

自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投入大牢,差一点丢掉性命,从此以后,他的避世念头就更重了。

元丰三年公元1079年春,苏轼和儿子先行到达黄州。在按照惯例向当地的知府“报到”以后,父子二人就搬到了当地的定惠寺里居住。

因为犯了事,亲戚朋友为了避嫌,也不和苏轼通书信了。他自己也“羞于见人”,于是除了吃饭,或者去城南的安国寺洗澡,别的时间他都是昼伏夜出

也就是说,苏轼往往都是白天关起门来睡大觉,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才独自一人跑出去散步、赏月。这样的枯燥的生活维持到了当年夏天,弟弟苏辙把他的家眷全部送到黄州为止。

在苏轼的妻儿来到黄州之前,他曾经给好友曾章惇写信坦承自己当时遇到的困难。他在信中说,黄州当地的“鱼稻薪炭颇贱”,很适合穷人生活,但是这也只足够他一个人吃饭而已。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3

苏轼从前在朝中当官的时候,有一份不错的薪水,外加上一份生活物资补贴。获罪被贬到黄州之后,薪水就停发了,全靠补贴过活。

再加上苏轼从前很爱享受,从来不会在吃上亏待自己,所以他并没有多少积蓄。他估算着如果妻子、儿女全都搬过来以后,他的存款也就只够一家人吃一年了。

因为这个真相,苏轼后来才会跑到黄州东南的山上去开垦荒地,过上自耕自食的日子。当时他居处的房子,是旧友向上级求来的。

苏轼开垦的那一块荒地,也是昔日的老部下送给他的。妻儿没到黄州之前,他经常到处去参观寺庙和别人家的园林。

另外,苏轼还经常到江边捡石子“打水漂”,或者与渔夫打成一片,或者在街上缠着不相识的人讲“鬼故事”。但是妻儿来到黄州后,苏轼就得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为吃饭发愁了。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4

总的来说,在黄州生活的那几年里,苏轼在大部分时间里,还是感觉到心头很压抑,过得并不快乐。心情不好,想借酒消愁的时候都胆怯喝醉了“说胡话”,被人抓住把柄。

其实缺钱贴补家用,城中的文人邀请苏轼去题字赚点“润笔费”,他都不敢。他就怕自己前脚写下什么,后脚就被人拿去“作注”,再罗织一个罪名。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的那一个夜晚,苏轼刚好和朋友一起泛舟江上,大家开开心心地饮酒作乐,想必还谈了不少关于人生的感悟。

因为谈话非常投机,舍不得回家。所以酒醉了又被江风吹醒,醒过来又继续喝。看着江上的明月,再想到现实人生,苏轼乘着酒兴,难免会想起前代诗人的名句。

譬如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又譬如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5

总之,前辈诗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和“扁舟”干上了。想要忘记、抛却人间的烦忧,坐着小舟,去江海上自由航行。

于是苏轼受到启发,写下了“小舟从此近,江海寄余生”,但他也只是想想罢了。因为李白和李商隐说要乘“扁舟”去“江湖”,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他们从来没有抛妻弃子,离家出走过。

苏轼同样也只是嘴上说说,他一生与佛道有缘,喜欢与寺院的僧人往来;他也炼过金丹,打过坐,但是从来没有一次真的出家当和尚。

其实苏轼这首词只是随性一写,写完了往桌子上一扔,然后就去睡大觉了。可是没料到他还没睡醒,知州徐君猷就杀到了他的家里,来看他有没有逃跑!

夜半三更,苏轼在自己的居所里写了一首词,知州在官邸里面居然能马上知晓。可见当时苏轼的家里,必然潜藏着知州的“眼线”。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6

我们也可以从中得知,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一直受到官府的监视,颇不自由。在这种监视之下生活,对于一个性格外向,好交朋友的人来说,真的是太难受了。

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子考虑,我想苏轼大概真的想一逃了之了吧。

结语

“长恨此生非所有,什么时候淡忘营营?”这句词表达了苏东坡对现实生活中争名逐利的厌倦,以及对自身陷入这种生活的困境而无法自拔的无奈。

因为一个人活着,并不是仅仅为自己而活,他还得为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们活着。

一个人是属于一个家庭的,而一个家庭又是属于一个社会的。所以人一生下来,身上就承担了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佛家总是想着发动信徒,摆脱家庭、社会加诸于个人身上的责任,去追求自己梦中的极乐世界。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7

但是一个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却很难放弃自己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感。毕竟六道轮回,天堂地狱这种东西,从来没有活人见过。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使经过“乌台诗案”之后,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置于官府的监视之下,想喝酒都不敢喝得太醉,但是他的内心世界还是一如从前。

后来苏轼游览赤壁,千问网,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首词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年的他和青年时代一样,仍在满怀豪情地歌颂三国时代那位,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少年英雄。

历史上被“热死”的名人:苏轼竟在其中!

:旅途劳顿,暑热中去世 有关苏轼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大文豪竟然是因暑热而死。 据史料记载,元祐八年(1093年),大廷因掌握实权的高去世而风起云涌,各派势力权斗激烈,最后旧党大臣们失势,苏轼被新党大臣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隔了几年,他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岛。当时的海南尚未开发,文化落后不说,还道途偏远,湿热异常,完全是达官显贵们畏惧的险途。网络配图 还好,苏轼心理素质不错,在这外放的数年间,他以苦为乐,努力适应艰苦生活,读书写作,甚至还创造了许多美食,比如说“东坡肉”结交了很多穷朋友。后来逢上台,徽宗爱苏轼之才,加之正赶上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朝廷大赦,于是特别恩准苏轼北归。但是此时的苏轼已经老了,身体极差,又正赶上夏季高温,终因旅途劳顿中暑。慌作一团的家人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抢救措施,苏轼于当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 赵明诚:为养家,赴任途中中暑病倒 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但是他最让世人知晓的身份应该还是女词人的丈夫。赵明诚系出名门,父亲赵挺之是宋徽宗时的宰相。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也就是苏轼去世的这一年,他在父亲的主持下,与当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婚后的赵人夫唱妇随十分恩爱。但是,没过几年金兵开始南侵,时局动荡,家中财物丧失殆尽。网络配图 为了能够养家糊口,赵明诚急需出仕为官。于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赵明诚接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按宋朝规定,地方官员任职前,要到中央报备,有些还需要接受皇帝的当面问询。赵明诚也不例外。得到准确任职信息后,赵明诚就马上冒着六月的酷暑奔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准备觐见在此避难的宋高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建康正是高温肆虐,赵明诚赶路心急不注意防暑,才几天就中暑病倒,李清照得知丈夫病危,带着惊慌和忧虑,赶到建康去见丈夫。然而回天乏术,赵明诚还是于八月十八日去世,年仅49岁。从此李清照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全部放入其词作中,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至今仍为文学爱好者们所吟诵。 郑成功:天热突发不适 南明永历十二年至十四年(1658年-1660年),郑成功三次出兵抗清,在福建沿海取得多次胜利。但是由于这时的清廷已经站稳脚跟,力量太过强大,因此郑成功转变策略,开始收复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人、战船数百艘,自金门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经激战,终于将台湾收复。网络配图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就在郑成功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他却突然去世,年仅37岁。史书对郑成功去世的记载模糊不清,传闻多种多样。其中与郑成功同时代的李光地写有一本书叫《榕村语录续集》,该书记载,郑成功之死,是因为突发不适。当时,一个叫马信的亲随,找来医生治疗,医生认为郑成功是天热中暑,遂“投以凉剂,是晚而殂”。如果将郑成功去世时间换算成西元纪年大约是公元1662年的6月23日,这天正是夏至前后,中暑可能性还是极大的。 看完这些不得不感叹古人真是生活艰难啊,一点点小病都可能夺取他们脆弱的生命。小编寻思那些穿越到古代的牛人都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轼要多次推荐宋朝大奸臣高俅?真相是什么

对真的是大奸臣吗?为何还要多次推荐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都知道中的恶人高俅是一个出了名的,以陷害忠良为乐的人。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提到他,就会和小人,恶人等划上等号,他也几乎成为了奸人的代言人。但是这个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历史上有真人吗?真人的品行又是什么样的?其实在历史上的确有高俅这个人,根据历载当时十分的欣赏这位少年。一想到能让苏轼这样的人物看重,那么他也肯定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水浒中高俅与现实的完全不同,首先定义是一个泼皮户,是一个就会算小聪明的人。 机缘巧合之下,有人把它推荐给了苏轼,之后他又被推荐给了当时的驸马。通过驸马他又结识了端王,后来端王继承了王位,他也非常走运的和端王一起得到荣华富贵。文学作品里的他只是一个运气很好,不学无术的的人,但是事实上的他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能让苏轼看重的人肯定是不会差的,其实高俅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们都知道因为政治不和的两派互相争斗,苏轼也无故经历了多次贬谪,聪明的他也知道必须为自己做打算,多培养一些能用的人才。 正巧他被贬为知府小官的时候遇见了高俅,见他十分的有才气,就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好友的头头,但是因为政见不和,拒绝并疏远了他。但是苏轼没有放弃,又把高俅推荐给当时的驸马爷,成为了府上的,住了好几年,在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很受欣赏,最后一直升迁,他的家族也因此得到了皇家的庇护。而苏轼则是一直在被贬,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而此时的高俅呢,虽说一直受到恩宠,但是并未忘记苏轼的恩情。 据史料记载,高俅也曾帮过苏轼,但是奈何朝中派系斗争激烈,稍微有点动作就会引火上身,高俅也不得不模糊自己的立场。不过虽然苏轼被流放,但是他的孩子却得到了很好地保护,有的后来升了大官,其实这都离不开高俅的帮助。根据历史记载可知高俅是个出身很贫寒的人,最后能够在上流占得一席地位,其中肯定离不开苏轼的多次推荐,将其送入宋朝的高管文人圈中,我们都知道宋朝对文官的重视程度,他这样做也是帮了高俅很大的忙。而苏轼的这一个举动不仅帮了高俅,也同时保护了自己的子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