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历史解密:一代奸雄曹操的真实姓氏为什么会成为历史谜团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2
陈寿在志中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你看即使有良史之才的陈寿也没有说清楚到底姓什么。

曹操是末年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的父亲虽然做过太尉,当然是花高价钱买的,不过曹操的童年很不幸。

为何这样说呢?网络配图 其一,曹操的姓氏有争议。

曹操的祖父是个,太监当然生不出儿子,因此曹腾后来在身边之后,要了个儿子。

也就是曹操的父亲。

曹嵩姓什么?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你看即使有良史之才的陈寿也没有说清楚曹操到底姓什么。

倒是诋毁曹操的《曹瞒传》说曹嵩身上流淌着夏的血液,曹嵩就是抱养夏侯的后代,也是亳州的望族,当时是西汉开国名将夏侯婴的后人,夏侯婴的后人都和曹操的关系很铁。

不过这里也有些麻烦事,曹操的后人曾和夏侯氏的后代结婚,这违背了当时同姓不能结亲的原则。

曹操长了那么大,自己居然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你说心里能好受吗? 其二,曹操的母亲死的早,以致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三徙教指的是的故事,和孟母相比,曹操认为自己父母对自己一点不严格;过庭语指的是教育儿子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

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退而学诗。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

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学礼。

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不过曹操小时候没有类似的教育情况。

一个太监爷爷对他很娇惯,父亲也不太关注他的学业,忙于应酬上头的事务,母亲又死得早,因此家庭里没有温暖。

网络配图 其三,曹操的父亲娶了好多小老婆,后来曹操有个弟弟,当然是同父异母。

有了弟弟之后,家里对曹操的管教更加不严格。

所以当时人对曹操的评价多诋毁,或贬义。

曹瞒传云:太祖少好,游荡无度;三国志里也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如此看来,当时的曹操就是街头闹事的小痞子一个,所以才会和去抢劫别人家的新娘子玩过家家。

当然曹操的忘年交桥玄对此不以为然,他看除了曹操有担当,他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其四,有个讨厌的叔父。

曹操童年的曹操机警伶俐,善于权变,任侠放荡,悠游自在,特别喜欢飞鹰走狗,,所以,并没有多少人注意他。

但是,他的叔叔却对他的这种行为却非常不满,多次告诉曹操的父亲要他限制曹操的行为。

曹操对叔叔的这种做法十分生气,决心给叔叔一个,以消除叔叔在父亲面前对自己的影响。

网络配图 有一天,曹操在半路上碰到了叔叔,他立刻假装有病,变得口歪眼斜。

叔叔看他这样,,赶快问他是怎么回事,曹操说:“我中风了,非常厉害。

”叔叔便把曹操中风的事告诉了曹操的父亲,等到父亲到来之后,曹操却一点事没有,一切如常。

于是父亲问曹操:“叔叔说你中风了,现在好了吗?”曹操说:“谁中风了?没有啊,可能是叔叔不喜欢我,才欺骗你的。

”于是,曹操的父亲便开始怀疑曹操叔叔所说的话,以后曹操的叔叔再给曹操的父亲说什么关于曹操的话,曹操的父亲再也不相信他了。

这样一来,曹操更加肆无忌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战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墨门社团领袖墨子

关于波诡云谲又大开大阖的战国时代,除了英雄美人、王侯将相的故事之外,还有一些人一些事,是无法忽略也不该回避的。

那便是奠定了中华文化体系的局面,其精彩纷呈另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依然目眩神迷。

实际上,诸子数以百计,诸子的文章则数以千计,最终成名成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的不多。

关于诸子百家的类别史学界大致是这样划分的: 1. 他爹老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诸子的思想大致归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2.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西汉刘歆《七略.诸子略》基础上又归纳成了十家,比司马谈多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四类; 3. 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中则又添进了兵家﹑术数﹑方技这三类。

作者志大才疏,要忝着脸讲一讲战国时诸子中著名的一些人。

出于对游侠刺客故事和武侠小说的热爱,首先要讲的便是墨家。

不过看官们放心,作者的整个战国系列都是以人物和故事为主,诸子百家也尽量不让大家打瞌睡就是了。

墨家的创始人是。

(读者:那不是废话吗,这学派叫什么,创始人不就叫什么子吗?作者:非也非也,儒家的创始人可不叫儒子;法家的诸子也没有一个叫法子的;道家的始祖他也不叫道子呀。

)他的生卒年月不详,据考证是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

墨子自己曾说“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也就是他本人不用统治别人,也不用亲自从事耕稼,那岂不是非官非民? 墨子曾经学习儒学,但“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本来么,喜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讲究奢靡礼乐﹑久丧厚葬,可是墨子不习惯这些,他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非乐”、 “节用”、“节葬”,总之怎么俭省怎么简单就怎么来。

所以后来墨子就另立山头,并终成一代大家。

但看官们以为,墨子就只是一个光会空谈的哲学家或思想家吗?No no no. 他还是个动手能力超强的巧匠,他谙熟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

那他除了谈点认识论和逻辑学、会点手艺,不就是个有着文艺心的技术工人吗?No no no. 人家还懂科学理论,什么几何物理天文的研究都有涉猎,想想也是,没有理论指导,手艺怎么可能巧呢?那看官们以为,墨子也不外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科学理论知识又会手艺的复合型科技人才?No no no.人家还是社团领袖,还会打仗。

当然了,根据墨子“非攻”的反战理念,墨子军事思想的关键还在于防守,比如《墨子.备城门》便是研究城池攻防战的经典篇章,里边说了十二种攻城方式和相应的守城策略。

但墨家做为战国显学之一并且一度风头胜过儒家,它又是如何衰落的呢?首先要做个墨者不是容易的事,得吃苦受累、坚韧不拔,必要时还能豁得出命来,这就造成了墨者的人数不可能太多。

其次,墨家对组织和徒的要求苛刻严厉,却没有像宗教那样描画天堂或来世那样的美好愿景,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还吃苦受累,能有多少人有这种觉悟?还有,战国时诸侯延揽墨者,也不过是利用他们的手工技术或墨侠的武力,哪里会真正采纳兼爱非攻的墨家主张?到了秦统一六国,及至汉初,干戈止息,墨家这样一个对统治阶层有威慑力的民间组织就更显得格格不入了。

到时,独尊儒术,加之对游侠、豪强的打击政策,从江湖到庙堂,曾经名噪一时的墨家就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留给后人的是记录着墨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墨子》,以及在各色史料中的墨家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殉国而死的帝王是哪位?

关于明皇帝,历来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有治国之才却无治国之运,从他哥哥手上接过了一个满目疮痍快烂的江山,踏上了十七年整饬、治国、征战、亡国的征途。

也有人说他就是昏君一个,身在帝位十七年,毫无作为,死的时候竟然身边只有一个!网络配图 1611年出生的,十六岁登基即位,灭魏党、杀文臣、战辽东、戡内乱,本来手下就没几个强将人才,不是被他杀了就是投降敌朝。

国家有难,他的臣子各个哭穷,城破国亡文武百官归降,自己只好上景山扯一根白布条吊死。

自己上吊之前拿着剑上后宫,把妃子和女儿给砍了,一剑砍断了次女的左臂。

于是有了金庸笔下的“”九难为报国恨家仇隐姓埋名,伺机刺杀满清皇帝反清复明,她就是传说中的。

其实历史上的长平公主在满清入关第三年就归西了,被砍断左臂五天后醒来。

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刺激,看破红尘的她多次向帝提交申请,请求出家为尼,可是满清顺治帝不准还让她跟周显继续晚婚,可是长平公主还是很抑郁,于是没过两年就病死了。

翻阅崇祯皇帝的简历,登基皇位时江山摇摇欲坠,山河满目疮痍,动乱,文官抱团,辽东战火连天,民怨内乱四起,国破家亡儿女全死光了,确实挺惨的,本来不该沦落至此的。

据野史爆料,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年纪轻轻的头发就白了,连鱼尾纹都有。

虽然他这么努力,但是还是无法挽救大势已去的明王朝,国运已败纵然他又万般才能亦能如何,还是沦为了亡国之君。

网络配图 十七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对于崇祯来说,他干的都是的事,文武百官个个腰包鼓鼓,像他们借钱打仗个个哭穷装穷,于是他只好从百姓身上搜刮。

一边下罪己诏说自己爱护百姓可是没有照顾好百姓,一遍又逼着百姓交钱,各种饷银,在辽东打满清的就叫“辽饷”。

全国各地闹饥荒,外侮未初,内乱又起。

内部矛盾的加剧直接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双重夹击最后被夹爆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虽然我很同情他,但是没办法他自己从登基开始除了灭魏党之后就一直在走错路,步步被人牵着鼻子走,恼火了就杀文臣平衡一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说实话,笔者十分同情崇祯帝,我觉得他十分的悲哀。

他接手的江山不管如何人来治理,可能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网络配图 开国时期的疆域根据地图推测可能有800多万平方公里,到明末就剩下一半不到了,基本被败光了,纵然崇祯再能干也回不去了。

死还死的那么窝囊,挂死树梢,被李自成摘下来用门板抬走,后来用棺材装好放在东华门外放了三天。

明王朝的官员不祭奠自己的皇帝,反倒站在那等待李自成的召见。

那些官员真是看开了,什么忠诚不忠诚,有奶便是娘,谁给发响管谁叫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