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8月7日)进入立秋节气,河南正在经历一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局部或现大暴雨,并伴有强对流天气。气温方面,明后两天,河南东南部地区高温仍将肆虐,最高气温可达37℃至39℃。提醒公众密切关注预报、预警信息,继续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昨天,随着北方新一轮强降雨过程上线,河南部分地区出现阵雨、雷阵雨,局部雨势强劲。监测显示,6日7时至7日7时,信阳、洛阳、驻马店、南阳等地部分县(市、区)出现阵雨、雷阵雨,局部出现暴雨、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中,嵩县大章降水量167.6毫米、商城县余集96.2毫米、息县关店68.7毫米分别位列全省前三名。

图片来源:河南省气象台
今天进入立秋节气,河南的强降雨将持续发力,郑州、开封等地雨势猛烈。具体来看,根据最新预报,今天白天到夜里,河南全省多云到阴天,有小到中阵雨、雷阵雨,安阳南部、濮阳南部、鹤壁、新乡、郑州、开封、商丘、周口北部、许昌、漯河、平顶山东部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明天,淮河以北多云间阴天,大部地区有阵雨、雷阵雨,其中东北部部分县市有中雨或大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他县市多云到晴天。
后天,河南西部、北部多云到阴天,有阵雨、雷阵雨;其他县市多云。
气温方面,明后两天,河南东南部最高气温可达37℃至39℃。
中国天气网提醒,目前,河南省强对流蓝色预警信号正在生效中,6日7时至7日7时,全省共发布强对流、暴雨、雷暴大风、高温等预警信号58条,公众需密切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做好各项防范措施。此外,虽然进入立秋节气,但还处于“三伏天”,防暑降温仍不容小觑,谨防中暑、热射病。
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做了什么让朱棣魂飞胆丧?
若论古代战场上哪款武器能让敌人闻之丧胆,除了北宋年间超远距离狙杀萧挞览的三床弓弩,其实,在后世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著称的铁血大明,也有一种令敌手人马俱碎鬼神哭嚎的独门利器,他的出现改写了古兵器的发展史,也让以威猛铁骑造反的闻风丧胆,这款神秘大杀器就是有着响当当名号的火药热兵器----“”。 “一窝蜂”,神机营标准制式配备。根据《武备志》记载“总线一燃,众矢齐发,龙腹内装火箭数支。势若雷霆之击,莫敢当其锋者”。从史料的记载情况来看,“一窝蜂”是将20至32支“火箭”装入一个由外部桶状结构的容器中,并将桶内的“火箭”箭矢引线连接互通,然后点燃引线就可以发射的装置。 这种装置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多级“火箭炮”,甚至其原理趋于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那么“一窝蜂”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火箭”呢?“火箭”的火药种类配比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窝蜂”内部的“火箭”是由箭矢和喷筒构成,喷筒绑于箭矢前端。整支“火箭”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箭杆前部附加的火药喷筒,需要精准控制喷筒中火药的配比,让同等重要的火药燃烧出尽可能多的气体加大推力。 喷筒的粗细和喷孔的大小同样重要,要让火药燃烧的过程均匀而且持续,这样火药的能量才能更充分的转化为“火箭”的动能,获得更远的射程。 今天的火箭不仅在名称上来源于“一窝蜂”内置的“火箭”,在原理上也与它们毫无差异。我们甚至可以用现代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指标评价“一窝蜂”内部的“火箭”喷筒的性能。 我们以当今火箭的推力重量比作为参考,所谓推力重量比指的是飞行器的发动机动后所产生的能量对飞行器的做功,简单来说就是启动状态后的发动机产生的气压推力的大小,因此,“推力重量比”也简称“推重比”,推重比越大性能越好。 根据火药专家的测试,一支“一窝蜂”内置的“火箭”,平均推力为3.5千克,推力重量比约为35。推重比数值为35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以现代火箭发动机为参照,阿波罗登月飞船的第一级助推火箭推重比不到70,技术更先进的航天飞机,其助推火箭的推重比也不过74左右。以此看来600年前的“一窝蜂”内置“火箭”推重比能够达35,实在令人惊叹。 既然“一窝蜂”内置有威力如此强大的“火箭”,那么“一窝蜂”的射程如何呢?根据明代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记载“燃火发之,可去三百步,中者人马皆倒”,从这一记载来看,“一窝蜂”的射程足足可以达到将近四百米的射程,且威力惊人。 那么真实的“一窝蜂”实际射程和杀伤力又怎么样呢?根据北京奥组委专家的试验,当“一窝蜂”射击角度被设定在45度时,经过多番轮流发射,结合史料中“三百步”的描述以及现场试射的效果,明代“一窝蜂”的水平射程大致在400米以上,这一试验结果与古籍中记载的情况极为吻合。而根据现场火药专家现场测试的结果显示,“一窝蜂”内的“火箭”射出后其造成的伤害洞穿“人形靶”的主体躯干,形成足以令战场上人马皆透的贯穿伤,即便命中手足躯干也会给敌人造成粉碎性骨折,这种让敌人胆寒的恐怖杀伤效果远远超过了冷兵器时代戈矛和箭矢的杀伤力度。 以现代实验测试的成果来看,“一窝蜂”的射程和杀伤力的确称得上是冷兵器时代疆场上的恐怖“人头收割机”,然而,“一窝蜂”的精度却是它的致命硬伤。从实际各种测试数据来看,“一窝蜂”的内置“火箭”由于在使用和飞行中,受装药量、火药配比、飞行重心、空气阻力、温度、湿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窝蜂”命中效率极低,即便是静止不动的靶子也难以一次性完成精准命中,那么应对高速移动中骑兵,“一窝蜂”的实际精准度则更加难以保障了。 如何解决“一窝蜂”的精准命中问题呢?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一窝蜂”内置“火箭”的数量,并在敌我开战的情况下采取密集“地毯式”射击,增加了“火箭”数量的“一窝蜂”采取密集型集群式攻击,“一窝蜂”精确度不理想的弊端也就迎刃而解了。 公元1399年,大明江山陷入了之中,建文帝与燕王朱棣的王位争夺,史称的战争在这一年拉开了序幕。燕王朱棣凭借着彪悍的骑兵在白沟河向南军发动了猛烈地进攻,以步兵为主的朝廷军队在朱棣强势的骑兵打击之下。大将军再次集结60万大军阻挡朱棣的铁蹄,他希望凭借着南军手中的神兵利器“一窝蜂”将朱棣打得流花流水。 而遥望对面李景隆大军的朱棣却显得格外淡定,自靖难之役开始以来,自己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他相信只要发起几轮势若雷霆的冲击,敌军的阵型必将。然而,冲锋开始后,伴随着南军阵营喷射出一阵阵猛烈的火光,朱棣猛然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敌人预设的陷阱,南军亮出了最威猛了的秘密武器----“一窝蜂”,塞北骑兵在南军凶猛火器的打击之下,一支支“火箭”无情地贯穿了将士们的铠甲,朱棣统率的骑兵陷入了一片撕心裂肺地哭喊挣扎的人间炼狱,火光映红了天空,战士们哀嚎痛哭的惨叫让朱棣心惊肉跳,即便多年以后,朱棣回忆起白沟河之战的惨烈情景,仍然心有余悸感叹“一窝蜂”“人马遇之辄烂”的恐怖威力。 “一窝蜂”虽然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也曾险些令朱棣起兵南下的军事战略中途折戟,但火器终究不是当时战场的主角,无法改变整个战局,朱棣最终还是赢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然而,靖难之役后五个多世纪,一种名为多管火箭发射系统的现代化武器诞生了,而它的原理与设计都与“一窝蜂”极其相似,直到今天多管火箭仍然是威力巨大的现役装备,“一窝蜂”的传奇仍在继续。可以说没有老祖宗原始的“一窝蜂”火器,人类文上也不可能延续这样的传奇,而当我们回归那段铁马冰河的峥嵘岁月,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超前的军事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金代黄河多次泛滥成灾的真相是什么 真相有几点
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年),金灭北宋。天会六年(1128年,即建炎二年)十一月乙未,南宋东京留守“闻有金师”,为阻金兵南下,约在卫州(今河南汲县)和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之间人为决河,使黄河向东流豫、鲁地区,“自南清河(泗水)入淮”。从此,黄河开始离开了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南流入海的趋势日益增强,同时也拉开了金代黄河多次的序幕。 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朝政府将其扶植的刘豫伪齐政权废除,“河遂尽入金境”。4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金与南宋议和,签订“皇统和议”(又称“”),规定“以淮水中流为界,西自邓州南四十里、西南四十里为界”,5还规定宋割唐(今河南唐河县)、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市)二州之半予金,即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金与南宋的疆界。从此,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金政权统治范围,黄河成为金朝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金代关于黄河泛滥的记载较少而且内容简略,即便如此,就以上这些史料仍不难看出,黄河在金代泛滥的间隔时间非常短,甚至有的时间段里年年发生洪灾。每次洪水泛滥都给金代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引起了社会波动。金代黄河灾患基本集中在河北东、西路,山东东、西路,大名府路,南京路,即今天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水以北地区,所以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造成金代黄河下游频频决口、改道的原因,有自然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 第一,黄河自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后,流经了四个高度不同的区域:即从海拔2000米——5000米的青藏高原,到海拔800米——2000米的黄土高原再到海拔1000米——1500米的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海拔200米以下的华北平原。2 8这样,在两个区域相接的地方,由于落差悬殊,河道陡降,形成许多峡谷。如黄河水在青海龙羊峡,从海拔3000米以上奔腾急下,一泻千里。可是到河南孟县以东,骤然降到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水流减缓,所挟泥沙逐渐淤淀,河床不断抬高,成为“悬河”,自然容易淤决泛滥。总之,黄河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是水少沙多、降水量在时间和地域分布很不均匀以及河沙输送极不平衡。 第一,黄河上中游地区森林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水含泥沙量过大,是造成黄河决溢改道的最主要原因。中国本是森林广袤的国家,在六七千年前,森林和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4;其中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3 2但自战国时期开始,平原多被开垦,林区缩小。在秦汉时期至北朝时期,平原森林砍伐殆尽,已无成片林木存在。在至,由于采伐范围不断扩大,山地林木遭到严重破坏。所以,黄河中游地区森林面积的减少,是使黄河水患萌于周,浸淫于汉,横溃于宋金的重要原因。 第二,由于金朝先后与南宋政权和蒙古政权处于对峙的状态中。统治阶级为了确保自身的长久统治将黄河也视为可以利用的战争工具,以致黄河在金朝的初年和末年多次出现人为决口或改道以阻敌兵的情况,如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南宋东京留守杜充决开黄河堤,以阻金兵。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正月,金朝为防蒙古军进攻都城开封,遣完颜麻斤出等率民万人,于开封西北“决河水卫京城”。二月,另一支蒙古军、汉军昼夜围攻归德府城,“攻城不能下”,蒙古军遂于归德凤池口(今河南商丘西北二十余里)决河,“水从西北而下,至城西南,入故睢水道”。3 3从此,这条岔流不再由归德至丰县之东入泗,第一次自归德府南入睢水,即经夏邑、濉溪,以及宿县之北,至宿迁入泗水。天兴三年(1234年),南宋军入汴,蒙古军决汴城金寸淀黄河水以灌宋军。而朝廷则根据统治阶级需要和战争状况来决定堤防的修葺和加固。所以说,统治者对黄河堤防的破坏,更是造成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的直接原因。在金代,战争因素成为左右黄河是否发生灾害的重要社会因素。 另外,相对于当今社会而言,金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技术不发达,土堤和埽坝工程不够牢固,防洪标准不高,金朝的社会制度和治理不当也都是黄河决口、泛滥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在后文中将会详细论述。所以,黄河在金代多次出现灾情险况,尤其是使黄河下游河段成为极不稳定的河道。 随机文章请问秦始皇为何能创立霸业?四川兴文天坑群的地下王国,深达100米的坑底被动植物包围海底龙宫塞班岛蓝洞,美丽景色散发死亡的气息俄罗斯900年木乃伊出土,女木乃伊头发睫毛清晰可见曝光中国异能人士公开,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异能人士(电人/万磁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