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解析历史惊心动魄的七个棋局

时间:2025-02-0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解析历史惊心动魄的七个棋局

网络配图

围棋和象棋都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娱乐项目,历代都有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有关下棋的故事。史上有这么不寻常的七局棋,读来让人惊心动魄。读中国历史古代,了解更多古代原因——

其一:东晋时期,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八十万大军。当捷报传回建康的时候,谢安正跟朋友下棋,他随意看过后,便搁置一旁,继续下棋,似乎一切皆在意料之中。友人相问,他只是淡淡的说没什么,只是小孩子们已经把敌人打败了。《世说新语》是这样记载此事的:“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难怪古语说,胸有惊雷而面如明湖者,方可拜上将军。谢安“不异于常”继续下棋的超然风度,“小儿辈大破贼”的淡淡之语,令我等凡夫俗子看得目瞪口呆。用现在的话说。谢公真是“酷毙了”、“帅呆了”。

其二:吴国的丞相顾雍是有名的棋迷。吴太子孙和反对下棋,把下棋说得一无是处。顾雍是丞相,权高位重,对太子的话装做没听见,照旧在宫邸与宾客弈棋。一次,棋战正酣,他在外地做官的儿子顾劭重病身亡了。顾雍闻讯面不改色,对弈如故。但在棋桌下面,却用力以指甲掐手掌上的肉,掐得血都流了来,以发泄心中的痛苦。

在三国的政治家中,顾雍有“东吴名相”之誉。他在吴国名臣张昭、孙邵之后执掌相位、辅佐孙权,是个有大功劳的人物。史书说他气度恢宏、处变不惊,从他弈棋的故事可见一斑。顾雍办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意,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理问题稳妥,很讲究方式方法,吴国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全面兴盛和繁荣。

其三:东汉名士、名列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是当时有名的文臣。《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的融说的就是他。他为人耿介不狷,素为把持朝政的一代奸雄曹操所憎恨。一次,一代奸雄曹操找了个“莫须有”的罪过,把他抓起来。这时孔融的9岁儿子和7岁女儿正在下棋,有人劝他们赶快逃命,兄妹俩回答说:”哪里有毁掉鸟窝,鸟蛋还能平安无事的呢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两人安安静静地下完一局棋,也被抓走,和父亲一起被杀掉了。《世说新语》对此平静的记载,读来让人无法不心惊肉跳。

其四: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有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一天。他正在与朋友下棋时,家人风风火火跑来报告,“老夫人过世了!”朋友慌忙起身,催他赶紧回去料理母亲的后事。阮籍却非要将那盘棋下完不可。双方又博弈了两个多时辰才终局。《晋书阮籍传》是这样记载的:“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如果你以为阮籍这样是不孝,那就冤枉他了。《晋书阮籍传》说他下完那盘棋后:“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其五:南朝宋明帝时有位官员叫王景文,是个很能干的人。宋文帝非常器重王景文,不仅为宋明帝娶景文妹并且以景文之名命名明帝。但宋明帝临死之际,对王景文非常不放心,担心自己死后,皇后临朝,王景文不会甘心称臣。宋明帝病重之时,遣使送药赐王景文死。诏书送到王家时,他正与朋友下棋。王景文看完诏书,将其压在棋盘下面,神色自若地继续与朋友下棋。一局终了,王景文从容地收拾好棋子,取出诏书,然后,端起毒酒,举杯对朋友说,“我要走了,这杯酒不能劝你喝了”。言罢,一饮而尽,时年六十。

其六:康熙帝王是个象棋迷,没事时总喜欢杀两盘!一次,康熙率领随从去承德附近的木兰围场打猎,一时棋瘾大发,便与一位大臣对弈起来,很快连胜三局。康熙弈兴未尽,便找了一位棋艺水平高,叫那仁福的侍卫与之对弈。那仁福也是个象棋迷,对弈起来很专注,他棋艺十分高强,一时忘记了对弈者是皇上,只见他攻城掠地,势如破竹,进入中局后很快吃掉对方一车。旁边观弈的老太监郭继功见皇上的棋输定了,便急中生智地说:“皇上,山下发现有猛虎,请您赶紧出猎。”

康熙一听高兴极了,对那仁福说:“你在这里等着,待我猎虎回来咱们再续弈。”说着便翻身上马,持弓向山下奔去。山下哪里有什么猛虎,随从们只发现一只梅花鹿。康熙喜欢打猎,是一位老猎手了,凭经验他知道有鹿是不会有老虎的,想必是郭继功看花了眼,把鹿错看成老虎了。实际郭继功并没有看错,皇上与那仁福在棋盘上厮杀正酣,如果山下有只鹿,他必然不会下山,因此故意说成是猛虎,以便引起皇上的兴趣,引他下山,免得棋败后尴尬。

康熙对猎鹿也很有兴趣。这只鹿跑得很快,康熙奋马紧追,翻过了几座山,康熙才把鹿射获。日子水一般地漫过,转眼间几天又过去了,待他想起了与那仁福下的那盘棋时,这才回到原先一起对弈的地方。见那仁福仍跪在棋盘旁,一动也不动。这时,康熙才发觉忠厚守职的那仁福已经死了,十分难过。《论语·为政》中说得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此以后, 康熙痛定思痛引以为鉴, 宣誓再也不失信于人了。

其七:风流皇帝乾隆年间,扬州有个盐商叫胡照麟,酷爱下棋。一次,胡照麟与名手范西屏下棋,下到中盘时,已明显居下风,就不敢再下了,谎称肚子疼而封盘告退。胡照麟找当时的高手施定庵请教,然后,又赶回去跟范西屏继续对弈。施定庵的住处离扬州较远,胡照麟来回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为了下赢一盘棋费这么大的劲,这样的顶级棋痴可谓空前绝后。

历史少有的“词帝”,李煜的生平简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历史上和珅为什么曾经选择弃文从武?

历史上为什么曾经选择弃文从武?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三十二年(1767),三等轻车都尉和珅与户部侍郎、大臣冯英廉最疼爱的孙女冯霁雯成婚了。婚后的和珅夫妇琴瑟和谐,非常恩爱。和珅正是意气风发,他没有在上留恋太长时间,很快的,和珅参加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顺天府乡试。 乡试是四级考试中的第二级,正科考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和京师举行一次,遇有开恩加考的则称为恩科。乡试与郡试不同,乡试的正副主考官均由皇帝任命,只有获得了身份才可以参加。乡试要考、策问和诗赋三场,每场考试考三天。 乡试的要求非常严格,考场称为贡院,在开考前,会给每位考生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房间,称为号舍。考生进入考场之后,必须在该场考试结束才能出考场,三天里答卷和食宿等都要在号内。考生在八月初九日参加第一场考试,首场考四书五经,共要写作七篇八股文,这是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水平和写作能力,是整个乡试的关键。头一场考好了,基本就能奠定自己的竞争优势了。 第二场在八月十二日入场,考的是试论,是七篇公文,这考察的是考生对政务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公文写作能力。我们看古人的文章,比如大文豪,有许多是代皇帝写的诏令、诰、表之类,文章炳炳烺烺、,就是这种公文写作训练的结果。 第三场八月十五日入场,考察试策五道。这考察的是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借古鉴今将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处理的能力。这种从开始长期施行的考试时间和内容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有了些改变。乾隆二十二年,乡试最重要的首场改为考四书内容的八股文三篇,并考试帖诗五言八韵,第二场则考五经内容的八股文五篇。第三场考试策五道。时间上,也略有调整,即考生八月初八一早入场,初十黄昏出场,休息一晚,第二天黄昏再入场考第二场。 这样,考生在八月十日交卷后,同考官(“房师”)就开始判卷,在八月十五日月圆之夜,正副主考官就会拟定一名乡试第一场的头名,这称为草元,如果该名考生的后两场成绩也不错,那他就是当科乡试的头名,称为“解元”。明代的大文人、大画家以唐解元的名号闻名天下,即因为唐伯虎当年中的就是江南贡院乡试的头名。而和珅参加的戊子科顺天乡试是乾隆三十三年(1767),正是经过了改革,增加了试帖诗这一内容的考试。 和珅对此次考试是胸有成竹的,他在学校期间,对四书五经是再熟悉不过,并且他长期研习乾隆皇帝的诗歌,在诗歌上也很自负,他认为自己这一次考试是必中的。 客观地说,和珅的信心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满人参加科举考试,难度本来就与汉人科举考试的难度没有可比性,另一方面,乾隆时期是的承平盛世,子弟坐享祖先留下的遗产和荣耀,大多不思进取,像和珅这样有才学的八旗子弟的确不多。但是让和珅非常懊丧的是,在这次乡试当中,和珅名落孙山了。 考试的失利对和珅打击很大,但是祖岳父冯英廉的分析让和珅很快振作起来。冯英廉对和珅分析道,乡试的失利,并不代表你的才华比别人差,万万不可。顺天乡试是全国竞争最激烈的,除了本地户籍的考生之外,所有的八旗子弟考生,还有的贡生、监生,在与他们的竞争当中,有时候才华并不是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 因此,切不可因为考试的失利而妄自菲薄、一蹶不振。接着冯英廉为和珅指出了另一条路,冯英廉对和珅说,继续读书参加科举当然不是不可以的,你也有这份光宗耀祖的决心,但是对于我们满人来说,参加科举并不是光耀门楣的唯一途径,甚至都不是正途。 我们满人,是跟着老祖宗依靠十三副铠甲在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对满人来说,骑射这样的武功远比走科举这条路要容易得多。如果只是做官,朝廷根本不要求满人必须有科举的出身,通过做侍卫、立军功、做笔帖式都是正途,比如我就是从笔帖式做起的。而对于你来说,你的家庭是世代将门,如果能入宫做个侍卫,前途一样。 科举只是笼络汉人的途径罢了。听祖岳父说完,和珅觉得好受了很多,难道自己努力学习这么多年,为了学业受尽了冷遇与白眼,竟真要弃文习武吗? 实际上,清朝统治者的确希望不要沾染过多汉习,多次强调旗人要保持自己的骑射传统。比如皇帝就曾针对八旗子弟读书不精反而荒废了骑射这样的状况而专门发表过意见,他认为,八旗读书人,沾染汉习之后,“率多忘世旧”,导致弓马和文章“两歧失进退”,难以有什么成就。 因此,对于八旗子弟来说,通过科举做官,的确是不受重视的。统治者更重视从尚武的角度来选拔满人为官,即通过考校满语骑射,如同冯英廉所说的那样,直接考取笔帖式、中书、郎中、侍卫等官职,然后逐步升迁,这种针对八旗子弟特有的选官方式,对满人来说不仅比科举更是正途,而且升迁也要快得多。对于旗人参加科举,清朝统治者尤其是清初统治者,实际上不鼓励,比如就开翻译科考试,鼓励旗人尽心学习满语骑射,力图阻止满人汉化的趋势。 出于这样的原因,整个清代,对于八旗子弟的教育始终秉持着专重骑射而不以文事争能的原则,通过科举起家的八旗子弟大多不受重视,官职都不甚显贵。 冯英廉用自己身边的例子给和珅讲解科举舞弊的严重,并且告诉和珅,现在八旗子弟不但弓马骑射荒废了,而且大多并不读书,像和珅这样的才华和学识,如果能进宫当个侍卫,凭借他的聪明,在皇帝的身边,很快就会有出头之日。 和珅最终被说动了。自己这些年费尽艰辛读书,如此用心的记诵乾隆皇帝的诗文,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获得皇帝的赏识吗?常言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要能获得皇帝的赏识,通过什么途径又有什么重要呢?和珅又想起了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艰辛,他的心里起来,自己要的只是。 不能不承认,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有的人坚持原则,不但要实现目的,而且要求实现目的的程序必须正义,有的人则可以为了实现目的不择手段。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鄙弃不择手段的人,可是在一个几千年来奉行成王败寇原则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要是目的实现了,人们的鄙弃也就会变成艳羡了。 很快的,三等轻车都尉和珅,正式成为一名宫廷侍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