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白朴简介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元曲四大家白朴生平

时间:2025-02-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白朴(1226—1316)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一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

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

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交往甚好。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

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

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从而无暇顾及妻儿家室。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

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

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

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

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

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

白朴聪明颖悟,所以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投降了,做了均州提鲁(八品官)。

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白华遂北投元朝。

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

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

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

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

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

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

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

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

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

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

”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恢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

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及不满。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

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

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

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熬,感到十分痛苦。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

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

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

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

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

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

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

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

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

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

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

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

”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

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

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初宰相萧瑀生平简介 唐初宰相萧瑀是如何死的

(575年—648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第七子,梁靖帝异母弟,之弟。宰相,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并且深刻精通佛法道理。 初封新安郡王,西梁灭亡后随其姐萧皇后进入长安,因为是萧皇后之弟的缘故担任内史侍郎,不久被免官贬为河池太守,随后又降唐受封宋国公,禄大夫。太宗即位后六次担任宰相,又因故六次被罢免,严重时甚至被削爵贬出京城。贞观十七年二月成为的第九位。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萧瑀因其姐姐萧皇后去世受到沉重打击,再加上当时又身染重病,被李世民召往玉华宫后不久便去世了,时年74岁,卒赠司空、荆州都督,谥曰贞褊公。 唐初宰相萧瑀生平简介 出身皇家 萧瑀出生于后梁帝王之家,高祖父是南朝,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祖父,是后梁宣帝,父亲名岿,是后梁明帝,萧瑀九岁那年,被封为新安郡王,姐姐是晋王的妃,后跟随其姐进入长安。 留任长安 作为皇子萧瑀在父母的呵护、在无比优越的皇城江陵成长,他九岁被封为新安王。开皇七年,萧瑀随兄长萧琮入隋,之后便定居长安。[1] 后来,萧瑀以皇后之弟的缘故,被委以机要事务,官至内史侍郎,即中书侍郎。 还把她娘家兄弟的一个女孩嫁给了萧瑀,使萧瑀跟隋皇室更增加了一层关系。 贬居河池 隋炀帝跟萧瑀共同生活多年,从晋王到炀帝,他看着萧瑀成长,跟萧瑀感情很深,关系很好,萧瑀长大成人了,,学问知识更是第一流的,便任命他为内史侍郎。可萧瑀秉性耿直刚烈,对隋炀帝的骄奢无道,屡次劝谏,炀帝对此大为恼火。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炀帝巡行北部边塞,突厥始毕可汗侦得此事,便亲率几十万精锐骑兵图谋袭击隋炀帝。时以皇室宗女身份嫁给突厥可汗的义成公主暗暗派快使将此消息报告炀帝,炀帝赶忙避入雁门关内坚守该城。突厥大军层层包围雁门关,形势十分危急。萧瑀劝谏炀帝,赦免高丽。可突厥大军撤走后,隋炀帝又懊悔听取萧瑀公开宣布赦免高丽的建议,当即免去萧瑀内史侍郎之职,贬任河池(今陕西凤县东北)太守,并且要他立即赴任。 国舅归唐 萧瑀的妻子是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当年两人同在隋朝做官时交情也很好。李世民带兵进攻薛举,萧瑀和妻子独孤氏设家宴款待。席间,李世民恭敬地说:“表姑、姑父,小侄离京时父王特备家书一封,请姑父母赴京共政。”说着将信取出,交给萧瑀。萧瑀拆信一看,只见李渊说道:“……瑀弟胸怀万机,才智过人……请速来京师,共辅社稷……”萧瑀放下书信,对李世民说道:“社稷危之,明主有出。表哥相召,怎敢违命……”。 家宴一结束,萧瑀当即写信派人快马送往长安,说自己随后就到。接着收拾行囊,立即程。河池所有兵马,均交给李世民。李渊见萧瑀夫妇来到,十分高兴,盛宴款待。立刻授萧瑀为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为民部尚书(即户部尚书)。 六遭罢相 后,李渊退位当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前朝宰相,只有萧瑀一人直到贞观二十年还始终在权力中心活动。但也六起六落,即六次拜相,六次被罢相,甚至削去爵位,被贬出京。 萧瑀处事严厉刻板,刚直不阿,上朝言事言词简括直率,屡次逆忤圣意。一次,当朝论事,萧瑀与陈叔达意见不合,在朝堂上愤怒地争论,太宗几次都制止不住,满朝文武乱作一团。唐太宗初登帝位,有树威震慑大臣的心理。二人如此放肆,顿时,推倒御案,,随即传出一道圣旨:“萧瑀、陈叔达身居相位,然言语失态,皆有对皇上不恭之罪,一并罢免所有官职,回家。”这是萧瑀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第一次被罢相。 萧瑀本来心高气傲,为唐朝筹划多年,殊多建树,罢官回家,越想越气,悲伤不已,竟然大病不起。太宗闻知,也觉得自己有些过激,想到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社稷江山,当即传下圣旨,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师。萧瑀病情好转,入宫谢恩,唐太宗也好言宽慰,又把女儿许配萧瑀之子萧锐。皇帝和大臣成了。 贞观元年(627年)六月,尚书右仆射封伦病故,萧瑀被罢尚书左仆射之后,此位也一直空着。至此,尚书省二仆射之位皆虚,百官无首。太宗诏任萧瑀恢复尚书左仆射。这是萧瑀在贞观年间第二次出任当朝首相。 萧瑀严厉清正,不肯容人之短,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贞观元年十一月末,复出后来满五月就再度罢相。原因是唐俭出使突厥,萧瑀请他藏封家书给避难突厥的姐姐萧皇后。唐俭走后,嫉恨萧瑀的人告发萧瑀私通书信于亡隋皇后。查明情况后又第三次出任宰相。 兵部尚书带兵征讨突厥杀了突厥的妻子、隋室的义成公主。萧后感念她的恩情,悲痛不止。萧瑀上奏弹劾李靖。有人乘机进言,说萧瑀弹劾李靖不当。贞观四年七月,太宗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傅,免去御史大夫,不再参议朝政,萧瑀第三次被罢相。 贞观八年,太上皇李渊中风,于第二年五月去世。李渊的丧事办完后,李世民颁诏,起用萧瑀“特进”,参与政事。这是萧瑀第四次拜相。萧瑀第四次出任宰相一年以后,因急躁、偏狭再次被罢相,并且贬出京城,出任歧州刺史。这是第四次罢相。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谋反。李世民命、萧瑀、李世绩等审理此案。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册立晋王为新太子。以萧瑀、李世绩为相。这是萧瑀第五次拜相。贞观二十年,萧瑀与同僚多不合,关系紧张,并且屡屡逆忤圣意,李世民极为怨愤。因念他忠诚耿直,不忍再度废黜他,希望他能自动辞职,以保全面子。最后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亲写诏书罢免了他的相位和全部封爵、封邑并且贬出京城,这是萧瑀第六次罢相。 凌烟功臣 萧瑀在太宗期间为宰相时,曾以历史上分封子弟贵戚为藩屏的得失,建议太宗分封子弟为王而被采纳。 萧瑀不贪财好利。他为隋臣时,田宅很多,后这些田宅被唐高祖李渊分赐给功臣。萧瑀归唐后,李渊将田宅归还给他,他却将其全部分给宗族,自己只留下宗庙一座,以作祭祀。 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萧瑀位列第九。 唐初宰相萧瑀是怎么死的 萧瑀被贬出京,他的姐姐萧皇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她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竟然一病不起,了。74岁的萧瑀送走了最后一位同胞、从小就相依为命的姐姐萧皇后之后感到无比孤苦和寂寞。虽然这时候,皇上已恢复了他的宋国公封爵,还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又加“特进”,这是授予公侯中有特殊地位者,可萧瑀仍然十分消沉。这时李世民身体也不好,住在玉华宫,他传召萧瑀到玉华宫休养。萧瑀奉召到玉华宫。谁知萧瑀被送到玉华宫,病情突然加重。不几天便去世了,这是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终年74岁。时离萧皇后去世仅三个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耶律察割生平都经历了什么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侄耶律察割简介

耶律察割(?-951年),字欧辛,明王耶律安端之子,之侄,辽国宗室。耶律察割擅长骑射。大同元年(947年),因辅立之功,被封为泰宁王。天禄五年(951年),与耶律盆都谋反,弑杀辽世宗。不久,寿安王诱骗耶律察割前来,将其割肉碎杀。 人物生平 伯父提防 耶律察割擅长骑射,貌似恭顺而内心狡猾,人们都认为他懦弱,耶律察割的伯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却说他是个凶暴愚顽之人,并非懦夫。其父耶律安端曾经让他奏事,辽太祖对亲近的侍从说:“耶律察割是日行千里的骆驼,面目露出反相。朕如果一个人居处,不要让他进宫门。” 因功封王 大同元年(947年)四月,辽世宗在镇阳即位,耶律安端得知,想保持中立观望态度。耶律察割说:“皇太弟耶律李胡为人猜忌刻薄,如果真的即位,怎么容得我们!永康王耶律阮为人宽厚,又与耶律刘哥友善,应该前往与他谋划。”耶律安端便与耶律刘哥商议归附于辽世宗。同年七月,辽世宗与耶律李胡达成和议。九月,耶律察割因功封为泰宁王。 故装诚实 适逢耶律安端担任西南面大详稳,耶律察割假装为父亲所厌恶,暗中派人告知于辽世宗,辽世宗便召见他。到了辽世宗面前,耶律察割哭诉着,显得十分伤情,辽世宗怜悯他,让他统领女石烈军。出入宫中,多次蒙受恩遇。每逢辽世宗出猎,耶律察割便借口有手疾,不带弓箭,只是手执炼锤奔驰。多次将家中小事都讲给辽世宗听,辽世宗觉得他诚实。 策划谋逆 耶律察割觉得与诸位皇亲混杂居住,难以成谋逆之事,渐渐地将自己的庐帐迁得迫近于行宫。右皮室详稳耶律屋质察觉到耶律察割的图谋,上表列举其罪状。辽世宗不信,将耶律屋质的奏表取出给耶律察割看。耶律察割便说是耶律屋质嫉恨自己,。辽世宗说:“我本来就知道没有此事,你又何至于哭泣呢!”耶律察割不时地口出怨言,耶律屋质说:“你尽管无此谋逆之心,因我错疑于你,你还是不要做不道义之事为好。”后来耶律屋质又请辽世宗处理耶律察割之事,辽世宗说:“察割抛弃亲生父亲来奉事我,我可以确保他没有异心。”耶律屋质说:“察割对父亲既已不孝,对君王怎么会忠心!”辽世宗不纳其言。 天禄四年(950年)二月初三日,耶律察割前来朝见,被留下来侍卫辽世宗。 割肉碎杀 天禄五年(951年)七月,辽世宗临幸太液谷,留居饮酒三日,耶律察割的反叛计划未能实现。九月初四日,辽世宗攻打后周,到达详古山,辽世宗与(柔贞皇后)一同在行宫祭祀父亲文献耶律倍,群臣都喝醉了。耶律察割回来去见寿安王耶律璟,邀他来说出自己反叛的谋划,耶律璟不从。耶律察割又将谋划告知于耶律盆都,耶律盆都听从了他。当天傍晚,二人一同率兵进入行宫杀害太后和辽世宗 ,于是僭称帝号。百官有不附从者,拘执其家属。到夜里,查看内府物品,见到玛瑙碗,说:“此乃希世之宝,如今为我所有!”拿去在妻子面前夸耀。妻子说:“耶律璟、耶律屋质还在,我们一个人都没有活路,这东西有什么用!”耶律察割说:“耶律璟年幼,耶律屋质不过统领几个奴仆而已,明天就会前来朝见,实在不值得忧虑。” 耶律察割的同党矧斯报告耶律璟、耶律屋质率兵在外围困,耶律察割不一会儿便在辽世宗灵柩前杀害怀节皇后萧撒葛只,仓惶出外对阵。耶律璟派人晓谕耶律察割说:“你们既已杀害皇上,还准备怎么样?”恰逢有位夷离堇(辽国官名)谋划率兵归附于耶律璟,余下众人望见,也渐渐前往。耶律察割知道自己将会失败,便拘禁众官员的家属,手执弓箭威胁说:“最多不过将他们全部杀死罢了!”喝令立即推出斩首。当时林牙耶律敌猎也在被囚众人之中,进言说:“如果没有辽世宗被害,耶律璟如何能够兴起继立。借此语为说词,还可以被赦免。”耶律察割说:“果真如你所说,应当派谁出使?”耶律敌猎请求让自己与耶律罨撒葛一同前往劝说耶律璟,耶律察割依从其计。耶律璟回过头来让耶律敌猎诱骗耶律察割前来,割肉碎杀耶律察割。其诸子均被诛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