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传说中“叶赫那拉的诅咒”是什么?清王朝覆灭真的跟诅咒有关吗?

时间:2025-02-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叶赫那拉,是一个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姓氏,这个姓氏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执掌清末政坛数十年的了。

然而,叶赫那拉这一支的先祖,却在清朝兴起之前,和清朝的正牌皇族建州女真的爱新觉有着众多的恩恩怨怨。

那么这一恩怨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呢?清末出了一个爱好折腾的慈禧,真的是源自于先祖们的一个诅咒吗? 叶赫那拉的满文写法 传说末年,辽东的建州女真部首领领兵四处征伐,吞并周边的女真部落,还起兵反抗明朝,在萨尔浒击败了前来讨伐的明朝大军。

努尔哈赤乘胜追击,进攻当时的海西女真叶赫部。

叶赫部的首领布扬古在兵败投降,即将被努尔哈赤处死之前发下了对爱新觉罗氏的诅咒。

清末朝的作家恽毓鼎所著的《清外传》中是这样记载这个诅咒的:“部长布杨古临投愤言日:‘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

‘以此祖制宫闱不选叶赫氏。

”现代作家徐荻芬所写的《慈禧的一生》就采用了这种说法,不过文章不再采用佶屈聱牙的文言文,而是译成了现代汉语:“叶赫部落的酋长布扬古,曾在临殁时愤愤然地发过誓,他说:叶赫部落的后裔,只要留存一名女子,也必覆灭满洲。

’因此,努尔哈赤定下祖制,满清宫围,绝对不准选叶赫女子。

”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民间流行的说法其实是从光绪年间才开始流传的。

而且这种说法不见于正史,多是见于清末的笔记杂文甚至是话本小说。

这种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自然是不高的。

何况这个传说中提到了“满洲”二字,满洲的称谓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时期的改称。

努尔哈赤时代,明朝称呼为女真,而建州部自称为诸申,这个略有穿越的名字恰恰说明了这个传说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究其原因也不难发现,光绪年间的掌权人物正是叶赫那拉氏的慈禧。

编一些有关她祖先的段子,正好可以借古讽今,表达不满。

说慈禧是冥冥之中注定派来报仇的说法固然不可信,但是在明朝时期,叶赫部与建州部之间的仇隙还是很大的。

双方相互仇杀多年,屡次大动干戈。

那叶赫部究竟是群什么人呢?他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又是怎么和努尔哈赤结下血海深仇的呢? 叶赫本是蒙古裔,偏向黑水白山行 现在的叶赫那拉氏的后人分散在全国各地,但是他们的先祖大多居住于活跃在海西地区的女真叶赫部。

叶赫也称“也赫”、“也合”、“夜黑”、“野黑”,都是满语yehe的音译,意为“插盔缨”’,尚武精神,从名字就能窥知一二。

有一种说法是叶赫部的中心叶赫城坐落在山区里,城堡的样子和头盔类似,故此得名。

叶赫部的族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他们是女真人,一些清末汉人编写的书籍里面,认为叶赫部是女真人。

例如的《圣武记》,何秋涛的《朔方备乘》等。

但是这些观点略有想当然。

现代的研究大多认为叶赫部的先祖是蒙古血统,原属蒙古土默特的一支,出自于永乐年间威震天下的蒙古兀良哈三卫,有支小部族后来在永乐年间从兀良哈三卫中脱离,逐步迁往女真地区,改姓纳喇氏,就是后来的叶赫那拉氏。

叶赫部先祖居住的地区,在今天的哈尔滨到佳木斯之间 叶赫部始祖星根达儿汗,原姓土默特,就是今天居住在松花江大折弯地区的蒙古人,后来这支部族南下,来到了今天的吉林地区。

这支蒙古部落改姓纳喇姓,有了女真和蒙古两个族源的属性。

在氏族部落时期,姓氏在部落联盟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刚迁徙到新地的叶赫,在女真的地界里势单力薄,因而改姓以图收容和支持。

纳喇氏到了叶赫这个地方,也就开始出现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叶赫那拉姓氏。

明朝中后期,建州女真开始崛起,所以明朝在女真地区推行当年在蒙古地区推行过的政策,开始“以夷制夷”,大力支持叶赫部,并把它作为制衡建州女真的重要力量。

努尔哈赤时期更是如此。

在努尔哈赤致力于统一女真的时候,明朝多次出兵协助叶赫部打退建州努尔哈赤的军事进攻。

然而中期之后,明朝中枢的效率越来越低,各项矛盾也开始显现。

对于女真地区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努尔哈赤抓住这个契机,向周边的海西女真部落发动进攻。

海西女真的哈达、乌拉、辉发,一个一个被建州努尔哈赤所灭,明朝想借助叶赫的力量抗衡建州的政策也日益行不通了。

叶赫悔婚,引发努尔哈赤引兵大战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时刻。

一切的故事都围绕着一个倾国美女展开,这个女子姓名不详,史书所记载称之为“北关老女”、“叶赫老女”,为什么要叫她“老女”呢?,是因为这一年她的年纪已经33岁了,如此大的年纪,却还没有出嫁,实在是一件奇事。

而这把年纪还被各个女真部落争来抢去,其美色妖娆更是由此得见。

可惜的是,史书上对这个引起了女真内部数次攻杀的女子,却没有明确的姓名记载。

在2005年的时候有《太祖秘史》一剧,将这位奇女子命名为叶赫那拉东哥。

这位女子的名气可谓盖过了当时的诸位部落首领,这是后话。

叶赫的末代贝扬古是这位绝代女子的哥哥,在那个年代里,作为首领的哥哥是有权处理妹妹的婚事的。

二十年前,叶赫部将这位年仅十三岁的女子许配给了建州部的努尔哈赤。

但是由于两个部落之间的仇隙,这门婚事被整整拖了二十年。

二十年的时间中,努尔哈赤从勇武的青年变成了一位两鬓泛霜的老人,这位女子也变成了“叶赫老女”。

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努尔哈赤力量不断增强,大有一统女真的气概。

本有仇怨的叶赫部更不想履行这门婚事了。

布扬古作出决定,将自己的妹妹另嫁给喀尔喀蒙古巴达尔汗贝勒长子。

这一动作有很明显的敌对之意,叶赫与喀尔喀结好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叶赫部找的一条退路。

殊不知这个决定,让布扬古成为了叶赫部的最后一个首领。

影视剧中的努尔哈赤和叶赫老女的形象 建州女真的部落首领遭到来自的敌对部落的女方公然毁婚,是整个部落的莫大羞辱,激起了建州女真的公愤,这也成为努尔哈赤后来起兵的“”之一。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所做的“告天七大恨”中有四条与叶赫有关。

可见,明朝当时对叶赫的政策偏向和扶植已经十分明显,并且己成为努尔哈赤统一大业的重要障碍了。

在后金兵攻下抚顺、清河以后,努尔哈赤曾想一举消灭叶赫。

但是苦于和明军作战,一时间难以抽调兵力。

天命四年(1619),明朝调集大军进攻努尔哈赤,却在萨尔浒地区遭到大败。

一时间,明朝在整个东北北部地区的羁縻统治开始崩盘,叶赫部也失去了自己最大的屏障。

努尔哈赤不知是否有意,将一部分战场设在了叶赫地区。

在后,叶赫城以东焦荒一片,受到了很大的战争破坏。

努尔哈赤趁机以积蓄多年的实力一举统一了叶赫。

也正是萨尔浒之战后,后金政权完成了征服所有说女真语言的国家,“自尼堪东至于海,自朝鲜国以北,蒙古国以南,皆都征服”。

(满语中称汉人为尼堪),因而在后金政权征服了叶赫部之后,才正式的以一个整体南下,开始向辽东甚至是中原地区图谋进取。

不得美女是假,统一女真是真 《满文老档》的汉文翻译版中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在满文老档中,保存有较多的早期的历史资料,对于叶赫这个部落来说,努尔哈赤引兵而攻的原因绝不会是因为争抢美女。

就这一点来说,《满文老档》里面的第四册记载了努尔哈赤对于这位叶赫美女的看法: 此女之生,非同一般者,乃为亡国而生矣!以此女故、哈达国灭,辉发国亡,乌拉国亦因此女而覆亡。

此女用谗挑唆诸,致战端。

今唆叶赫勾通明国,不将此女与我而与蒙古,其意使我为灭叶赫而启大衅,借端构怨,故与蒙古也!我即得此女,亦不能长在我处,无论聘与何人,该女寿命不会久长。

毁国已终,构衅已尽,今其死与将至也。

我纵奋力夺取此女,亦不能留於我处。

傥我取后迅即殒命,反流祸於我矣! 因而建州部与叶赫部之间的恩怨并没有后世所说的那样神乎其神,努尔哈赤对这位“叶赫老女”也并没有传说中那样。

叶赫部在海西女真地区生活了二百多年,长时间的通婚已经让叶赫部女真化了,语言和习俗也是与建州女真十分相近的。

这些相似点也让后来的叶赫那拉氏有很多的参政机会。

叶赫那拉这个姓氏在后来的清朝也是非常显赫,是著名的满族“八大姓”之一。

两部落的血海深仇,在清朝建立之后逐渐淡化,只剩下了姓氏作为当年的血统符号了。

清代的叶赫那拉氏族出现了许多的显赫人物,而慈禧以身份掌权,本身就是对“叶赫那拉氏”不许进入宫闱的传说的否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杀“逃亡帝王”元顺帝?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历史上被“热死”的名人:苏轼竟在其中!

:旅途劳顿,暑热中去世 有关苏轼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大文豪竟然是因暑热而死。 据史料记载,元祐八年(1093年),大廷因掌握实权的高去世而风起云涌,各派势力权斗激烈,最后旧党大臣们失势,苏轼被新党大臣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隔了几年,他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岛。当时的海南尚未开发,文化落后不说,还道途偏远,湿热异常,完全是达官显贵们畏惧的险途。网络配图 还好,苏轼心理素质不错,在这外放的数年间,他以苦为乐,努力适应艰苦生活,读书写作,甚至还创造了许多美食,比如说“东坡肉”结交了很多穷朋友。后来逢上台,徽宗爱苏轼之才,加之正赶上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朝廷大赦,于是特别恩准苏轼北归。但是此时的苏轼已经老了,身体极差,又正赶上夏季高温,终因旅途劳顿中暑。慌作一团的家人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抢救措施,苏轼于当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 赵明诚:为养家,赴任途中中暑病倒 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但是他最让世人知晓的身份应该还是女词人的丈夫。赵明诚系出名门,父亲赵挺之是宋徽宗时的宰相。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也就是苏轼去世的这一年,他在父亲的主持下,与当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婚后的赵人夫唱妇随十分恩爱。但是,没过几年金兵开始南侵,时局动荡,家中财物丧失殆尽。网络配图 为了能够养家糊口,赵明诚急需出仕为官。于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赵明诚接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按宋朝规定,地方官员任职前,要到中央报备,有些还需要接受皇帝的当面问询。赵明诚也不例外。得到准确任职信息后,赵明诚就马上冒着六月的酷暑奔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准备觐见在此避难的宋高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建康正是高温肆虐,赵明诚赶路心急不注意防暑,才几天就中暑病倒,李清照得知丈夫病危,带着惊慌和忧虑,赶到建康去见丈夫。然而回天乏术,赵明诚还是于八月十八日去世,年仅49岁。从此李清照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全部放入其词作中,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至今仍为文学爱好者们所吟诵。 郑成功:天热突发不适 南明永历十二年至十四年(1658年-1660年),郑成功三次出兵抗清,在福建沿海取得多次胜利。但是由于这时的清廷已经站稳脚跟,力量太过强大,因此郑成功转变策略,开始收复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人、战船数百艘,自金门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经激战,终于将台湾收复。网络配图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就在郑成功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他却突然去世,年仅37岁。史书对郑成功去世的记载模糊不清,传闻多种多样。其中与郑成功同时代的李光地写有一本书叫《榕村语录续集》,该书记载,郑成功之死,是因为突发不适。当时,一个叫马信的亲随,找来医生治疗,医生认为郑成功是天热中暑,遂“投以凉剂,是晚而殂”。如果将郑成功去世时间换算成西元纪年大约是公元1662年的6月23日,这天正是夏至前后,中暑可能性还是极大的。 看完这些不得不感叹古人真是生活艰难啊,一点点小病都可能夺取他们脆弱的生命。小编寻思那些穿越到古代的牛人都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