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诸葛亮的困境:蜀汉人力有限 只得用后备人才
说起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早就看出来了,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 如果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用人不明,无论是从史学研究,还是从人力资源研究来说,都不免简单粗暴。一个经理人用人,不光是受自己眼光的局限,同时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竞争对手对比等诸多因素的局限,有时候一些措施也是迫。网络配图 我们且从前后的客观形势,以及蜀汉的人力资源配置来看这起事件吧。 诸葛亮的困境 蜀汉人力资源有限 只得用上后备人才 读《》第九十六回就知道,诸葛亮在杀马谡的前后,其心情极其纠结,具体情况不用再描述,看原著: 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大哭不已,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刘备生前对于诸葛亮的嘱咐不是小说家之言,确实是史有记载的,在《》中,刘备的原话就是“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既然诸葛亮已经得到预警,马谡不能重用,为什么最终还是违背了前任老总的生前嘱托,将马谡安置在最重要的战场上呢?网络配图 俗话说,形势赶不上变化。创业的环境和人才的任用,永远都不是静态的,刘备死前的嘱托,可谓此一时,到,又所谓彼一时。哪些人力资源该用,该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用在什么时候,都随时在变化。 刘备去世的时候,是公元223年,当时正好是在大败给退守白帝城之后,蜀汉遭受重挫,但人力资源尚算充沛,或者说还没有凋零到很难看的地步,哪怕在败兵之际,居然还有向宠这样的能人,手下士兵没有一个损失的,刘备称之为“能”。这个时候,在刘备心中人力资源分布图的第一线位置上,还没有马谡,当然,他也不是完全否定马谡,只是觉得“不可大用”,言下之意就是马谡此类人最多只能放在后备库存里,不让他闲着,也不让他接力。 然而,形势永远在变化。等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距刘备去世已经五年,那是公元228年,蜀汉公司的人才经历了又一波凋零。况且这些人才大多不是本地产的,大部分来自冀州、荆州和山东,没了就是没了,根本没法补充,巴蜀之地的人口基数又少。就在这种情况下,在诸葛亮的心中,马谡的位置,从刘备框定的后备人才向前推移到了第一线人才的位置。不是诸葛亮不把前老板的话放心上,而是手头能用的人力资源在减少,用着用着,自然就轮到马谡了。网络配图 而且,诸葛亮将马谡置放在街亭这样的战略要地,也不完全是在冒险。诸葛亮对街亭前线的布置已经极其周密,指挥官只需地操作,应该问题不大。可以说,这项业务虽然重要,但悬念不是很大,总部的图纸都已经画好,按原计划进行即可。而且,马谡擅长军事理论,放在这个位置上,不算唐突,至少他会看图纸,懂业务吧。 诸葛亮的失算之处不在于未料到马谡无能,而是未料到马谡逞能。马谡不是那种公司总部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的乖乖仔,喜欢体现个人的智慧,《三国演义》对于他违背军令的情状颇多夸张描写,但基本事实还是符合史实的,“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本来不用你动脑筋,偏偏你要动脑筋,结果坏事。 在人才捉襟见肘之际,不得不把后备力量马谡拿出来,放的位置也不算太冒险,诸葛亮用人的心思,还算稳妥。 当然,也不是完全无人可用,例如还有、等能人。不过,当时这些大腕也都有其他重要业务,魏延守汉中,赵云在斜谷道布置疑兵,佯攻敌军,拖住。这些业务的不确定性更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死因:终败在体力上 事必躬亲致积劳成疾
演义中,处处都是谋略,尤其是,,智谋过人,成了智慧的化身。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心愿未遂,就早早地病故了。伟大诗人,曾感慨道: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啊,一个智慧人物,竟抱憾而死,实在令人遗憾。 自出山归以后,诸葛亮处处展示的,都是谋略,他一生多是靠谋略胜敌。用智用谋克敌制胜,是诸葛亮的特长,在众多的三国英雄中,他能够拼出一片天地,靠的也是智谋,他甚至欲用一身的智慧谋略,谋取天下。然而,与众多的英雄相比,他的体力,却有着很大的劣势,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诸葛亮在指挥作战时,都是被人用车推着的。 与五丈原对峙时,诸葛亮重病缠身,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智谋方面,他每每算在司马懿前面,至少胜过司马父子一筹,但在体力方面,就熬不过司马懿了。司马懿也正是瞄准了这一点,故意采用拖延战术,坚守不出,硬是把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诸葛亮再有能耐,连活的力气都没有了,凭什么胜过别人呢? 可见,他最终败在自己的体力上,若能够再多活十年,虽一两次战役败于司马懿,凭他的智慧谋略,也会休战调整,以期从别的方面谋取魏国。 诸葛亮之所以急着用兵伐魏,在恢复汉室,一统天下,也正是因为他觉出了自己的体力不可能支撑太久。网络配图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体力、国力不支的情况下,越是求胜心切,越是于己不利。 智慧的诸葛亮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自己的体力,这令人惋惜的同时,也让人深思。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很多人没能够走到一定的高度,不是因为不够聪明、不够智慧,而多是因为体力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一个身体弱的人,经常头痛,腰痛,感冒,等等,怎能更好地工作呢?怎能竞争过别人呢? 诸葛亮一生操劳,事必亲躬,这是他的优长,也是他积劳成疾、体力不支的因素之一,如果适当地放手一些杂务,为自己多节省一点儿体力,多活些时日,岂不是为蜀国做出了更大贡献吗?[$HR getPages$ 1、有人认为在刘备定益州(成都)前,诸葛亮的地位比张、赵低。 理由是赤壁后,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为牙门将军。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注意:此时诸葛亮为“督”三郡,有人因为“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就认为此时诸葛亮只管后勤,显然欠妥。此时,零陵太守为、桂阳太守为赵云及长沙太守为廖立。廖立为诸葛亮所荐。而赵云的地位显然并不比军师中郎将高。《赵云传》中“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而在《张飞传》中却是“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为成都之战中,赵云是由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统属。而且,在《张飞传》载“益州既平,赐诸葛亮、、飞及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也就是说,在刘备看来,定益州的一等功臣是“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 身为牙门将军的赵云确在诸葛亮之后了。网络配图 由此可知,此时身为牙门将军、桂阳太守赵云、零陵太守郝普、及长沙太守廖立确为军师中郎将所统属,所“督”。至于“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须知此刻刘备入川,荆州为根据地,其核心作用就是充军实。 《诸葛亮传》“建安十六年,益州牧遣法正迎先主,使击。亮与关羽镇荆州。”《·蜀书·廖力传》:“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遣使通好于亮。”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备入蜀,诸葛亮绝不仅仅是“后勤部长”而是实际掌握荆州大权。否则,为何孙权何必“通好于亮”。 2、诸葛亮和法正。 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诸葛亮传》。而法正此时却为“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法正传》又言“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以次说明法正此时地位比诸葛亮高。 与此相反,我却认为此时,法正刚刚助刘备得到益州,蜀中士族与其有怨者只能求助与大权在握的诸葛亮。 此时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既代理左将军府事(左将军即刘备)。 《董和传》:先主定蜀,徵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刘备晋汉中王后,其府称为大司马府)诸葛亮有言“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身为掌军中郎将的董和为诸葛亮的下属,否则为什么要“十反,来相启告”。而董和的职务是“掌军”中郎将。《杨洪传》中载“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刘璋时历部诸郡。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刘备急书发兵,而诸葛亮要问杨洪。诸葛亮是掌兵权,并且有决策权(这里说的是国策,即是否拼全力攻克汉中),即是否发兵,否则何须“问”。而汉中前线的兵权和大政决策权显然在刘备之手。 另外,诸葛亮发兵的同时,建议刘备任杨洪代理法正蜀郡太守之职(表洪领蜀郡太守),获得批准。而且由于“众事皆办”,杨洪就因为事情办的好,正式继任蜀郡太守(遂使即真)。须知此刻法正正在汉中军前,日日与刘备相对,但诸葛亮仍然使其失去了京畿太守之职,而法正却没有什么办法。网络配图 彭羕为法正所荐,刘备定成都,任治中从事。因为诸葛亮对此人不放心,于是降职使用。“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可知,此时法正还活着。也就是说,对于法正举荐的人,诸葛亮不满意,刘备就将其贬谪。 刘备晋汉中王后, “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而关羽知道刘备拜为后将军后,竟不受拜。(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作为假节钺的前将军权利要较张、马、黄高。)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刘备晋汉中王后,诸葛亮同样参与了人事任免决策。 以此可知诸葛亮从刘备定成都到刘备晋汉中王这七年间,虽然官职似乎不高,但却掌兵权,能决策国家大政,同时对人事任免有相当大的权利。当然,三国时期还有一个人官职不高,却,就是诸葛亮的死敌——司马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