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真实清史:雍正到底是如何看上甄嬛的

时间:2025-02-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近年来,在电视剧领域,清宫剧越来越热。

从《宫心计》到《》,再到火得一塌糊涂的《传》……有人将这些电视剧定义为“宫斗剧”,因为其剧情都反映了后宫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那些事,十分引人入胜。

清宫剧之所以广受欢迎,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剧里边那些贵妃、格格扮相端庄秀丽,观众看着十分养眼。

可是最近,也不知道谁这么败兴,在网络上贴出了一组晚清时期后宫一些贵妃、格格的真实照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照片确实真实可信,但是,一看照片里这些“佳丽”的真实长相,就令很多人看惯了清宫剧的网友大呼“雷人”!完全难以接受。

黑白照片中清朝宫廷女子相貌平平、面无表情,无论长相、身材、气质都与现代后宫剧中的美女相差甚远。

影视作品中皇后的形象一般都端庄大气,而照片中真实的隆裕皇后却既清瘦又驼背,这种反差彻底毁了大家对“后宫三千佳丽”的美好想象,影视作品中美艳动人的“六宫粉黛” 原来竟是相貌平平的普通妇人。

很多人由此就觉得纳闷,说难道真实世界里真就这样?不错,确实是这样。

有人说,你看这是“家天下”,天下的这些女人都是他的,为什么清宫这后妃这么难看? 这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清朝是关外的入关建立起来的。

清朝立国之本是制度,八旗为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正白旗、镶黄旗、镶红旗、镶蓝旗和镶白旗。

八旗制度是满族兴旺发达的根本。

因为满蒙通婚、满蒙一家,所以随着兵力规模的扩大,在满八旗之外,又建立了蒙古八旗。

后来,不少北方的人也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当中。

所以,出于军队建制的需求,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按照清朝皇室规定,王公贵胄尤其是皇帝,娶妻纳妃都不能是汉人(汉军八旗视同于满族人)。

那么,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里边选的老婆,基本上都是北方人,而且绝大多数是满族人和人。

据统计,的后宫中大概有187 名妃子,其中满族占130 多名,蒙古族大概有20 多名,可见剩下的就非常少了。

这样一来,南方的女子就完全排除了。

我们知道南方人显得秀气、纤小,而美女多出自江南,这也就是后宫女子看起来都较为魁梧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一个原因,那个年月后宫吃东西吃得好,而且也没有哪个女的像今天说要减肥。

吃得好还不减肥,那毫无疑问,这胖不就很正常了吗? 第三个原因,由于北方冬天天气寒冷,取暖手段又较为单一。

只能多穿多吃,要不“扛”不过去啊!一多穿就会显得臃肿,多吃则会增加脂肪。

所以,照片里清朝后宫那些妃子有的显得有点儿胖,这是非常真实的。

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像《》这样的电视剧里面的那些女演员,比如孙俪、斓曦,等等,为了上镜好看,有哪个平常不得追求身材纤细苗条?要是女演员也有一张大脸的话,上镜绝对好看不了。

而且,演员平时的生活习惯,与几百年前大清后宫的那些妃子们的生活习惯大相径庭。

演员呈现的端庄秀丽的形态和真实的清宫妃子根本不是同一时代的,都是骗你的。

有人会问,除开演员不谈,《甄嬛传》里面演的那些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当然不是。

那是小说家和编剧编的,绝大多数剧情都不是真的。

以后宫选妃为例,在《甄嬛传》里边,选妃的程序是骡马车先把选秀的秀女带到宫里来,皇上相中了,就给个香囊,意思是留下来进入下一轮,其实就相当于从海选晋级下一轮。

要没看中的呢,给你花你走人吧。

然而,清朝后宫真实的选秀是不是这样呢?不是。

真实的选秀女范围比电视剧里写的广泛得多,程序也复杂得多。

它为什么这么重视选秀女呢? 首先,秀女也有严格的区分。

根据出身的不同,秀女分为“八旗秀女”和“包衣三旗秀女”。

八旗秀女,顾名思义,是出身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秀女。

这是由户部主持选拔的,每三年挑选一次。

八旗秀女,除了作为皇上的后妃充实到后宫以外,还有的要赐婚给皇帝的直系亲属,比方说亲王、贝勒,等等。

所以八旗秀女十分受重视。

不过,八旗秀女在选择过程中受重视程度也不同,一般得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个顺序来选。

还有一部分秀女呢,叫“包衣三旗秀女”,是包衣三旗的后代。

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选的是正黄、镶黄、正白这上三旗包衣人家13-17 岁的女子。

选他们家的女子进宫干吗呢?主要是当宫女,承担后宫杂役的。

当然这里头也有个别幸运的也能逐渐升为嫔妃,但数量极少。

所以,这个选秀女的过程,是决定着清室这个系统婚姻的大事,丝毫马虎不得。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选秀女关卡重重,规模很大。

凡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13 岁到17 岁的女孩必须进宫参加秀女的选择。

这24 旗里面所有的姑娘在13 岁到17 岁都不能结婚。

有人说为什么要到17 岁呢?假如这次海选正好赶上身体不舒服,或者有病住院没工夫来了,那你就轮候着吧,所以轮到3 年以后你就可能就17 岁了。

如果你没进过宫,那对不起,你就等到二十、三十都不准嫁人。

要让皇上知道了还得罚你,就连一些大臣的孩子也不例外。

年间,闽浙总督德沛上疏给,说请皇帝下旨允许我儿子娶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

但马尔泰的女儿还没参加选秀女呢!乾隆皇帝为此大怒,说这还了得,这个选秀女的规矩你不守,大清根基都要动摇了!为啥?这是整个种族延续的大事。

所以说它的选择方式是非常严谨的。

在选秀过程中,皇上是看不过来的,主要是皇后带着手下的、宫女来进行挑选。

这样一来误差就会很大。

另外一个你记住,选秀女可不是选美,为什么呢?它规定了必须穿旗装,不能穿世俗的装束,这样就会使很多长得好看的人出不来。

那个时候选秀女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呢?给皇上或者王公贵胄选老婆看重两样,一个是门第,一个是品行。

皇后的标准是母仪天下,妃子则要端庄贤淑,这是第一位的,不是长得漂亮就可以。

当然你也不能太丑,母仪天下嘛,模样也得说得过去。

而且对于美色是很忌讳的,因为“ 红颜祸水”这个观念深入人心,怕天下这些读书人说闲话。

所以这是大清时候选秀的一个传统。

品行这一条咱们说过了,再说一下门第。

这门第特别关键。

再以《甄嬛传》为例,之所以飞扬跋扈的,是因为她哥哥是大将军。

有了这样的门第,一般来说都能选进宫,相貌只是所有因素中的最后一个。

所以说,那时所谓的选秀女不是选美,不是光看你的模样,品行、门第等这些都非常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顺便讲一下,清朝后妃总共有八个等级,最尊贵的是皇后,其次皇贵妃和贵妃,然后是妃,再之后是嫔,贵人,往下常在、答应。

剩下的就是宫女了。

那么,《甄嬛传》中阴险毒辣的皇后乌拉那拉氏,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呢?当然没有。

为什么呢? 首先,皇后的选择特别重要。

整体来说皇后必须性格温柔和顺,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心肠歹毒的。

母仪天下嘛,是天下女人的榜样。

而且皇后乃后宫之长,说白了领一大家子人过日子呢,你没个样子也根本不行,所以皇后很少有心肠那么歹毒的。

你就说,当年咱们一提慈禧就说她卖国,其实如果你从大臣眼里看慈禧,那几乎就没什么缺点,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事那绝对一碗水端平。

你得让人说得出来,不能让人讲究你。

再者,皇后完全没有必要嫉妒哪个妃子生下了皇子。

因为真正培养养这个孩子的任务,都是皇后来承担的,她没必要嫉妒下边一个妃子。

历史上类似于“狸猫换太子”的事情少之又少。

在《甄嬛传》中,最常见的“宫斗秘诀”就是下毒。

各种“毒计” 的运用成为了后宫争宠的重要武器。

剧中的代表药物就是麝香,这是导致甄嬛流产的首要原因。

此外,剧中皇帝为华妃配置的“欢宜香”内含有大量麝香,长期闻香的华妃终身不孕。

还有的说我嫉妒你,往你的汤里下药,让你痴呆,有没有这事?绝不可能出现。

且不说麝香的药用效果如何,首先,在皇宫里要想下毒,除非买通这个对手身边的宫女、太监。

可是这谈何容易?每个妃子的宫女太监都是一跟跟了自己的主子许多年,想买通有一定的难度。

并且,自己的主子死了,太监、宫女就得另外去适应其他主子,基本上升迁无望,还有可能遭到虐待。

更严重的是,主子要死了的话有可能让宫女太监殉葬,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谁能为那点儿钱豁出命去?不太可能。

更主要的是,宫里警备森严,哪能说下毒就下毒?毒药怎么带进去?所以历史上很少有下毒的事情发生。

再看看皇帝,在电视剧里整天忙着和后妃谈恋爱,历史上有没有这事呢?雍正在位13 年期间勤勉朝政,“谈恋爱”的时间非常有限。

并且,皇帝和妃子在一起有很多规矩。

皇上翻牌子翻到谁谁来侍寝,来的时候都是脱光了,卷到被子里让太监抬进来,走的时候再抬走,避免嫔妃携带对皇上不利的东西。

侍寝过后很快要回到自己的寝宫,这是因为怕皇上睡着了,妃子在旁边谋害皇上。

并且,也是为了不影响皇上休息,耽误第二天上朝。

总结下来就是,基本上妃子侍寝没有陪一宿的,所以妃子也没有那么多机会真正在皇上身边吹枕边风,什么这个妃子不行,那个不行,张家长李家短什么的,也没这么多事儿。

这样一分析就可以看出,《甄嬛传》里大多数反映后宫尔虞我诈的事儿都是骗人的。

所以各位读者看这一类清宫剧,仅当消遣。

如果把它当真正的历史,就有些可笑了。

要想了解真实的历史,还是多读正史为好,千万别拿电视剧里的事儿当做真实的历史来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真实关羽:因被一代奸雄曹操抢走小老婆而动杀机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当朝帝王汉武帝刘彻刘彻的

出生在时期的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司马迁就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之下学习读书写字,十岁的司马迁就能够阅读《尚书》、《左传》等。年长一些,司马迁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父亲为官的京城,之后父亲就吩咐司马迁去游历天下,搜罗遗闻古事。司马迁游历了之后回到京城,因为父亲的关系,在京中做了郎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重病,弥留之际要求司马迁能够秉承家族的传统,发扬祖先的事业,要接着把编撰历史的计划完成。在长安任职的司马迁,在这里结识了天下的杰士,其中包括对司马迁影响颇深的董仲舒和孔安国。董仲舒对司马迁的影响,在《》中也都有体现。董仲舒的公羊学主张的有道伐无道的思想,是《史记》中反暴的基础,而公羊家崇尚的让、尚耻之义也成为了《史记》中衡量褒贬历史人物的主要道德标准。 公元前99年的时候,自请五千步兵,涉单于庭以寡击众。但是李陵行军至浚稽山时,遭遇单于突袭,援兵久久未到,匈奴越聚越多,李陵最后弹尽粮绝投降匈奴。群臣皆声讨李陵,但是司马迁却与众人不同,说李陵是个爱国的人,他以五千之数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投降,也有可能是想找机会回报的。但是后来李陵没有归汉,于是司马迁也被定了诬罔罪,按律当斩。但是司马迁以腐刑赎身死,在此之后,司马迁背负屈辱,完成了著作《史记》。 司马迁评价 在中国古代,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着两种不同的观念,推崇他的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带着大汉朝打了出去,使得大汉真正的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巅,使得真正的站了起来。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汉武帝为人穷兵黩武,使得西汉在他的后期呈现了一种颓势,而且为人残暴凶戾,后期更是求仙问道,对于帝国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其中司马迁就是第二种观点的一个支持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古以来很多史书的优秀的史学家考量一个帝王的好坏大多都是站在当时百姓的立场上来看的,所以纵观司马迁在史书上对于汉武帝的记载大多都是记载一些他穷奢极欲,刑法严苛,而且又常年征讨四方,给大汉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无数的农民因此破产,也导致了一些地方发生了农民起义。可以看出虽然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汉武帝的功业,但是还是正直的批评了很多汉武帝做的不好的地方。这样正直的态度也是司马迁一直以来受到了无数人推崇的原因。 虽然一直都说汉武帝穷兵黩武,但是其实这也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在汉武帝之前匈奴势力何其强盛,自战国时期就一直侵略华夏,就连也只能修筑长城防守,即使如此每年都会有匈奴掠夺边境,但是汉武帝很明智的将战场放到了匈奴的地盘里面,虽然因此给国内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因此几次大败匈奴,在西域诸国树立起了大汉的威名,然后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将匈奴彻底打废了,到了甚至有几千汉军将几万匈奴击溃的事情发生,不得不说在这其中汉武帝功不可没。 司马迁与史记 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