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汉朝上官皇后一生有多悲催?15岁当上太皇太后时已是孤身一人!

时间:2025-02-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上官皇后一生有多悲催?15岁当上太皇时已是孤身一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前91年,发生著名的后,皇后、太子自杀身死。

之后数年,一直没有再立太子。

但岁月不饶人,随着,汉武帝已经临近,这时给帝国赶快选个接班人,已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重病中的汉武帝在无奈之中,于公元前87年3月27日,将最小的儿子,年仅八岁的立为皇太子。

虽然确定继承人是汉武帝的一种无奈,但这个决策并不是临时决定的,他早已经过缜密的思考,并且在的实施中。

钩弋夫人 汉武帝首先想到的,就是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之事重演,先是找借口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赐死,这样就提前排除了今后干政的可能性。

清除完太子的生母,但由于他目前岁数太小,将来一旦接任帝国的权柄,难免“主少国疑”,对刘家江山的持续统治也是不利的。

于是,汉武帝诏近臣托孤,任命奉车都尉为大司马、大将军,接受遗诏辅政。

加封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为左将军,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少主。

由以上四个人,组成了一个联合的辅政班子。

他们之间互相牵制,互相掣肘,又互相监督,这样就能一心辅佐小了。

对首辅霍光,汉武帝特意叫画工画了一张“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他,寓意就非常明显了,那就是让他像周公一样的殚精竭力,死而后已。

等这些后事都安排妥当以后,汉武帝觉得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一松气,终于结束了一代雄主长达54年的统治,太子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

霍光辅政 汉昭帝执政的第二年,金日磾去世,这样,辅政大臣变成了三位,而这三位后来还分成了两派,霍光自成一派,、桑弘羊为另一派。

公元前83年,12岁的汉昭帝,迎娶了5岁的,一个月后立她为皇后。

这是否有些太早?那是因为有特殊情况。

这上官氏是上官安与之女,祖父为上官桀,外祖父是霍光。

显然,这是两派互相争锋以后,最后妥协的结果。

上官氏由此成为汉朝年龄最小的一位皇后。

从此以后,两派进行了生死角逐。

先是上官桀、桑弘羊诬陷霍光谋反,但没有成功。

随后他们和燕王刘旦密谋,要杀掉霍光,废掉汉昭帝,拥立刘旦为帝。

上官桀 但上官桀等人的密谋还没有实施,很快就被霍光所掌握。

霍光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诛灭了他们的家族。

就这样,上官皇后祖父、父亲这一家族,一夜之间就被铲平了。

而参与政变的长公主、汉昭帝亲姐鄠邑,燕王刘旦,他们自知罪不可赦,都先后自杀身亡。

内乱平定后,霍光得到汉昭帝的全面信任。

此时霍光权倾朝野,家族包揽了朝廷里的主要职务。

他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是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宫和西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遍布西汉朝廷的庞大势力网。

至此,霍光已经成为当时汉朝廷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前后共秉政十三年。

小皇后 大权在握的霍光,开始管理起皇帝的一切来。

为了让上官家仅剩的骨血、自己的这个外孙女能够长期坐稳后位,他下令汉昭帝后宫的所有女性,除了皇后之外,平日里穿的裤必须缝起来,并不许她们侍候皇帝。

也就是说,汉昭帝虽然后宫佳丽无数,但只能单独宠幸这位九岁的小皇后了。

这真有些,要让没发育成熟的小女孩生孩子,只能是痴心妄想而已。

等到上官皇后稍长大些,从女童变成少女,发育成熟时,汉昭帝却又病入膏肓了。

挺了没有几年,便早早的一命呜呼了。

汉昭帝于是就断了后,只好在宗亲中找继承人。

霍光 霍光和诸位大臣商议,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尊上官氏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

谁知大家千挑万选找的这个刘贺也太不靠谱,的他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废去,另立刘据的孙子为。

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上官氏论辈分是汉宣帝的祖母,这样一来,他要尊年仅十五岁的上官氏为太皇太后,由此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

有个“如芒在背”的,是说汉宣帝和霍光的关系。

汉宣帝一即位,就明显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的政治压力,在他登基之日谒见高庙时,见身材高大的霍光在旁陪伴,非常惶恐不安,就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

由此可见,刘询作为皇帝,对霍光这位辅政大臣,要忌惮到什么程度。

汉宣帝 就这还不算完,为了牢牢控制住皇帝,霍光的夫人派女医淳于衍将皇后毒死,随后又把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

这么一来,可就有热闹看了。

汉宣帝要叫上官皇后皇祖母,按规制霍成君也要这么称呼。

但论实际辈分,霍成君皇后,却是上官太皇太后的姨妈! 公元前68年4月21日,霍光病逝,宣帝与上官太后亲自临丧,并按皇帝的规格,无限风光的厚葬了霍光,随后汉宣帝开始亲政。

霍光死后,汉宣帝终于可以大喘气了,霍家人自然遭到冷落,于是他们开始产生异心。

公元前66年七月,霍家谋反事情败露,霍禹被腰斩,霍云、霍山自杀,霍家一族遭到满门抄斩。

至此,霍光妻子显及儿子,侄子,女婿等家人除女婿金赏因告发谋反一事被赦免外,其余全部被杀或者自杀。

皇后霍成君也被废处昭台宫,十二年后自杀,长安城中有数千家人家被牵连族灭。

深宫 上官皇后9岁时父亲这一族被外公霍光诛灭,22岁的时候,她的母系全族再度被汉宣帝所诛灭,现在世界上她已经没有一个亲人了。

虽然上官皇后的命这么不济,但她还真能活。

她一直活到汉宣帝死后2年,于53岁时才于中病逝。

从15岁以后的近40年里,她居在未央宫中,虽然仍然是名义上全天下最尊贵的太皇太后,但实际上那只不过是一尊活着的塑像,和埋进了坟墓也没什么区别了。

其实说起来,上官皇后的人生的确够悲催的。

她的人生应该是结束于她5岁当皇后的时候。

也就是说,她的真正人生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上官氏:六岁做皇后守寡四十年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公孙弘:汉朝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智足饰奸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一朝的丞相几乎都不得好死。 三个被杀,两个自杀,其中被免职惊吓的精神分裂而死。 听说武帝要他做丞相时,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相比之下,始终被汉武帝青睐的公孙弘不仅得了善终,而且无军功仍封侯,算得上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一丞相。 公孙弘的一生,三起三落,养过猪,做过牢头,六十岁参加高考,最后官至丞相,堪称传奇。 但同时期被汉武帝评价为社稷之臣的,却痛骂其是老戏精,其中是非曲直,恐怕难以一文详述。 所以,今天我们只讲关于他的五个小故事。 公孙弘 01 第一个故事,记录在《西京杂记》。 发生在公元前124年,公孙宏76岁的时候。 公孙弘年轻时一直过穷日子,起初当过狱卒--薛县监狱民警,还算是公职人员。 后来不知为何被炒了鱿鱼,只好到海滨给人家放猪。 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实在太穷了,一直熬到四十岁才开始读书。 后来历经两次高考,被汉武帝赏识,从此青云直上,终于在70多岁时当上了丞相。 当时薛县有一小吏名叫高贺,和公孙弘曾是好哥们。 此时看到公孙弘飞黄腾达,便从家乡薛县赶去投靠。 公孙弘当丞相后,广招天下门客,对待自己这位老乡自然也是热情接待,吃住都安排好了。 但是没几天,这位老乡就愤怒告辞,出了大门也不急着走,而是在大街上四处败坏公孙弘。 高贺说:“我这位丞相老乡,太会装了。里面穿着绫罗绸缎奢侈名牌,外面却故意披着粗布麻衣。自己偷偷吃蒸鱼煎熊掌,对外却只做个辣椒炒肉接待客人。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有多勤俭呢!” “内服,外衣麻枲,内厨五鼎,外膳一肴,云何示天下!” 高贺由于太气愤,一直败坏到天黑才起身返程,一时间,京城无人不知公孙弘人品有问题,是个沽名钓誉的老戏精。 公孙弘下班回家,听说了此事。 贵为丞相的公孙弘并没有去追究老乡高贺的责任,他一声叹息,留下千古名句:宁逢恶宾,不逢故人! 不怕操蛋的客人,就怕老家的熟人啊。 那么公孙弘真的如老乡所说,是个人品低下,好东西藏着的隐形富豪吗? 还真不是,公孙弘虽然位极人臣,但日常生活居然很俭朴,公孙弘睡觉盖粗布被子,每顿饭只有一个荤菜,主食都是粗粮,薪水奉献给亲人门客,从来没有私人存款。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俸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这样的穷日子,连乡下人高贺都过不下去,以为丞相公孙弘藏着一手,但却是丞相公孙弘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公孙弘的“俭”。 虽然这种生活水平连老乡都看不起。 02 第二个故事,记录在《史记》里。 发生在公元前126年,公孙弘74岁的时候。 那时候,公孙弘还不是丞相,刚刚被汉武帝任命为御史大夫。 还是因为公孙弘节俭的名声太大,同朝为官的汲黯忍不住吐槽公孙弘,他对说: “公孙大人太能作秀了,身居高位,年薪丰厚,手握实权,却故意过的如贫民,还广为传播,弄的天下人人皆知,太奸诈了。” 汉武帝一想,平时上朝,大家都西装革履,唯独公孙弘粗衣粗布,一身擦玻璃工人打扮,确实有些奇怪。 汉武帝便主动叫来公孙弘问话:汲黯说你平时节俭,是故意耍诈,对不对? 这是一句十分严厉的问话,说明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可公孙弘却出乎意料,他不但没有丝毫惶恐,反而欣然承认。 公孙弘答道:汲黯说的没错,朝廷之中,他是我最好的朋友,还是他了解我,我之所以节俭,确实是在作秀。 这一下子把汉武帝弄糊涂了,作秀还敢这么嚣张? 公孙弘接着解释道: “臣听说历史上,作丞相,极其奢靡,但仍使国家称霸诸侯; 后来作丞相,极其俭朴,国家治理的照样很好。 既然作丞相的不管奢华与朴素,都能治理好国家,我为什么不能效仿呢? 我俭朴,并努力宣传,正好引领下级官员效仿,一起省钱,这对于国家绝对是好事情啊。” 汉武帝一听,频频点头,觉得这种作秀确实是一件好事。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那也只能说明公孙大人、应变一流。 但公孙大人的政治水平绝对不限于此,他接下来的一番话,直接镇住了汉武帝,让皇帝认识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丞相的最佳人选。 公孙弘说道:“而且,我为陛下感到高兴,陛下有忠诚正直的臣子,我才有机会和陛下有此番交流,汲黯,是个大忠臣啊。” 高,实在是高! 公孙弘这是告诉汉武帝,我不仅艰苦朴素,而且,更会团结同事,从不记仇。 从此,汉武帝便知道公孙弘谦让,不久,破例提升其任汉丞相。 “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第二个故事,与其说展现了公孙弘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容,倒不如说,暴露出公孙弘的一个“深”字。 具体原因,要从第三个故事说起。 03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24年,公孙弘76岁的时候。 这一年,右内史(首都市长)的位置空缺,公孙弘奏请皇帝,隆重的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上面他所说的老铁——汲黯。 他对汉武帝说:“首都皇亲国戚多,一般人惹不起,非者不能胜任,所以,我推荐汲黯。” 汲黯多次当众羞辱、背后告发自己,公孙弘还能不计前嫌的推荐老铁升官,似乎是以德报怨的榜样。 但,汲黯却不这么想,就连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听到这个推荐时,也要惊呼一声:这是把汲黯往火坑里推啊。 要知道,右内史这个职位虽然风光,皇亲国戚、达官贵胄都在管理之下,但是放到汲黯身上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汲黯的性格太倨傲,连汉武帝都受不了,更别说这些皇亲国戚了,,得罪人一多,随时有被黑掉的危险。 《史记》记载: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其实在得知汲黯诋毁自己的时候,公孙弘就已经将其恨之入骨。 不久,公孙弘又向汉武帝隆重推荐董仲舒任胶西国国相。 他说出了理由:满朝之中,唯有董仲舒学高品优,德高望重,只有他才能担此大任。 汉武帝欣然同意。 满朝文武获知此事之后,都惊讶不已:董博士命不久矣。 董仲舒将要去服务的领导,是汉武帝的哥哥胶西王刘瑞,董仲舒的几位前辈国相,都被此人无端杀害。 董仲舒是首屈一指的儒学大师,早在景帝朝就被拜为博士,名满天下。但这似乎并不是公孙弘推荐他的全部理由。 据《史记·儒者列传》记载,董仲舒对公孙弘善于拍皇帝马屁非常不屑,遭到了公孙弘的记恨。 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公孙弘对得罪过自己的人,从来都是笑脸相迎,隐而不发,其实他一直在等,等时机来了就突然出手。 所以,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公孙弘的“阴”。 04 第四个故事,记录在《汉书》里,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公孙弘73岁。 主父偃与公孙弘同朝为官,是内朝的首席智囊。 这位主父偃曾和公孙弘在是否设立朔方郡问题上发生矛盾,曾将公孙弘怼的体无完肤。 公孙弘不得已低头认错:我是山东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这些好处,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沧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城。 汉武帝接受了丞相公孙弘的认怂,开始按照主父偃的提议办事。 后来主父偃上疏武帝实行,深得武帝欢心,一年四迁,一时风头无两。 不久,主父偃奉旨查办齐王,犯下大错,导致齐王自杀,激起了诸侯贵戚们的强烈不满,武帝也非常生气,下令将主父偃抓进监狱。 不过,汉武帝舍不得杀自己这位心腹干将,毕竟主父偃都是为了自己集权而卖力。 而此时,一个落井下石的声音出现了:“主父偃不死,天下不安!” 说这句话的,正是平时从不忤逆上意的丞相公孙弘。 这次,他一反常态,无比坚决的要求对主父偃处以极刑,并说出了杀人的理由: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汉书·主父偃传》 汉武帝被惊醒了,前朝的诸侯叛乱还历历在目,他突然意识到,公孙弘是对的。 结果,主父偃被处死灭族。 汉武帝本来不想杀的人,不仅死了,而且还被灭族。 所以第四个故事,是关于公孙弘的“狠”。 但凡被公孙弘惦记上的,关键时刻,一定要你命。 05 到了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记录在《》里,发生在公元前123年,公孙弘已经77岁了。 这位丞相,已经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淮南王刘安意欲谋反,暗中联系军队,并悄悄布局刺杀。 不仅如此,这位仁兄就连日后当皇帝的玉玺、手下大臣的印章、汉使的信节都准备好了,看来皇帝梦做了不是一天两天了。 当然,自信满满的刘安,也经常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对造反成功后的场景展开畅想。 他对自己手下说,我要造反成功了,汲黯肯定是硬骨头,公孙弘肯定做汉奸。 “汉廷大臣,独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至如说丞相公孙弘等,如发蒙振落耳!” 虽然刘安还没有来的及造反就畏罪自杀了,可是他留下的这句评价,可害苦了公孙弘。 这种看法,后来,逐渐成了当朝同事们的共同评价。 而且,“发蒙振落”四个字,戴在公孙弘的头上,一千年一千年的流传了下去,印在词典里深入人心。 似乎这个故事,要体现公孙弘的一个“奸”字。 实际上,故事并没有完。 即使朝中大臣都因此取笑公孙弘,但有一个人完全不在乎这件事,他就是汉武帝,他将淮南王的案子交到了公孙弘的手里。 哪怕,当时公孙弘病重无法处理政事,害怕耽误国家大事,主动上书请辞丞相之职。 但汉武帝也坚决不同意,并表示,这件事只有你能办,他大手一挥,准假养病。 过了几个月,公孙弘身体康复,汉武帝才开始举行会议,公孙弘与廷尉等把众人的议论上奏武帝,淮南王的末日才正式来临。 讽刺的是,看不起公孙弘的淮南王,正好就死在公孙弘这里。 尽管公孙弘的评价一天不如一天,但是汉武帝对这位丞相绝对信任。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做了6年丞相的公孙弘薨于任上,到死也没能退休。 史书里,公孙弘勤俭节约、有大局观,但也爱记仇、爱挖坑。 他似乎算不上是一个好人,但也不能说是一个坏人。 他确实很难定义,但毫无疑问,在汉武帝眼里,公孙弘是一个有用的人。 他节衣缩食,不管动机如何,他坚持清贫了一辈子。 他推荐汲黯任右内史,不管初心如何,汲黯后来果然将首都管理的很好。 他建议杀主父偃,不管目的如何,的主父偃死后诸侯王果然没反。 他推荐董仲舒,不管用心好坏,胶西王刘瑞果然被董仲舒镇住。 对人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特别是在职场之上,人臣的好坏,多看点工作成效,少说点诛心之论,挺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