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风流皇帝乾隆时期中国人口激增真相是怎么回事?雍正取消了人头税

时间:2025-02-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导读:于1791年宣布“固定丁口,永不加税”的养民政策,加上推行“摊丁入亩”,二者等于逐步取消人头税,并将其并入土地税。

始料未及,人头税一减,百年间全国人口数量激增二倍以上,由一亿增至三亿,这也从反面说明人头税的效用。

局部人满为患肇始于中叶约1500年前后。

当时福建、安徽南部等地人均耕地跌至四亩以下,剩余人口开始外流,离开家族及宗法制度控制。

这一趋势,对于古典政治制度的破坏是致命的,它宣告:一部分人已进入制度真空,蒸发了。

网络配图 随着人口继续增多,过剩人口和游民也越来越多,形势愈益紧迫。

儒教政治又苟延残喘约三百年,至1800年清、交际,清算终于来临。

此时,全国合计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已不足四亩底线。

人均四亩的底线属于古代农业生产承载力天限,是古代农业无法逾越的技术极限。

低于底线,人民就会大量饿死,政治制度随之失去合法性。

至此,从理论上说,传统社会的经济体系已不能自给自足,建立在农耕经济之上的古典文明秩序已无法维持,结局唯有崩溃。

崩溃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国共内战结束。

中国人习惯说帝国主义靠“坚船利炮”的强势使西风东渐,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西方列强的侵入加重了中国的苦难,那只是外因。

假如没有西方文明到来,儒教政治也会自行坍塌,因为人地危机始终摆在那里,且愈演愈烈。

体制外的“”和泛滥的帮会、教门都是缝隙,西方人的到来不过,火上加油。

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一个是缝,一个是苍蝇;中国社会内部不出现人地危机和制度缝隙,西方苍蝇便无机可乘。

其实,西方列强早就对中国垂涎欲滴,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至大不列颠英帝国,早已环伺几个世纪,就等鸡蛋出现裂缝。

这裂缝,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国人也不知道是什么。

今天我们才知道,是儒教文明特有的人地危机。

按照人口增长趋势,19世纪后中国大地业已人满为患,儒教制度根本无法管理,天限已经来临。

学者汪士铎于1855年在《乙丙日记》中痛苦地记载: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汪士铎道出了“裂缝”:到处都是庄稼,还不足以人民果腹,饿殍遍野。

正此时,觊觎已久的西方豪强破门闯入,疯狂掠夺,加重了古典儒教制度垮塌过程的惨烈性,就像一群饿狮子扑向一头老羚羊,加重了中国人的死亡和苦难。

网络配图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数十亿两黄金白银的赔款掏空了中国社会的财富,极大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人口过剩的历史细节,在清代洪亮吉《洪亮吉集》中也有记载。

人满为患态势逼近,耕地紧缺,下层民众无法守着宗族村落安居,无奈之下只有远走他乡,寻求生机。

结果,定居生活支撑的社会模式宗族、宗法、纲常、礼俗开始瓦解,儒教制度逐渐被抛弃。

其实,并非到1800年,中国人才开始游离定居生活。

早在1500年,福建、安徽等省人口就开始闯荡天下,经商、劳务、做海盗、下南洋……往前说,并非1500年后中国人才懂得做移民。

自商周以来,中国就有一些商人,往返长途贩运,他们是中国移民的先驱。

商人之外,更多游侠、旅行家、方士、郎中、戏班……往来迁徙,历朝络绎不绝。

时,还有绿林、响马、胡子、匪盗、秘密结社……所有这些人群,都为后来的中国的移民社会模式也就是“江湖”,做过“贡献”。

这个自发的移民模式,逐渐演变为中国的江湖社会。

但是,在1500年前,流动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极低,如果不计战乱时期流散人口,正常年份不足一成。

这些人在人口规模里比重极小,还不能动摇儒教文化制度,且不时被统治者打压。

网络配图 1500年后,耕地接近饱和,局部人口过剩导致游民比例开始攀升,至1800年全国人口接近饱和,游民如洪水般散开,逃荒求生,全国蔓延,数量经常占总人口半数以上,严重动摇了儒教政治秩序和意识形态。

1800年以后的整个19世纪,儒教制度逐步地走向破产。

从此,中国就不可能走回定耕文明的老路,必须考虑用新模式解决迫切的人口增长问题,重组社会组织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

至此时,中国古典性已经终结。

然而,现代性尚未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司马伦:宣皇帝司马懿的儿子,直接了引发八王之乱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被囚禁后,宫中怨声载道,东宫侍卫首领本想联合大臣和一起诛杀妖后,还政太子,但是张裴两个读书人怕兵变影响稳定。于是两人想起了握有部分军权的的小儿子司马伦。 司马伦,司马懿与的独子,也是最小的儿子。长大之后一事无成,全凭血缘关系享荣华富贵。称帝后,这哥们就因为偷穿侄子的御裘穿被卫兵发现,判了死刑,结果司马炎念在血亲的份上于是饶了他。后来他又被封到关中,结果搞得一塌糊涂,,惹得关中氏族和少数民族纷纷起义。最后,朝廷只得把他召回洛阳养着,此时恰逢主政,司马伦靠着阿谀奉承得到贾后信任,直至封王。 朝中大臣先找到的是司马伦的亲信谋士孙秀,在得知来意后,孙秀突然灵机一动觉得国无储君,大有作为,但时机未到,于是决定也使一出借刀杀人,他对司马伦说:我们是贾后的人,现在朝里的重臣准备诛杀贾后,请我们帮忙。但我们之前名声不好,恐怕太子回来了,我们也是功过相抵。何不如先让贾后灭了太子,我们再灭了贾后呢,,功劳全是我们的。 司马伦听后暗暗叫好,于是命孙秀操办此事。孙秀先是放出消息,说宫中大臣要废掉贾后,迎立太子回宫继位,贾南风知道后方才觉得自己这一把废太子确实玩大了,于是忧惧不已。随后司马伦又联合贾谧等人窜段贾南风尽早除掉太子,以绝众人期望,乱了方寸的贾南风遂决定杀掉司马遹,一了百了。她命太医制毒,然后命黄门孙虑带药前去谋害太子,司马遹虽然长大了不学无术,但还是天性聪慧,知道贾南风会迟早杀他,常常自己做饭吃。孙虑便撤掉他的灶台,逼其就范,结果司马遹还挺抗饿,誓死不吃孙虑送来的饭菜,结果孙虑便直接逼司马遹服毒,司马遹不从,孙虑情急之下便用药杵将当朝太子活活打死。 司马遹一死,司马伦便立即以为太子报仇、诛灭贾后的名义兴兵讨伐,此举得到很多司马宗室及大臣的响应,也就是司马懿的八子司马肜(rong)也率兵前来,两王入宫后立即杀掉的贾谧,随即又派齐王在宫中搜捕贾后。贾南风见司马冏全身披甲深夜闯宫,自知大事不妙,惊问:你来干什么!司马冏正色厉声道:奉旨搜捕皇后。贾南风接着说:圣旨都是从我手里发出去的,你奉的谁的旨?司马冏不再理睬,立即逮捕,随后押上大殿,及至大殿,贾南风隐约看到的身影,于是开始撒泼喊道:陛下,你难道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老婆被人家废了吗,到头来还不是废了陛下你自己吗?司马衷默默听完,打了个哈欠,不予理睬。贾南风见无人应答,又问司马冏起事者何人,司马冏回答道: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贾南风听后悔恨不已,恶狠狠的说: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 贾南风被囚禁于金墉城后,她的同党也被一网打尽,而在搜捕过程中,司马伦为方便后期专权,将为数不多的两位正直大臣司空张华与尚书仆射裴頠一同处死,张华的十四世孙很有名,既是大诗人又是当代,他就是写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开元名相。 不久后,悍后贾南风被灌金屑酒,体内重金属超标毒发身亡,结束了45岁的罪恶生命。 贾南风死了,但她一手把晋王朝搞得乌烟瘴气,纲纪大乱,这一波操作下来,让司马诸王都看到了司马衷懦弱白痴,谁都有可能称霸天下。就这样,大家都蠢蠢欲动,准备相机而动。 贾南风死后,司马伦独掌大权,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01年,司马伦废司马衷自立为帝,随后囚司马衷于金墉城。 司马伦称帝后,大封臣属,甚至连自己府中的奴役都受了爵位,一时间乌烟瘴气的程度不亚于贾后时期,每次临朝,殿中冠饰者满座,简直一群魑魅魍魉,当时有谚语道:。西晋官员的帽子上都要用貂尾装饰,结果司马伦手一滑,封的人太多,致使貂尾不够用,只能用狗尾代替,这就是的典故了。 眼见坐朝的妖孽司马伦倒行逆施,在地方上手握重兵的司马诸王开始蠢蠢欲动,准备掀起一场更大的腥风血雨。而当世的文人学子则不耻与司马伦为伍,不再谋取官职,纷纷转投山林,。 于是,一场统治阶层司的大乱与一段文人士族内部的大趴即将同时上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风流皇帝乾隆第一次南巡到底花了多少银子?

“下江南”曾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众多的历史悬疑让人猜测遐想。市档案馆的贾丽琴研究《清宫扬州御档》发现,为迎接乾隆首次南巡,扬州在沿途道路、名胜古迹修建行宫、修桥铺路,可谓。 据两淮盐政吉庆在《奏为圣驾南巡两淮商人程可正等公捐百万银两事》奏折中称“江省幸蒙恩允南巡,欢腾,淮商倍切所需费用久愿公捐,其踊跃难形情状”。虽然乾隆首次南巡到底花了多少银子并没有明确数字,但是光扬州盐商助其南巡就捐了100万两银子。 1官员上奏恳请巡幸江南 乾隆十四年九月,两江总督黄廷桂、河道总督高斌、漕运总督瑚宝、副总河张师载、安徽巡抚卫哲治、江苏巡抚雅尔哈善、两淮盐政吉庆联名上奏,恳请乾隆巡幸江南。此折上奏后,乾隆朱批:“大学士九卿议奏”。这表明,他已同意南巡,只是走个十月,南巡之事最终确定。网络配图 【御档记载】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奉皇离京,开始第一次南巡江浙。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驻跸徐州府宿迁县叶家庄。二月初八日,渡黄河阅视天妃闸、高家堰,经过淮安、高邮到江都县香阜寺;然后自瓜洲渡长江,巡幸镇江、无锡、苏州。三月初一日,到达杭州,遍游西湖名胜,同时至绍兴祭大禹庙。回京时,从南京绕道祭陵,之后又在扬州游玩,驻跸高旻寺。随即沿运河北上,从陆路到泰安。五月初四日,历经四个多月,回到京城。 2声势浩大首次南巡用马6690余匹 【御档记载】乾隆南巡江浙主要以水路为主,因此所乘御舟必须早做准备。乾隆十五年八月,吉庆奏报,南巡所有供奉皇太后的御舟和皇上所乘御舟均已造好完工。同时他另外造了3只如意小舟以做备用。九月,吉庆奉御舟赴浙江试航,查看从扬州至杭州一路河道桥梁有无阻碍情况,顺便勘察行宫名胜工程竣工情况。由于正值江南水稻收割之季,考虑到民众生计,南巡行进路线中的营盘道路又比较容易办,所以暂时并未修建。十二月,吉庆上奏《奏为办竣恭备圣驾南巡等项差务事》,两只御舟和3只备用如意船的铺设已完成,府州县城内街道与上岸登船小码头也基本完成,商捐钱两尚余40多万两,以作圣驾临幸之用。网络配图 贾丽琴告诉笔者,乾隆首次南巡,皇后嫔妃、王公大臣、章京侍卫、扈从兵丁,一行多达2500余人,前呼后拥,声势浩大,这也可以从随从官员及所需用到的马匹情况得到印证。圣驾南巡,考虑到过多的卫队会造成船只行走不畅,作了酌情减少。自京城程之时,侍卫仍派3班,兵丁派600名,健锐营400名,在中途逐渐减派,到江浙一带因为都是坐船,就将健锐营停派。至江南登舟时,各处随行官员酌情减少。前锋护军等兵减派500名,加上江宁迎驾兵200名,共700名供水营差使。而南巡所需马匹,除御马用船载往,随从人等官马参照年间,皆由地方提供。每一位大臣需5匹马,章京侍卫一人3匹,护军主要人员一人2匹,其余两人合3匹。此次随往江浙大臣33名,章京、侍卫、官员等611员,兵丁2559名,合计需要马匹6690余匹。由此可见南巡排场之大。 3盐引加耗扬州接驾官员都“加顶戴一级” 【御档记载】两淮盐商为乾隆南巡提供大笔捐款,光扬州盐商助其南巡就捐了100万两银子,乾隆自然也知道该有所回报。十五年八月,内阁奉上谕:“准其每引加耗二十斤。”“加耗”是指增加每引捆盐斤数,每引的重量一般来说是344斤,加耗20斤也就是说盐商每引可以买到364斤的盐,接近6%的增幅,无疑大大增加了盐商的经济利益。两淮盐商费力讨好乾隆,也就是想得到盐业政策上的倾斜,以期谋取更多利润,而乾隆也依靠盐商的捐资顺利进行南巡,可谓。网络配图 在南巡出发前,内阁奉:“上谕两淮盐政吉庆,数年以来办理事务,颇知黾勉,著赏给奉宸院卿衔以示奖励。”乾隆十六年三月又谕曰:“王儒正不胜副都统之任,著以协领补用。其京口副都统员缺。著吉庆补授。镇江距扬州甚近,可以不时往来,所有两淮盐政事务仍著吉庆管理。”而在南巡的中途,乾隆又对吉庆进行了恩赏。吉庆也为此特上奏《奏为圣驾南巡恩赏物件频颁御筵谢恩事》。从吉庆的奏折中可以得知,乾隆对吉庆频繁颁旨赐予御筵,此外还赐其黄马褂、良马、貂皮、细缎、荷包等物,尤其是御赐黄马褂,这在当时当属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些说明,乾隆对扬州的各项迎驾工作是十分满意的。 而对于积极捐献巨款的两淮盐商,乾隆在南巡期间再次进行了嘉奖,不仅赏赐内府珍藏、御厨之食,茱萸湾驻跸时召宴行宫,还“各按其本身职衔加顶戴一级”,此外又将两淮食盐于定额外每引赏加十斤,不在原定成本之内,可谓赏赐甚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