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世,字器之,北宋后期名臣,,音声如钟,阔大刚正。
他是司马光的得意门生,登了进士第,却不做官,司马光问他为何不仕,他说自己修养还不到位。

他又问司马光,修身从何做起?司马光告诉他:不说假话。
刘安世一辈子就践行着这条准则,不断地修正锤炼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个“真人”。
北时,他入朝做谏官,一谏言便石破天惊:明确指出当朝裙带关系太厉害,亲戚官太多,一下子列举出十几个“官二代”,满朝皆惊。
如此得罪人的事,刘安世并不避讳,反而请皇上把这篇奏章晒出去,让朝廷所有人都知道,自此以后,也好引以为戒。
再往后,他又上书弹劾了章惇、蔡确等一批重臣,包括宰相在内有十余人被罢官。
对大臣如此,对皇上也丝毫不给面子,刘安世正色立朝,从不阿谀皇上,有错就提,不对就说,皇上暴怒,他就往后退两步,等皇上怒气稍减,接着再批再驳,如此四五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不退缩。
周边臣子、侍者都不敢靠近,大气不敢出,吓出一身身冷汗。
,刘安世便有了一个大号:殿上虎。
绍圣初年,被刘安世得罪过的章惇重升高位,恨他牙根痒痒,把刘安世贬到了边远的梅州,而后又指使一个转运判官去杀他。

梅州的长官闻讯后,赶紧叫人去通知刘安世。
他听说后神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如常,从容写了几篇文字交给仆人。
梅州长官看得清楚,刘安世在纸上写的都不是自己的事,而是托人料理被贬同事的家务事。
所幸的是,那位要杀他的人竟在离他二十里的地方突然呕血死了。
刘安世这才。
刘安世在广州荒远之地一呆就是七年,后来又接连被贬了七次,可谓历尽挫折。
直到宣和六年,早已成为苍然老翁的刘安世才再次站到了朝堂之上,依然初心不改,刚正如初。
有权贵者想拉拢他,便托刘安世的身边人劝他:你是老了,可也要为儿孙们考虑啊。
刘安世一笑:我若为儿孙辈着想,早就不会这样干了。
我想做个道德完美之人,好到地下见我的老师司马光。

终刘安世一生,从不苟且,从不随便,站如松,坐如钟,平生写字,都是规规矩矩的楷书,无一笔了草。
他死的时候,天现异常,狂风大作,暴雨如注,雷电就在他的房顶上轰鸣盘绕。
当时人们惊惧而走,不敢靠近,等雨稍小时探看,这才发现先生已经安然长逝,方明白这雷电暴雨是为先生壮威送行的。
又过两年,金兵侵宋,为求钱财,时有掘坟盗墓者。
有乱兵打开了刘安世的墓穴,撬开了棺材,却发现他容貌如生,威严难犯,惊恐不能自持,互相转告:这是个异人,不能得罪。
乱兵不敢毁坏墓穴,又将棺木合上后方才离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名臣司马光诚对买马人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一代名臣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在小时候便是有名的神童,七岁时就能背诵《春秋》,这令他声名远播。而救人的故事在今天都被誉为美谈,除了他砸缸救人的故事外,司马光诚对买马人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日,司马光想要将家中的一匹马给卖掉,便将这匹马交给了管家,让管家牵着去集市卖。这匹马,性情十分的温顺,毛色也很纯正,身姿矫健,算的上是一匹好马。但这匹马却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在夏季时会有肺病。于是,司马光特别嘱咐管家让他一定要告诉买主这匹马在夏季时会有肺病这件事情。管家听后感到十分的不解,哪里有人会将自己要卖的物品的缺点告诉买主呢?管家对司马光说道:“我们卖的这匹马外形看起来十分的漂亮,只要我们不说买主是不会知道这匹马夏季会有肺病的。”司马光听后十分不认同管家的说法,司马光认为做人就应该讲诚信,这跟钱多钱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么他的损失就会更大。管家听了司马光的话后十分的愧疚,认为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于是,管家在集市卖马时,诚实的告诉买马的人,这匹马在夏季时会生肺病。 从司马光卖马的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非常重视信誉的人,他认为做人诚实是非常重要的,这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司马光祠 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为了纪念他为北宋这一王朝做出的贡献,下令为司马光建了一座司马温公祠。司马温公祠位于夏县小晁村北的峨嵋岭上,是司马光墓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温公祠中一共有两座石碑,一座名为鱼子碑,另一座名为杏花碑即司马光碑。鱼子碑是司马光祖父司马炫的墓碑,是由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为纪念父亲司马炫所立的石碑。鱼子碑的碑石是一种非常难见的石头,是鱼卵化石。从碑石的珍贵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池对其父亲的孝心。司马一族在当时可以说是名门望族,入朝为官的人多达二十人,官位也较高。 而杏花碑则是宋哲宗为表彰司马光对北宋王朝所作出的贡献所立的,由宋哲宗亲自题写了“忠精粹德之碑”六个大字,以及北宋大学士为其撰写了碑文。但,因为受到他人的诬陷,在司马光死后的第八年,宋哲宗听信谗言下令将杏花碑摧毁。记载了司马光丰功伟绩的杏花碑被断成了四段,长埋于地底之下。等到公元1148年,才被夏县的县令挖掘出来,掩埋多年的杏花碑得以重见天日。杏花碑经过了风雨的洗礼,见证了司马光死后的兴衰荣辱,是历史最忠诚的见证者。杏花碑的碑文对研究司马光的生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司马光家训 北宋名臣司马光对其独子司马康一直都是精心教导的,《训俭示康》是司马光所写的一篇散文,同时也是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司马光家风严谨,其家训在现今看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日益奢靡,人人都竞相攀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司马光对这种社会现象感到十分的焦急,他认为这种风气是会影响到年轻人的,会进一步腐蚀年轻人的思想。司马光为了自己的后世子孙能够避免这种恶习,于是写下了《训俭示康》这一篇文章作为家训,意在教育儿子及后世子孙们要勤俭持家,不能奢侈腐化。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的第一段中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先是说明自己一直都是不喜欢奢侈的作风,并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进一步说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的一贯作风。接下来,司马光用自己的事例来说明自己不好奢侈的作风。文章的第二段就是司马光感慨北宋初年与现在社会风气的不同,越来越多的人喜好奢侈,并做了详细的事例说明。文章的第三段则是对北宋初年的一些人物节俭的事例做了一个补充说明,进一步说明现在社会生活习俗的奢侈之风。在之后的文章中,司马光引经据典,说明节俭的重要性以及希望后世子孙一定要勤节持家。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教育自己的后世子孙一定要牢记“俭朴”两字,要保持良好的生活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人名字古怪,却是清朝一代名臣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百文敏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大清王朝,出现了不少奇怪的案件,今天要说的,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案子没有刺马案那么曲折,没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那么复杂,但也非常的有趣,承办这件案子的官员,因为此案,而名震清廷。 清朝嘉庆年间,在封疆大臣之中才华谋略出众的首推百文敏公。百文敏公任两潮总督时,有一个江西籍的商人客居汉口,数年经营下来,积攒了一些财产,送回老家置办了一些产业,慢慢地置办成一个安乐之家。 因这商人年过60,想回故乡养老,以免再受旅途奔波之苦。他有一个弟弟在家乡读书,仅仅考取得的功名。 不料他弟弟居心不良,仗着田园地契全在手中掌握,便称他哥哥历年积累下来的田产都是自己赚来的,一口吞夺了哥哥的全部财产。 这使得他的兄长到老年还落得寂寞凄凉的境地,而且也无法去控告他。无奈之极,那商人只得带着剩下的一点点钱,重返汉口经商。几年下来,生意不好,利润微薄。商人郁闷不乐,整日叹息,无法排解…… 商人听说百文敏公为政精明,多次为民伸冤。于是写了一份状纸,呈给百公,控告他的弟弟。状纸上写道:他家祖辈父辈都出身寒微、家道贫穷,毫无遗产。父辈去世时,弟弟才刚刚20岁,只有靠老兄抚养,才能读书成人并中了秀才。 状纸呈送给百文敏公一看,他便清楚此案情节的大概。他看过状纸不加一字批语,便立即交给江夏,并命江夏县令审理此案。 江夏县令感到此案案情牵涉到外省,因为隔着一个省,也就不容易传讯有关人士,也就不容易去察访,十分棘手,便拖了数日,苦思良久,一筹莫展。 只好转而求教于百文敏公。百文敏公笑着说:“此案太容易处理了,你选一件盗窃案,说商人的弟弟是盗窃犯的窝藏者,就可以弄清情况了。” 江夏县令遵照这个主意,呈报了一个盗窃案的案卷,上面详细写着赃物窝戴于商人的弟弟家。百文敏公看完案卷立即附上一份公文,飞快送到江西中丞府,要求他们在限期之内捉拿商人弟弟,不由他分辩,亦不需审问,立即押解到湖北归案受审。 江西中丞府很快办妥了此事,商人弟弟也很快地被押送到了汉口。百文敏公立即升堂亲自审讯商人弟弟。 在大堂上,百文敏公大声呵斥他说:“你一个秀才,应该好好遵守礼教,遵守法纪。你却胆敢当强盗的窝家,竟以此致富,家产千金。这种事情真是可恶,国法不容!你快将实情招供出来,以便定罪”。 这时商人之弟赚得魂不附体,只求保全性命。他指天发誓说这是冤枉,他说他的千金家产是哥哥经商赚来的积累,根本没有与盗窃犯勾结窝赃之事……百文敏公问:“你哥哥现在在哪里?”秀才答:“我哥哥现在还在汉口。” 百公立即派人传讯商人到堂,当面审理,说清这家产全是商人经商所得。审清之后,百文敏公判决:免去弟弟秀才的资格,并罚打了弟弟一顿板子,其家产仍然而归还给哥哥管理。听凭哥哥随时给他一些生活费,不可书外生枝再找哥哥的麻烦。 商人之弟俯首认罪,当场作一了结,毫无异议。这件案子牵连两省,多年不得处理,但在百文敏公那里,不过只几句话,便将全部案情查清,因而赢得一片赞扬之声,冤屈之气 由此可见,我们遇到事情后,一定要了解当地的人情世故,和普遍的人情冷暖,这样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才会好不退缩,获得最后的成功。反之,就会想没头的苍蝇一样,不知道往哪里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