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孙权说虞翻““可与东方朔为比矣”,为什么却不重要他?

时间:2025-02-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说虞翻““可与为比矣”,为何却不重要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曾到东吴,好像整个东吴就没有口才厉害的人一样。

实际上孙权身边也有很厉害的学者,虞翻就是其中一位。

虞翻早年是部下,后来转投,他可谓是文武双全之人,而且还懂医术,连孙权都称虞翻“可与东方朔为比矣”。

但虞翻有个不太好的毛病,就是他的性格太直,对于任何事都不会轻易妥协,而且有时也不太在意君臣之间的礼仪,导致他没能继续被孙权重用。

孙权建立东吴帝国的过程中,手下聚集了一群能征善战且智谋超群的文臣武将。

在这其中有一个才能卓著的稀世怪才,父子极尽拉拢都没能得到,孙策对这个人十分信任和重用,可是到了孙权执政的时候对他非常排斥,不仅不重要而且还差一点杀了他,这个人就是东吴的名臣虞翻。

据《志 虞翻传》中记载,虞翻是会稽郡余姚县人,少年时期便以才华卓著而闻名,当时的会稽太守王朗对其十分欣赏,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了一名功曹。

孙策进入会稽之后,对虞翻的才华也十分欣赏,不仅继续任命他为功曹,而且跟他倾心相交成了好朋友。

虞翻这个人的才华不仅仅局限于文的方面,在武勇上面的表现也非常突出,这在其个人传记注引《吴书》当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就能看出来。

当时孙策平定山越叛乱,斩杀了贼首之后就让部将们沿路分兵搜索残兵,他自己在山中行进时遇见了虞翻。

虞翻看到他一个人的时候大惊失色,连忙问他左右随从在哪里,孙策回答说:“悉行逐贼。

”虞翻听后大呼:“危事也!”并且急忙上前扶孙策下马。

虞翻向孙策解释,山中的荒草又深又高,万一里面有人埋伏突然杀出的话,马匹受到惊吓之后腾跃嘶鸣,骑马的人也失去了周旋的机会。

于是,虞翻手持长矛在前面开路,而孙策牵着马手持弓箭步跟随在其身后,平安出山走到了平坦的道路上。

到了平路之后,虞翻又劝孙策骑马行进。

孙策看看虞翻说:“卿无马奈何?”虞翻得意的说:“我擅长步行,一日行进两百里都不是问题。

自跟随主上征讨以来,军中还没有人能比过我的,‘明府试跃马,翻能疏步随之。

’”通过这一段记载就能体现出,虞翻在勇武方面也是有一定特长的。

除此之外,孙策对虞翻的信任和重用,在其注引《江表传》中的一段记载中也足以体现。

在虞翻的一番游说之下,孙策不费就平定了豫章。

在之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孙策对虞翻说:“我还有许多征讨的事务要进行,回不了郡府了,我当你是我身边的,重新任命你为功曹,来替我镇守会稽。

”虞翻领命,三天之后回到了会稽驻守。

这一简短的记载,只是虞翻在孙策时期的一个缩影,但是已经足以证明虞翻的才华以及孙策对他的信任和重用的程度了。

对于虞翻这样一个不可多得人才,曹操、曹丕两父子也是极尽手段想要拉拢和收服。

据《三国志 虞翻传》及其注引《吴书》中记载,孙权接位之后虞翻被举荐茂才,东廷册封他为侍御史,曹操特意请他到自己的司空府任职,但是虞翻丝毫不给一点面子,“皆不就”。

曹丕登基之后对虞翻也是十分倾慕,进行了一番拉拢之后最终也没有如愿,“魏文帝常为(虞)翻设虚坐”。

之所以说虞翻是一个稀世怪才,是因为他还有一个特长:对卜卦特别精通,而且还卜得非常准。

据《三国志 虞翻传》中记载,在荆州大败之后,孙权曾找虞翻卜卦,让他算算关羽的命运如何。

虞翻倒腾了一番之后说:“不出二日,必当断头。

”事情的进展果然跟他算的一样。

连孙权都说他的才能虽然比不上,但是跟东方朔不相上下。

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家都争着抢着要的怪才,却因为性格问题怎么都跟孙权处不来,不仅没有被重用,而且最严重的时候还差一点就被孙权给杀了。

孙权称帝之后宴请群臣,在宴席快要结束的时候,孙权起身挨个敬酒。

轮到虞翻的时候,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伏地阳醉,不持”。

孙权一看他都醉倒了也就免了,可是孙权刚走他又坐起来了,跟没事儿一样。

他这种无厘头的行为,可把孙权给气坏了,“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

当时在座的大臣们各个惊慌失措,唯有大司农刘基一跃而起紧抱着孙权不放,进行了好一番劝慰虞翻才得以幸免。

还有一次,孙权跟正在进行一场愉快的交谈,其中谈到了关于神仙的问题。

当两人谈论甚欢的时候,虞翻不识时务地插嘴,破坏了整个愉悦的氛围。

虞翻指着张昭说:“你都是快要死的人了还谈什么神仙,这世上真有神仙吗?”孙权对虞翻早已忍无可忍,之后随便找了个理由把他给发配到交州去了,也算是眼不见心不烦。

不过虞翻倒也没有因为不受孙权的待见而消沉,虽然被发配到了交州,但是心里依然牵挂着国事,在当地开班授徒,继续为东吴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圣人孔夫子为什么说自己很像一条丧家犬?

孔夫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到处向国王宣讲自己的主张,可惜没有人采纳。来到郑国,弟子们都走散了,只有孔夫子自己在外城的东门。这是有人对的学生子贡说:“东门那里有个人,额头如尧,脖子如皋陶,肩膀似子产,然而从腰部以下比大禹短三寸。因此狼狈的像条丧家犬”。子贡很生气,就如实把这些话告诉给了孔子。哪知道孔子却很高兴地说:那人形容的是我的相貌,这,但他说我是,说的真好啊,的确是这样。孔夫子为何承认自己是丧家之犬? 其一,孔子不知道自己家在何处?孔子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一心想把自己的满腔热情献给君主,可惜四处碰壁。在齐国,想重用孔子,可大臣们说孔子自以为是,无法驾驭,这样的人治理国家,过分繁文缛节的,几辈子都学不完,这样治理国家肯定会失败。齐景公作罢。齐国的大夫以为孔子会在齐国落根,就想着害他,于是孔子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其二,在鲁国,鲁国国君也不用孔子。鲁国权臣季桓子,重用重臣仲梁怀,仲梁怀和阳虎有别扭。阳虎想弄走仲梁怀,可惜遭到阻止。仲梁怀就把阳虎抓起来,季桓子就把阳虎送进大牢。这样君不君臣不臣的,乱了章法,孔子认为不适合自己做官,就在家里研究学问,整理诗书礼乐等。 其三,孔子先后到过卫国陈国宋国,虽然四处奔波,可惜没有人愿意听。后来五十六岁的时候,鲁国国君让他做大司寇,参与国政,孔子很高兴,以为自己的抱负马上就会实现,哪知道仅仅三个月,鲁国国君不听他的意见,于是只好辞职,继续办教育。 其四,自己家不能立足,孔子在其他国家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甚至宋国的司马想干掉他,认为他是个腐儒,整天摇唇鼓舌,弄些蒙人的学问。吓得孔子屁滚尿流逃出宋国,孔子一直以为自己是人的后代,宋国可是自己的老家,哪知道却有家难奔。孔子到卫国,卫国君主有个漂亮的女人叫南子,她听说孔子有学问,多次让人去请孔子,孔子最后无奈,只好拜见。可是自己的弟子们却误解了自己。最后逼得孔子无奈只好匆匆逃离卫国。 可见,孔子虽然有才华有政治理想,不过在乱世,也难于实现。因此只好到处去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希望能碰到知音,不过当时礼乐崩溃,君主们都在想尽办法去搜刮盘剥百姓,或者大肆侵占别人的土地与人民,孔子的见解就像与虎谋皮,别人说他是丧家犬,孔子自然屁颠屁颠地接受,其实心里早满含着泪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人生擒关羽杀害百姓 孙权都舍不得惩处他

年轻的时候家里特别穷,但是他却是个有志之人,后来有幸得到的青睐成了将军,也算是光宗耀祖了。潘璋这一辈子跟着孙权南征北战的,他作战勇猛立下了不少功劳,这一路也是官运亨通,一路升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人家上司喜欢他,不然他也升不了那么快(上头有人就是好啊)。网络配图 在演义中,潘璋征黄祖擒,后来被关羽的儿子所杀,他这一生都是个无畏的勇士。不过这毕竟是演义虚构的,真实的潘璋在小编的心里实在算不上是个正人君子,更加担不起勇士二字。 潘璋年轻的时候虽然有些,但是也还算是一个能被任用的人才。孙权喜欢他所以让他招兵买马,征讨扰乱百姓的山贼,而潘璋也不负孙权所托,在一次战役中,由于敌人突然进攻没有防备,导致部队作战能力大大削弱,许多士兵甚至是一些将领都生了逃跑的心思,只有潘璋坚守阵地,他发现有人当了逃兵,他二话没说就杀了两个,众人看到这种情形,果然不再想着逃跑反而全力战斗。网络配图 在我们的心中可是一个传奇英雄,但是潘璋率部生擒了关羽。所以说潘璋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在后来跟随孙权的战役中也立下了许多战功,他为人勇猛,而且他手底下的士兵也个个都是勇士,往往能以一敌十。他有能力又有关系,像这样的人就是为封王拜相而来的。 按说这样的人没啥可讨厌的的反而应该崇拜,这潘璋年轻的时候建了不少功业很受人的崇拜,但是他到了晚年却晚节不保了。这潘璋贪财又奢侈,当初年轻的时候他就在部队设了个什么市场,设市场就设市场吧,没仗打的时候赚个外快也没啥的。网络配图 但是他后来为了敛财变得有些不择手段。他甚至杀害一些有家底的将士和无辜的百姓,强占他们的家产。后来事情捅到了孙权那里,孙权说他年轻的时候立功不少,竟然没有责罚他。他的儿子没遗传什么他父亲的好品质,反而学了不少坏的,不过他就没有他爹那么幸运了,他爹犯了事儿孙权还舍不得,他犯了事儿孙权就把他流放了。不过流放了他儿子以后孙权还担心潘璋的夫人没了儿子日子不好过还赐了她许多房屋田产。有这么一个主子潘璋这一辈子也是值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