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朝兵部尚书毛伯温简介:曾不费一刀一剑讨平安南归朝

时间:2025-02-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建立。

初期建都南京,时期迁都北京。

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

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

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毛伯温 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毛伯温 (1482年-1545年),字汝厉,号东塘,江西吉水(吉水县八都镇圳上毛家村人)人,祖籍浙江三衢,明朝,将领。

正德 三年(1508年),嘉靖 初年,升为丞,误判重罪被革职。

嘉靖 十五年(1536年),因明世宗 欲图征讨安南,毛伯温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嘉靖十九年(1540年),毛伯温不费一刀一剑讨平安南归朝,封。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毛伯温上书巩固边防,明世宗 同意。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秋,毛伯温被人诬陷发放边疆,途中被赦免还乡,还乡后不久病发去世。

隆庆 元年(1566年),给毛伯温恢 复了官职,并赐予恤典,天初年, 追谥他为“襄懋”。

元年(1573年), 下诏夸奖毛伯温功绩。

毛伯温工诗,有《毛襄懋集》十八卷、《平南录》,《东塘诗集》十卷及《毛襄懋奏议》二十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明朝弘治 初年,毛伯温 游历至广东省惠州府博罗县主簿丁震家,丁震对毛伯温 一见深器,就收留了他,并供他读了三年书。

毛伯温 离开广东后还专门寻找过丁震,并给丁家赠送了匾额。

正德 二年(1507年),毛伯温中举人。

正德三年(1508年),毛伯温考中进士,初任绍兴府推官。

正德六年(1511年),升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先后巡按福建、河南。

任河南巡按期间,在湖南郴州汝城修建了绣衣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专门旌表监察官员的牌坊。

嘉靖 元年(1522年),宦官张锐、张忠等被判死刑,其同党萧敬、韦霦暗中想拖延行刑。

毛伯温上书请求一并杀了萧敬、韦霦,宦官们因此才闭上了嘴巴。

仕途多舛 嘉靖初年,毛伯温升为大理寺丞,后又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后因李福达一案被重提,毛伯温因为在大理寺时误判重罪,被罢官归乡。

嘉靖十一年(1532年)九月,毛伯温因为他人推荐而恢复旧职,朝廷令其巡抚山西,后又改为巡抚顺天,但他都没有上任。

朝廷于是让毛伯温改为办理都察院的事务。

嘉靖十二年(1533年),毛伯温升任为左副都御史。

在这个职务上,他又受到赵王府的族人 椋的攻击,被解除官职听候考察。

过后又被开除了职务。

出征安南 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天,皇子朱载壡出生,明世宗 打算向外国颁布诏书。

夏言 认为安南多年不来朝贡,不应当派遣使节,并进而请讨伐它。

明世宗 于是起用毛伯温为右都御史,让他和咸宁侯 整兵待命。

毛伯温以父丧在身推辞,明世宗 不答应。

嘉靖十六年(1537年)五月,毛伯温到达北京,递上六条方略。

恰好这时安南国王孙黎宁派遣陪臣郑惟僚等人来诉说弑君篡权,请明朝兴兵替他们复仇。

明世宗怀疑情况不真实,命令毛伯温暂缓出兵,传令两广、云南守臣调查以后报上来,同时让毛伯温协助办理都察院的事务。

御史何维柏奏请让毛伯温守完丧,世宗不答应。

毛伯温只好称病不出,一直到除丧服的祭祀过后才出来理事。

同年冬天,毛伯温升任。

嘉靖十七年(1538年)春天,黔国公沐朝辅等拿莫登庸的降表献给朝廷,请求宽恕其罪,允许安南来朝贡。

在此之前,云南巡抚汪文盛奏称,莫登庸听说朝廷将发兵前往讨伐他,派人偷偷来侦察我们。

明世宗已传令要大臣按照以前的诏书出兵,汪文盛又采纳安南投降过来的武文渊的计策,上书说莫登庸可以拿下来的情况,一面又传檄要莫登庸向朝廷上表献地。

此时,明世宗在大臣的意见下改命毛伯温担任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限期上任。

后又因为明世宗的个人原因加上兵部尚书张瓒的无能,没有什么像样的计策,明世宗感到不高兴,责怪了张瓒一番,军队又停止出征了,毛伯温受命再次协助办理按察院的事务。

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明世宗住在承天,诏令毛伯温去总督宣府、大同、山西的军务。

不久选用东宫官员,又给他加官,兼任太子宾客。

大同所管辖的镇边、镇川、弘赐、镇河、镇虏五座城堡,距城二百多里远,是接近敌人营帐的最边远地带。

自从巡抚张文锦因为修筑这些城堡导致兵变后,没有人敢再主张维修它们了。

伯温说:“兵变所以发生,是因为张文锦用人不当,并不是他的建议有什么不对。

”于是修复了这些城堡,招募三千士兵在这里防守,分给他们空闲的田地,永久地免除他们的田赋。

边防依仗这一点很有威力。

论功,毛伯温被晋升为太子少保。

时,莫登庸害怕明朝讨伐他,几次上书请求投降。

明世宗也想借此机会安抚他,就派侍郎黄绾去招安。

黄绾过多地提出各种要求,明世宗一怒之下罢了黄绾的官。

然后又下交群臣议论,大家都说应当讨伐安南。

明世宗同意了,就在闰七月里命令毛伯温、仇鸾南征,文武三品以下官员不听命令的,允许他们按军法处治。

伯温等到达广西后,召集总督张经,总兵官、安远侯柳珣,参政翁万达、张岳等商定,征调两广、福建、湖广狼土官兵共十二万五千多人,分置三处哨所,从凭祥、龙峒、思陵州挺进安南,再用两支奇军作为声援部队。

又传令云南巡抚汪文盛率兵驻在莲花滩,也分兵三路进军安南。

部署已定,碰上仇鸾因罪被召回,就让柳珣取代了他。

嘉靖十九年(1540年)秋天,毛伯温等人进驻南宁,传檄安南臣民,告诉他们大明王朝要选择子孙继承祖宗的家国,只治莫登庸父子的罪,有带领郡县投降的,就拿这个郡县封赏他。

又悬重赏缉拿莫登庸父子,同时传令登庸只要交上土地、人民的簿册并依此纳款,就照诏书中讲过的那些饶恕他的罪过。

莫登庸非常害怕,派了使臣到万达那里求降,措辞很是可怜。

万达把他们送到毛伯温那里。

毛伯温奉命答应了,向他们传达了天子的恩德和威严,收取了安南国的地图、户籍,还有他们所归还的钦州四峒地区,暂且命令莫登庸的使臣回国听令。

伯温把这些情况飞章上奏,明世宗极为高兴,发布诏书把安南国改名安南都统使司,让登庸当都统使,世代相承,在境内分设十三个宣抚司,由他自己安排。

毛伯温接受讨伐安南的任务一年多时间里,没射过一支箭,安南就被平定,这是因为世宗本来就不打算动兵的缘故。

事后论功,毛伯温被加官为太子太保。

此战后,毛伯温将功劳很大的翁万达、张岳推荐给明世宗,二人遂得任用。

整饬边防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正月,毛伯温班师回朝,仍旧办理都察院的职事。

边关上几次传来警报,毛伯温请修建京师外城。

明世宗已批示说可以,给事中刘养直说修庙的工程正在进展中,物力跟不上,世宗就传令暂停修筑外城。

同年十月,兵部尚书张瓒去世,毛伯温就代理兵部的事务。

张瓒为人迷恋权柄,不能尽职,在兵部当了八年尚书,军事设施全给荒废了。

毛伯温召集朝臣们商议后奏上二十四条防边建议,军令为之一新。

有言官建议核实新军、京军及内府力士、工匠名额,以便节约开支,充实国库储备。

毛伯温于是递上关于应当裁减的冗滥人员的二十多条意见,举凡锦衣、腾骧等卫,御马、内官、尚膳等监,这些一向被宦官们占据的部门,都在裁减之列。

明世宗称赞这个建议,命令立即照此清理。

朝廷中多年来存在的这些弊端得到了很大改善,却得罪了朝廷之中的宦官。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二月,明世宗南巡承天府,下诏让毛伯温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不久,遴选宫僚,加兼太子宾客。

毛伯温建议将大同管辖的镇边、镇川、弘赐、镇河、镇虏五五堡重新营建,募军三千防守,因此被加封为太子少保。

削籍病逝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秋天,顺天巡抚朱方因为防秋结束请撤回临时派驻的客兵。

不多久,北寇大举入侵,直逼京师近郊。

明世宗大为震怒,一并逮捕了总督翟鹏,让他充了军,把朱方打死在大棍之下。

御史舒汀说,朱方只是建议撤回蓟镇的客兵,主张把宣府、大同的客兵一起撤回的是毛伯温和职方郎韩最。

明世宗于是把毛伯温削除官籍,把韩最打了八十大棍,发配到最边远的地方充军去了,途中被赦免归乡。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毛伯温因背上长出疽疮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露梁海战为什么会说是明朝海军最后的辉煌 真相出在什么地方

说起海军,人们印象最深的可能只有下西洋,那时候的明朝,繁荣强盛,万国来朝,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将大明的威风名扬海外,不过后来,大明国力衰退,海防荒废,海军的样子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当时来访的葡萄牙人还说:一艘欧洲战船可敌50艘明朝战船。最直接的表现是“嘉靖倭乱”,日本浪人和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在中国沿海地区如此猖獗,明朝海军有不可推卸的罪责。 好在明朝海军悬崖勒马,重建水师,复活后的大明水师更是在露梁海战中几乎全歼日本海军,一雪“嘉靖倭乱”前耻。 露梁海战,也是朝鲜战争的最后一役,此前战争中的海战,明朝水师几乎没有参加,大部分都是朝鲜水师和日本水师间的战斗,李舜臣在的时候,朝鲜水师还能一战,而日本使用反间计让朝鲜政府废掉了李舜臣后,“漆川梁之战”朝鲜水师几乎,日军掌握了制海权,于是,大明水师在之中,终于登场了。 大明水师的第一件事并不是作战,而是帮助临危受命的李舜臣重建朝鲜水师,“”中李舜臣以少胜多,以及之后的“露梁海战”,参战的朝鲜水师的战船几乎都是有明朝出资建造的。而且海战前的战场背景,日军在陆地战场上更是节节败退,尔后,病死,消息传到朝鲜,本就在苦苦支撑的日本军队更是无心再战,于是计划全面撤离朝鲜。 得知消息的明朝水师总兵陈璘怎么能轻易放你回去,于是与副将邓子龙和朝鲜水师将领李舜臣商讨决策,后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先将猫岛附近港口的小西行长死死围住,引诱日军水师主力前来救援,最后将其歼灭在露梁海上。 计划已定自然就是开打,小西行长撤离的军队在猫岛遭到联军的截击,损失惨重,多次强行突围都未能得逞,不得不向外求援,岛津义弘于是率主力700艘战船前来迎战,而此时的明军水师只有500艘战船,不过,明朝水师有很多高大坚固的福船和楼船,且配备佛朗机炮、虎蹲炮等重武器,而日军的船相比较起来大小、火力、防护等性能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岛津义弘大摇大摆地驶来,邓子龙率3艘大船作为先锋迎战,岛津义弘见只有3艘,十分轻敌,只命20艘快船迎战,结果被火力强大的战船瞬间轰沉,岛津义弘就是不信邪下令全军出击,老将邓子龙也丝毫不惧,凭借强大的火力和优秀的防护性,数百艘敌船硬是接近不了这3艘战船,还被击沉了不少,弹药打光以后,邓子龙更是操起率300勇士跳上敌船肉搏,3艘船死死拖住了700艘船。 陈璘和李舜臣也率大军前来支援,联军不断用火炮轰击,却意外击中邓子龙所在战船,引起大火,70岁的老将军不幸壮烈牺牲,李舜臣也在突击过程中被流弹击中牺牲,联军损失接连两员大将可见战斗之惨烈,但付出的代价并没有白费,岛津义弘的舰队被联军团团包围,总兵陈璘也亲自拿刀与日军激战。 岛津义弘拼死杀出了一条血路突围,不过他的700艘战船只剩不到50艘,自身难保的他只能扔下小西行长自行逃回日本,小西行长也只得另寻他路,最终在立花宗茂的帮助下才得以逃脱。 露梁海战,明朝联军几乎全歼日本海军,打出了天朝国威,而整个抗日援朝战争更是奠定了后300年的东亚格局,不过,此战过后不到50年,明朝就灭亡了,露梁海战也是明朝海军最后的辉煌…… 随机文章广目天王握蛇握蜃?如果有一天火星撞地球,两者都将毁灭(可能性为0)世界十大禁止狙击枪,98K光荣上榜/巴雷特美名远扬空中屠夫德国FW-190战斗机,杀得英法联军丢盔弃甲(生产2000架)太阳系只剩八大行星了,冥王星直径太小被除名(划分为矮行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密:明朝末代帝王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袁崇焕有何真相

是被凌迟处死的,行经法场前,刽子手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可悲的是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 袁崇焕的失败 在被杀的边关守将中,袁崇焕的死大约是最冤屈的。他没有兵败失地之过,却生生被诬陷为叛敌,是引清兵破边墙进犯京都的罪魁祸首。 袁崇焕当然不该死,袁崇焕本来也不会死。虽说他是因为中了的反间计而被崇祯杀害,但细细检点,这个结果与袁崇焕的为人性格不无关系。 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和锦州之间,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先后调往该地区作战的有五十多名战将,其中不乏兵部尚书、大学士、总督等头衔的高级官员。而战功最显赫的当属袁崇焕。袁崇焕守宁远,两次击退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清军进攻。本人就是在宁远城下中炮受了重伤,以致不治身亡。有了这些资本,袁崇焕开始骄傲起来,,并在和朝臣面前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从而种下败亡的祸根。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当清军大举进攻锦州时,皇帝召集众朝臣开会。皇帝忧心忡忡地问袁崇焕东方战事何时能了,袁崇焕居然十分轻率地回答:五年为期吧。没有一位朝臣相信袁崇焕的大话,但皇帝却大加赞赏。 袁崇焕接着在朝堂上作出近乎跋扈的举动,逼着各部大臣在皇帝面前逐一表态,不仅要保证袁崇焕大军的物资供应,而且在用人调兵上一任所为,不得掣肘。这也就是他提出的要皇帝让他便宜行事,并且不许朝臣干预乃至议论。朝中许多大臣对袁崇焕借皇帝重用之机,要挟需索,,最后竟想钳制言官的大为不满。 袁崇焕上任后,战事并未像他预言的那样顺利。他便想通过和议暂时中止清军凌厉的攻势。还在熹宗时,袁崇焕便曾当过和谈代表,但他却忘了当今天子是一位刚愎自用而又敏感多疑的君主。而这期间,又发生了他擅杀皮岛守将的事件。看袁崇焕如此行事,心里不免害怕。而朝中大臣则议论纷纷。袁崇焕任性使气,殊不知已把自己一步步推向败亡的深渊。 皇太极正是利用这一事件而施展反间计。一方面将袁崇焕议和之事大加渲染,广为扩散,并把杀毛文龙称为袁崇焕向后金(清)讨好的举措;另一方面,亲率大军绕道喜峰口,攻破边墙,直逼北京城下。致使京师上下震动,纷纷传说袁崇焕通敌。这时,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再也沉不住气了,下令将袁崇焕逮捕,并立即绑往西市斩首。此时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袁崇焕说话。一代名将袁崇焕便这样成了一场特大冤案的受害者。 据明载:袁崇焕是被凌迟处死的,行经法场前,刽子手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可悲的是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没钱的捧人场,穷人们争相从刽子手手中抢来崇焕之肉生食之,一块肉往往又被争抢撕扯成数块,整个场面直比一场“人肉大拍卖”。至法场时,崇焕已气绝,骨肉无存,只余一首(头颅),崇祯皇帝命将其首传视九边(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以此震慑边将,以禁效尤。 袁崇焕被整整刮了3543刀,大盛况空前之下,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 袁崇焕没有在强敌面前打过败仗,但他却败在自己狂傲不羁的性格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