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国渊:经学大师郑玄的高足,笔迹鉴定侦破的奠基人

时间:2025-02-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国渊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师从国学大师郑玄,赞誉为国器 国渊,末年乐安人。

他师从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

郑玄穷尽一生的时间,注释儒家经典。

其作品多达百万字,世人称为“郑学”。

郑玄除了著作丰富外,还具有知人的能力。

郑玄在教授弟子时,以提问和发的方式为主。

门下求学弟子达万人,都有所收获。

他跟从郑玄学习时,还是幼童。

好学的国渊被郑玄誉为“国器”。

汉末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国渊到辽东避祸。

建安初年,“奉天子以令诸侯”后。

国渊离开辽东,返回家乡。

曹操了解国渊的才华,征召他为司空掾属。

主持屯田,加快北方统一 东汉末年蝗虫成灾,粮食减产严重。

青壮年又被迫强征入伍,土地无人耕种、粮食短缺。

曹操接受谋士建议,开始实行度。

曹操让国渊主持屯田的事宜。

国渊为了吸引百征屯田,采用自由应征的方式。

这种方式受到百姓认可,屯田得以推广。

屯田的土地是荒地和没有主人的土地。

耕牛和农具是镇压黄巾军所缴获的。

国渊将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

每个民屯五十人,设置官吏管辖。

屯田的收入按照比例,上缴国家。

屯田的农民,不受郡县的管辖,隶属典农中郎将。

但屯田农民不得私自离开。

国渊设计的屯田制度,对安置流民、恢复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屯田制度施行后,粮食堆满了朝廷的府库。

从根本上解决了,曹操头痛的军粮问题。

安置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为曹魏储备了大量人力。

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北方的统一。

历史上运用笔迹鉴定第一人,侦破诽谤案 建安十六年,韩遂起兵反叛。

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国渊作为长史负责留守事物。

河间地区的农民起兵反叛。

派人将叛乱平息,有一千多叛军投降。

按照曹魏的法律,这些人应该被处死以儆效尤。

国渊认为除去首恶分子即可,不需要多杀人。

因为这次叛乱发生在国内,不是外部。

不需要大力宣扬,来震国威、震军威。

而且发生叛乱,证明政策有失误的地方。

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好事情。

在国渊的帮助下,投降叛军得以幸免。

不久后国渊出任魏郡太守。

魏郡有人写信给曹操,对他进行诽谤。

曹操要求国渊侦破此案。

偌大的魏郡,想要寻找一个写信的人谈何容易。

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对于文字笔迹的鉴定方法不多。

大多是勘察纸张的颜色、新旧通过感官确认笔记是否一致根据年代来确定文书的格式但这些都是基于,有明确的嫌疑人。

但国渊的案件是连嫌疑人都没有。

国渊决定从文章的内容入手,来寻找突破口。

国渊发现文章的内容,多次引用《二京赋》的内容。

《二京赋》是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的作品。

张衡就是我们熟知的的发明者。

张衡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不凡,与等人,并称为汉赋的四大家之一。

《二京赋》的结构严谨、文字优美,是汉赋的精品之一。

《二京赋》中表达了,张衡推崇返璞归真、的思想。

由于《二京赋》的内容,略显晦涩。

汉末群雄纷争,百姓流离失所。

不是的人,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国渊决定从这里入手,寻找写文章的人。

他对手下的年轻人说:《二京赋》中有关于历史的记录,但能理解的人不多。

希望他们能够找到老师来辅导他们。

同时告诉他们想办法,收集老师的笔迹。

几天后他们找到了,能传授《二京赋》的人,并拜他为老师。

他们收集了一份老师的笔迹,交给了国渊。

国渊经过对比,认定这是一个人所写。

于是将这个人抓捕,获得了案件全部的经过。

国渊能够侦破此案,除了借助自身的聪明才智。

另外一点就是国渊的博学。

如果无法知道文章引用内容的出处,此案还是无从侦破。

曹操升任国渊为太仆。

太仆主管车马,是皇帝的近臣。

太仆常常能升任三公之位。

担任太仆的大臣大多富有声望或军功。

东汉末年,甚至出现司空转任太仆。

可见太仆的名位何等的重要。

国渊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通过笔迹鉴定侦破案件的第一人。

国渊位列公卿,依然布衣素食。

最后在任职期间去世,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泰勒曼:被巴赫所淹没的作曲大师

作为巴洛克与古典之间的交界人物,1767年以86岁高龄去世的德国作曲家,生前与死后的际遇冰火两重天。他是巴赫与亨德尔的同时代人,彼此有音乐与生活上的交集,但生前过的却比两人要好,不仅被誉为“圣乐之父”,作品还被巴赫整理与改编(他是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的乐长,巴赫的前任)。到了19世纪,三位同时代大师的地位开始“倒挂”,巴赫因为门德尔松的“复兴巴赫”运动而重新被世界认识,亨德尔稳居次席,泰勒曼则被打入了冷宫。 罗曼·罗兰对此,认为“历史是一门最带偏见的科学”,在历史性的选择性遗忘里,“没有哪一粒尘埃比落在泰勒曼身上的这颗更沉重”。但罗曼·罗兰的力量没有门德尔松那么大,后者不仅作曲,还发现并指挥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对巴赫的再发现,今天仍方兴未艾。有人说他可能写过四大受难曲,可留下来的只有两部,另外两部引人遐想。而泰勒曼一生写了3000多部作品,包括大量圣乐,但在今天已鲜被演出。他流传最广的是那部《G大调中提琴协奏曲》。 中提琴比小提琴低五度,高大提琴八度,一直是弦乐队伍里和声的替补角色,声音有些近似鼻音的效果。有一段时间,我痴迷中提琴的音色,觉得它“丰腴而饱满”,而且还带点“歌唱性的呜咽”。如果说小提琴与大提琴的音色分别适合黎明与黑夜的话,中提琴则适合下午,像一重暖光。听过泰勒曼此曲的多个版本,当初拿索斯公司推出的版本音色十分干净,充满的魅力。当然,曲子随名家演奏而名贵,市面上最风靡的还是尤里·巴什梅特的版本。 巴什梅特长期以来被国内乐界译为巴什麦。他生于前苏联,在莫斯科学习音乐。因为身材瘦削,一头长发盖住脸庞,琴艺超绝,他被称作“中提琴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能奏出“魔鬼的颤音”,一生充满江湖上的冒险,而巴什梅特却像个温和的学者,除演奏与指挥以外,致力于莫斯科的古典音乐事业。他的演绎风格自然,松弛,不廉价抒情,乐声娓娓道来,悄悄浸润。巴什梅特是当下许多世界级演奏大师的好友,经常为他们串场与补台。这是中提琴的位置所决定的。很少有谁能以中提琴的名义举办音乐会,而小提琴家与大提琴家就轻而易举。 其实中提琴作品在泰勒曼之后仍有不少,勃拉姆斯、巴托克与欣德米特都写过。欣德米特还是位出色的中提琴家。当然,中提琴在许多作曲大师那里只是临时玩伴,据说贝多芬就很喜欢中提琴,但单独为其作曲就是另一回事了。中提琴处于被忽略的边缘位置,尴尬,却没有办法。作曲家会在作品的分谱上写到它,给其伴郎或伴娘的角色。自然中提琴不可喧宾夺主,只得在弦乐队里隐忍“合唱”。 一如罗曼·罗兰的抗议,时代的偏见与误解比比皆是。泰勒曼以“圣乐之父”加冕,是巴赫都曾经信服的事情。当年,到处是乐队与合唱团争着要泰勒曼主持,巴赫接替他时还被人质疑与嘲笑,认为其影响力与泰勒曼太不成比例。但必须说的是,后世所言泰勒曼作品“旋律平庸”、“不够崇高”、“重复自己”的三大缺憾,并不准确。他是那个时代的先锋作曲家,强调作品的“歌唱性”与“优美”。 最怕的事情,是拿他与巴赫以及亨德尔相比。尽管他与亨德尔的宗教作品有类似之处,但冲击力显然不够,亨德尔的合唱今天仍直冲云霄,感人至深。如果与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比较,内在的幽深,空间的辉煌,外在的气势,泰勒曼均要望其项背。有人曾说《马太受难曲》与的宗教壁画比肩,是欧洲文明的最高成就。规模之大,力度之强,从无来人。 但这也没什么。才华有大有小,世界与他人的见解,不能作数。时代的美学趣味从来就是谎言与最大的骗局,弄不好就会让人陷入“的新装”的故事而不自知,在那里顾盼自雄,沾沾自喜。好在泰勒曼还有罗曼·罗兰鸣冤叫屈,但历史的旧案太多,平反昭雪困难。他的中提琴曲仍被今人拉着,听着,就算不错。 随机文章揭秘尼古拉特斯拉的黑科技,人造地震武器可以劈开地球新型核动力巡航导弹,能突破世界上任何导弹防御系统探索时间漏洞可以穿越,扭曲光线停歇时空穿越时空(打破时间禁锢)闪雷兽存在吗,潘多拉最顶级掠食者/13公里外即可发现猎物古埃及神话中的猫,猫是光明的化身/拯救古埃及人的神明(不可侵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代名儒理学大师薛瑄生平事迹及重要历史贡献

薛瑄生平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县南薛里(今为万荣县平原村)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卒于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思想家,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 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 河东之学 ,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为主的 关中之学 ,其势 几与阳明中分其感 。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 明初理学之冠 , 开明代道学之基 。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可见其影响之大。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薛瑄是第一个获准从祀孔庙供后人祭拜的贤哲。他的著述 《读书录》,被列入当时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诵习教材,世人尊他为“薛夫子”。在学问上,他清修笃学,自成一派,堪称一代之宗;在为官上,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自守,是难得的典范。薛瑄出身于教育世家,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开始,到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陆续居官24年,大多执掌法纪,如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大理寺卿近似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其间他严于律己,勤廉从政,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逝后赠礼部尚书,并谥号文清,人称文清公。 一代廉史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明宣宗拟重整风纪,在内阁首辅等的举荐下,薛瑄被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湖广银场。湖广银场即沅州银场,辖湘西10余县20多处银矿,有民夫50余万人。这里多年管理混乱,贪污成风,亟待整治。薛瑄初上任时,深知肩负责任重大,便以唐诗“此乡多宝玉,切莫厌清贫”自警。他轮流驻于沅州、辰溪和泸溪等处,往复巡视,明察暗访,承办要案,特别是对贪污受贿者都一一上报革除官职,依法严惩。从而使府县及银场秩序井然,民众夸赞不已。他在任三年,未回过一次家。离任时两袖清风,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的那样:“莫言白笔(古时七品以上官吏都以白色毛笔代发簪,此处代称自己)南征久,赢得归囊一物空”。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薛瑄就任大理寺少卿,参与刑狱案件审理。此时,身为司礼、把持朝政的王振,为了达到结党营私、培植亲信的目的,很快便派人向薛瑄赠送礼物并约请相见,但都被薛瑄托辞谢绝。朝中重臣杨士奇等见薛瑄性情耿直,恐被王振怪罪,都屡次劝他前往王府道谢。而他却正色回答道:“安有受爵公朝,谢恩私室之理?吾不为耶!”不仅如此,群臣到东阁议事,公卿们见了王振都行跪拜礼,而唯有薛瑄行拱手礼,从此王振对他就更怀恨在心了。 薛瑄上任后尽心尽职,昭冤平反,仅四个多月就办完了在(宫廷护卫军)发生的10多起冤狱案。事有凑巧,薛瑄办案期间,遇有这样一起案件:锦衣卫有个已去世二年的军官的小老婆美貌风流,与王振的侄儿、锦衣卫行事校尉王山私通,两人想马上成亲,但军官的大老婆以三年守孝期未满为由,从中阻拦。结果引起两人不满。王山便唆使那军官的小老婆状告贺氏,说她用妖术闷死了自己的丈夫。于是由锦衣卫将贺氏扣押立案,由都察院御史狱审讯判成死罪。薛瑄发现其中有冤,多次要求经办此案的监察御史复查平反,但那些人都因害怕得罪王振而借故推诿,只好又转交刑部议处。待刑部查清确属冤案后,薛瑄便愤然对诸监察御史以渎职枉法进行了弹劾。这样一来,便引起了锦衣卫指挥马顺和都察院都御史(主管监察御史的官吏)王文的强烈不满,二人立即向王振大进谗言,王振听后大怒,便令谏官弹劾薛瑄,以对当今朝廷不满为由,定为死罪,下于锦衣卫狱中。薛瑄入狱后,许多人纷纷前往看望,但只见他泰然自若,仍手捧《周易》在专心致志地诵读。通政史李锡知道后赞叹说:“真铁汉也!”午门会审时,由王文主审提问,薛瑄当即义正词严地斥责他说:“你身为御史长官,自当迥避,安能问我!”羞得王文无言答对。薛瑄蒙冤,震动朝野,就连王振的老仆人也为之痛哭不已。王振见,只好作出退让。后经兵部尚书王伟等上抗疏申救,才免了薛瑄死罪,将他削官为民,放回故里。时过七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这一冤案才得以平反。 薛瑄为官不但清廉律己,而且勤政爱民。他诚恳地指出:“为政以爱人为本。”“做官者,虽愚夫愚妇,皆当敬以临之,不可忽也。”“爱民而民不亲者,皆爱之不至也。”(以上均见《读书录》)他深刻阐明了爱民、养民;让民众富庶起来的重要性。他说:“财出于民,费用广则财不足;财不足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穷;民穷则力竭,力竭则本摇矣。”(见《从政名言》)正是在这种爱民思想的支配下,薛瑄做官期间不断地为民请命,为民伸冤,动人事迹广为流传。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复官不久的薛瑄奉命前往四川,协助巡抚佥都御史李匡平息川西苗彝作乱。期间,他亲自到各处察看民情,发现当地贪官割剥、横征暴敛,致使百姓生活困苦,冤抑难申,作乱主要由此引起。于是,他在作乱平息之后,便立即向朝廷奏本说:“番川远夷,但当羁縻之,不宜责以贡赋。”他列举事实说明苗彝等少数民族地区民力已竭,财力已尽,只有减少贡赋,才可不生变故。但朝廷对这一建议不置可否。一气之下,他便向朝廷提出了辞官还乡的请求。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全国发生大饥荒。苏州、松江一带民众纷纷向富户借粮。但富户们,大抬粮价,囤积居奇,吝而不借。为此激起民怨,便发生了民众群起抢富户粮食、烧富户房子的事件。朝廷派太保王文前往查处,王为了表功,一下便查抄平民500余户,捕得200余人,并以谋反罪将其全部解京,奏请一齐问斩。不少大臣都认为这是一宗大冤案,但慑于王文权势却不敢提出异议,只有大理寺卿薛瑄向朝廷奏章辨冤。王文怒对别人说:“此老倔强犹昔!”但薛瑄却庄重地表白道:“辨冤获咎,死何憾焉!”最后经都察院官吏勘实,只严惩了为首者三四人。 明代理学大师 永乐年间,青年时期的薛瑄便在元末著名学者徐怀玉、魏希文、王素亨等人的指导下,专心攻读宋明理学,颇有造诣。从政以后,他更是勤学不辍,一有空闲,便亲自抄录《性理大全》一书(命胡广编著),认真读诵,经常深夜才眠;尤其是冬天的夜晚,他不顾寒冷,仍然燃烛苦读。他在读书中,如有心得体会,便立即记载下来,后来记得多了,便集成《读书录》和《读书续录》,两书共23卷,后成为薛瑄在理学方面的重要论著。 薛瑄推崇,在思想上总的是同程朱理学一脉相承的,但又并非程朱理学的简单延续,而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程朱理学。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理无穷,故圣人立言亦无穷”的思想指导下,弃旧图新,提出了不少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观点,对明中叶兴起的理学唯物主义思潮起到了首倡和先导作用。首先,他批判和改造了“理在气先”和“理、气决是二物”的唯心主义理气观,明确提出了“理在气中,以气为本”的新观点。他反复强调:“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见《读书录》)“理与气一时俱有,不可分先后;若无气,理定无止泊处。”同时,明确指出“理气决是二物”的说法是错误的,他说:“理与气无间亦无息。”“理气浑然而无间,若截理气为二则非矣。”(以上均见《读书续录》)他坚持气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原始的物质本体的观点,他说:“天地间只一气。”“天地万物皆气聚而成形。”(均见《读书录》)以上这些论述都是非常正确,应该充分肯定的。 薛瑄一贯倡导求实理、务实用的实学思想和学风,他不但明确提出了“实学”的概念,而且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他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心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又说:“为学不在多言,亦顾务行如何耳!”他在强调行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如说:“知理而行者,如白昼观路分明而行,自无差错;不知理而行者,如昏夜无所见而冥行,虽或偶有与路适合者,终未免有差也。”(以上均见《读书录》)由于薛瑄力倡“实学”,并一生躬行实践,所以他的学说被时人称为“笃实践履之学”,他本人被誉为“实践之儒”。 “复性”说在薛瑄理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薛瑄的“复性”说,虽积极维护程朱的“道统”观念,本质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也不乏唯物主义观点。如就“性”的本源来说,朱熹认为“性”是天赋,来自先天;而薛瑄则认为“性”是“理”,主要形成于后天。在对“复性”的具体解释上,朱熹指出,“复性”就是要恢复人的本然之善的天性;薛瑄却不然,他说“复性”就是要按理视、听、言、动。不难看出,薛瑄的“复性”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朱熹“复性”说的修正和完善。 教育大家 薛瑄的学说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通过长期聚徒讲学,按照自己的思想体系,培养造就了大量学者,创立了著称于史的河东学派。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河东学派不断壮大,薛瑄弟子遍及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等地,他们在弘扬薛瑄思想学说和发展程朱理学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薛瑄又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他考中进士赴京就职时,就向朝廷上奏章,提出“愿就教职,以卒所学”,然而当时未能获准。到了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因朝廷拟选称职官员,重兴学校教育,吏部尚书郭进便积极举荐薛瑄,并陈述了他的履历、学识和政绩。不久,朝廷便下诏擢升薛瑄为山东按察司提督学政道佥事,终使他如愿以偿。为此,他欣喜地告诉别人说:“此吾事也。” 薛瑄上任后,强调对学校严加管理。他要求必须按朱熹的“白鹿洞规”(系朱熹当年在白鹿洞讲学时所定,主要有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等)办学,还规定对中途无故退学的生员,要令其赔偿在学期间所得的廪粮(供给的国库粮)。重视改变学风。他巡视所到之处,都要询问生员们是否能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并谆谆告诫他们,一定要“居敬以穷理,由经以求道”。三是积极倡导因材施教。他提出“诲人必随其才器而成就之”,每个生员或学行步(体育)、或学字画、或学讲诵及写作诗赋等,都只能取其所长而不能要求。某地有一生员,因家贫经常失学,几次参加乡试未中,要求退学。薛瑄便问他的老师:这位生员在春秋祭孔时干什么事?答曰击磬。他当即指出:磬是八音中最难配合的乐器,可见此生员是有用之材,不能让其退学。后来这个生员果然考中了进士。薛瑄在山东任职五年半,政绩斐然。老少贤愚对他都非常感激和仰慕。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秋他奉调赴京时,生员们,哭着远送,情景感人。 万荣平原村薛瑄家庙 薛瑄不但勤于督办学政,而且乐于教书育人。在他的一生中,有两次回故乡讲学,一次是被王振诬陷削官为民期间,一次是致仕(即退休)还乡至逝世,时间长达14年之久。尤其是第二次,他在河津县城南街的住宅中从事明理讲学,慕名从而来的求学者很多,以至馆舍都容纳不下。他拳拳以“复性”教人,论理深刻透彻,使大家受益匪浅。 薛瑄还是有素养的作家和诗人。他的文学作品有散文、杂文等260余篇,诗歌1570首,成就颇大。对于诗文写作,他曾讲道:“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肺腑者是也。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见《读书录》)这就是说,凡是发自肺腑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在写作方法上,他主张要条理明白,要注重修辞,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他还强调,有了高深的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这些见解,无疑都是正确的、高明的。 薛瑄的散文、杂文大体可分为游记、随感、对友人题赠以及寓言故事等。在写作上大都结构严整,行文流畅,格调清新,寓意深刻。如《游龙门记》叙述简洁明快,写景绘声绘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被称为明代散文佳作,上世纪60年代曾被选入中学课本。《退思亭记》、《车窗记》都是触景(物)生情,有感而发,在揭露贪污受贿、败坏法纪等劣行的同时,不忘奉劝世人和勉励自己勤廉从政、慎言慎行,说理充分,令人。 薛瑄很爱写诗,凡行旅、登临、居住、怀古、读书、会友、赠别等,多有诗歌问世。对薛瑄的诗,清人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给予了很高评价,曾称:“大致冲淡高秀,吐言天授,往往有陶(渊明)韦(应物)之风。盖有德有言,瑄足当之。”薛诗中不乏名篇、警句,如“天连巫峡常多雨,江过浔阳始上潮。”(见《沅州杂诗》)“庶官务割剥,不念远人穷。”(见《有感》)“夜深风雪响侵门,绣被熏来睡正温;忽念中林有樵者,独惭余暖未能分。”(见《泸溪冬夜》)“宦情似水年来淡,乡思如旌日自悬。”“彤闱紫阁如天上,依旧清汾数顷田。”(见《舟中赋》)薛瑄的诗意境优美,形象生动,爱民之心,辞官之愿,跃然纸上,备受赞赏。近年,已有人对薛诗作了选编评著。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春,年已69岁的薛瑄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起初,他还踌躇满志地想为朝廷效力,每逢朝廷召见,都能坦诚直言,献计献策,屡次就行王道、重贤才、用群策等,陈述了自己的主张。但不久他便发现英宗平庸无能,对朝臣乱政束手无策,置正确意见于不顾,屈杀忠臣,并令从南国购买狮子,玩物丧志。从此,他对振兴朝政已毫无信心,想到还是“见几而作”,致仕还乡为好。于是便以老病为由接连上章,获得允准后,第四天便离开京师,踏上归程。这时,他高兴地说:“吾道则亨也(意为我所推崇的道学思想可以顺利地弘扬了)!” 薛瑄在致仕还乡以后的日子里,一面聚众讲学,一面进一步深钻细研正心复性理论,并进行更加严格的自我修养,使之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七年之后,也就是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的六月十五日,他忽觉身体不适,遂将所写文稿作了一番整理,之后伏案写诗道:“土炕羊褥纸屏风,睡觉东窗日影红,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唯觉性天通。”通字尚未写完便,时年七十六岁。 薛喧逝世后,朝廷派官吏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次年春又颁下《奉天诰命》,根据薛瑄生前的功绩,赠他为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隆庆五年(1571年)九月在薛瑄逝世107年后,朝廷降旨准予从祀孔庙(在孔庙内置神主牌位,随从受人祭祀的意思),他终以精深的学问和崇高的品节,跻于名儒之列。为此,世人都尊称他薛夫子。 薛瑄是明代正统和景泰年间的朝中重臣,曾任大理寺卿和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等。一位忠心事君的高官,在清醒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支配下,明确地提出了“为政以爱人为本”的见解,同时又进一步把“养民生,复民性,禁民非”概括为治天下的“三要”。(均见《从政名言》)他真心实意地关爱广大民众,尽心竭力地为民解忧;提出了一项项深得民心的正确主张,演绎出一个个为民请命、为民辩冤的动人故事,实属难能可贵。 历史贡献 以“诚”待民 以“爱”感民 爱民为民,首先有一个怎样看待民众的问题。在封建社会,许多官吏都认为民众愚顽,因而责不绝口。可是薛瑄却同他们完全两样。他反对把民众看成“愚且贱”的人,而对他们一味强制和惩罚。他告诫人们说:“作官者,虽愚夫愚妇,皆当敬以临之,不可忽也。”又说:“民至愚,而神不可欺也,惟至诚以动之。”(均见《从政名言》)他提醒那些认为民众为刁顽的官吏,必须去除偏见,平和宽缓地对待他们,切不可“强民以必从”,以至招致“相伺如仇敌,两败俱伤”的严重后果。(见《送林郑州序》)以“诚”待民是爱民为民的基本要求。只有以“诚”待民,才能改变民众对官吏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官吏真正取信于民,从而顺利地办好各种政事,并使民众得以平定安宁。薛瑄在《赠知韩城李居敬序》一文中,对这个道理讲得最清楚不过了。当初,韩城被人称为陕西最难治的县,其主要症结是“民好伺察其长之失而中伤之。”可是李公居敬在这里任了九年知县之后,民众都变得很听话,凡事容易办妥,赋税及时交纳,乡村不出变故,呈现太平景象。当李公任满要调离时,民众都苦苦挽留。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变化呢?薛瑄分析道:“天下古今,民心皆同”,“吾以诚感其民,民亦以诚应;吾以智笼其民,民亦以智应”。本是自己的“诚之不足”,却归咎于“民之难治”,实在不应该!最后,他意味深长而又幽默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有民社者,勿谓其难治,但当责其治之之诚有未至焉耳。如有不信,请质于居敬云(意为:凡管理民众的人,千万不要说民众难管,而应该常责问自己是不是真讲诚信,都有哪些做得不周到的地方。若不相信这个道理,就请去问居敬,让他作回答吧)!” 以“爱”感民,是爱民为民的重要前提。只要能以“爱”感民,爱民为民就会立见效果。薛瑄认为:“爱民而民不亲者,皆爱之不至也。《书》(指《书经》)曰:如保赤子(象保护初生婴儿一样),诚能以‘保赤子’之心爱民,则民岂有不亲者哉!”(见《读书录》),他在《从政名言》中还引用的话自警说:“视民如伤,当铭诸心(视民如伤,即看待民众就象看待受到伤害的人一样,不惊扰,忙救助)。”他还指出:“所谓王道者,真实爱民如子。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象孝敬自己的老人那样孝敬别人的老人,象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护别人的孩子的意思)。上以是施之,则民爱之如父母者,有必然矣。”当他亲眼看到一些地方的民众“饱暖自足,而无一家之外徙者”的情景后,便深有感触地说:“化哓瘠为丰熟,抚疲困为安佚,致人称道,先后远近,同然一词,非尽心抚字者能然也(意为:把坚硬瘠薄的沟坡变成庄稼丰熟的田地,使疲乏的人成为安逸的人,为此受到称赞,前后远近,异口同声,若不是尽力关心抚爱民众的人,会是这样吗)?”(见《送永和汤大尹序》)如果为官者真能爱民如子,那么,民众也定会视官如父母,道理就是这样简单而浅显。 关注教化 先复民性 薛瑄提出的“复民性”,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感化,使民众明白义理,进而形成淳正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的社会公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化民众也是爱民为民的一件大事。 薛瑄把教育感化民众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说:“民不习教化,但知有刑政,风俗难乎其淳矣。”(见《读书录》)又说:“法者,辅治之具,当以教化为先。”还说:“民心至柔,真有不可强者,惟顺其心而道之,则无不以矣(意为:民众的心性一般都是很柔顺的,如果真有很强硬的人出现,只能是顺着他的心性加以引教,这样就不会有不服从的了)。”(均见《从政名言》)他在诸多论著中,一次次表彰了重视教化民众的州县主事者,他称韩城知县李居敬正是因为能向民众“告以孝悌忠信,敦本厚俗之道”,“辞气恳恳,出于诚实,民为之感动”,从而使民众深为满意,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薛瑄在教化民众、明白义理方面的要求很多,这里着重提及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正心。就是要尽力保持心地的纯洁与正直。薛瑄一再强调正心的重要性。他说:“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王道不过如此。”他指出“心术不正,则事事不正。”(见《读书续录》)怎样才能心正呢?首先要重诚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其次要守本分,就是指“非理勿视,非理勿听,非理勿言,非理勿动”;再就是要当君子而不当小人,因为“君子取人之德义,小人取人之势利。”(见《读书录》) 二是讲求伦理。薛瑄在《戒子书》一开头就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谓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谓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这就是说,遵从伦理应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以上所讲的伦理虽然多属封建礼教,但于当今继承传统仍有参考价值。 三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指大公无私,是指仁、义、礼、智的天性;人欲是指自私为己,是指耳、目、口、鼻、百体的嗜好。薛瑄就此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思天理,则心广而明;思人欲,则心狭而暗。”(见《理学粹言》)他认为人欲就象“寇敌”,会伺机而入,须严加防范;他指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认真察省和克尽己私,能身体力行。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教育感化民众,薛瑄一直持“正己以正人,修己以治人”的观点。他在《送朱知府赴任序》一文中颇有感慨地说:“己正而左右僚吏正,部属正,以致庶事无一之不正,…所谓千里之民,熙然相与以宁者,有必然矣!”为此,他一再叮嘱官吏们,一定要加强修养,严以律己,以高尚的品德、端正的行为,率先垂范,力求教化民众取得更好效果。 力倡省财 蓄养民生 薛瑄提出的“养民生”,是基于“民为国之本”的思想认识,为“扶本固本”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他认为养民生—— 一要注重安定民心。而要安定民心就得切实帮助民众求得饱暖和安乐。他在《送长芦陈副运序》中说:“足用在乎理财,理财在乎安人。人安矣,财用宁有不足者乎!”当他体察民情时,每到一处都要现场询问收成是丰是歉、民众能否饱暖、赋税是否交纳、有无流离失所者、有无被官吏富豪盘剥情事等,凡与民众休戚相关的“疾苦隐伏”,都要弄个。遇有“精心励饬,以民事为己任…民食或艰,即为之纤悉经纪(仔细安排料理之意)”的官吏,他便热情地赠文鼓励。同时,也对那些不关心民众痛痒的官吏严厉谴责说:“睃人益己,视民之饥寒流亡,略不加恤,此诚何心哉!”他还殷切希望广大民众能够“既庶且富”。为此,在《策问五十八道》中,就提出了开垦荒地、引水灌溉、教民种稻等有利于富民的良策。 二要注重爱惜民力。主要是指节省财务费用。他在《从政名言》中透彻地分析道:“财出于民,费用广则财不足,财不足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穷,民究则力竭,力竭则本摇矣。”他还借用陆宣公的话说:“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心伤则本伤,本伤则枝干凋悴,而根柢蹶拔矣。”(见《唐陆宣公庙记》)为了省财,他告诫人们:“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见《从政名言》)并对自己严加要求,在“以俭养廉”方面为大家作出了榜样。 和省财紧密相关的就是要少收赋税。薛瑄竭力主张实行薄税,以便给民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指出:“取、与是一大节,其义不可不明”,关键在于“取之有法”。(见《理学粹言》)他一再叮嘱:征收赋税,要注意宽缓行事,只有这样才能顺随民意,不落怨言。他坚决反对乱收苛捐杂税,加重民众负担。景泰元年,他在协助四川巡抚佥都御史李匡平息苗乱时,曾亲赴苗、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寻访民众,了解作乱情节。他发现那里由于“庶官务割剥”,民众,实属“官逼民反”。为此立即向李匡建议说:“与其振威武以服其外,不若布诚信以结其心”。苗乱平息后,他又积极向朝廷奏本,指出“番州远夷,但当羁縻之,不宜责以贡赋。”他针对当地民穷财尽的具体情况,请求朝廷减免民众所交的贡赋,以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没料到朝廷对他的本章竟置之不理。于是他耿耿于怀地慨叹道:“求言未若用言难,不用忠言亦等闲。”(见《读史》诗)因一时思想想不通,便索性向朝廷提出了辞官回乡的奏请。 河津莲池公园“文清阁” 秉公执法 辩白民冤 薛瑄多年担任执掌风纪的官吏,他始终正以立心,廉以律己,刚直不阿,秉公执法,亲自察审了大量诉讼案件,使贪赃枉法者得到应有的惩处,使无辜含冤者一一还清白之身。 首先,他认为,每个风纪官吏都应认清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从而恪尽职守,从严执法。在《柏台春霁序》一文中,他把风纪官吏的职责概括为“剔拔奸蠹,扶植善良,以澄肃一方之官吏”。在《山东按察司题名记》一文中指出:“凡任御史按察者,于百司之邪正,庶狱之冤疑,既得扶抑而伸理之;至于国家大小之政,生民休戚之情,又得条陈其得失而疏通其壅蔽。”他希望所有风纪官吏,都能尽力“剔去牟蠹(大贪),保惠良善,使单民弱夫,咸得伸眉吐气,而不为豪横所顿摔遏抑(欺压之意)。”(见《送刘佥宪之任序》)正因如此,他强调说:“天下之狱,自古不得其平者多矣,掌刑者可不择其人乎!”(见《从政名言》)其次,他就自己的体验指出:“不欺君,不卖法,不害民,此作官持己之‘三要’也。”(见《从政名言》)不害民就是要爱民为民,就是要把法纪当作保护民众的工具。他说:“狱清而民心乐,则和气应而有以培固国家之根本。”(见《送刑部郑侍郎序》)在他的执法实践中,真正做到了对贪官污吏嫉恶如仇,严惩不贷;对民众心存怜悯,有冤便尽力辩白平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