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封神演义》背后比干之死的真相

时间:2025-02-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近期,、、邓伦等主演的《》正在热播,许多观众吐槽说与原著相比差别太大。

《封神演义》这部神话小说应当是除《》以外最广为人知、被翻拍次数最多的作品了。

自90年代以来,这部神话小说屡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1990年的傅艺伟版《》最为经典,也最为出名,2001年TVB出品的温碧霞版本也是家喻户晓,后来两大美女、先后演绎了给人不同感觉的妲己。

但是不管哪一版本的《封神演义》,在剖心之死那节总是非常令人动容,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比干这个悲剧人物吗,真实的比干又是因何而死?后世眼中的比干又是何种形象? 一、影视剧里的比干 在影视作品中主要突出比干被“剖心、封神”这两大事件。

傅艺伟版本的《封神榜》里讲述了狐妖妲己因狐族兄弟姐妹为比干所杀,含恨在心,决定报复比干的故事。

妲己装作心病复发,对纣王说只有之心做药引才能救她,而比干是一位忠贤之士,其心必然七窍。

纣王为救妲己,逼迫比干剖心,比干怒将一其心剖出扔给纣王。

被剖心的比干忍着剧痛向外走去,途中遇见一妇人正在叫卖无心菜,比干上前询问菜无心可活,那人若无心如何。

妇人答曰“人无心即死”,比干倒地即死。

武王灭商之后,主持封神大典的追封比干为文曲星。

虽然比干被剖心而死,但能在封神榜365位神仙中占据一席之地也算是一种慰藉了。

《封神演义》中比干因妲己陷害剖心而死,那么历史上比干究竟因何而死?他又是怎样的一位臣子? 二、历史上的比干 历史上确实有比干的存在,他是纣王的叔叔。

《论语·》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之。

曰:‘殷有三仁焉!’”在《·宋微子世家》篇中提到,“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

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碎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以上文献都证实历史中的比干实际上死于纳谏。

纣王实际并无治国理政的才能,他父母本来想立的是他的兄长微子启,但迫于礼制只得立了纣王。

因为微子启与纣王为同母所生,但他的母亲在生微子启的时候还是个妾,生纣王的时候才升为正妻。

纣王帝辛在位期间荒淫无度、重刑厚敛、穷兵黩武、一意孤行、嗜杀臣子,这使得全国上下怨声载道。

而且西伯侯广施仁政,招徕许多人才得到无数百戴,这对殷商造成了巨大威胁。

就是在这样内忧外患下,殷朝“三仁”挺身而出向纣王劝谏,希望他能够施仁政、强国家。

但纣王一意孤行,闭塞耳目不听劝谏,最终三人未能挽救殷朝命数。

微子作为纣王的哥哥多次劝谏,但“纣终不可谏”,于是被迫装疯出走。

到周武王灭商之后,微子被其子成王封于发源地(今商丘一代),建立起了,故后世称其为宋微子,微子启的后人都以国为氏,称。

后世很多人认为微子这种降周的行为无异于叛国,但是这样做至少给殷商留下了血脉。

而且说到底问题并不在微子身上,而是出在纣王这个国君身上。

孝文帝曾感慨“呜呼介士,胡不我臣”,他意思是像比干这样的忠谏之士,怎么不是我的臣子,可惜的是昏庸的纣王一点也不知道珍惜“三仁”。

箕子是纣王叔父,他劝谏无果后被关了起来,周建国后箕子被释放,他不愿臣服,到朝鲜半岛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后来,“箕子朝周,过故,感宫室毁坏,生禾黍。

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箕子看到破败的故都,作《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寥寥数字间,箕子将亡国的凄凉与亡国原因勾勒出来,体现出了亡国之殇。

纣王虽有负于箕子,箕子却无负殷商一朝。

比干看到微子、箕子的境遇,他感叹道:“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比干到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王实在讨厌他的行为,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然后杀比干剖其心,比干也用他的生命成全了那份忠义。

周武王得到在朝歌的探子的消息说,微子出走、箕子被囚、比干被杀,问姜太公,“仁者贤者亡矣,商可伐乎?”太公回答说:“先谋后事者昌。

”于是武王联合诸侯共同伐纣,终在牧野之战结束了商王朝六百余年的统治。

三、比干身后事 比干被杀后,他的儿子坚逃走,逃到的地方叫“林谷”,周武王灭商后,找到了比干之子,赐姓为林,所以之后比干的后人皆以林为姓。

周武王为安抚殷民,表彰比干,为比干封了墓,墓地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

后来到了北魏时期,崇尚汉化的孝文帝为比干立了庙,庙就在比干墓的旁边。

比干庙至今依然存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四,海内外的子孙都会到比干庙祭祀始祖。

后代帝王也对比干多有推崇。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途径卫辉比干庙时,曾颁发了《赠殷太师比干谥诏》,追赠比干忠烈公的,唐太宗对比干勇于劝谏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认可,或许这也是贞观年间能出现那样的谏臣的原因之一吧。

在神仙体系中,比干又是受到民众信奉的五路财神之一。

比干之所以被封为财神是因为他被剖了心,人们认为没心就没有私心,不会贪心,就会不偏不倚。

传说中在比干庇佑下做买卖的人都,不会发生坑蒙拐骗、缺斤短两之事。

文史君说: 神话往往脱胎于现实生活,神话与历史上的比干皆因剖心而死便是最好的例证。

比干之死很好的诠释了“文臣死于谏,武臣死于战”的前半句,他的死为后世文臣立下了为官的一个标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伯温《烧饼歌》算尽大明三百年 为什么算不准自己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曹植为什么恋嫂子:《洛神赋》中奇怪女子是哪位

导读:曹植,字子建。他是的夫人的第三个儿子,与为同母兄弟。曹植自幼便聪颖过人,10岁的时候便诵能出口成诗,,很受曹操的宠爱。在他的三个儿子中曹操曾经认为曹植是“最可定大事”者,几次都想要立他为太子。但是最终曹植还是在同长兄的争斗中失败。曹丕当了以后,怕他日后势力壮大,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便派人把曹植抓到洛阳来,想借口杀掉以除后患。曹丕限曹植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吟诗一首,其中还不能出现兄弟两个字;如果做不到就要处死。曹植知道这是曹丕想借机杀了自己。心中十分的悲伤。忽然看到炉火中的豆秸。便随口做了一首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才免得一死。 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了,文中曹植这样描述洛神的美貌:“,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面辅承权,环姿艳逸,,柔情绰态,媚于语言。”从抽象到具体,从神韵、风仪、情态、姿貌,到明眸、朱唇、细腰、滑肤,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形。此外曹植还描写了洛神的动态美:“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坐。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活生生把他梦中情人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的文学作品。 后来,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在画中,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画中的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但最终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那么曹植所描写的“洛神”和顾恺之画中的“洛神”到底是谁呢?是不是就是他的嫂子呢? 据《文昭传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的儿子袁熙。献帝七年,,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曹丕见到甄氏后,惊叹于甄氏的美貌。他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甄氏为妇。甄氏见曹丕生的英俊,又因为是曹军的俘虏,不得不从,因此也无异言。 一种观点认为,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 由于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所以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早在官渡之战时,曹植就曾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袁绍儿媳甄氏,由于怜香惜玉,曹植将自己的白马送给了甄氏,帮助她逃返邺城,甄氏也将自己的玉佩赠给了曹植以示感谢。两人再次相见,都觉得命运注定。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于是能够与与甄氏朝夕相处,当父兄为天下大事奔忙时,曹植与甄氏的感情迅速发展,到了的地步。 七八年过去了,曹操已经稳稳地掌握了北方的局势,以冀州十郡划为魏国,封曹操为魏公,定都于邺。在谁来继位的问题上,曹操生前就十分矛盾,因为长子早亡,还有四个儿子为卞氏所生;长子曹丕,次子,三子曹植,四子曹熊。四个儿子中曹操最偏爱曹植,倾向于封曹植为世子。但曹植不治威仪,*恣肆,而且耽误大事,擅自开司马门,使得曹操对他失望透顶。在这种情况下,曹丕顺利地当上了世子。曹*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魏国建立后,曹丕对甄氏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因此仅封她为妃,所以甄氏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时已经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甄妃逐渐色衰而失宠,在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死。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氏生的太子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人欣赏其文字的优美,到处传抄,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曹丕死后,群臣本来想迎立当时为雍丘王的曹植为帝,因此曹睿即位后,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产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飘萍,不堪颠沛之苦,遂寂寂无欢而死。后人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氏认定成洛神了。《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洛神女说:“妾,即甄后也……妾为慕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魂遇于洛水之上,叙其冕抑。因感而赋之。”在他的诗作之中,曾经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节,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