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德里苏丹国有着怎么样的宗教信仰?不同教派有着怎么样的冲突

时间:2025-02-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公元11世纪,人(此时早已接受伊斯兰教)远征北印度,当时北印度已经长期分裂,小国林立,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耗尽了国力,也使人民蒙受深重的灾难。

突厥人挑选了一个的时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灭或臣服了大部分北印国家,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帝国——德里苏丹国。

突厥贵族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来传播伊斯兰教,其政策远比当初的阿拉伯人激进。

扩张时期,被征服土地上的人民只要交纳人丁税就可保留信仰,阿拉伯人在宗教宽容方面远比基督教国家做的好;但突厥人在印度的行为却截然不同,大肆烧杀抢掠,摧毁寺院和庙宇,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

佛教和印度教同时受到了严重打击,但印度教经过调整和反抗后,与穆斯林征服者实现了妥协,并继续生存发展;而佛教却因为种种内外原因,最终在印度消亡。

伊斯兰教可以说是踩着佛教的尸体进入印度的。

伊斯兰教向中亚、南亚、东南亚扩张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蚕食、打击佛教的历史。

公元8世纪起,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中亚,中亚大部分佛教国家和游牧民族都皈依了伊斯兰教;公元9-13世纪,阿拉伯人、突厥人前仆后继地进攻北印度,并最终导致佛教在印度的绝迹。

到了公元15世纪,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的穆斯林国家又通过武力征服将佛教和印度教赶出这一地区,在东南亚构筑了一个伊斯兰文化圈。

在与伊斯兰教的对抗过程中,佛教在多数情况下都会遭遇失败。

英国学者渥德尔曾说:“佛教教义,尤其是它反暴力的社会纲领……对伊斯兰教的残暴作不出直接的回答。

”这一说法有些偏颇,但也不失为一个有道理的解释。

当时印度大部分国家都支持印度教,只有孟加拉的统治者还推崇佛教,佛教失去了来自上层的保护;而在民间,佛教要么被印度教驱逐,要么与印度教融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

此时的佛教既无下层根基又无上层支援,在伊斯兰教面前缺乏起码的自卫能力。

而“非暴力”的信条根植于佛教思想中,佛教的教义也使佛教徒不可能自己拿起武器、组织群众来反抗突厥人的进攻。

当印度教王公与突厥人坚持对抗,当印度教群众此起彼伏的起义使穆斯林统治者不得不放宽宗教政策时,佛教徒却没有组织起任何像样的反抗,只有少数僧侣远走国外,保存了一些古代印度佛教经典。

突厥征服者对佛教和印度教的残忍是的。

根据英国学者渥德尔的引述,“穆斯林从左边杀过去,又从右边杀过来……被征服的人民要么接受伊斯兰教,要么只有死亡一途。

”许多印度教神庙和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空后被焚烧,并在其原址上建立起清真寺。

但这种烧杀抢掠对佛教的打击更大,因为佛教此时主要集中在北印度和东印度的少数繁华地区,突厥人只要占领这些地区就可以彻底摧毁佛教寺院,消灭佛教的有生力量。

而印度教神庙则遍布印度各地,从大城市到小村社无处不在,突厥人无法控制印度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自然也就无法根除印度教。

更重要的是,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纲领已经渗透到印度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外族统治者都必须利用印度教来控制印度。

而佛教对印度社会虽然曾有很大影响,但却远没有印度教那么深;佛教的黄金时期早已过去,现在它的印度社会的影响有限,穆斯林很容易就能将其一举击溃。

穆斯林征服者对佛教的痛恨也是有理由的,因为佛教教义和仪式与伊斯兰教违背的地方实在太多。

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是 “认主独一”,而佛教却认为世界万物没有创造者和主宰者,一切都是因缘缘起所致;伊斯兰教相信人死后的归宿是末日复活和审判,佛教却认为人死后进入,而且轮回是永远没有尽头的(除非进入涅槃);伊斯兰教相信真理来自真主的“天”,先知也是真主派来的,佛教却在认为真理是人参悟出来的(尤其是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可悟道成佛);伊斯兰教最反对崇拜偶像,连礼拜时都只拜“方位”,佛教却到处树立并膜拜佛、菩萨、罗汉等的偶像,在穆斯林眼中成为“最邪恶的偶像崇拜者”…… 总之,伊斯兰教和佛教之间的鸿沟异常巨大,原先被穆斯林征服的拜火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摩尼教徒等,与穆斯林的共同点都比佛教大(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未必正确)。

突厥人此时已经变成了狂热的穆斯林,在方面远远超过当年的阿拉伯人,面对如此异己的佛教徒,诉诸极端暴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突厥人攻入比哈尔和孟加拉,印度最后残存的佛教大寺飞行寺、那烂陀寺和超岩寺都被洗劫一空,僧侣要么被杀,要么逃逸。

这标志着在印度传承1700余年的佛教的消亡。

或许佛教消亡的直接原因的确是“对伊斯兰教的残暴做不出直接回答”,但它消亡的根本原因决不是伊斯兰教的打击。

如果不是佛教过于严重的部派斗争,如果不是大乘佛教的密教化,如果不是印度教改革吞噬了佛教的生存空间,如果不是印度的政治经济环境变的不利于佛教发展,如果不是佛教在印度民间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根基,佛教是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消亡的。

穆斯林征服者只给了佛教最后的致命一击,此时的印度佛教早已不是生气勃勃的穆斯林的对手了。

在突厥贵族远征印度时,印度教和佛教一样受到了打击,神庙和经典被焚烧,信徒被迫改宗。

印度教在民间的根基和在上层得到的支持远非佛教可比,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发现要消灭印度教是不现实的。

佛教对突厥人的残暴做不出直接回答,印度教却可以依靠上层王公和下层平民武装对抗突厥人,让被迫向印度教做出让步;佛教集中在少数地区,很容易丧失生命力,而印度教却根植印度社会的每个角落,也是外来征服者需要依靠的力量。

因此印度教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被伊斯兰教征服,而是会达成妥协。

突厥人在建立德里苏丹国的过程中,开始对印度教和佛教都采取的态度;但此后很快就对印度教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

这不仅仅是因为印度教徒的抵抗,也是由于德里苏丹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其他内忧外患。

正在建立蒙古帝国,蒙古人的兵威如日中天,其前锋甚至曾经到达印度河流域;另外,中亚的其他穆斯林国家或游牧民族也对富庶的印度,随时准备步突厥人的后尘入侵印度。

另外,在入侵的穆斯林中也发生了分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烈,内乱、政变层出不穷。

在这种危急形势下,如果继续对印度教实行迫害,无异于自杀。

因此穆斯林统治者采取了一定的宽容措施,改变了开始时的残暴政策,改为对印度教徒征收人丁税。

必须承认,德里苏丹国的宗教宽容是很不彻底的,也是不情愿的。

印度教群众背负很重的税收,除了人头税外,各项税率都比穆斯林重;只要有清真寺的乡村,就不能再建立印度教的神庙;印度教徒在行政和司法体系里基本没有地位,当不了高级官员;在诉讼时,只要一方是穆斯林,就得按照伊斯兰教法审判,对非穆斯林显然不公平。

许多苏丹不是无心打击印度教,而是没有能力打击印度教,因为德里苏丹国实力有限,许多印度王公只是在形式上臣服而已,离实质的统一还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南印度,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归于德里苏丹国版图,其余时候都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到了德里苏丹国中后期,蒙古人和帖木尔帝国不断入侵,苏丹国内部也出现突厥贵族和阿富汗贵族争夺权力的激烈斗争,实际上已经陷入之中。

可以说,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从来没有足够实力使印度伊斯兰化,甚至没有实力使北印度伊斯兰化。

在众多的印度教王公领地中,伊斯兰教的影响力实在有限。

另外,即使在德里苏丹国直接管辖的范围内,伊斯兰教也不能占据完全的统治地位。

因为整个印度的社会结构是以印度教为基础的,尤其是在广大乡村,没有印度教就无法维持统治,没有印度教就无法收税(德里苏丹国的税收系统大部由印度教徒把持)。

对于广大印度农民来说,印度教是他们祖祖辈辈的宗教,虽然它有等许多压迫人民的主张,但这些主张也已经渗透到印度人的骨髓里去了,是他们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他们皈依伊斯兰教难度不小。

印度教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这也使它具有异常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它就是以这个优点战胜了佛教,现在又以这个优点在伊斯兰教面前得到保全。

它可以随时吸收一切其他宗教的优秀特点,伊斯兰教的一神思想就深深影响了印度教。

其实印度教从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化早在8世纪商羯罗改革时期就已经开始,商羯罗吸收了佛教中的许多哲学因素,将过去神学理论发展不足的婆罗门教改造为神学理论比较发达的印度教,他的“纯粹不二论”实际上是一神论的,这也使印度教容易接受伊斯兰教的一神论。

在与伊斯兰教的长期斗争、交流之后,正如思所说,印度教“既是多神论的宗教,又是一神论的宗教;既是崇拜偶像的宗教,又是反对偶像的宗教……”也就是实质上的一神论和表面上的多神论。

表面上的多神论有助于它争取广大下层人民的信仰,实际上的一神论则使它的神学思想更加严谨,更容易赢得上层知识分子的青睐。

从这个角度来看,伊斯兰教对印度教的发展贡献还不小,它使印度教变的更加富有生命力了。

婆罗门教从佛教中吸收营养成为印度教,而早期印度教则从伊斯兰教中吸收营养成为更成熟的印度教。

印度的伊斯兰教也受到了印度教的许多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社会纲领上,尤其是种姓制度上。

伊斯兰教本来是讲究信徒人人平等的,与佛教类似;但在印度的长期传播中,也受到印度教种姓制度的感染,尤其是由印度教改宗的穆斯林,许多都保留了他们原来的种姓地位。

现在印度次大陆的清真寺做礼拜时,各个种姓的信徒都是分开礼拜,信徒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等级差别。

这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即使不是绝无仅有,恐怕也是非常罕见的。

伊斯兰教的神学思想也和印度教互相渗透,到了时期终于形成了一种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特色的新宗教——锡克教。

现在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可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大宗教可谓在斗争中妥协,在和平中摩擦,达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部分融合。

不稳定的德里苏丹国没有使印度伊斯兰化,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文化交流也没有充分展开。

但在随后的莫卧尔帝国时期,伊斯兰教被传播到几乎整个印度,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融通也更加明显。

莫卧尔帝国的统治者在宗教政策上也比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明智许多,在大部分时候都能做到宗教宽容,在莫卧尔帝国前期,印度各大宗教的交流可以说是最频繁的。

但这已不属于笔者定义的“印度中世纪”范畴了。

当然,中世纪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交流是莫卧尔时期两大宗教斗争、交流的基础,德里苏丹国的宗教政策虽然比较偏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印度各宗教的互相理解。

随机文章为什么来了美国就发胖,为什么在美国喝水都胖/你是不是有胖人基因揭秘灵魂最好的归宿是什么,宗教的轮回转世/科学的量子意识复活可怕的太阳系皮壳理论,人们看到的太阳系都是假象(阴谋论)哥斯拉和基多拉哪个强,前者体重机能碾压基多拉/哥斯拉未尝一败院士提议引雅鲁藏布江水入新疆,可让新疆生活2亿人/印度听后却慌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都说打仗会经济倒退 为什么美国却是一个例外呢

美国为何越打仗越有钱?其实原因很简单美国作为新时代仅存的超级大国,她凭借着短短几百年的创国史就获得了如此之高的地位,其中不得不令人学习以及敬佩。我相信经常关注新闻的人也知道,美国这些年经常以“老大哥”的身份,教训“这个人”,教训“那个人”,可是要知道从古至今打仗都是最为消耗经济的事情,然而美国从二战以来,加起来一共对别人发动了两百多次的战争,平均下来几乎每天都在打仗,可是即便如此劳民伤财,美国依然主导着全世界的经济,为何美国越打仗越有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现如今大家也都明白了美国人的做法,这个做法就是著名的“以战养战”策略,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武器十分先进,很多国家都乐意从美国进口武器,因此只要世界上只要听到了枪声,发动了战争,那么这个地方以致这个国家的武器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因此美国依旧跟二战时期一样,大发战争财,虽然这个号称是全世界最自由民主的国家做出这样的想法,与自己的理论很是相悖,但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 但是我们暂且不评论,现在我就为大家讲一讲美国打的另一种仗,也是一直以来为了自己的利益却打着民主的名字所发动的战争,也就是将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每次发动战争都是去针对一下国力比较弱的国家,虽然这些国家比较弱小,但是这些小国的战略地位却是非常好,而且能源丰富,因此美国就算发动了战争,当时会损耗自己的经济,但是战争结束之后不但能回本而且能大捞一把。 就好比著名的伊拉克战争,美国耗费了五六年与其进行战争,损失钱财七千多亿美金,抵得上一个小国家一年的GDP总值,不过美国也不是傻子,更不会贸然的向谁发动战争,因为进行这一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自己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的唯一货币的地位,同时也向中东那些富有石油的国家进行威慑,如此,七千多亿美元的消耗,还是非常值得的,还有叙利亚内战,也是由美国挑起的,其中利害关系,犹如之心,。 可是美国发动的战争并非都是如此不赔本的,打个比方就是一个人将一只蚂蚁可以轻而易的捏的死死的,但是如果是两头旗鼓相当的雄狮在打架的话,那么两只雄狮肯定会互相残杀,都会留下惨痛的伤痕,就好比美国和俄罗斯开战的话,两国的企业都会遭到了极大的打击,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了。因此,在这里我也特别感激祖国的强大,能够保卫我们的平安! 随机文章唐朝最传奇皇帝非武则天竟是被太监当傀儡推上皇位的傻子宋朝有哪些殿阁学士?苏联外星婴儿事件,外星飞船逃生舱发现外星婴儿(1年后死)小行星是什么样子的,奇形怪状任意一颗可致毁灭性灾难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多拉巨炮,仅炮弹就重达7吨(体积比人还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帝王列表及简介:魏蜀吴三国分别有哪些帝王

三国时期的三个政权分别有哪些? 三国曹魏(220年——266年) 魏国 ,又称曹魏,首都洛阳,始于魏文帝,灭亡于魏元帝曹奂,共5帝。 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建安十八年,以冀州十郡封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 “魏”。以其皇室,历史上又称“曹魏”。曹魏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并且继承了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毋丘俭征伐高句丽后,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并入了曹魏版图。北部幽州的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 魏文帝曹丕 (187年——226年)字子桓,220年—226年在位7年,年号:黄初(220年—226年) 魏文帝曹丕,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魏的开国皇帝,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称帝,定国号魏,改元黄初,并定都洛阳,史称曹魏。魏文帝登基后,首先平定了武威三种胡的叛乱,不久派遣军队在河西一带大破羌胡联军,曹魏的势力得以进入河西之地,接着又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权。此外,曹魏多次击败鲜卑,巩固了北疆。然而,魏文帝曾三次大举进兵孙吴,皆无功而返。综合来看,魏文帝在位七年时间里,曹魏实力进一步增强。葬首阳陵。 曹叡 (204年——239年)226年—239年在位14年,年号:太和(227年—233年)青龙(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 ,文学成就不及操、丕。曹魏大多时间是在与蜀汉、东吴的战事中度过,例如226年八月攻江夏、襄阳,227年孟达反,231年,鲜卑与蜀汉联手进犯,到234年为止五次进攻曹魏,234年孙权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这些内外战争。他重用曹真、、等名将与诸葛亮作战,诸葛亮未能得。235年诸葛亮死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同年,轲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杀,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北疆也得以安定。之后,魏明帝开始,滥用民力,临终又托孤失当,导致朝政动荡。葬高平陵。 魏哀帝 (232年——274年),240年—254年在位15年,年号:正始(240—254),嘉平(249年—254年) 魏哀帝曹芳,字兰卿,为魏明帝曹叡之养子。根据《春秋》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之子,为之孙、曹操之曾孙。曹芳于235年被封为齐王,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曹芳继位,由司马懿和辅政,曹爽骄横跋扈,专擅朝政,打压异己,甚至连郭也被他软禁;而司马懿则韬光养晦,蛰伏待机,直至在高平陵事变里,将曹爽集团一举击垮,之后,司马家族开始权倾朝野。这段时间内,曹魏虽然朝政动荡,但对外的之路则是一路凯歌,先后两次大败高句丽,破东濊、平濊貊、灭韩濊,朝鲜半岛的半数之地并入曹魏版图。254年,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为帝。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274年,曹芳病逝,谥号为厉公。 魏废帝曹髦 (241年——260年)254年—260年在位,年号:正元(254年—260年),甘露(256年—260年) 魏废帝曹髦,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被立为新君,但曹髦对司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公元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之心,路人所知也”,率领宫人讨伐司马昭;然而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谋士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魏元帝曹奂 (246年——302年),260-265年在位5年,年号:景元(260年六月—264年五月),咸熙:(264年五月—265年) 魏元帝,本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曹魏最后一代皇帝,265年,曹奂禅位于晋王司马炎,此后被废为陈留王,谥号为元皇帝。司马炎于266年篡魏自立,国号晋,曹魏遂亡。 三国蜀汉 (221年——263年) 蜀汉,又称季汉,三国之一。东汉末年、天下扰乱、,汉室宗亲在军阀混战中崛起。220年(延康元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221 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四川(蜀地)成都称帝,延续了大统。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蜀汉后期拥有益州、汉中、南蛮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 先主刘备 (161年——223年) 221年—223年在位,年号:章武(221年-223年) 先主刘备,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汉怀帝刘禅 (207年——271年)223年—263年在位40年,年号:建兴(223年—237年)延熙(238年—257年)景耀(258年—263年)炎兴263年 汉怀帝刘禅,即,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长子,母亲是昭烈皇后。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223年—263年在位。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公元271年,蜀汉亡国之君刘禅死在洛阳,葬于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谥号:怀皇帝,庙号:仁宗。 三国孙吴 (229年——280年5月1日) 孙吴(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占据扬州 (古代)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而封为“吴王”,国号以此得名。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又名“孙吴”。 太祖大皇帝孙权 (182年——252年)229年—252年在位24年,年号:黄武(222年—229年)黄龙(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乌(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凤(252年)(注:孙权受曹魏册封为吴王后,于222年自立年号黄武,至229年方称帝建国。)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幼年跟随兄长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208年(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章武二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建兴七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史称东。庙号太祖,在位24年。孙权自200年继位吴侯统领江东到逝世为止,前后共52年,长达半个世纪左右,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 会稽王孙亮 (243年—260年)252年—258年在位7年,年号:五凤(252年—253年)太平(254年—256年) 孙亮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吴大帝孙权与潘皇后的第七个儿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235年—264年)258年—264在位7年,年号:永安 景帝孙休,字子烈,吴国皇帝,在位六年。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258年(太平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次辞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于是除掉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上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其妻为朱皇后。 归命侯 (242年——284年)264年—280年在位17年,年号:元兴(264年—265年)甘露(265年—266年)宝鼎(266年—269年)建衡(269年—271年)凤凰(272年—274年)天册(275年—276年)天玺(276年)天纪(277年—280年)孙皓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吴大帝孙权之孙,之子。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