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璮叛变”之后,忽必烈为什么又开始重用西域人?

时间:2025-02-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1261年冬,忽必烈打败了,但还没有把他彻底摧垮。

这年,忽必烈驻在漠南越冬,继续于北面的战事。

但就在这时,1262年二月,山东发生了李璮之变。

一、李璮叛变的起因 李璮是李全的义子,发动变乱时是著名的汉人世侯,任山东益都行省长官、江淮大都督。

在金末的动荡岁月里,李全于1214年十二月起兵反金,是山东红袄军起义领袖;1218年归附;1227年五月又以青州投降蒙古,为山东淮南行省长官。

1231年,李全攻宋的扬州,死于军阵,由李璮袭为益都行省长官。

到1262年李璮发动变乱时,他统治益都一带已有三十余年,拥有重兵,。

蒙古统治者招纳和利用汉人世侯,在中原地区逐渐建立了蒙古贵族与地主的联合统治。

但是在权益上双方是存在矛盾的。

而与其他世侯相比,李璮更自有打算。

他认为这是一个“干戈烂熳”的乱世,“狐居兔穴,暮烟残照”,蒙古统治中原,不见得已成定局。

他不甘心屈居于蒙古汗权之下,一直在等待时机,以成就自己的帝王事业。

蒙古屡次征调他的兵,他总是“诡辞不至”。

死,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斗,内地防务空虚,使李璮感到“易腔改调”的机会出现了。

二、南宋并未给予李璮实际上的支援 李璮发动变乱是做了准备的。

他不断扩大兵力,并擅自发兵修益都城堑。

他的和岳丈王文统做到中书平章政事,两人秘密来往,勾结已久。

他同其他汉人世侯也有私下的联系。

他按例将子李彦简入质,但从益都至京师质子营暗设私驿。

1262年正月,李璮密召李彦简乘私驿逃回山东。

1262年二月李璮终于发动变乱,以海州、涟水等三城(今江苏东海县以东至涟水沿海一带)献给南宋,杀尽蒙古戍军后,挥兵北进益都。

消息传到漠南,忽必烈立即筹划对策。

他问老幕僚姚枢:“你看如何?”姚枢回答说:“李璮倘若直捣燕京,控扼居庸,那是上策;与宋连和,固守扰边,是中策,出兵济南,等待世侯响应,是下策。

”忽必烈又问:“如今这个叛贼将如何行动?”姚枢说:“李璮必出下策,他只能等着被俘。

”于是,忽必烈命诸王哈必赤率领各路蒙古、汉军从北方前线转师向南,讨伐李璮。

不出姚枢所料,李璮果然进据济南,但没有更积极的行动。

这是因为李璮虽握有重兵,但毕竟没有强大到足以直捣燕京,他就把希望寄托在其他世侯的响应上了。

至于李璮与南宋的关系,彼此之间是谈不上信任的。

李璮与蒙古反目后,南宋乘机利用,授予保信、宁武军节度使,督视京东、河北路军马,封齐郡王,但并未给予实际上的支援。

他们之间,只不过是相互利用而已。

三、李璮之死 李璮进据济南时,似乎是信心十足的。

他“投笔书怀”,写了《水龙吟》一词,末尾两句是:“凭谁驱扫,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太平时相将近也,稳稳百年燕赵。

”然而,这只是他自己心目中的假象。

当时,各路蒙古、汉军已在向济南进逼。

其他汉人世侯,除个别人外,不仅没有起来响应,而且都服从忽必烈的调度,参加了讨伐李璮的队伍。

世侯们认为忽必烈的统治基本上是这些世侯可以接受的。

而且忽必烈仍有强大兵力,他们意识到,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与其反对他,不如继续追随他。

四月,忽必烈增派到山东前线节度各路军队。

史天泽到达济南,对哈必赤说,“李璮论计多端,又有精兵,不宣与他硬拚,应当长期围困。

”从四月三日起,各路将士开河筑环城。

五月时,李璮已被困在济南,不能复出。

到六月中,城内粮绝,军心涣散。

李璮知道复亡在即,月二十日投大明湖自尽,未死被俘。

史天泽、张柔、严忠济(严实之子)等怕李璮吐露他们之间过去的关系,立刻把他在军前处死了。

四、李璮之变的影响 李璮之变历时不到半年。

虽然如此,它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忽必烈从此感到,尽管统治汉地当用汉法,但汉人不能完全信赖。

他最重用的王文统竟是李璮一党,他当即予以诛杀。

他对推荐过王文统的、廉希宪、商挺、张易等也都产生了怀疑。

李璮与其他汉人世侯的秘密交往,他也看得很清楚,于是决心削夺世侯的权势。

不过,当时的大局并不稳定,南有南宋,北有阿里不哥,而且世侯们势力很大,如今他们又心存顾虑,而对他们却仍需利用。

所以,忽必烈慎重处置变后事宜,一面安抚济南一带军民,奖励未参加变乱的李璮部属;一面不追究过去与李璮的来往关系,连史天泽等擅杀李璮也置之不问。

然后,在稳定局势的基础上,忽必烈果断地剥夺世侯权力,一步一步地采取下列措施: 1262年十二月,在各路实行军民分职,“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

” 1263年正月,诸路奥鲁官(管理军需后勤)不再隶属于万户,凡奥鲁官内有各万户子、弟及私人的,一律罢免。

二月,诏各路私造军器者处死。

同年决定,汉人世侯子、弟不得预政,已任官的一律罢免。

1264年十二月,取消世侯的,立迁转法。

1265年二月,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入充同知,定为制度。

李璮之变后,汉人世侯们很不自安。

但是,他们不可能再步李璮的后尘,而只想投合忽必烈的心思,以消除忽必烈对自己的疑虑。

史天泽当时声望最高,他就带头主动请求削权,使忽必烈顺利地实行了上列措施。

李璮之变后,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夺世侯权力的前提下,蒙汉封建阶级的联合才保持下来了。

与此同时,忽必烈开始重用西域人。

这样,在忽必烈后期,回回、畏兀儿官僚势力就几度得势,掌握了朝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杀“逃亡帝王”元顺帝?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历史上被“热死”的名人:苏轼竟在其中!

:旅途劳顿,暑热中去世 有关苏轼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大文豪竟然是因暑热而死。 据史料记载,元祐八年(1093年),大廷因掌握实权的高去世而风起云涌,各派势力权斗激烈,最后旧党大臣们失势,苏轼被新党大臣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隔了几年,他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岛。当时的海南尚未开发,文化落后不说,还道途偏远,湿热异常,完全是达官显贵们畏惧的险途。网络配图 还好,苏轼心理素质不错,在这外放的数年间,他以苦为乐,努力适应艰苦生活,读书写作,甚至还创造了许多美食,比如说“东坡肉”结交了很多穷朋友。后来逢上台,徽宗爱苏轼之才,加之正赶上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朝廷大赦,于是特别恩准苏轼北归。但是此时的苏轼已经老了,身体极差,又正赶上夏季高温,终因旅途劳顿中暑。慌作一团的家人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抢救措施,苏轼于当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 赵明诚:为养家,赴任途中中暑病倒 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但是他最让世人知晓的身份应该还是女词人的丈夫。赵明诚系出名门,父亲赵挺之是宋徽宗时的宰相。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也就是苏轼去世的这一年,他在父亲的主持下,与当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婚后的赵人夫唱妇随十分恩爱。但是,没过几年金兵开始南侵,时局动荡,家中财物丧失殆尽。网络配图 为了能够养家糊口,赵明诚急需出仕为官。于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赵明诚接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按宋朝规定,地方官员任职前,要到中央报备,有些还需要接受皇帝的当面问询。赵明诚也不例外。得到准确任职信息后,赵明诚就马上冒着六月的酷暑奔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准备觐见在此避难的宋高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建康正是高温肆虐,赵明诚赶路心急不注意防暑,才几天就中暑病倒,李清照得知丈夫病危,带着惊慌和忧虑,赶到建康去见丈夫。然而回天乏术,赵明诚还是于八月十八日去世,年仅49岁。从此李清照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全部放入其词作中,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至今仍为文学爱好者们所吟诵。 郑成功:天热突发不适 南明永历十二年至十四年(1658年-1660年),郑成功三次出兵抗清,在福建沿海取得多次胜利。但是由于这时的清廷已经站稳脚跟,力量太过强大,因此郑成功转变策略,开始收复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人、战船数百艘,自金门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经激战,终于将台湾收复。网络配图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就在郑成功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他却突然去世,年仅37岁。史书对郑成功去世的记载模糊不清,传闻多种多样。其中与郑成功同时代的李光地写有一本书叫《榕村语录续集》,该书记载,郑成功之死,是因为突发不适。当时,一个叫马信的亲随,找来医生治疗,医生认为郑成功是天热中暑,遂“投以凉剂,是晚而殂”。如果将郑成功去世时间换算成西元纪年大约是公元1662年的6月23日,这天正是夏至前后,中暑可能性还是极大的。 看完这些不得不感叹古人真是生活艰难啊,一点点小病都可能夺取他们脆弱的生命。小编寻思那些穿越到古代的牛人都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