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西汉第十二位帝王,汉成帝刘骜与赵飞燕有哪些故事?

时间:2025-02-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西汉的第十二位,这位皇帝最出名的应属那荒淫的生活,身边有着赵家姐妹这样的绝代美女,沉迷与其中,将朝政全委托给外家诸位舅舅,大权逐渐为掌握,似乎西汉的鼎盛时期到刘骜这就此结束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幼年时期由于是嫡皇孙,刘骜深得祖父喜爱,常常陪伴宣帝左右。

元帝即位后,刘骜在初元二年(前47年)四月获立为太子。

青年时的刘骜爱读经书,喜欢文辞,宽博谨慎。

有一次元帝急招刘骜前来,他不敢横越驰道﹝皇帝专用道路﹞,绕了一圈才迟迟面见元帝。

元帝知道了整件事情之后,非常的高兴,也下令以后太子可以直接穿越驰道。

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刘骜谨慎的一面。

后来沉溺声色之中,常假借其同性情人富平侯张放的名义在长安郊外玩乐。

元帝曾想改立宠妃之子山阳王刘康(元帝第二子,哀帝之父)为太子,因为刘骜是宣帝爱孙以及侍中史丹出力帮助保住刘骜太子之位的缘故,元帝没有付诸实施。

前33年元帝去世后,太子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

王氏家族贵幸倾朝,西汉的皇权,从建国伊始就由三种力量构成,即皇帝、功臣和外戚。

这三种力量几经消长,到元成以后,外戚王氏由于偶然机遇登上政治舞台,逐渐把持了大汉帝国的权柄,把西汉晚期的历史,演变成了王氏一家的兴衰史。

王氏发迹 王氏的兴衰离不开这个家族的王政君。

王政君是战国田齐旧贵族的后代。

统一天下后,灭亡,王族式微。

秦亡,其先祖田安,被封为济北王。

田安失国之后,齐地的人就称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为“王家”,从此,他家的姓氏就由“田”改为“王”。

武帝时期,王政君的祖父曾任直衣绣使,后被免职,由原籍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迁往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的委粟里。

王贺的儿子王禁是个,妻妾众多,繁衍了一个大家庭。

他共生了四女八男:长女王君侠、次女王政君、三女王君力、四女王君弟;长子、次子王曼、三子王谭、四子王崇、五子、六子王立、七子王根、八子王逢时。

其中只有王凤、王崇和王政君是一母同胞,他们的母亲是王禁的嫡妻。

王政君生于本始三年(前71年)。

她的生母李氏生下三个孩子后,因为嫉妒丈夫娶妾太多,一气之下改嫁给河东的苟宾。

王政君小时候跟随爷爷王贺住在山东时,曾许配过人家,但没等结婚,未婚夫就死了。

后来东平王见她清秀聪慧,又聘她为姬妾,仍是没等过门,东平王又死了。

王禁很迷信,就找个卜者为女儿看相算命。

卜者说:“当大贵,不可言。

”王禁听了这极富暗示性的话,便不惜重资,延师教她读书学经,还教习,熏陶贵族礼仪。

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王政君年满18岁。

王禁想起卜者“当大贵”的话,就想方设法把王政君送到宫中,做了一名宫女。

没想到太子不经意的一指,王政君不但到了太子宫,而且不久就怀有身孕,第二年就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刘骜。

黄龙元年(前49年),汉宣帝去世,皇太子即位,史称。

封王政君之父王禁为阳平侯。

仅过三天,又立王政君为皇后。

第二年,又立才5岁的长子刘骜为皇太子,王禁的弟弟王弘也被委为长乐卫尉的重任。

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王禁去世。

其长子王凤继承侯位,并被任命为卫尉、侍中之职。

真是“一人得道,”。

在汉元帝的时候,王氏家族虽然纷纷窃据要津,骤然显贵,但还没有进入中枢。

不仅如此,他们的权力还出现了每况愈下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元帝钟情于另外两个女人:傅昭仪和冯昭仪。

傅昭仪生了一男一女,儿子刘康被封为定陶王。

此子聪明伶俐,多才多艺,甚得汉元帝的欢心,父子二人“坐则侧席(紧挨着御座),行则同辇”,简直形影不离。

从此王政君母子便被冷落一边。

冯昭仪生子,立为信都王,后改中山王。

在汉元帝观赏斗兽遭到黑熊袭击时,冯昭仪挺身而出而让元帝,倍加敬重。

皇太子刘骜虽然长得,但却是个酒色之徙,元帝不喜欢他,几次要把他废掉,而想立“多才艺”的次子刘康。

正当王氏家族岌岌可危之际,外戚史丹与太子关系紧密,起而为太子保驾护航。

汉元帝的幼弟,中山王刘兴病故,太子刘骜赶来吊唁,但脸上毫无哀戚之容。

元帝很生气。

史丹立刻免冠谢罪,说是自己让太子故意节制悲伤之情的,以免感染元帝而过度伤心。

元帝这才稍稍消解了对太子的怨怒之气。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病卧后宫,傅昭仪及其儿子定陶王刘康,常在榻前侍奉,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却难得见上皇帝一面。

王政君和刘骜忧心忡忡,一筹莫展。

就在这关键时刻,史丹借着贴身宠臣的身份可以直入寝殿探病,趁寝殿中只有元帝一人时,他独自闯入室内,伏在元帝床前地为太子求情。

元帝心肠软,“优游不断”,见史丹泣不成声,竟大为感动,长长叹了一口气,表示不会废黜太子。

史丹听后心里有底,连连叩头请罪。

汉元帝接着说:“我的病恐怕不会有好转的可能,希望你好好辅佐皇太子,不要辜负我的重托!”皇太子的地位这才稳定下来。

五月,元帝去世,六月,20岁的太子刘骜继位。

尊称皇为太皇太后,皇后王政君为皇太后,王氏家族真正时来运转了。

王氏擅权 在元帝晚年,王政君、成帝和王氏家族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政治危机之后,深刻地认识到失去权力的可怕,所以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紧紧抓住权力并坚守勿失。

王政君最信得过的是娘家人,于是王凤乘此时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总理朝政,开王氏擅权的先河。

但王氏擅权所以得以实现,又与汉成帝和相关:首先,汉成帝打击宦官势力。

汉成帝下诏,用明升暗降的办法任命为长信中太仆,这是太后宫中管车马的官,秩中二千石。

石显原来为中书令,官秩虽仅千石,但位于决策核心,石显原先的走卒,时任丞相的和御史大夫的张谭等便联名上疏揭露石显及其党羽过去的罪恶。

于是石显被免官逐回家乡。

石显死于中途,他的走卒也纷纷被免官。

其次,汉成帝利用外戚和朝臣抑制另一派外戚。

成帝继位,王凤首先排挤了能力强、名声大的冯昭仪的弟弟。

又迫使皇后之父引退。

“将军家重身重,不宜以吏职自累。

赐黄金二百金,以特进侯就朝位”。

再次,王凤排挤丞相王商。

这个王商与王凤的弟弟同名,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人。

他的父亲王武是汉宣帝的舅舅,堂兄王接曾任大司马车骑将军。

这也是一支活跃于元、成政坛上的外戚家族。

当时,惟一能与王凤相抗衡的,就是王商。

王商在政坛上稳步高升,不但有外戚家族的背景,而且政治识见和能力,都不在王凤之下。

两人在许多问题上议论不同,关系渐渐紧张。

王凤与外戚史丹合谋,派人秘密调查王商的隐私,又教唆频阳(今陕西富平)人耿定上疏诬陷王商。

汉成帝觉得难以查证,可是王凤坚持要查办,成帝无奈,只得免去王商的丞相职务。

王商被免相仅三日,就大口吐血,悲愤而死。

其子弟亲戚有在宫中任职的,一律被赶出长安城。

至此,王凤专制朝政,已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

第四,王莽崛起。

王氏家族飞黄腾达、炙手可热的时候,却有个被遗忘的角落,那就是王凤的二弟王曼,因为早死没有封侯。

王曼的第二个儿子叫王莽,字臣君,生于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

王莽的相貌其丑无比,大嘴叉,短下巴,金鱼眼,红眼珠,大嗓门,声音嘶哑。

王莽的哥哥与父亲一样早早就死了,所以王莽年纪轻轻就成了家庭的顶梁柱。

王政君当上皇太后那年,王莽仅有14岁,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被王氏家族冷落的王莽母子,只好相依为命,过着十分清寒的生活。

年轻的王莽与他那些飞扬跋扈的堂兄弟们截然不同:对内孝敬寡居的母亲,照顾兄长的遗孀,耐心教育顽皮的侄子;对外结交一些英俊的朋友,又拜当时著名的学者陈参为师,攻读经书孜孜不倦,恭敬有礼,尤其是侍奉执掌大权的伯父、叔父们,更是小心翼翼。

在的熏陶下,王莽从不跟堂兄弟们去寻欢作乐,而是,表现得谦恭谨俭、,处处表现出一个年轻儒者的风范,由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执掌朝廷大权的伯父王凤病倒了,王莽在床前尽心竭力地侍奉伯父,几个月如一日,衣不解带,最后累得蓬头垢面,疲惫不堪。

王凤大受感动了,临死时拜托皇太后王政君和外甥汉成帝,让他们关照一下王莽。

随后,王莽有了第一个职务——黄门郎。

在24岁的时候,王莽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大司马王商,也感到这个侄子不同凡响,向成帝上书愿将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给王莽,其实就是要求皇帝给王莽封侯。

另外一些朝廷大臣也都看好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纷纷向皇帝称赞王莽。

王莽立刻名声鹊起,引起了成帝的极大关注。

永始元年(前16年)五月,汉成帝下诏封王莽为新都侯,封地在南阳郡新野的都乡(今河南新野县境内),食邑1500户。

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他身兼数职,进入了朝廷政权的核心。

年仅30岁的王莽,这时已跃居几个叔叔之上,成了很有权力地位的重臣了。

男宠张放 在汉成帝还没有遇见姐妹之前,他有一个男宠——张放,史书上记载他“少年殊丽,性开敏”,就是又美又聪明。

汉成帝对他十分宠爱,平日里“与上卧起,宠爱殊绝”,还将张放提拔成中郎将,两人夫唱夫随,经常微服私访,汉成帝经常在外出游玩时假称是张放的家人。

由此可见张放当时受宠的程度。

然而此事引起了一干人士的不满,于是各种言论就传到了太后耳中,再加上几个国舅的煽风点火,太后就将张放以莫须有的罪名流放。

汉成帝对张放的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

对张放是茶不思饭不想,不堪其苦,多次召张放回京团聚,之后又迫于压力把张放放逐,据史书记载,“故常涕泣而遣之”,如此反反复复,除此之外成帝还“玺书劳问不绝”,千里传递情书;之后则顾忌赵氏姐妹不再进行;而张放则因为日夜思慕成帝,“放思慕哭泣而死”。

赵家姐妹专宠 从汉成帝即位时起,就花了大量金钱,建造霄游宫、飞行殿和云雷宫供自己淫乐。

他最初宠爱许皇后,这引起了王氏集团的担心,一有机会他们就攻击许皇后,再加许皇后色衰,成帝便也移情别恋。

汉成帝冷落了许皇后,开始宠爱。

班婕妤是《汉书》作者的祖姑。

她生了一个男孩,数月即夭折。

班婕妤美而不艳,丽而不俗,又博通文史,。

她没有一般女子“好妒”的毛病,把侍女李平进献给汉成帝,李平又得宠幸,也被封为婕妤。

汉成帝说:“当初孝武帝的卫皇后也从微贱而起。

”因此赐李“卫”,她就成了卫婕妤。

但是,贵为君王的成帝,也想到宫外世界去寻求刺激。

鸿嘉元年(前20年),汉成帝在富平侯张放的陪同下,身着便装,“微行”出游,跑到闹市区去寻欢作乐,竟遇到了绝代美女。

飞燕争宠 自许皇后被冷落以后,一连三年日蚀,朝臣们将这“阴盛”之象,归咎于王氏专权,而王氏的党羽谷永却将矛头移向许皇后,说是由于她“失德”造成的。

于是,许皇后的“椒房掖廷用度”被减省了,甚至连皇帝的面也见不上了。

许皇后一肚子怨气无从发泄,她的姐姐、平安侯夫人许谒想出了一个拙劣而愚蠢办法,就是在背地里,恶毒诅咒车骑将军王音和后宫中一个有身孕的王美人。

此事很快被王氏家族掌握,但他们觉得最好由别人揭发。

而揭发的最佳人选是。

结果,在赵飞燕入宫的当年十一月,赵飞燕替王氏家族跑到前台做了揭发,许谒等人被处死,许皇后被废黜,家族的所有成员被流放。

赵飞燕在控告许皇后的同时,把班婕妤也一并捎上了。

但由皇太后出面保了下来。

皇后的位置空缺,赵飞燕就闹着让成帝立她为皇后。

可是成帝册立赵飞燕为后的想法,遭到了皇太后王政君的阻拦。

后由淳于长从中斡旋,赵飞燕才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淳于长是皇太后王政君的姐姐王君侠的儿子,与王莽是亲表兄弟。

淳于长跑到王政君面前以立赵氏为后,不会构成对王氏家族专权的威胁这个理由打动了王政君的心,终于点头首肯。

永始元年(前16年),立赵飞燕为皇后,同时晋为昭仪,又把昭阳殿赐给她一人居住。

为了感谢淳于长斡旋之功,成帝赐淳于长关内侯,不久又封为定陵侯。

燕啄皇孙 成帝为了取悦新皇后,令工匠在皇宫太液池建造了一艘华丽的御船,叫“合宫舟”。

一天,成帝带着飞燕一同泛舟赏景。

飞燕穿着南越所贡云英紫裙、碧琼轻绡,一面轻歌《归凤送远》之曲,一面翩翩起舞,成帝令侍郎冯无方吹笙以配飞燕歌舞。

舟至中流,狂风骤起,险些将身轻如燕的赵飞燕吹倒,冯无方奉成帝之命救护,扔掉乐器,拽住皇后的两只脚不肯松手,飞燕则继续歌舞。

此后,宫中便流传“飞燕能作掌上舞”的佳话。

正当赵飞燕沉浸在母仪天下的荣华与威势之中时,双脚却已踏上班婕妤的老路,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做皇后竟是宠极爱歇,忌深情疏,而夺她所爱的,正是自己的妹妹赵昭仪(即赵合德)。

赵合德与赵飞燕从小一起长大,对姐姐十分尊敬,在成帝面前为她百般回护,因而飞燕的地位并未因皇帝移宠而动摇。

开始时,心高气傲的赵飞燕,不愿与残漏寒蛩作伴,不甘心遭遇冷遇与漠视。

她听说皇帝爱窥视赵合德汤浴,自己也来请皇帝观瞧。

为了复宠,她甚至谎言过自己怀孕,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她的命运。

汉成帝始终没有儿子,在“家天下”的专制时代,皇帝无嗣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让朝堂上下无不忧心。

赵氏姐妹专宠十余年,久无子息,也深深地为自己将来的命运担忧,但姐妹二人始终没有生育的征兆。

飞燕知道,要想永保皇后的桂冠,必须生下一个儿子,继承帝业。

因此她焦灼地盼望着有个孩子。

为了增加生育的机会,也为了打发寂寞难挨的时光,她常趁成帝夜宿合德处,秽乱宫廷,招引一些多子的少年侍郎、宫奴与她奸宿,希望怀孕,但并未成功。

赵氏姐妹自己不能生育,也不许别的妃嫔生育。

宫中有个叫曹伟能的女官,怀上了成帝的孩子,临到生产的时候,赵合德命中黄门田客拿着皇帝的诏书,毒死了曹姬,取走了婴儿。

那婴儿被乳母张弃抚养了11天,即被宫长李南持诏书取走,不知下落。

后来,后宫的也怀孕了,成帝暗中派御医去探视,又送给许美人三粒名贵的养身丸药,做保胎之用。

许美人生了儿子以后,赵合德知道了,大哭大闹了一场,最后胁迫成帝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儿子。

赵氏姐妹的残忍,而汉成帝的昏蒙也无以复加。

当时有讥刺赵飞燕童谣道:“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

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

皇孙死,燕啄矢。

” 从某种意义讲,赵飞燕姐妹不自觉地担当了外戚王氏夺刘汉政权的工具。

就她两人而言,入宫见妒,不得不采取自保的措施,属于人之常情,终其一生,并未干预朝政,也未谗害忠良。

只有毒杀有孕宫妃,断绝皇嗣,才是她们不可饶恕的罪过。

成帝死后,只好由侄子继位,外戚王莽在公元8年夺刘汉政权,改国号为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传奇女人吕媭:西汉最有政治头脑的人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西汉萧何在汉高祖刘邦晚年为什么要自污?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大汉帝国论功行赏——群臣因何被比作猎狗中我讲述了刘邦,建立大汉帝国后,定萧何为首功的事,那萧何在大汉帝国建立之后,有都做了些什么呢?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东,钜鹿守陈豨反叛,刘邦,亲自领兵前去征讨,到邯郸的时候,陈豨的叛乱尚未平定,这时淮阴侯又在长安密谋反叛。依靠萧何的计策诛杀了韩信三族,刘邦在听说淮阴侯韩信被杀之后。 派使者返回长安,封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食邑,并命令一个都尉带领五百名士兵做萧何的卫队。此事大臣们都前来祝贺萧何,所有人都只是看到了刘邦对萧何的恩宠。只有召平一人发现了其中的隐忧。 召平曾经是大秦帝国的东陵侯,秦国灭亡之后,就失去了爵位,成为了普通老百姓,家里很穷,依靠在长安城东面种瓜为生,他的瓜甜美可口,被当时的人称为”东陵瓜“。之所以叫东陵瓜还是因为召平以前是东陵侯的缘故,召平也因此在长安城有了些名气。 这次,召平就对萧何说:”你的在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皇上在外面艰苦作战,而你却留在家中安享富贵,没有任何战功反而加封配备侍卫,这时因为淮阴侯刚刚在关中叛乱,皇上对你也起了疑心。 给你设置卫队保卫你,并不是恩宠,而是为了监督你,现在你应该推掉封赏不要接受,然后将家里的资财全部拿出来支援军队,这样陛下一定会很高兴的。“萧何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依照召平之计行事,刘邦果然非常高兴,也就不再怀疑萧何了。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秋天,淮南布造反,刘邦拖着病重的身体,最后一次御驾亲征,期间刘邦曾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干什么,萧何知道刘邦又怀疑自己了,所以,就像陈豨反叛时一般。 因为,刘邦在前线平乱打仗,所以就在后方抚慰勉励百姓努力耕作,并把家中的财物全部拿出来支援军队。这时候,萧何的以为门客看出了问题,便对萧何说:”你不久之后就要遭受灭族之灾了。你位居相国,功劳第一,还能增加什么赏赐呢? 然而你刚到关中,就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十几年来,人们都依附你。如今你还在努力不懈地去赢得人民的拥护。皇上之所以派人多次来慰问你,是害怕你在关中威望太高。现在你应该多买些田地,做些放债之类的卑贱之事来败坏自己的名誉,这样皇上才会安心啊?“ 其实,此时的萧何,与当初的韩信一般,都已经到了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地步了,而且,萧何在关中经营了十几年,这十几年间,虽然在相争时期,曾存在虐民现象,但是,在大汉帝国建立后,萧何也对关中百姓做出了一定的补偿。 而刘邦虽然一直是关中之主,但是,他留在关中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多,在百姓心中对他的拥戴,反而是不如萧何的,之所以萧何没有像韩信等人那样,被处理掉,是因为,他毕竟是一个文官,没有反叛的能力。 更何况如今诸王反叛,天下不稳,刘邦还是很需要萧何为其稳定后方,保障军需的,但刘邦也定然不会,就这样放任萧何继续收拢关中民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等诸王平定之后,下一个遭殃的必然是萧何。 当然,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之人,也不是没有自救的方法,想当年秦国老将的应对之策,就是很不错的。 在王翦率秦国六十万大军出征之前,曾向索要了许多的良田,房屋,池塘。在行军途中,也多次派人回去询问嬴政是否兑现。 而王翦这么做,就是为了安定秦始皇之心,毕竟举国之兵皆掌握在王翦之手,恐怕觉也睡不安生吧!事成之后,王翦又如何能活命呢?只有自污,让始皇帝觉得自己贪财以及顾念子孙,就不会认为他有谋反之心了,如此一来才能保证自己以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所以,在听取门客建议后,萧何便开始低价购买田地,并且向百姓发放高利贷,使得关中百姓对他渐生怨恨之心,刘邦的使者将此事报于刘邦之后,刘邦心中大石便放下了,此后,也没有再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做什么。 其实,在古代给皇帝大功,也是很难的一件事,你做得少消极怠工有罪,做得多了没办法封赏了,就只能换来诛灭九族的赏赐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真的挺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