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家排行老三,一家都是农村户口,刘邦却不愿下地干活,能偷懒就偷懒。
刘邦的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了,严厉批评他是个无赖,不愿勤劳致富,只想投机取巧,还拿刘邦弟弟做榜样,让他向弟弟学习。
是以,很多人认为刘邦与父亲不亲和,还有后人根据的《》中关于刘邦的出生,认定刘邦是私生子,但是刘邦争得天下之后,却封了这位太公为太上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刘邦的父亲,不知其名,《史记·高祖本纪》里只说:“父曰太公。
”据《史记》记载刘邦出生的情况是: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与其上,已而有产,遂产高祖。
网络配图 刘妈妈年龄已经很大了,有一次在大湖岸边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春梦。
当时雷电轰鸣,刘爸爸太公一看天气不好,就出门去接老婆回家,走到湖边,看见一条蛟龙正伏在刘妈妈身上,刘妈妈就此怀了孕,后来生下了刘邦。
根据司马迁的描述,刘邦非太公所生,但也不可能真的来自那条蛟龙,这不过是刘邦得天下之后史官的粉饰之辞而已,当不得真。
这个神奇的故事说明,太公的态度很值得玩味,起码太公知道刘邦并非自己亲生这一事实。
这在以后的岁月中得到了旁证,不过刘邦出生了,确实长得酷似蛟龙:鼻子高高的,脖子长长的,胡须密密的,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左大腿上居然长了72颗黑痣!,那类似于一种生理缺陷,夏天去游泳是会惹人耻笑的,搁在“成王败寇”的胜利者身上,却反而成了生具异相的证据。
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 面对要烹煮自己父亲的威胁,刘邦却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
”这意思就是说,我和你一起接受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你老爸,也分我一碗汤吧!”项羽,本来就要把太公杀掉,因的劝阻,刘太公方能幸免。
时隔不久,形势于楚军渐渐不利,项羽就把刘太公与送还刘邦,以换取楚汉以鸿沟为界。
有人盛赞刘邦这一处理手法幽默感十足,可那是建立在太公没有被煮煮吃了的基础之上的,假如太公真的被煮煮吃了,还好意思说刘邦幽默吗?所以这件事也一直被人们拿来当做刘邦是私生子的佐证。
网络配图 刘邦垓下一战,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汉高祖刘邦当上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
碍于封建的孝道,刘邦在家中对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礼”。
也就是说,他每隔五天就去问候一次他的父亲。
太公的家令觉得不妥,劝说太公:“,土无二王。
高祖虽然是您的儿子,但却是一国之主;太公您虽然是他的父亲,但却是皇帝的臣子。
怎么能让人主给人臣叩头呢!”太公认为这话说得有理,于是,儿子再来看望时,他便拿着扫把像个打杂的一样,望着儿子向后退,好像奴仆一样迎接主人。
刘邦不知道父亲发什么神经,就急忙上来搀扶他,问是怎么回事。
刘太公说:“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意思就是说:儿子啊,你是皇帝,怎能因为我而扰乱了国家的法律呢? 刘邦听了自然高兴,可是,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
后来,这个管家又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说曾经册封过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刘邦听了这个建议,立马举行册封大典,将刘太公扶上了“太上皇”的大位。
就这样,刘太公成了在世时被尊为“太上皇”的第一人。
关于“太上皇”这个封号,《汉书·高帝纪》中说:高祖六年,“夏五月丙午,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
……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可见,这个封号的实质就在于“不预治国”这四个字,说到底,“太上皇”就是个尊崇的封号,只不过一种只有皇帝父亲独享的荣誉而已。
网络配图 建成之后,刘邦在未央宫前殿设宴,宴请家人群臣,酒酣耳热之后,刘邦醉醺醺地上前为太上皇祝寿,地说:“当年您常常骂我无赖,骂我不能置办产业,比不上我弟弟。
那么现在请问:我置办的产业和我弟弟的谁的更多?”虽有炫耀之意,但是大庭广众之下问此话,恐怕太公羞煞也。
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后来葬于万年,即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北。
刘邦做皇帝是已经五十多了,父亲自是更为老迈,加上刘邦争天下之时,颠簸流离,身体消耗,这个年纪去世也并无意外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美人心计》《大汉天子》《汉武大帝》以及近期热播《的》,上至汉武帝祖母窦,下至汉武帝皇后卫子夫都成为了汉宫剧的热门女主角,而在这些女人权倾一时之际,电视剧也不忘渲染她们背后的外戚力量。
只要学习过初中历史的人都会知晓大汉远征匈奴的英雄和,而这两人均出自卫子夫家族。
卫青是汉武帝刘彻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在姐姐的帮助下得以获得重用,不仅远征匈奴战功赫赫,更成为权倾朝野的大汉重臣。
他的父亲虽姓卫,但卫青其实是母亲(在家做佣人)与平阳公主家县吏郑季私通的“产物”,他的出生地是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
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因嫁与平阳侯曹寿为妻,所以也称平阳公主。
卫青的“父亲”死后,母亲感觉家庭负担极重,养卫青非常艰苦,所以就把他送到了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卫青此时就正式归为父姓——郑。
但郑季的原配夫人一看郑(卫)青这个私生子就,所以根本不把他当儿子看。
经常叨难他,粗活累活都让他干,郑(卫)青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山上放羊。
郑家的几个儿子因为不愿意多个分家产的,所以从未把郑(卫)青看成手足兄弟,随意苛责。
郑(卫)青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受尽了苦难,在他的性格形成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有一次,郑(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皇帝的行宫甘泉宫,巧遇一囚徒,囚徒犯事前有些相面的本事,看到郑(卫)青后惊为天人,说:“你现在很穷困,将来定为贵人,一定会封侯拜将。
”郑(卫)青凄然笑道:“我身为人家的奴隶,只求三餐吃饱,人家不要打我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人奴之生,得无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平阳公主收留卫青 逐渐长大后,因受不了郑家人的欺负,加上思念母亲,于是郑(卫)青就回到了还在平阳公主家里当佣人的母亲那里。
平阳公主见家里来了个闲人,一想也不能干吃饭不干事,就让他当自己的骑奴(相当于现在专门为人家洗车、开、关车门的)。
郑(卫)青怨恨郑家对他没有一点亲情,决定改姓为卫,与郑家从此再无关系。
卫青平时很懂事,对平阳公主的收留之恩牢记于心,每次平阳公主出门,他都骑马相随,随时伺候。
平阳公主见他知恩图报,也对他不错,常常自己或者差下人给卫青教一些文化知识,这使卫青在少年时期享受到了初步的素质教育。
姐姐卫子夫入宫受宠 公元前139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由于长得是国色天香,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在卫子夫和平阳公主的帮助下,卫青也被召到当差。
卫子夫不仅人长得漂亮,运气也是相当的好。
但这使汉武帝的正宫大怒,遂和其母窦太主(汉武帝的姑姑)欲陷害卫子夫,但想来想去都觉得不能动皇帝的宠妾,于是她们把怒火转向了卫青,陈阿娇和窦太主差人把卫青抓了起来,准备杀之而后快。
结果这件事让卫青的好兄弟、宫中的卫兵公孙敖知道了,他带人把卫青抢了回来。
这里不得不佩服公孙敖的勇气,他敢为宫中一小兵卫青得罪窦太主和皇后,可以想像其勇气之大和眼光之准实在是举世无匹。
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龙颜大怒,心想皇后和姑姑的胆子也太大了,连自己的小舅子敢动,这还了得!为了保护卫青,汉武帝任命卫青为建章监(建章宫保安队队长)、侍中(皇帝的跟班)。
汉武帝看重卫青 命其作战匈奴 由于卫青工作出色,宅心仁厚,加上勤奋刻苦,日武夜文,这使汉武帝极为看重卫青。
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汉廷的国家安全却很不乐观,匈奴人动不动就挥着马刀,杀进塞内劫掠;动不动就要求汉武帝给他们送个亲生女儿玩玩。
匈奴人的举动使自尊心极强的汉武帝很是生气。
卫青在听到匈奴的种种举动后,表现的也极为愤青,他坚决主张严厉打击这种蛮夷作风,而且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军事建议。
公元前 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
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注意,这是正式的将军,不是剧集上表述的代将军),迎击匈奴。
这里可以看出汉武帝的魄力,他敢于让一个从未领兵的保卫科长领军作战,勇气可嘉。
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从雁门出兵。
卫青虽是首次出征,但他冷静干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利用匈奴军队的不合理布局,长途奔袭,扫平了龙城(匈奴王室用来拜祭祖先的地方),斩首 700人,取得汉史上少有的大捷。
另外三路,李广、公孙敖部大败,公孙贺干脆就没敢打。
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高兴,封为关内侯。
而其时赫赫有名的“”李广也未封候,这也见刘彻对卫青的赏识。
卫青平步青云封为长平侯 由于此前对匈奴一直采用“”,所以刘彻的这次用兵使匈奴人极为震怒,他们认为应该给刘彻这个皇帝以不断教训,才能让其老实。
因此公元前 128年的秋天,匈奴骑兵大举南下,先攻破辽西,杀了辽西太守,又打败当时在平定时立功的名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
为了稳定边塞形势,汉武帝派李广镇守右北平(今辽宁省凌源西南),由于匈奴兵畏惧李广,转而从雁门关(在山西境内)入塞,进攻汉朝北部边郡。
汉武帝再次派卫青出征,并派李息从代郡出兵,从背后袭击匈奴。
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部大败而逃。
这一战彻底奠定了卫青在汉军中的地位,也使卫青完全得到了汉武帝的任。
为了继续向汉廷施加压力,使刘彻继续“绥靖”,公元前 127年,匈奴单结集结优势兵力,进攻上谷、渔阳。
刘彻应对此事的决策,显示了一位卓越君主的魄力,他决定暂时放弃上谷、渔阳一带的防守,反而趁匈奴主力部队在东北线的的态势,果断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朔地区(黄河河套地区),这是汉廷真正意义上对匈奴的第一次大会战。
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极为隐蔽和灵活的战术,向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
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直扑陇西(今甘肃境内),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
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惶率兵逃走。
汉军趁势掩杀,歼灭匈奴精锐部队5万余人,俘获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此战使汉廷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并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正面威胁。
因为河朔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卫青向汉武帝呈报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获准,这里从此成为汉军出击匈奴的根据地,也使汉军可以对匈奴王庭的威慑力大增。
此外汉廷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
卫青此战,使汉军在战略态势上完全扭转被动局面,更使汉军确立了“匈奴并非不可战胜”的信心。
由于立下大功,卫青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由于朔方的战略地位极为险要,因此匈奴王庭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夺回,但其多次出击,都被汉军挡了回去。
为了继续打击匈奴,公元前 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并要求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部率兵从朔方出发,并由卫青指挥。
另外,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发,佯攻牵制匈奴部队。
这次会战汉军调动了骑、步兵各8万人左右。
匈奴则派遣强将右贤王迎击,并集结骑兵15万左右归其指挥。
右贤王当时认为汉军离得较远,放松了警惕。
但卫青再次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将困难变成有利。
卫青当时率精锐骑兵,轻装急行七百里,趁夜偷营,并将匈奴军队庞大的营地彻底打乱,而汉军此时的后续部队也顺利赶到,投入战斗。
此前已经喝大了的右贤王见大势已去,只带了几百人突出重围,向北逃走。
此战,卫青军团斩杀敌首8万余人,从战略上彻底将匈奴的右贤王部打挎,使右贤王的编制从此基本成了摆设。
汉武帝接到战报后,,派特使捧印信与虎符,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8700户,并节制全国汉军。
虽然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很小,但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
卫青非常谦虚,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待罪军中,仰仗陛下的圣明,使得我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拚死奋战的功劳。
陛下已嘉奖了我,但我的儿子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
”由于刘彻太高兴,卫青的三个儿子还是封了候。
此外,武帝还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卫青的接连胜利,让汉武帝的信心极剧增强。
卫青受武帝冷落 公元前 123年二月,汉武帝命卫青主动出击,试图再次重创匈奴。
此次出击,汉军共调集兵力10余万,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但由于是大兵团战役,卫青不敢冒进,匈奴人也不敢硬碰,所以双方都是小打小弄,战役初期汉军只歼灭了匈奴数千名。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战役中,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率 800精骑取得了歼敌两千余人的辉煌战果。
由于匈奴避而不战,卫青军团不得不返回定襄休整。
一个月后,卫青再次领兵出塞,在初战中斩杀匈奴军一万多名。
但是,苏建和赵信部与匈奴打了一场遭遇战,汉军死伤惨重,苏建,单骑突围逃回,赵信本是匈奴降将,兵败后就又投降了匈奴。
在讨论如何处置苏建弃军而逃的罪过时,有人建议将苏建斩首以建立大将军的威严,有人认为苏建是尽力而战的,不应斩首。
据《汉书》记载,卫青认为自己身为皇亲国戚,没有必要再建立威严,于是把苏建用囚车送回长安由皇帝处理。
其实,卫青和苏建在之前一直关系很好,苏建曾私下建议卫青广收门客,这是想让卫青进一步网罗人才,在朝中扩大影响。
但卫青一向处事低调,因此没有采纳苏建的建议。
另外,苏建在卫青当统帅初期,一直很听话,甘为效命,率部杀敌无怨无悔。
这些事情证明卫青和苏建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和上下级,因此卫青是有心保苏建。
汉武帝是个聪明人,因此看到苏建被送了回来,也就给卫青卖了一个面子,赦免了苏建的死罪,令其交纳了赎金后贬为平民。
但依汉律,一个将军全军覆没而且战败必须问斩。
卫青也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使汉武帝对其有了看法。
因此此后一段时间,刘彻比较倚重霍去病,冷落了卫青一段时间。
霍去病迎击匈奴 在这个期间,卫青的外甥霍去病英勇无匹,将匈奴逐于漠北。
公元前 119年春,为了彻底解决匈奴,汉武帝决定出击漠北。
汉武帝召集诸将后说:“匈奴单于采纳降臣赵信的建议,远走沙漠以北,认为我们汉军不能穿过沙漠,即使穿过,也不敢多作停留。
这次我们要发起强大的攻势,达到我们的目的。
” 此战,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精锐骑兵五万人,分作东西两路,远征漠北。
为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又动员了民间马匹四万多,步兵十余万人负责后勤保障。
原计划远征大军从定襄北上,由霍去病率骁勇善战的将土专力对付匈奴西线的单于主力。
后来从俘获的匈奴兵口中得知匈奴单于伊稚斜的主力不在汉军预计位置,于是汉军重新调整战斗序列。
汉武帝命霍去病从东线的代郡出塞,卫青从定襄出塞寻找单于伊稚斜决战。
卫青的军团以李广为前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食其为右将军,曹襄为后将军。
卫青考虑到前将军李广年纪已高,就没让他担任先锋,而是与右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在中军右翼出击。
卫青自己率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曹襄从正面进兵,直入沙漠扑向单于主力。
得知消息后,赵信向伊稚斜单于建议:“汉军不知道厉害,竟打算穿过沙漠。
到时候,人困马乏,我军应以逸待劳,就可以俘虏他们。
”单于于是下令所有的粮草辎重,再次向北转移,而把精锐部队埋伏在了汉军可能到达的地点。
卫青大军急行一千多里,终于越过大沙漠,但形势并不好。
卫青临危不惧,命令部队用武刚车(铁甲兵车)迅速环绕成一个坚固的阵地,然后派出5000骑兵向敌阵轮番冲击。
当时的战况对于汉军并不好,因为单于的主力是8万精骑,而卫青军团只有5万人。
但是,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往往不由人力决定。
当战役进行到黄昏时分,忽然刮起暴风,尘土滚滚,沙砾扑面,顿时一片黑暗,两方军队互相不能分辨。
卫青乘机派出两支预备队,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单于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
伊稚斜单于发现汉军数量如此众多,而且人壮马肥,士气高昂,大为震动,知道无法取胜,就慌忙跨上马,在随行护卫的保护下奋力突围。
这时,夜幕已经降临,战场上双方将士仍在喋血搏斗,喊杀声惊天动地。
卫青得知伊稚斜单于已突围逃走,马上派出轻骑兵追击。
天亮时战役结束,卫青军团共斩杀并俘虏匈奴官兵至少5万人(有些书籍认为这里卫青军团只歼灭了19000人,其实这19000人是卫青在战役结束后追击单于的过程中的歼敌数字)。
卫青大军趁胜挺进,一直打到赵信城(今蒙古乌兰巴托市西),获得了匈奴屯积的粮草,补充军用。
他们在此停留了一天.然后烧毁赵信城及剩余的粮食,胜利班师。
不过幽默的是,卫青在班师的过程中,遇到了单于和其残兵,遂顺利击杀了单于。
此战,卫青军团不仅击溃了匈奴军队中最为精锐的单于主力,而且杀了伊稚斜,这在战略意义上。
不过遗憾的是,这次战役中李广部打得不太顺利,卫青于是派人去问责李广,李广羞愤难当,于是自杀,这实在令人慨叹。
另外,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北进两千多里,扫平了匈奴的祭天圣地狼居胥山,并打挎了左贤王的精骑。
俘获了匈奴三个小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入,消灭匈奴七万多人。
刘彻变样削卫青兵权 此次漠北汉军的两大兵团作战,使匈奴元气惨伤,从此以后,匈奴逐渐向西北迁徙,出现了“漠南无王庭”,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基本上解除了。
出塞的10万精锐骑兵,班师时只有3万余人,还有当时汉军的军马及辎重马匹共14万匹,还塞时仅余3万不到。
汉武帝为表彰卫青、霍去病的大功,特加封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两人共同统领全军。
这其实是刘彻变样削了卫青的兵权,因为汉建国以来,外戚经常干权,因此虽然卫青低调并于厚道,但刘彻还是不放心。
漠北决战后,至卫青故去之间的14年,汉军也因元气大伤不曾主动出击匈奴。
只与高丽(朝鲜)、越国(广西、广东一带的小国)进行了一些小规模战争。
家奴出身的卫青如今变成了贵极人臣的大司马大将军,朝中官员无不巴结奉承。
这时,平阳公主寡居在家,要在列候中选择丈夫,许多人都说大将军卫青合适,平阳公主笑着说:他是我从前的下人,过去是我的随从,怎么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说:大将军已今非昔比了,他现在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也都封了候,富贵震天下,哪还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
汉武帝知道后,失笑道:当初我娶了他的姐姐,现在他又娶我的姐姐,这倒是很有意思。
但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
另外,在霍去病去世前的一段时间,武帝一直重用霍,很多旧将都投奔了霍去病,但卫青从无怨言,淡然处世。
公元前 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去世,汉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象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于是齐桓公就下令,说从今以后如果还有人施行厚葬之礼,就要派人侮辱去世之人的身体,而办理丧礼的都要抓取治罪。
在命令通达下令之后,齐国境内的百姓以及高官贵族都不敢在进行厚葬之礼。
因为主理丧事的人家如果实行厚葬之礼,去世之人不仅得不到名气,还会名誉扫地。
办理丧事的人也不仅得不到利益,还会被抓取治罪。
所以,一时之间,厚葬之礼就被遏制住了,齐国的衣帛以及木材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
管仲对于齐国厚葬这一个习俗了解的十分的透彻,从人们想要厚葬的根本原因出发,告知齐桓公只要抓住了这些根本原因,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厚葬之礼,让齐国的物资不受到浪费,可以充分的发挥这些物资的作用,为齐国的百姓造福,增强齐国的综合国力。
看完了管仲破厚葬的文章之后,我们也应该向管仲一样,学会抓住事物的根本原因。
从根本原因出发,才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否则都只能事倍功半,白白耗费财力物力。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 当初管仲被接回齐国的时候,齐桓公并不是很重视他,毕竟有一箭之仇呢,谁也不可能轻易地忘记。
所以管仲的日子就很尴尬,虽然表面上齐桓公很尊敬他,但是却不给他实权,也只是让他当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
比如管仲建议齐国不要攻打鲁国,齐桓公不听,结果大败而归,齐国陷入动荡。
管仲趁机对齐桓公说现在国家不安定,就是因为大王您不能礼贤下士,让地位低贱的人不用命令地位高的人,导致民心不服。
齐桓公于是任命管仲为上卿,让管仲取得了政治地位,可是齐国依然不安定;管仲又说,现在国内穷人不能领导富人,穷人交税而富人不交,自然心里不服气,齐桓公于是赐给他一年的税钱,提高管仲的经济地位,不过齐国还是不太安稳;管仲说现在大王身边都是自己的亲信,外面的人即使再有才华也得不到国王的亲近,那些不是大王亲信的人往往只能受亲信的欺负,而不能制衡他们,齐桓公于是尊称管仲为仲父,让管仲成为自己最亲信的大臣,齐国这才终于安定下来了。
对此,圣人就评价说,就算像管仲那么有才华的人,如果手中没有权利,没有国君的无上礼遇,恐怕也不能辅佐齐桓公走上成为春秋五霸的道路,国君不能充分信任大臣,即使再好的大臣也没办法施展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