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羯,来源于印度民间神话传说,被印度人认为是河水之精,有着翻江倒海的神力。
早期摩羯形象是一合体海怪,头部与前肢似羚羊,身体与尾部呈鱼形。

大约在东晋,摩羯兽随佛经传入中国,《洛阳伽蓝记》载:“至辛头大河,河西岸有如来作摩羯大鱼,从河而出。
” 宋代星座已经很流行 我身边有许多年轻的朋友、同事,平日坐下来聊天时,特喜欢聊十二星座,用十二星座给你分析性格、预测运程。
几乎没有一个年轻人会谈十二生肖,尽管在传统的相书中十二生肖也是算课之一。
仿佛谈十二生肖太LOW,而谈十二星座则显得很时髦、洋气、现代。
但其实,十二星座的话题并不洋气,也不现代。
为什么?因为一千年前的人,已经跟你一样在谈论十二星座的运程了。
只不过那时候不叫十二星座,叫“十二星宫”。
十二星座最早来自古巴比伦的天文记录。
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将黄道十二等分,分割成十二个星宫,并记录在一部叫做《当天神和恩利勒神》的泥板书上。
随后“黄道十二宫”传入古希腊,再从古希腊传到天竺(印度),被天竺僧人吸纳进佛经中。
大约在时候,“黄道十二宫”随着佛经传入了中国。
到宋代时,十二星宫的说法已经广为流布。
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都可以证明宋朝的民间社会已广泛知道十二星宫。
有一部刊刻于北宋开宝五年(972)的《炽盛光佛顶大威德销灾吉祥陀罗尼经》,卷首图就是一幅环状的十二星座,如果以正下方的水瓶座算起,依次为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室女(处女)、天蝎、天秤、射手、摩羯。
可能因为刻经的工匠粗心大意,漏掉了狮子座,天蝎座与天秤座的顺序也出现错位。
人们还在苏州的宋代瑞光寺遗址发现了一份北宋景德二年(1005)刊刻的《大隋求陀罗尼经咒》,上面也有一幅环状的十二星宫图,图案非常清楚,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十二星座图案几乎没有差异,惟摩羯宫画成龙首鱼身的有翅怪物,与今天常见的羊首鱼身图有别。
出土的宣化辽墓(墓主张世卿卒于大辽天庆六年,即1116年)壁画也有一幅十二星宫图,依次为白羊宫、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摩羯宫、宝瓶宫、双鱼宫。
除了金牛宫图案被盗洞破坏之外,其余十一宫图案都保留完整。

、 在宋人的著作中,十二星宫的说法也不鲜见。
如北宋人傅肱写了一本《蟹谱》,收集了一堆跟螃蟹有关的典故,其中说到,“十二星宫有巨蟹焉。
”又如人陈元靓写了一部家居日用百科全书《事林广记》,在天文类中提到一张《十二宫分野所属图》,将十二星宫与中国十二州相搭配:宝瓶配青州,摩羯配扬州,射手配幽州,天蝎配豫州,天秤配兖州,处女配荆州,狮子配洛州,巨蟹配雍州,双子配益州,金牛配冀州,白羊配徐州,双鱼配并州。
文人就爱玩这种文字游戏,南宋末诗人陈恕可填过一首咏螃蟹的《桂枝香》小词,中有“秦星夜映,楚霜秋足”之句,这里的秦即为秦地雍州,借指螃蟹。
可以想象,宋朝文人在聊天时肯定会谈论十二星座,以显摆自己的学问。
你要是没点十二星宫的知识,穿越到宋朝,碰上宋人雅集,持蟹把酒,大谈“秦地”、“雍州”,你还真会感到莫名其妙、。
可怜的摩羯座 当然,跟今天的小资一样,当宋朝人说起十二星座时,更多时候是用十二星座来推算命格与运程。
宋代流行一种相术,叫做“占五星”,即应用到十二星宫的知识。
成书于南宋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称:“欲课五星者,宜先识十二宫分名及所属。
寅为人马宫(即射手),亥为双鱼,属木;子为宝瓶,丑为磨羯,属土;卯为天蝎,戌为白羊,属火;辰为天秤,酉为金牛,属金;巳为双女(室女),酉为阴阳(双子),属水;午为狮子,属日;未为巨蟹,属月。
”由于当时译名尚未统一,摩羯常常被写成“磨蝎”“磨羯”“磨竭”。
苏大学士学问庞杂,对十二星座也是颇有研究。
他曾不止一次发感慨:我与的都是摩羯座,同病相怜,命格不好,注定一生多谤誉。
(《东坡志林·命分》:“退之(即韩愈)诗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
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原来韩愈写过一首《三星行》诗:“我生之辰,月宿南斗。
牛奋其角,箕张其口。
牛不见服箱,斗不挹酒浆。
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
”意思是说,我出生之时,恰值月在斗宿,牵牛星耸动其角,箕星大张其口。

不见牵牛星拉豪车,不见斗宿装美酒,唯有箕宿独显神灵,致使自己颠簸一生。
按唐宋时的占星学,二十八宿的斗宿正好对应黄道十二宫的摩羯宫,月亮所在的星宫为身宫(相当于月亮星座),可知韩愈的身宫正是摩羯。
苏轼读了《三星行》诗后,念及自己的生辰年月与半生命运,不禁心有戚戚焉。
苏轼出生于北宋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用万年历回溯,可知他的阳历生日为1037年1月8日,太阳恰好在摩羯宫,此时出生的人命宫(相当于太阳星座)即为摩羯。
我们今天所说的某人星座属摩羯座,意指出生当天的太阳位置就在摩羯座上——苏大学士确实是摩羯座。
今天的人特别爱黑处女座(弄得我这个处女座非常不爽),宋人则爱黑摩羯座。
苏轼的朋友马梦得也是摩羯座,苏大学士便故意嘲弄他(同时也是自嘲):“马梦得与仆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取笑马梦得的命理比他还要倒霉。
许多摩羯座的宋朝人还写诗或在致友人书中自嘲星宫不如意,如南宋人方大琮写给朋友说:“惟磨蝎所莅之宫,有子卯相刑之说,昌黎值之而掇谤,坡老遇此以招谗。
而况晩生,敢攀前哲?”生活于南朝的牟巘也在致友人的书信上自黑:“生磨蝎之宫,人皆怜于奇分。
”差不多同时代的于石亦写诗自我解嘲:“顾予命亦坐磨蝎,碌碌浪随二公后(二公指韩愈与苏轼)”。
摩羯座简直已经被“黑”成了“磨难座”。
当过宰相的南宋人周必大也在一首赠友人的诗中说:“亦知磨蝎直身宫,懒访星官与历翁。
”周必大一直以为自己的身宫是摩羯,但研究星座的学者却考据出,周必大生于元年七月十五日巳时,阳历为1126年8月5日,其时月亮落在宝瓶座,差几天才是摩羯座,所以周必大的身宫其实是宝瓶,并不是摩羯。
但宋朝人“黑”摩羯座(和自黑)已成了习惯,感叹命运多舛的周必大也就坚持认为自己的月亮星座是摩羯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新帝王莽的道德洁癖如何赢得贵族的心?
检视历史我发现,是一个姬妾很少的。为了完成他的道德形象,他也是拼了。 年轻时,当王莽还是一个不富裕的皇亲国戚的时候,他与宜春侯王咸的女儿成亲了;王氏生下了四男一女,分别是王宇、王获、王安、王临和王嬿。前面两子分别被王莽诛杀,王安身体不好,所以后来四子王临被立为太子。王嬿是汉平皇帝的皇后;平帝死,王莽即位后,被改封为黄皇室主。 当年,王莽还是新都侯,他的礼贤下士、克勤克俭,在贵族和士人当中。其中的一个事例是:王莽母亲生病,官员们纷纷去王莽家探病,一个穿着很朴素的妇人在接待他们,大家都以为是新都侯府的仆妇,后来才吃惊地得知,那就是新都侯夫人啊。 当时,有爵位有品级的人有姬妾,不仅正常,而且是合乎礼法的;但王莽硬是反其道而行之,这种道德洁癖令人印象深刻,终于赢得了豪门贵族的心。 然而,当他不在舞台中心,不用摆出pose的时候,还是露出来了。王莽曾因政治斗争被赶出京城,贬回封地;他大概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完结了。这时,他有过至少三位侍妾,一个是怀能,生下儿子王兴;一个是增秩,生下儿子王匡和女儿王晔;一个是开明,生下女儿王捷。——没想到,王莽后来因为杀死违法的亲生儿子,被士林同情和敬佩,召回长安,重回权力中心,开始了他通往皇帝之路。 可笑的是,这几个子女,只能算是私生子,他们的前半生基本上是隐形的。只是在二三十年后,太子王临也被杀了,才被召回长安。而召回的方式,也很奇特,是由已经快要病死的三子王安上奏折请回来的;这时,大家才知道这几个皇帝私生子的存在。请回来没几天,王安就死了。只是,这两个私生子没受过好教育,召回来也起不了什么用。 也就是说,王莽的三个侍妾,压根没啥名份可言。他的原配夫人,就是后宫的光杆司令。老王家的女人只有女儿黄皇室主有点骨气,在平帝崩了、年轻守寡之后,拒不接受王莽给她安排的再婚对象;在起义军攻入长安城时,纵火自焚殉国。 老年的时候,王莽总算有了新的女人。那就是王皇后身边的宫女原碧。问题是,王莽与原碧通好,也不打算给人家封号和好处;这种情况下,原碧又与太子王临私通。王临怕事情败露,决定与原碧一起杀掉王莽。——事情还没进行呢就被发现了,王莽不得不杀掉太子。 王皇后去世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没多久,67岁的王莽就娶了一个新皇后,年方16岁;他还增加了后宫的配置,添了不少姬妾。 然而,在这种时候再婚,我认为王莽的政治考量因素,远远大于个人淫欲。首先,当时的新朝早已摇摇欲坠,王莽需要一件喜事来提高大家的士气。 “冲喜”之日,王莽还不可思议地把满头白发染黑了,用以证明“我还行”。 其次,选定的这个史皇后,是史谌之女。史谌是之妾史良娣的家族成员,后来被任为宁始将军和平侯。这是有政治考量的。当时,绿林军、赤眉军,所向披靡,王莽号称的“百万大军”早已一败涂地,无人可用,无军可遣,王莽甚至不得不调用囚犯来充兵。此时结婚,与其说看中了年幼的,不如说看中了史氏的父亲史谌。王莽用黄金三万斤、布帛亿万钱作聘礼;而史谌,便成了王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7个月之后,新朝灭亡。王莽被杀,史谌投降绿林军被杀,而史皇后,不知所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孝宗朱佑樘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第一好帝王
从秦至清的帝制时代,值得称道的好屈指可数,除了打天下的开国君主,大多数守成君主,实在难以恭维。何故?这批人从小在深宫高墙之内成长,没有经历磨难,耳边一片阿谀奉承之词,养成刚愎自用、骄奢淫逸的习性。指望他们力挽狂澜,难矣哉!初年的历史学家谷应泰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议论,颇值得细细品味。他说:“人主在襁褓,则有阿姆之臣;稍长,则有戏弄之臣;成人,则有嬖幸之臣;即位,则有面谀之臣。千金之子,性习骄佚,万乘之尊,求适意快志,恶闻己过,宜也。” 当然,也有例外。谷应泰的这段话是在评论樘时说的,在他看来,孝宗就是例外: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身边多是高风亮节、敢于直言极谏的大臣,原因在于,他多方征求方正之士,杜绝嬖幸之门,抑制外戚,制裁。他在早朝之外增设午朝,频繁召见大臣,访问疾苦,寻求治安之道。所以弘治一代,号称“众正盈朝”。 这和孝宗的素质很有关系。他在太子时期,得到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然,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无怪乎人们称赞他是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他即位以后,拨乱反正,罢黜佞幸之臣,对内阁、六部作了大幅度的人事调整。 首先触及的是内阁大学士万安。此人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不会理政,只会高呼“万岁”,被人讥讽为“万岁阁老”。他升官的法门,就是巴结及其兄弟,投皇帝所好,与方术佞幸李孜省互相勾结,紊乱朝政。孝宗即位以后,查获一个文件夹,上面都署名为“臣安进”—是万安的奏折,每一件都是向皇帝推荐“房中术”的秘方。孝宗派太监怀恩带着这些奏折前往内阁,传达他的口谕:这是大臣应当做的事吗?万安无法辩解,一声不吭,只顾叩头。他的名声本来就臭,言官听说此事,上疏弹劾。孝宗顺从舆论,把万安罢官。 接着被罢官的是另一个内阁大学士尹直。和万、尹沆瀣一气的大学士刘吉,有风雨飘摇之感,向言官们封官许愿,建议皇帝越级提拔言官,希望他们手下留情。这一招果然厉害,言官们都缄默了。但是言官以外还有敢于直言的人。翰林院候补官员张昇首先出来弹劾,说刘吉把口蜜腹剑的和钳制言路的,合而为一,是双料奸臣。大理寺官员夏堠上疏弹劾,刘吉的罪状,并不比万安、尹直小。奇怪的是,刘吉屡遭弹劾,依然在加官进爵,人们称他为“刘棉花”—“愈弹愈起”。后来引起皇帝的厌恶,派太监到他家,勒令罢官。 清除宵小之徒,是为了起用的正直大臣。孝宗即位之初,就想起了刚直不阿的司礼监太监怀恩—因为支持言官抨击传奉官被先帝贬往凤阳,出于敬佩与倚重之心,把他召回。怀恩回来后,立即向孝宗建言:罢免阿谀万贵妃的佞臣,召还刚直方正的王恕。孝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召回已经致仕的南京兵部尚书,出任吏部尚书,让他负责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 王恕在成化年间就以敢于直言极谏而闻名,先后应诏陈言二十一次,上疏建白三十九次,全力阻击佞幸。朝中官员都倾心仰慕,遇到朝廷大事难以决断,必定请王公表态。当时有这样的民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佞幸大臣为之侧目,皇帝也颇为“厌苦”,给他一个太子少保的头衔,让他退休。 王恕历任巡抚、侍郎,直至尚书,都在留都南京,一直不受重用,其原因正如《明史·王恕传》所说:“以好直言,终不得立朝。”退休以后,名声愈加高涨,言官推荐几无虚日。孝宗顺应舆论起用王恕为吏部尚书,顺应了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