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初年,李世民经过坐稳了的宝座后,一面积极休养生息,一面假装继续对突厥称臣,实则暗中积攒力量,准备相机而动。
可一场的大旱立刻使李世民君臣焦头烂额起来。

一天,李世民在朝堂上满怀忧虑地说:“诸位爱卿,旱情来势如此凶猛,百姓流离,饿殍千里,朕痛心疾首。
”说到这儿,他又瞅着眼窝深陷的道:“房爱卿,赈灾事宜还要抓紧啊。
”房玄龄连忙出班,详细地述说了赈灾情况,然后说:“不是我无能,实在是银子太紧缺。
”李世民一听,眉头紧皱,大唐从被打得稀巴烂的手中接过“神器”,好不容易才有了一点钱,可这点钱哪能抵挡得住这场百年大灾? 见皇帝犯愁,少府监裴匪舒走上前说:“微臣倒有一个想法,几日前,臣听说御马监中的马粪堆积如山,臣想军中的马粪肯定更多,不如把我大唐官府、军队中的马粪都收集起来,当肥料卖掉,肯定能卖得一大笔钱。
”李世民一听大喜,忙下旨以宰相房玄龄为主,大将军、少府监裴匪舒为辅,全权负责卖马粪事宜。
于是,轰轰烈烈的卖马粪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半个月后,李世民突然下旨暂停卖马粪。
原来有人上书李世民—万岁,您是想留下万世贤名呢,还是想留下一个“马粪皇帝”的别称?李世民一听,幡然醒悟,宣告官府不得再参与贩卖马粪事宜,违者立斩,于是官方轰轰烈烈的卖马粪运动戛然而止。

可民间的卖马粪运动却愈演愈烈,马粪身价陡涨,惹得平民百姓你争我夺。
各地贩卖马粪的人为争夺市场冲突不断,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官府四处“救火”,忙得不可开交,但也无济于事,只得不断上书。
李世民一面下旨严办闹事者,一面下令各地官府加强监控、疏导,可事态非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各地大马粪帮如层出不穷,他们甚至为垄断马粪市场不惜大打出手。
面对如此形势,李世民下旨要少府裴匪舒统筹全国卖马粪事宜。
裴匪舒的确是个人才,他立马制订出整顿方案,使得马粪市场很快有序地运转起来。
可时隔不久,马粪来源紧缺,价格猛涨,裴匪舒忙禀告房玄龄。
房玄龄听了,摇头晃脑地乐了—只要对万岁言明,明天就会有大批马粪运来。
裴匪舒听了,十分不解。

房玄龄哈哈大笑:“这是万岁化解灾情的妙招,不然区区一污秽马粪,如何能成为万人争夺的宝贝呢?” 原来,李世民想让百姓在灾难中自救。
他先成立了一个专业马粪班子,为马粪市场开路,待有一定成效后,便借故停止以让利于民,顿时全民涌入,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让无数失业者有事可做,灾民自然不断减少。
卖马粪运动,既治理了内患,又威慑了对大唐领土的突厥人—看到大唐有如此多的马粪可卖,他们自然以为大唐,不敢轻举妄动。
裴匪舒听后恍然大悟,当天就把马粪缺货的消息报告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急令尉迟恭把军方的马粪投入市场,几天后,马粪短缺危机果然解除。
一晃几年过去了,大唐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国泰民安。
不久李世民又大败突厥,一战雪耻,大唐威名传遍四方。
李世民卖马粪,不但“一卖双赢”,而且还卖来了著名的“”,可谓千古奇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则天被哪位大臣的话送上了唐王朝的权利巅峰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危,鉴于太子充东宫才三年,处理国事经验不足,高宗遗诏命自己信赖的宰相裴炎与两位侍郎刘奇贤、郭正一为顾命大臣,“于东宫平章事”,以辅佐太子登基,并在遗诏中留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的话,即特别授权以身份兼决大事。但并不是全权委托武则天临朝管理国事,而是在有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同时与大臣们又“不决”时,才能兼取她的决定。网络配图 然而,裴炎却在高宗死后第三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后的第二天上奏说,嗣君尚未正式册封为皇帝,也未听政,不宜“发令宣敕”,建议“令于门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后武则天令的形式发布。 裴炎这个史无前例的建言对武则天来说太及时了。武则天从当上皇后以来逐渐掌握朝政参决权,至今已二十多年,她掌控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今那懦弱病衰的夫皇去了,虽然遗诏中给了她一些决定国事的权力,但却明定非“军国大事有不决者”不能过问,这使她原来曾享有过的权力遭到很大的限制。网络配图 从此以后,虽然她贵为皇太后,但皇帝已经成年,显然不会让她过多地干预政事,这就不能不让具有极强权力欲的她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现在,借着裴炎的这个建言,她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国事的处分权,以后,太子正式受册嗣位并尊她为皇太后,她却霸着权力不松手,毫无还政的意思,以致从此“政事咸决焉”。网络配图 可以想见,当时除了顾命宰相裴炎,其他人是不敢提出这种建言的,而如果没有裴炎的这个建言,武则天也很难找出什么理由取得国事决定权,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皇帝对政事的控制逐渐巩固,武则天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淡出政治舞台去过她那富足高贵、含饴弄孙的太后生活了,历史自然会是另一番摸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位官员频频花样作死 宋太祖竟对他一忍再忍
公元960年,刚刚建立的,就迎来了对他新王朝的第一宗挑战。昔日后周的昭义节度使,驻守泽、潞一带李筠心中不服赵匡胤,带头挑起了造反的大旗,调兵遣将要攻往开封,取赵匡胤而代之。 这可是新王朝的第一仗,并不敢对其轻视,在先后派出大将和慕荣延钊出征后,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他决定稳妥起见,御驾亲征。网络配图 对于那些能和一同出征的官员来说,如果在赵匡胤面前多表现表现的话,没准日后就能官阶晋升,这可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但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却不是这样想的。 当宋军行进至一处山地之时,由于碎石满地,严重影响了大军的行进。忧心军速不快,影响战争进程的宋太祖身先士卒的跳下来马,率先的开始搬石头,希望能够让路途坦荡一下。跟随他的那些官员士卒,眼见皇帝都这样做了,于是个个争先恐后,唯恐自己搬的石头少。网络配图 可是随行的中书舍人赵行逢却不是这样想的,在他看来,搬石头是多么累的一件事阿,远不如在马上坐着舒服。但是他也不去搬石头,于是赵行逢心生一计,假装失足从马上摔了下来,继续装着崴到了脚,坐在地上哎呦哎呦的叫着。可惜这个人演技太差,不但赵匡胤,谁都看了出来。可是劲敌在前,赵匡胤也没有处分他,只是看他既然懒,干脆就把他留在了怀州。 但是赵行逢居然还不见好就收。剿灭李筠后,赵匡胤准备封赏有功人员,于是宣赵行逢进宫拟写圣旨。由此看来,赵匡胤应当还是很看重他的,并没有因为之前偷懒而怪罪他。网络配图 可是这位赵舍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心作死,居然向赵匡胤推辞说自己身体不好,写不了圣旨,如果要写的话,干脆我就家写吧,写好了你叫人来取就好。这就属于是变相的抗旨不尊了。这一下可真的气到了赵匡胤,搬石头你不愿意,叫你写几个字你还提条件,这样的人不处理他以后还怎么驾驭群臣。 不过赵匡胤还是心软,并没有杀他,仅仅把他贬为了房州司户参军。对于这位先是逢场作戏,接着抗旨不尊的赵行逢来说,能有这样的结局也算是运气好到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