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高卢战争中是怎么回事?凯撒有过几次远征?详细经过分别是怎么样的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第一次远征 发生在公元前58年,在比布拉克特战役中,恺撒的4个军团击败了企图从当代的瑞士地区向西南迁徙的人数最多的高卢部落之一——赫尔维蒂人。

第二次远征 同年,恺撒进行第二次远征,击败了由斯韦夫人的首领阿里奥维斯特指挥的各日耳曼部落联军,将其赶过雷努斯河(莱茵河)。

第三次远征 公元前57年,恺撒发动第三次远征,征服了比尔及人和其他东北部的高卢部落。

此后,恺撒向元老院报告,他已征服了整个高卢。

罗马人的掠夺和暴行激起了高卢部落多次起义。

为镇压这些起义,恺撒又对高卢进行了5次远征。

第四次远征 公元前56年,为镇压维内蒂人和阿奎达尼人的起义,恺撒进行了第四次远征,击败起义军并对起义者进行了残酷迫害。

第五次远征 次年,恺撒又第五次远征高卢,袭击了韦内蒂人的同盟军——日耳曼部落的乌西佩特人和滕克特里人,并渡过莱茵河将他们歼灭。

凯撒恰巧在经略北高卢的过程中,通过前来支援当地的佣兵和往来商人,发现了与高卢部隔海相望的对岸还有一片神秘土地。

据说在那里有丰富的锡矿资源和未知的尚武部族。

但即便是高卢的商人,对于那边的情况也是知之甚少。

为瓦解高卢人的同盟军,凯撒决心前往那里一探究竟,并用武力尝试新的征服。

恺撒军团入侵不列颠战役由此开始。

公元前55年的夏末,凯撒开始尝试首次对不列颠岛的开拓。

他首先命令自己的部下带着一艘船去进行探查,接着带着身边的全部军队赶往距离海峡最近的莫里尼。

在那里,他下令让附近地区都要提供船只,还将上一年建造对付高卢人的舰船也都一并调来。

由于凯撒的雷厉风行,丝毫没有掩饰其意图,不列颠人很快就得到了消息。

一些部落迫于凯撒的威名,派来了使者表示愿意提供人质并听从凯撒的号令。

但更多的部落则选择抵抗到底。

为了在不列颠获得立足点,凯撒答应了使者的请求,派遣他所信任的高卢人康谬斯与使者们一同返回协商盟约。

在出发仅仅5天后,派出去侦查的探子便赶回来报告了对岸的大致情况。

但或许是出于对不列颠人的不信任,亦或者是轻视,凯撒没有等到使者的消息和第二年夏季的到来,便安排第七和第十两个军团登上了80艘运输舰。

接着把其余船只分配给骑兵和高级军官。

最后将剩余的军队安排在高卢各地保护后方。

一切安排妥当后,凯撒趁着一个大晴天出发。

用了不到1天的时间,首批舰队就抵达了不列颠海岸。

狭窄的海岬和岸边边隆起的群山,便映入罗马士兵的眼帘。

同自然景观一起出现的,还有列阵于群山之上的不列颠联军。

原来,不列颠人在得知凯撒要来之后,便决心抵抗到底。

因此他们结成同盟,逮捕了凯撒的使者康谬斯。

当凯撒的舰队出现于海平面时,早已准备好的联军便蜂拥而出准备,在海岸阻止敌人的登陆。

虽然凯撒进行过战争的准备,但是登陆地点距离群山很近,在山上掷矛都能飞到海岸。

因此凯撒决定等其他舰队赶来汇合后,再寻登陆地点。

很快,除装载骑兵的船只外,大部分舰队都已经到齐。

凯撒不愿意继续等待,便召开了军事 [1] 会议。

他把当前探得的情报和登陆地点告知了各军团指挥官,并要求他们行动迅速。

会后,罗马舰队赶到了10公里外的另一处海滩,准备在那里进行登陆。

异常警戒的不列颠人也发现了凯撒的意图,安排骑兵和战车紧随其后,生怕让敌人踏上英伦。

虽然目标海岸非常空旷,但登陆进行的并不顺利。

因为跨海用的舰船只能在水深的地方停泊,罗马重步兵们必须涉水前进,面对海浪的拍打。

这大大妨碍了他们的行动速度。

更糟糕的是,轻装简行的不列颠人也站在干岸上,向登陆士兵投射标枪。

甚至还有当地人骑着战马往来驰突,阻挠罗马人登陆。

眼见战况危急,凯撒急令战舰移动到敌人的侧翼。

接着利用舰上的弩炮、弓箭手和投石一起,不断射击岸上的敌人。

在舰队火力压制下,不列颠前哨部队被驱出了滩头,撤退一段距离外进行重整。

但士兵们已经因为可以预见的危险而士气低落。

为此,第十军团的执掌鹰旗的掌旗官大声疾呼道:跳下来吧!战士们,除非你们想让你们的鹰旗落到敌人的手里去!然后便持着鹰旗冲向敌阵。

在罗马军队中,丢失鹰旗是奇耻大辱。

不但要遭受处罚,更会丧失集体与个人荣誉。

因此士兵们顾不得海浪的阻拦和场面的混乱,纷纷冲上前去要与敌人血战。

虽然成功激起了士兵斗志,但地形的阻碍仍然使得罗马人混乱不堪。

下船的士兵们甚至难以找到自己的队伍,只能随便跟着身边的战友行动。

软质的海滩和海浪的持续拍打,更是让他们连立足都非常困难。

不列颠人却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他们熟悉每一处暗滩,并经常驱马冲击,包围落单的罗马士兵。

大队人马更是用标枪不断袭扰罗马军团的侧翼,让情况再次变得危险起来。

由于骑兵尚未赶到,凯撒没有机动力量支援被包围的士兵,也没法去有效掩护侧翼。

所幸战场是就在海边,罗马人可以利用船只进行战术机动。

于是凯撒命令还在船上的士兵登上巡逻艇,四处驰援。

随着不列颠人的攻势减弱,罗马人重整队列,顺利跨过了海滩。

不列颠人的优势瞬间就荡然无存,在军团正面攻击之下招致惨败。

不列颠人知道已经无力阻止凯撒,便再次派遣使者前来投降。

在归还了扣押的罗马使节之外,还送来了部分人质。

在抵达不列颠后的第四天,搭载骑兵的18艘运输舰出现于海面上。

但就在凯撒为此而高兴时,突然一阵暴风将他们吹离了海岸。

当天夜晚又是月圆之时,海水突然涨潮,加上狂风骇浪的拍打,大量的运输船卡死互相碰撞,有的甚至被撞得粉碎。

面对这一突然的天灾,罗马人完全无力阻挡,甚至连修理用的工具都没有。

由于失去了回高卢的舰只,他们只能缩在小小的营地里为给养缺失而发愁。

这一切都被不列颠人看在眼里,他们因此重获希望。

虽然打不过罗马人,但可以利用围困迫使缺乏给养的敌人就范。

于是,凯尔特各部落互相串通,停止交纳人质,还谋划着一次突然的袭击。

凯撒虽然不了解敌人的阴谋,但是从现状也判断出对方不会保持恭顺。

于是他安排士兵加紧收集附近的粮食,将损坏严重的船只拆掉修补损坏不大的船只。

很快,除了损失的12条外,剩余的舰船又恢复了航行能力。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哨兵报告发现远方有大批扬起的尘埃。

经验丰富的凯撒立刻明白,这是敌人对正在围攻收集粮草的第七军团。

于是他亲自带着正在值班的士兵前往救援。

在这支挡援军抵达时,收集粮草的士兵们已经损失惨重。

他们被迫挤在一起,艰难的固守阵线。

不列颠人则使用特有的战车,不断从周围向他们发射标枪。

在投掷武器用完后,车上的战士还会跳下车来进行步战。

可即便如此,凯尔特人还是没办法撼动罗马人的阵列。

失望之余的他们,看到援军的到来便选择了撤离。

凯撒也因缺乏骑兵而没有追击,双方就这样不欢而散。

尽管成果有限,但这次突袭还是让不列颠人士气大振。

他们招来更多援军,期望同罗马人一决雌雄。

结果,不列颠人再次被毫无悬念的击溃。

无奈之下,他们又宣布投降,并答应交纳比上次多一倍的人质。

由于冬天即将来临,凯撒害怕再生变故,便匆匆同意了不列颠人的建议。

随后连人质都没收齐,就率全军乘船赶回了高卢。

第六次远征 对上一次探险的结果,凯撒并不满意。

于是他一边处理高卢辖区的事务,一边安排在冬营休息的士兵抓紧建造适合不列颠水文情况的船只。

还从西班牙运来大量物资以备其用。

很快,600艘运输舰和28艘战舰被建造起来。

凯撒将他们调去乌斯港,同上一年的船队汇合。

公元前54年,当一切准备就绪,他就带着5个军团和2000高卢骑兵(共计2—2.5万人)登上船只,渡过拉芒什海峡,再次航向不列颠。

不少非军事单位的船只也如影随形般地跟着战舰的船队,他们包括很多私人船只的商人和奴隶主,如同鲨鱼闻到血腥一样,他们都希望从恺撒的军事胜利中分到一杯羹。

虽然设定了更为有利的登陆地点,但由于风暴,罗马的舰队被迫仍在前一年的登陆点再次登陆。

不列颠人得知凯撒再次归来,也集结了一大批军队。

但当他们发现这次的船队足有800艘船时,又一下失去了勇气。

不敢再像往年一样在海岸边予以阻拦,而是选择了一处高地以逸待劳。

于是凯撒顺利地登上海岸,在得知敌人方位后,立刻带着4个军团和1700名骑兵赶往追击。

罗马人一口气进行了约18公里的急行军后,成功的赶上敌军。

不列颠人看到罗马军团杀至,派出骑兵在河边阻拦,却被凯撒带来的高卢骑兵击溃。

这些人逃到森林的土木工事当中,向罗马士兵发射大量的投掷武器。

追击的第七军团也立刻摆出龟盾阵,抵御凯尔特人的射击。

他们的掩护下,罗马大军成功修筑了一道围墙,困住了工事里的守军。

不久,要塞就被攻破,仓惶奔走的不列颠人因夜幕降临而逃过一劫。

次日凌晨,罗马人休整完毕,兵分三路发起追击。

但却得到了凯撒的召回命令。

由于前一晚又刮起了风暴,很多船只遭到损坏,凯撒决定加固营地并维修舰船。

在这些任务完成后,罗马人这才再次前往之前占据的要塞。

他惊讶的发现,不列颠人已经组织起一支比以往更大规模的军队,统领这支军队的是凯尔特卡图维拉尼部落的首领卡西维拉努斯。

双方的骑兵在遭遇后便展开了前哨激战。

由于不列颠的骑兵战术落后,还要依靠更原始的战车帮忙,根本不是罗马这边的大陆骑兵对手。

所以他们选择诱敌深入的策略,将高卢骑兵引入又踏入不适合骑兵作战的林地。

得知这个情形后,凯撒要求骑兵后撤,不得继续追击。

不列颠人却顺势发动了新一轮反击,从林中冲出来袭击正在修筑工事的罗马军团。

由于采取松散的连续冲锋阵型,后续的部队可以不断支援前线。

所以疲于应付的罗马人开始渐渐不支,他们的一次进攻甚至冲到了罗马军团的军旗处,所幸凯撒带着预备队赶到,才将不列颠部队驱逐,但罗马人已经付出不小伤亡。

此战过后,凯撒终于在不列颠当地站稳脚跟。

接下来他要解决给养问题,为此专门安排了3个军团和全部骑兵去搜集物资。

而在强攻未果之后,凯尔特人的战略变更为利用他们熟悉的地形和战车的机动性拖住罗马军队,耐心等候冬天的到来,将罗马人一举击溃。

而恺撒的处境则不容许他长时间逗留,于是他在与卡西维拉努斯的军队打了几个回合后,决定直接跨过泰晤士河,进攻凯尔特人的堡垒。

而就在此时,恺撒获得了挑起不列颠凯尔特人内讧的绝佳机会,成为了第二次不列颠尼亚远征的决定性转折点。

在整个不列颠尼亚,卡图维拉尼部落是最强大的,他们的首领卡西维拉努斯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但他本人在外交手腕上的能力和团结统一战线方面的策略却很欠佳,造成了各大部族的不和。

他本人性格暴躁,处理矛盾简单残忍。

由于战略意见上的不和,他将不列颠尼亚东部特里诺文特部落的首领处死。

年轻王子门杜布拉修斯听说他的父亲被卡西维拉努斯杀害,便逃亡到了恺撒和罗马人那儿,他的族人也向恺撒投降,以换取后者帮助他们对抗卡西维拉努斯,并回复门杜布拉修斯的王位。

恺撒当然慷慨地接受了他们的条件。

不久,另一个较小的凯尔特人部落被击败,联军的阵线开始逐步瓦解,恺撒抓住这个时机发动总攻,期间,凯尔特人的叛徒又出卖了卡西维拉努斯最后据点的信息,以及渡过泰晤士河的口岸位置。

于是恺撒命骑兵部队开道,不惜代价一鼓作气渡河进攻,河对岸本已严阵以待的凯尔特人显然被罗马人的气势镇住了,在短暂的交手后便放弃河岸向后退却。

一路上为了防止埋伏,罗马军队焚烧了田野农场和房舍,军势之盛令沿途的部落望风而降,卡西维拉努斯曾经送信给肯特地区的四位首领,请他们进攻恺撒的滩头阵地以解围,但结果计划失败。

卡图维拉尼的堡垒虽然依靠天然屏障修得相当坚固,但还是经不住恺撒的攻击,卡西维拉努斯率领残部从堡垒的另一端逃走,大批的人口和牲畜成了罗马人的战利品。

最终,穷途末路的卡西维拉努斯不得不投降,恺撒令他交出一些人质,并答应每年向罗马缴纳一笔贡金。

同时,恺撒履行了对特里诺文特部落的承诺,帮助门杜布拉修斯成为了新的部落首领,并命令卡西维拉努斯不得伤害这个部落,于是特里诺文特成为了第一个受到罗马人保护的不列颠部落,随后恺撒将军队分两批撤回了高卢,第二次对不列颠尼亚的远征宣告结束。

鉴于高卢突然爆发叛乱,凯撒便接受了对方的顺从,在得到人质后返回了高卢。

不列颠人虽然遭到惨痛的军事失败,但得益于高卢叛乱和之后的罗马人内战,依旧保持了事实上的独立自主。

凯撒此后忙于在地中海各地纵横,也没有时间再度返回。

他之后的几代统治者,也对这偏僻地区缺乏征服的热忱。

直到90多年后,克劳狄才再次征服不列颠。

第七次远征 发生在公元前54—前53年间,目的是镇压埃布龙人、阿杜阿蒂基人、内尔维人、特雷维里人和其他部族的起义。

最后一次远征 发生在公元前52年,目的是镇压由杰出的军事首领、阿维尔尼人部落酋长维钦托利领导的几乎所有高卢部落参加的起义。

起义军在戈高维亚(今克莱蒙费朗附近)击败了罗马人。

但由于恺撒的挑拨离间和各部落之间的纷争,维钦托利的主力被罗马军包围在阿莱西亚要塞。

恺撒军队在阿莱西亚战役中击溃了维钦托利的援军,迫使守军投降。

紧接着,恺撒率军于公元前51年逐个镇压了高卢部落的多次起义。

恺撒远征高卢的历次战争的一个特点是对战败者进行残忍的大屠杀和贪婪的掠夺。

随机文章揭秘卫星拍到的真龙凤凰,太空看冰川与真龙一样探寻爱因斯坦不敢说秘密,到了4岁才学会说话的爱因斯坦蛇的白化种白蛇罕见异常,日本成功繁育出白蛇(最受欢迎的宠物蛇)苏联多炮塔神教T35坦克,武装到牙齿却被吊打(3门炮5挺机枪)宇宙黑洞是怎么形成的,霍金说掉进黑洞不会死会进入另一个宇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中国唯一的世界首富 曾独担百万鸦片战争赔款

导读:《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 17世纪后期,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于是,广东地方政府于1686年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从此,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了。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行商因办事效率高、应变能力强和诚实守而深受外商欢迎。 1757年(二十二年),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此后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全国40%的关税收入。 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只有13家,多时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由于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在后世看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有记载称,当1822年广东十三行街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时,竟有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化为乌有,甚至出现了“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的奇观。 在广东十三行中,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其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鉴而扬名天下。 资产2600万银元,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主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伍秉鉴(1769-1843),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 在经营方面,伍秉鉴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他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百万银元。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当时的欧洲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曾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得出高价。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的跨国财团。 伍秉鉴还因其慷慨而声名远播海外。据说,曾有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一项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美元的债务,但他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当着波士顿商人的面把借据撕碎,宣布账目结清。从此,伍浩官的名字享誉美国,被传扬了半个世纪之久,以至于当时美国有一艘商船下水时竟以“伍浩官”命名。 经过伍秉鉴的努力,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袖。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中的大观园媲美。 接触英国鸦片商被惩处,承担赔款走向没落 作为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鉴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就在他的跨国财团达到鼎盛时,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由于与英国鸦片商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还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伍秉鉴病逝于广州。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汉中宗刘晟:五代十国时期最残暴的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