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狄仁杰:武周的顶梁柱也是唐朝的大功臣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很多朋友都是从电视剧中了解到此人的,历史上的狄仁杰是初期的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唐朝很可能只能延续三代而亡。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

在这样的家庭里,狄仁杰受到的教育是严格而良好的。

他一长大成人,就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授汴州参军。

狄仁杰当上参军不久,就被人诬告。

幸好中央派来的巡视官员为其洗去冤情。

阎立本发现狄仁杰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把他推荐到并州都督府去当法曹。

狄仁杰在法曹任上认真学习,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

这为他不久迁任大理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配图凤仪元年(676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大理丞。

大理丞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

狄仁杰上任后,在一年之中,将在狱中拖延了很久、涉及一万七千多人的案件,全部审理得。

按当时的制度,大理丞审完案子作出判决后,要讲涉案人员的家属叫来,问他们是否服从判决。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万多人的家属,居然人人称是,没有一人表示反对的。

狄仁杰由是名声大振,时人称之为“平恕”。

狄仁杰能以铁面法官的形象青史留名,还在于他为伸张正义,不顾生死冒犯皇威。

当时有两个人,一个叫权善才,任左威卫大将军;一个叫范怀义,任右监门中郎将。

这两个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砍了坟墓昭陵的柏树。

这一来唐高宗不答应了,下旨要将二人处死。

狄仁杰得到命令却不执行,反而上奏道:这两人罪不当死。

唐高宗一听,龙颜大怒,对狄仁杰说:这两个人砍了我父亲陵墓的柏树,使我成为不孝之子,我一定要杀了这两个家伙。

狄仁杰据理力争:时有人盗高庙的玉环,想诛杀盗环者的九族。

廷尉张释之认为处罚太重,就问文帝道,盗了玉环就诛灭九族,那么有人若盗了长陵的一抔土,还有什么更重的刑法来处置呢?于是只把盗环者杀了。

如今将犯不死之罪的人处死,而且只是仅仅因为误砍了一颗柏树就要杀两个大臣,后来的人们将会怎么来评价皇上您呢?唐高宗认为狄仁杰说得有理,就放了权善才和范怀义二人,而且还认为狄仁杰是个好法官。

没几天,他就将狄仁杰调任侍御史,任务就是纠核中央各部的官员。

网络配图狄仁杰对于唐王朝的最大功劳,还在于他兴复唐皇室的活动。

当上后,把国号改为周,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李家的天下变成武家的天下。

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武则天想立侄子为储。

对此,当时已升任宰相的狄仁杰当廷回答武则天说:我看天底下的老百姓并没有忘记唐皇室的恩德。

比如匈奴进犯边境,皇上您下令叫武三思到市面上去招募勇士,梁王招了一个多月也没招满一千人。

您又令庐陵王代替梁王武三思,庐陵王不到十天就招到了五万之众。

如今要立太子,非李显不可。

武则天听后十分气愤,只得作罢。

一次,狄仁杰向武则天进言:你若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李显是你的儿子,那么你,仍可在太庙里享受后人的祭祀,这个荣耀是无穷无尽的。

反过来,你若立侄儿梁王武三思为太子,可从来没有听说过侄儿当上皇帝后,会把姑妈供奉在太庙里的,您也就没有资格再在太庙里享受后人的祭祀了。

狄仁杰的这番话说到了武则天的痛处,然而到手的李家天下又要还回去,武则天心有不甘。

她嘴硬地斥责狄仁杰道:立谁不立谁这是我家里的事,你就不要来掺和了!狄仁杰沉着地应答道:皇上就像是人的脑袋,而臣子们就像是人的手脚一样,本来就是不可分的,何况我还身居宰相之位,像立太子这样的大事,我敢不闻不问吗?武则天终于感悟,派徐彦伯到房州将庐陵王李显迎回,并立他为太子。

网络配图长寿元年(692年),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将他逮捕入狱。

当时法律中有这么一条:一审问就承认谋反的,可以在死罪中减轻一等。

古时,即便同是死罪,那死法也有很多种不同,诸如缢死、斩首、凌迟等等。

来俊臣原以为对付狄仁杰将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不料一审问,狄仁杰就立刻招认道:谋反是实。

这大大出乎来俊臣的预料。

来俊臣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就一面上报,一面将狄仁杰收监,只等武则天一批复下来,就可将狄仁杰处死。

于是,对他的监视也就放松了。

狄仁杰趁机将被子拆开,撕下一块布来,将自己的冤情写上,然后夹在棉衣里,借口送棉衣回家去洗,将棉衣送回家。

又偷偷告诉儿子拆出诉状,直接向武则天告状。

武则天看过诉状后召狄仁杰问:你既然有冤,为什么又承认了自己谋反呢?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道:要是我不承认他们诬陷我的这一罪名,哪里还有机会来申冤啊!狄仁杰此次被冤一案,涉及人数多达七人。

由于狄仁杰的机智周旋,这七人方得。

狄仁杰逝世于圣历三年(700年),享年七十有一。

武则天悲痛不已,长叹曰:朝廷从此空了!宣布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唐能一直姓“李”跟狄仁杰有什么关系?真相什么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大唐能一直姓“李”,还得感谢这个人,若不是他,早就改名换姓了。 唐贞观年间,大唐风头正劲,是万国朝拜的圣地,然而到了统治时期沉迷在的温柔乡中,竟然搞出了二圣临朝的好戏,最终大乱,经历了一番血雨腥风。 永淳二年,李治驾崩,一般来说在临死前都会选好接班人,继任皇位的则是太子,李显虽然遵从遗诏登基为帝,但是一切军政大权都在把持在天后武则天手中,李显上位尊武则天为皇。 按理来说这些没有什么出格之处,李显作为武则天的儿子,尊母后为皇太后无可厚非,但是他却把军政大权一并都让了出去,武则天名义上是在辅佐李显,但是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以后,越发不可收拾,朝中大小官员都在其控制下,军国大事统统由武则天做主,皇帝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 李显上位之后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想要扶持岳父韦玄贞登上宰相之位,两人想得不错,然而以裴炎为首的大臣们怎么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何况他们背后有武则天撑腰,仗着宠信丝毫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公然反对韦玄贞做宰相,李显年轻气盛,又是一国之君,哪里想到会有人反对,叫嚣“朕是一国之君,就算把整个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呢?哪里有你们说话的份”。 本来这就是一句气话却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快就传到了武则天耳朵里,武则天早就对李显不满,借着这个机会彻底废了李显,甚至为了以绝后患将李显赶出长安,武则天环顾四周根本无人能接受皇位,而且她也不会允许手中的权力分散,干脆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成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登基之后武则天也开始考虑将来,准备在后人中选出继任者,一般来说立储君都是嫡长子优先,只有之前才是制,此后都是家天下,没有人会白白让出天下大权,武则天也是如此,开始在后人中选取皇储。 然而男权社会当道,武则天的儿跟随李治,总不能让儿子们改姓吧,别说武则天还真是这样做了,将第四子改,武则天这样做就是为了将来让李旦接班,但是在武家却出现了发对声音,为何会有人表示不满呢? 在他们看来李唐王朝早就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武家天下了,江山都改名换姓了,为何还要由李旦接管皇权呢?为了表达不满,武则天的几个侄子在朝中拉帮结派,企图得到政治支持,让武则天看到武家势力,当然这些都是两人私底下活动,要知道阻碍立储可是大罪,稍有不慎就会掉了脑袋。 武三思也算有本事,让他找来了不少朝中大臣,王庆等一干老家伙一同上奏希望能立武家后人为太子,还推荐了一个人选——,武则天对此不置可否,说道:“爱卿可知道费立太子关乎国体,为什么会在此时要朕改立武承嗣呢?”,对此王庆等人说自古以外皇帝传位从没有传给外姓人一说,希望武则天能采纳建议。 一句话让武则天顿时醒悟,认为李旦虽然暂时改姓,保不准在他登基之后脱离控制,继续推行王朝,如此一来自己辛辛苦苦打拼的武周又有什么意义呢?虽然这样想但是武则天也没想过要让武承嗣继位,相比之下,她更看好武三思。 说干就干,武则天表达了要立武三思的想法,找来群臣询问他们的意见,此时朝局发生了变化,“拥唐派”人数越来越多,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武三思,间接的反对武则天,为此武则天大开杀戒,处死了很多拥戴李唐王朝的大臣,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公然反对,但是立储的事情也因此耽误了。 直到公元698年,上奏天后的时候,再次提起了立储的事情,武则天询问他,自己想要立武三思为储君,狄仁杰对此有什么看法? 狄仁杰是个聪明人,对武则天说李显是天后的儿子,武三思则是侄子,哪一个更亲近,如果天后能立李显为储君,将来肯定会进入李氏宗庙,与先帝一同受人供奉,如果立武三思为帝,这些礼遇从何而来呢? 一句话就说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武则天意识到无论自己现在有多大的权势,死后也只能是一个身份,李治的皇后,在后世看来武则天终归只是一个女人,自己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想明白过来的武则天重新接回李显,让他继任太子位。 为何是李显而不是李旦呢?想来武则天也想通了,接纳了“无嫡立长”的原则,当然更大的原因是由不得她,爆发,武则天的男宠皆被杀死,自己被逼退位,只能将皇位传给李显,李显登基恢复李唐统治。 等到武则天死后,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李氏宗族重新掌权,武三思等人计划落空,不甘心就此失败,因此联合母女,想要废掉太子,结果反被太子算计,武三思等人一同被杀,武氏宗族实力大损,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至此一场闹剧也算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狄仁杰与武则天 武则天为什么一生都信任狄仁杰?

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宰相,他以睿智、善于断案著称,他一生经历了三位著名的,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可谓推动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630年)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显庆元年(656年),26岁的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的判官。满腔热血的狄仁杰开始了他的工作,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次沉重打击——被胥吏诬告了一把。幸运的是,这一状告到了河南黜陟使那里。阎立本不仅弄清了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网络配图 可能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恳,特别是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他被调,当上了大理丞。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的时候,积压的案件已经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 不久,高宗就提拔他当了“侍御史”。此官的品级虽不高,和大理丞一样也是从六品,但属于“清望官”。这个官位对日后的仕途有很大帮助,一般来说,它的升迁速度比其他机构要快。这时期的狄仁杰,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判案如神又,很像后来人们心目中的包公形象。这大概就是狄仁杰会被认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在位的晚期,高宗皇后因为干练多才,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于684年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狄仁杰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历史上的狄仁杰被“分割”成了两半,唐高宗时他是办事认真的能臣,武则天时是中枢决策的宰相。在小说和电视剧里,当上了丞相的狄仁杰还是每天忙着到处“微服私访”,没事就找案子来查,发挥他超强的推理能力。但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虽也是忙得到处跑,但他忙的不是查案,而是协助武则天处理政事。网络配图 狄仁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兴复李唐皇室,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设法对武则天施加影响,改变她对两个儿子的看法,使()与()兄弟能够摆脱被囚禁的地位。后来,曾被狄仁杰举荐的张柬之,在武则天弥留之际发动“政变”,复大唐国号,唐朝复国。当然,狄仁杰已经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幕,就在他力阻武则天大造佛像的那年九月,狄仁杰去世。武则天亲自为他主持丧礼,废朝三日,这是当时人臣的最高待遇。 中国“福尔摩斯”是如何诞生的? 狄仁杰能够被当作“神探”得归功于一个荷兰人,他叫高罗佩。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时,高罗佩读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他认识到书中所描写的中国古代法官的刑事侦讯本领,无论在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侦破奇案的能力方面,还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素养方面,比起福尔摩斯、格雷警长等现代西洋大侦探来,均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他开始着手翻译《武则天四大奇案》。高罗佩先是将之译为英文,又以狄仁杰为主角用英语创作了《铜钟案》。网络配图 没想到《铜钟案》在西方大获成功,在出版商的催促下,继续收集当时中国民间流传着的狄仁杰断案故事。但写着写着,他感觉故事性太差,于是干脆自己来编,一口气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有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四漆屏》《湖中案》等作品。高罗佩将这些故事集在一起,统称《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这些作品引起了轰动,狄仁杰遂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历史点评: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下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