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狄仁杰既坚持原则不动摇 又灵活变通不教条

时间:2025-03-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从小性格执拗,一生坚持原则不动摇。

这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

他引起关注的第一件事情就和他的性格有关。

有两位将军,一个叫权善才,一个叫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知道后。

你到人家老爸坟头上砍树,人家能不愤怒吗?何况还是皇上的老爸。

高宗下令,一定要严办这两个人。

网络配图 案件交给狄仁杰,狄仁杰按照律法条文一审,认为应该免官。

高宗一听就气炸了:“权善才砍昭陵的树,是使我陷于不孝的境地,必须杀头。

”狄仁杰据理力争,保住了他们,他先给皇上戴高帽:“人都说劝谏皇帝难,我看要是碰到纣那样的昏君就难,碰到尧舜那样的明君就不难,我今儿觉得跟您说这事应该不难。

” “您看人家,有人偷了高祖庙的玉环,文帝一定要把这人满门抄斩,执法大臣坚持按律法只能处死盗贼本人,最后文帝不也答应了?您再看人家,当年一个大臣劝谏他不要向河南移民,曹丕不听,这个大臣上去一把抓住曹丕的衣襟,曹丕最后还是答应了。

今儿这事我要是劝不动您,我都羞见前人了。

” 然后再晓以利害:“您今天为了一棵树杀两位将军,千年以后人们怎么评价您?我今天坚持原则,是为了不让您以后被人戳脊梁骨啊!”高宗让他搞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干脆耍个赖:“我就是想杀这俩人,你今天给我来个法外施刑如何?” 狄仁杰一听,冷笑一声说:“律法是您制定出来的,就要遵守,哪能随便改变,朝令夕改,那天下岂不是要大乱?您非要法外施刑,行!那干脆就从今天开始好了。

”气氛越来越紧张,皇帝气得不得了,大臣们吓得不敢说话,皇上有高血压,把皇上气出个好歹你狄仁杰负得起责吗?网络配图 狄仁杰上司张文瓘手里拿着笏板,使劲朝着狄仁杰挥动,那意思是:行了,别说了,下去吧,皇上都急眼了。

狄仁杰还是不管,硬顶。

最后还是让步了,他说:“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你能如此坚持原则,我有好法官了,于是命令史官把这事编入史书。

然后授予狄仁杰侍御史的官衔。

唐高宗这人真是不错,性格是软了点,但是气度还是比一般皇帝强。

这件事使得狄仁杰第一次走进了的视野。

当时唐高宗高血压日趋严重,病重时连眼睛都暂时失明了。

武则天帮助处理一些政务,这人绝顶聪明能干,处理得很得当,高宗对她很放心,由此开始将一些决策交给她去做。

《》说武则天这时候“权与人主侔矣”,意思是权力和皇帝一样大。

那么狄仁杰的举动,武则天自然是看在眼里。

若干年后在任命狄仁杰为宰相的诏书里,武则天是这么说的:“雅达政方,早膺朝寄。

”意思是狄仁杰很能干,早就担当朝廷重任了,可见她很早就开始注意狄仁杰了。

权善才事件后,狄仁杰再去奏事,唐高宗一见他就赶紧答应,还跟他说:“卿得权善才便也。

”意思是你知道我为什么答应你的奏请吗?因为权善才那件事我服了你了。

换句话说,狄仁杰在皇帝那里都有气场了,一过去皇帝就被他的气场拿住了。

网络配图 狄仁杰在倔强之余,也是很懂得灵活变通的,并不教条。

比如说,当时有个现象——“儒门不愿持宪”,就是有一些儒生不愿意当执法官,有杀气嘛。

但是狄仁杰做过大理寺丞、御史等法官,不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都很善于断案。

他就不受那个教条的束缚,假如你怀有仁爱之心,不去做实际的工作,怎么能救民于水火?狄仁杰一生什么事没遇到过啊,但是他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使得自己的政治理想能最终实现。

狄仁杰一生遇事除了会拿捏事情的“度”以外,更明白做人应该坚持底线不放松。

武则天时期大行酷吏政治,狄仁杰也没能幸免,被投入监牢,酷吏威逼他,让他承认谋反,说这样可以免死。

狄仁杰被迫违心承认了,只有保住命才能有机会翻盘。

可是酷吏们见他服软了,又让他当“污点证人”,诬告另一个大臣,这下子触动了狄仁杰的为人底线:自污可以,你让我诬告他人,办不到!于是狄仁杰选择了自杀,以头撞柱,血流满面。

人倒没死,但酷吏们都吓住了,再也不敢难为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元末明初天下第一猛将 既不是徐达也不是常遇春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元末天下第一猛将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自古乱世出英雄,此言确是不虚。元末明初,天下大乱,豪杰并起。那是一个武将吃杂风云的时代,那是一个猛将屡建功勋的时代,那是军事奇才纷纷涌现的时代。而其中,作为南方的一大割据势力,帐下猛将可谓绝非不少。而其中,和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然而,当时的天下第一猛将真的是徐达或常遇春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对两人做一个简要介绍:徐达 开国军事统帅,之一,民族英雄。 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堪称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朱元璋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①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②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③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2.常遇春 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他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其为“常十万”。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朱元璋对常遇春很爱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朱元璋对常遇春“颁赏赐劳”,特意表彰他“勤劳于外,诸郡,兵不失律,民无所扰”的功劳。 常遇春的勇猛善战,得到了朱元璋极高的评价: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由上可知,徐达和常遇春都是元末明初极其著名的猛将。然而,有一个人却比他们还要勇猛。此人,便是被誉为“蒙元战神”的。 乍一听王保保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以下便是王保保的详细介绍: 王保保,即是扩廓帖木儿。他是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汉名王保保,元朝末年名将。 时,扩廓帖木儿跟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后,他,并卷入元廷党争及军阀混战,曾被封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扩廓帖木儿自山西退至甘肃。 至正三十年(1370年),他北奔和林,辅佐昭猷识理达腊,力图光复大元江山。 宣光二年(1372年),他大破明军于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 在历史上,扩廓帖木儿多次击败明军,名震中原。当时民间如果有人做了点小事就自夸的话,人们就会讥笑这人说:“尝拿西边王保保来耶!”这话成为明人的一句谚语。 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对扩廓帖木儿十分重视,他曾大会诸将,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诸将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由此可见,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确实不愧为天下第一猛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唐能一直姓“李”跟狄仁杰有什么关系?真相什么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大唐能一直姓“李”,还得感谢这个人,若不是他,早就改名换姓了。 唐贞观年间,大唐风头正劲,是万国朝拜的圣地,然而到了统治时期沉迷在的温柔乡中,竟然搞出了二圣临朝的好戏,最终大乱,经历了一番血雨腥风。 永淳二年,李治驾崩,一般来说在临死前都会选好接班人,继任皇位的则是太子,李显虽然遵从遗诏登基为帝,但是一切军政大权都在把持在天后武则天手中,李显上位尊武则天为皇。 按理来说这些没有什么出格之处,李显作为武则天的儿子,尊母后为皇太后无可厚非,但是他却把军政大权一并都让了出去,武则天名义上是在辅佐李显,但是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以后,越发不可收拾,朝中大小官员都在其控制下,军国大事统统由武则天做主,皇帝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 李显上位之后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想要扶持岳父韦玄贞登上宰相之位,两人想得不错,然而以裴炎为首的大臣们怎么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何况他们背后有武则天撑腰,仗着宠信丝毫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公然反对韦玄贞做宰相,李显年轻气盛,又是一国之君,哪里想到会有人反对,叫嚣“朕是一国之君,就算把整个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呢?哪里有你们说话的份”。 本来这就是一句气话却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快就传到了武则天耳朵里,武则天早就对李显不满,借着这个机会彻底废了李显,甚至为了以绝后患将李显赶出长安,武则天环顾四周根本无人能接受皇位,而且她也不会允许手中的权力分散,干脆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成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登基之后武则天也开始考虑将来,准备在后人中选出继任者,一般来说立储君都是嫡长子优先,只有之前才是制,此后都是家天下,没有人会白白让出天下大权,武则天也是如此,开始在后人中选取皇储。 然而男权社会当道,武则天的儿跟随李治,总不能让儿子们改姓吧,别说武则天还真是这样做了,将第四子改,武则天这样做就是为了将来让李旦接班,但是在武家却出现了发对声音,为何会有人表示不满呢? 在他们看来李唐王朝早就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武家天下了,江山都改名换姓了,为何还要由李旦接管皇权呢?为了表达不满,武则天的几个侄子在朝中拉帮结派,企图得到政治支持,让武则天看到武家势力,当然这些都是两人私底下活动,要知道阻碍立储可是大罪,稍有不慎就会掉了脑袋。 武三思也算有本事,让他找来了不少朝中大臣,王庆等一干老家伙一同上奏希望能立武家后人为太子,还推荐了一个人选——,武则天对此不置可否,说道:“爱卿可知道费立太子关乎国体,为什么会在此时要朕改立武承嗣呢?”,对此王庆等人说自古以外皇帝传位从没有传给外姓人一说,希望武则天能采纳建议。 一句话让武则天顿时醒悟,认为李旦虽然暂时改姓,保不准在他登基之后脱离控制,继续推行王朝,如此一来自己辛辛苦苦打拼的武周又有什么意义呢?虽然这样想但是武则天也没想过要让武承嗣继位,相比之下,她更看好武三思。 说干就干,武则天表达了要立武三思的想法,找来群臣询问他们的意见,此时朝局发生了变化,“拥唐派”人数越来越多,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武三思,间接的反对武则天,为此武则天大开杀戒,处死了很多拥戴李唐王朝的大臣,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公然反对,但是立储的事情也因此耽误了。 直到公元698年,上奏天后的时候,再次提起了立储的事情,武则天询问他,自己想要立武三思为储君,狄仁杰对此有什么看法? 狄仁杰是个聪明人,对武则天说李显是天后的儿子,武三思则是侄子,哪一个更亲近,如果天后能立李显为储君,将来肯定会进入李氏宗庙,与先帝一同受人供奉,如果立武三思为帝,这些礼遇从何而来呢? 一句话就说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武则天意识到无论自己现在有多大的权势,死后也只能是一个身份,李治的皇后,在后世看来武则天终归只是一个女人,自己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想明白过来的武则天重新接回李显,让他继任太子位。 为何是李显而不是李旦呢?想来武则天也想通了,接纳了“无嫡立长”的原则,当然更大的原因是由不得她,爆发,武则天的男宠皆被杀死,自己被逼退位,只能将皇位传给李显,李显登基恢复李唐统治。 等到武则天死后,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李氏宗族重新掌权,武三思等人计划落空,不甘心就此失败,因此联合母女,想要废掉太子,结果反被太子算计,武三思等人一同被杀,武氏宗族实力大损,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至此一场闹剧也算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