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末崇祯皇帝帝为什么如此勤奋却仍无力回天?

时间:2025-03-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按照一般观点认为,帝是灭亡前的最后一位。

可以说,对他的评价是,既有同情也有责难,既有惋惜也有诋毁,但无论哪种看法,对其尚属一位勤奋的帝王,几乎没有异议。

毕竟,据史料记载,继位时,年仅17岁。

面对父兄留下的一个的烂摊子,他能颇思振作,是有想干事、干大事的决心与劲头的,所以总是鸡鸣就起床,深夜才入睡地经常召见廷臣,探求治国方策。

甚至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他因“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遭到内阁辅臣的批评,也能既感激又羞愧,特亲笔写手敕,对辅臣进行褒奖,对自己进行批评。

足见其力挽狂澜的决心和勤奋执政的程度。

网络配图 再者,崇祯帝能牢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对自己要求甚为严格。

他自幼养成俭朴的习惯。

初习字时,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

曾有段这样的记载,说他某日听讲官讲书,因所穿内衣袖子已破损,露在外面很不雅观,不时把它塞进去遮掩。

这讲官看到了,奏道:“衣之敝虽过于位,然美德也,何必讳?”足见其克勤克俭的品德和励精图治的毅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称得上以身作则的帝王,却最终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何缘故也?按照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看,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失去了民心的君子与政府,是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代表的。

按照辩证法的理论观点看,事物发展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既有内因又有外因起作用的过程。

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再来分析崇祯帝何以极为勤奋却无力回天的现象,就容易多了。

以下概略谈谈笔者对此的一些看法。

网络配图 其一,崇祯帝自身是矛盾体。

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庵党一案,也有多疑多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捏不定,遂误国家;既有刻薄寡恩翻脸无情之一面,如对一些大臣的处理上,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如对周后互敬互爱;他既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也大肆敛财、以国为家,挤占财政,关键时刻不肯多掏一文钱;他既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也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择善从流;他既知人善任,如重用、杨嗣昌、等具一代文武全才之人,但却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既悯恤黎民疾苦,常下罪己诏,但又搜刮民膏,加派无度,置百水火;他既励精图治,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勤奋,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以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耳。

由此看来,崇祯之所以成为亡国之君,其内在因素,不是已经一目了然了吗? 其二,明朝此刻已积弊太重。

就医学观点分析,病入膏肓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

200多年的明朝到了崇祯时期,显然已经。

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上的失利、经济上的衰落,是崇祯帝面临的最大困境和难以逾越的障碍。

政治上,经过近300年的风雨侵蚀,大明王朝的统治机器已经从内部腐烂,有能之人纷纷被排挤被诬陷被关押被砍头,而无德的人却越来越多地占据了显要位子,既然整个政府机构基本是“不肖者集,贤者逝”的局面,政府机构的功能焉能不彻底丧失?军事上,正值国家内忧外患最严重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山河冷落,风烟四起。

到后来,在辽东失守,清军直接面对山海关,牵制了明朝的精锐部队。

而且当时,等起义,军备废弛的明军根本不是其对手。

加上,崇祯手下几位重臣洪承畴、等纷纷倒戈降清,大势已去……网络配图 经济上,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本应赈灾济民,却不断加重税赋,搜刮民脂民膏;辅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大量集结在大地主及贵族的手中,更使得农民流离失所。

故饥民暴动,不仅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性,反壮大了农民军的主力军。

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明末农民起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恶性循环。

试想,这种环境下,这种趋势里,崇祯帝即便是再勤奋勤俭又能起到多大作用?我想此时此刻,以心有余而力不足来形容他是再合适不过了。

毕竟,明朝末年已经是政治的失德、军事的失败、经济的失衡、民心的失去,任是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了!不过,这里笔者并没有为崇祯帝开脱的意思,他身为帝王,必须也应该为明朝灭亡负主要责任,这是不可能推脱得了的。

明朝灭亡的教训,很值得我们今天深思,很值得我们时刻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忠贤在明朝权势滔天 为什么就是斗不过崇祯皇帝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福康安是不是风流皇帝乾隆的私生子?福康安与风流皇帝乾隆的关系

福康安与:有清一代,关于宫廷的民间传说特别多。如突然于一日之间暴死,传说是被朝廷毁墓戮尸、满门抄斩的的孙女所弒;另外,乾隆被传说是汉人,真实身份乃是海宁陈世倌陈阁老的儿子;还有极得乾隆宠爱,以外戚身份获封贝子,死后又被追封为嘉勇郡王、配享太庙的福康安,民间传说他是乾隆的私生子,所以才能获此殊宠。 福康安的父亲为大学士傅恒,他的亲姑姑就是乾隆的妻子孝贤皇后,按照辈分,他应该称乾隆为姑父。据说福康安小时候长得,,模样与他的两个未曾谋面的表哥——皇二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有几分相似,而这两个倍受乾隆喜爱的嫡子,恰恰又因病早夭。 福康安的出现,因此撩动起了乾隆内心深处的一缕父爱柔情,于是他把年幼的福康安接到宫里,如同亲生儿子一般教导培养。这种一反常态的做法,也为民间传说提供了充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稗官野史纷传,傅恒的妻子某日入宫参见皇后,恰遇乾隆,因慕傅妻的美色,乾隆幸之,遂有了福康安。而且自此之后,乾隆还与傅恒妻子长期保持着暧昧关系,后来偶被孝贤皇后撞破。看到丈夫与自己的弟媳通奸,孝贤皇后也因此被气得一命呜呼。 虽然此等齐东野语并不足,但乾隆与福康安情同父子,却是一点不假。乾隆一心想封给福康安王爵,但碍于礼制,未能如愿,所以他早早就让福康安在外统兵打仗,让他积累军功,以便日后封王。而且每次出征之前,乾隆都竭尽心思为福康安挑选,务使其出兵必胜。福康安也没有令乾隆失望,身经百战的他以作战勇敢、治军有方著称,在平定大小金川、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击退廓尔喀入侵等重大战役中立下了大功,并出任多地的总督,权势显赫一时。 不过,福康安虽然作战勇猛,屡立军功,生活却极为奢靡。《清代之》载,福康安出行都是乘坐轿子,即使到前线指挥也是如此,所以他手下常备有三十六名轿夫,轮流抬轿,以使轿行如飞。为了保持轿夫的体力,每名轿夫都配有四匹良马,凡被轮换下来休息,轿夫就骑马随行,以便尽快恢复体力。 因福康安的军功显赫,又深获乾隆殊宠,气势熏灼,他手下的家奴也非常骄横,所经之处,辄向地方官员索要钱财,并经常滋事扰民。曾经有一位县令,杖责了福康安的一名轿夫,遂因此而丢官。所以凡福康安统率大军过处,州县的地方官员都是诚惶诚恐,生怕侍奉不周而得罪,无不是竭尽所能,以讨欢心。这也给了歹人。 昭槤的《啸亭续录》载,京城有个叫副天保的无赖泼皮,因与福康安的家奴是邻居,从平日里家奴的吹嘘中了解到了一些福康安的声势和排场,以及情状嗜好,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召集了数十名的无赖痞子,打着福康安的牌子旗号,沿途讹诈州县。为了避免被有见过福康安的地方官员识破,骗子们一路上都称福大帅偶染小恙,不便见客,所以不见任何人。而沿途州县的官员也不敢多问,只是争相行贿,以谋攀附巴结,副天保一行所获颇丰。 当骗子队伍来到湖南辰州,知府清安泰乃是福康安一手举荐提拔上来的人,如今见恩公到来,当即投上名帖求见。可是副天保一行却以各种借口百般阻挠,不肯让清安泰面见福康安。清安泰心下生疑,觉得事情可能有诈,遂强行闯入内室,揭开帐子锦被,发现是副天保扮作福康安躺在床上,于是赶紧招呼随从进来,把副天保一伙全部抓获,无一漏网者。事情上报到朝廷,乾隆知道后非常高兴,立马升了清安泰的官。清安泰最后官至浙江巡抚。 乾隆此举其实也是在替福康安扫除首尾。因为之前朝中大臣对福康安在军中奢侈靡费、手下滋扰地方都多有耳闻,不少人心下颇为不满,只是看到福康安获宠,慑于乾隆之威,无人敢言其非。对此乾隆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也担心朝臣会借副天保行骗一事做文章,借机举发福康安的过失而加以抨击,而清安泰漂亮圆满地解决了这个案子,获得乾隆的赏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只可惜的是,福康安还没来得及等到封王,就于四十二岁的壮年因病死于军中。他的风光一生,以及与乾隆情逾父子的关系,也成为了后世人们的话题。不少人都笃信,福康安就是乾隆的私生子。有人曾作诗道:“家人燕儿重椒房,龙种无端降下方。单阐几曾封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可谓是民间之人对于此事的主要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