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因被假太监戴绿帽子而丧命的唐朝少年帝王

时间:2025-03-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导读:太监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职业,没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是不能胜任的。

在古代的皇宫里,为了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正,太监入宫前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防伪认证,弄虚作假十分困难。

不过,这是一般情况,虽然占据了中国历史的大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占据剩余很少部分的二般情况下,太监进宫时弄虚作假就变得相当容易。

譬如在中后期,太监势力过于膨胀,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们对他们恨得要命,也怕得要命,对太监的有效管理就更谈不上了。

尤其是在、时期,很多身体健全的人未经“验收”,就冒充太监混进了宫里,在天子眼皮底下混吃混喝、大行违法之事。

其中个别胆大者还打起了皇帝女人的主意,给皇帝大人戴绿帽子。

而本文的主人公唐敬宗就是因为一顶绿帽子而丧命的。

古代人结婚一般比较早,李湛来到世上的时候,他爹遂王李宥(后来的李恒)才十四岁,也就青春期刚起步的样子。

见到这个小生命降生,李宥非常有成就感,第一时间通知了爹妈。

言外之意就是:我是个男人了,可以当皇帝了!宪宗知道后,也很高兴,亲自捉刀给这个小起名字——湛。

李湛是个很邪气的人。

唐朝中期之后的皇帝有改名字的传统,一般他们出生时有一个名,登基之后马上改成另外一个名,个别的临死前还有一个名字(比如李炎)。

李湛属于异类,他出生的时候叫李湛,到死的时候还叫李湛,算是破坏了唐朝的“潜规则”。

身体可以早熟,但是心理不经过一定的历练却无法早熟。

李宥本身还是半大的孩子,让他有模有样地教育儿子,是不可能的。

他本人正值青春鼎盛,十四五岁正是荷尔蒙分泌旺盛的时期,不抓紧时间多生一两个子女,对不起自己的皇子身份。

而且他本人生性贪玩,斗猫斗狗斗蛐蛐样样精通,总是想着法子享受生活,唯独不想着自己还有个儿子。

李湛就这样被爹放羊了,整天被一帮不干正事、专干歪事的太监们围着团团转,生活那真叫个自在。

这个时候的唐朝政局有些微妙。

自开始膨胀的宦官和藩政两股势力在宪宗的铁腕治理下,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如果宪宗及其继任者能够再接再厉,唐朝再来个不是不可能。

但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这个可能被改变了。

就在李湛出生后两年,他的大伯父太子李宁死了,享年十九岁。

太子的废立从来都是引发朝臣斗争最好的药引,这一次也不例外。

李宥排行老三,前面还有个老二澧王李恽,这两人是仅有的太子候选人。

当时,宫里的宦官、朝廷的大臣、宪宗的老婆三股势力纷纷卷入二人的竞选中,使得选情异常激烈。

其实就智商、人品、学识等多项指标相比,李恽比起李宥要稍微突出一点,当选后没准能把宪宗一手创立的“元和中兴”延续下去。

但是,事情坏就坏在宪宗的一个怪癖上。

宪宗大概出于阻止后宫干政的目的,一辈子都没有册立皇后,偌大的皇宫、成千的,也只有一个女人被封为妃子,此人就是李宥的生母郭妃(名将的孙女)。

由此造成无人能看出宪宗最宠爱的人是谁,让后宫之中谁都不敢妄自尊大,伸手揽权。

在这种情况下,李恽生母的身份就相对郭妃矮了一大截。

一些宦官和大臣们看重这一点,就赶忙联名推荐李宥,的话说了一大堆。

这时的宪宗李纯正忙于炼丹求仙,想着某天背后长出两只翅膀,扑腾两下飞上天。

丹药富含多种金、银、汞等多种重金属及有毒元素,长期服用之后,造成宪宗脾气大变,,对事情判断没有以前那么英明。

他听到候选人李宥一方阵营的嗓门大了点,竞选广告精彩了一些,就一时糊涂,做了此生最糊涂的决定。

元和七年(公元八一二年),李宥正才脱掉遂王的小斗笠,戴上了大唐太子的大檐帽,风风光光搬进东宫住了(此后改名李恒)。

吃肉,儿子喝汤,李湛也跟着当上了鄂王,正式享受国家财政津贴。

李湛的钱包鼓了,房子大了,身边的太监多了,玩得也就更起劲儿了。

这一点,他倒是很虚心地向父亲学习。

他爹翘课,他也翘课,他爹看马球,他也看马球,他爹戏宫女,他就和宫女做游戏……总之,他爹一身的缺点都被原封不动地拷贝走。

而他爹这时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懂得为父之道了,但是总觉得自己头上的大檐帽是偷来的,没准哪天就被老哥李恽抢去玩了。

李恒整天如履薄冰,和身边的太监王守澄等人商量怎么保住饭碗,对于几个儿子,包括李湛,依旧采取放羊的态度。

至于李湛那位跟仙丹死磕的爷爷宪宗,就更没时间答理他了。

小孩子没人管,就会养成任性、放纵、不羁的性格,这种秉性的人当丐帮帮主也许没问题,但是当皇帝就非常有问题了。

因为丐帮的终极目标无非是混一顿饱饭吃,敢于随性才能吃到饭,而皇帝的终极目标则是要做国家的CEO,让千千万万的人天天吃到饱饭。

前者是简单的能力问题,后者则是复杂的能力加态度问题。

李湛的态度已经被腐蚀了,那么他的能力如何呢?答案是很差。

能力需要学习,唐太宗、都是从小学习刻苦的好孩子,两人后来除了是合格的政治家,还是优秀的书法家、舞蹈家、诗人等等。

相反,李湛对书本有种天生的仇恨感,属于一看书就呕吐的类型。

四岁时,他身边就有了一大堆的师傅,到后来做了太子,太子太傅、太子侍读更是里三层,外三层,个个肚子里都装了《论语》、《尚书》等等的海量学识等着倒给他。

李湛的态度很一贯,就是翘课,不是一天一天地翘,而是整月整月地翘,优秀教师韦处厚、崔郾等人整天像带鱼一样被晾在那里。

其中,崔郾格外负责一点。

他在当任翰林侍讲学士期间,连续半年都没给李湛上过一堂课,却被莫名其妙地提拔为负责草拟圣旨的中书舍人。

崔郾觉得心里有愧,就跑去对李湛说自己没干活,却白拿工资,实在过意不去,您还是免了我的官吧。

李湛也觉得,就赶紧说自己太忙了,实在没时间听课呀,哪天有空一定去听。

崔郾一听有门儿,就啰里啰唆又说了一大堆,吓得李湛赶紧临时增发一大笔奖金,打发他走了。

事后,崔郾连夜把《六经》浓缩了一下,摘出一些最精彩的篇章抄成小册子,送给“日理万机”的李湛当课间餐。

估计李湛这个翘课大王哪天拉肚子,一定是把老先生的心血当手纸用了。

李湛一天天在变草包,宪宗却在一天天找死。

晚年的李纯动不动就拿身边的人出气,好多太监的屁股都挨过板子,有时火气上来,还要砍人脑袋,搞得宫里人人自危。

郭妃看到这种情绪可以利用,就偷偷去找王守澄等人商量夺权,提前让儿子上台。

元和十五年(公元八二○年)正月,大太监陈弘志和王守澄经过精心密谋,在中和殿毒死了宪宗。

然后,他们又联合宦官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等人拥立太子李恒登基,是为唐穆宗。

老二澧王李恽和自己的铁杆粉丝吐突承璀还想赌一把,和李恒争抢皇位。

王守澄等人,抢先出手包围了二人,然后一起砍掉脑袋给宪宗做祭品。

李恒大概是个没心没肺的人,明知杀父仇人是谁,就是不报仇,反而大肆封赏陈弘志和王守澄等人,让宪宗一朝被打压下去的宦官势力又开始抬头。

所以,穆宗一朝又基本成了太监的天下。

而李恒本人也乐于把朝政交给宦官,自己则可以抽身享清闲。

从前没当上皇帝前,他还只是地放纵,如今当了皇帝,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享乐了。

据记载,继位大典刚刚结束,他就跑去看大戏了,“盛陈倡优杂戏于门内而观”。

当时还在宪宗大丧期间,他就这样地搞娱乐,着实让大臣们吃了一惊。

这时的李恒除李湛外,另外又生了、李凑、李溶、李渥四个儿子,一家可谓人丁兴旺。

对五个儿子,他采取了统一的态度——放羊,纯粹属于只管生、不管养的白眼狼类型。

而且,他本人既不立皇后,也不封太子,专心致志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中去,由此造成了一个十分尴尬的政治现象——国无储君。

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十分想知道下一任皇帝是谁,尤其是在李恒的一次中风过后,这种欲求愈发的强烈。

万一哪天您老不打声招呼就驾崩了,太监们不是又要和我等为难吗?李恒总觉得自己可以长生不老,开始对这事根本不操心。

后来被中书、门下、翰林院等几个部门逼急了,他才在几个儿子里挑了一番,最后选中了跟自己一样不学无术的大儿子李湛,同时册封其生母为妃。

事实证明,这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决定。

在五个兄弟中,其他人虽然也处于放羊状态,但是他们好歹还看点书,认得几箩筐的字。

李湛小朋友则是标准的文盲,属于学习最差、知识最贫、脑子最笨、四肢最懒的一个。

他身边除了猫猫狗狗,就是刘克明这样的假太监、真小人。

刘克明是太监刘光的养子,年龄和李湛相仿。

此人进宫时,因为刘光的面子,没有经过检查,就当上了太监。

实际上,他身上的零件和李湛一样,全乎着呢。

后来他被送去伺候李湛,李湛喜欢踢球、摔跤,经常和身边的小太监玩得。

刘克明,苦练足球,终于练成了“足球先生”。

李湛很是喜欢,就把他当成自己最好的玩伴、最任的心腹。

不过李湛没想到,几年后正是这个铁哥们儿要了他的小命。

对于儿子的,李恒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他实在是太忙了。

坐上皇位那天就在忙,忙了四年,身体上的各个零件都衰竭了。

四年(公元八二四年)正月,李恒终于玩死在了床上,享年三十岁。

大臣们遵照遗诏,准备拥立李湛同学在灵柩前继位。

可是,当这帮人拿着圣旨来到太子东宫时,却想去集体跳河了,因为李湛同学失踪了。

宰相李逢吉、国舅郭钊等人急得团团转,一问宫女才知道,李湛同学因为平时太贪玩,东宫就跟他的旅店一样,想起来的时候才回来住两天,平时都是逮哪儿睡哪儿,比神仙还难找。

李逢吉没办法,只好打发人满世界找这位小祖宗。

当他们在西偏殿附近找到的时候,李湛同学正在和刘克明等人踢球呢。

众人喊了半天,李湛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踢着脚下的皮球。

郭钊只好打发一个太监上前告诉他:你爹死了,轮你当老大了。

李湛眼一瞪,等老大踢完球再说。

小太监又赶紧说:您舅姥爷郭钊来了!一听舅姥爷的名号,李湛才悻悻地走了。

有唐一代,能做到视皇位如粪土的大概也就李湛同学一人了。

在众臣的簇拥下,李湛不情愿地接过了唐王朝的重担。

由于亲爹对自己长期放羊,李湛对老爹没有多少感情。

站在棺材前,李湛酝酿了半天感情,最后酝酿出一阵嬉笑声,吓得在场的大臣们都不会哭了。

此后一个多月里,他把皇宫变成了欢乐谷,今天在中和殿踢足球,明天跑飞龙院开音乐会,有次怕老爹寂寞,还跑到棺材前敲锣打鼓。

不知道的,还以为皇帝大人娶新娘子呢。

大臣们以为李湛不过才十六岁,玩几天就没事了。

没想到他越玩儿越过火,从前当学生的时候天天翘课,如今当了皇帝,天天翘班。

当时还是数九寒冬,满朝文武们每天顶着寒风在早饭时间就跑到皇宫里上班,却总是到午饭时间才见到皇帝上朝。

于是,大臣们空着肚子,以万分敬业的精神向皇帝说出千言万语,然后等着批示。

哪知道李湛同学不学无术,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会傻乎乎地应付两句,“准奏”、“依卿所议”。

大臣们疯了,纷纷抗议,李湛也不答理,掉转屁股就奔后宫踢球去了。

李湛同学其实只是贪玩,加上没啥文化,一直没搞清皇帝是干吗的。

与此相对,他手下的大臣们个个满腹经纶,既有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大诗人李绅,又有学贯古今的大学问家韦处厚,肚里的墨水倒出来都可以当护城河。

他们的说话方式也好,所写奏章也罢,都是李湛无法理解的。

李湛本来就懒得动脑,做出敷衍的举动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实际上,只要方法得当,入情入理,李湛还是很愿意接受的。

譬如有一次,李湛突然想修一座新的宫殿,木材石料都准备好了。

宰相李程站出来劝阻,他没有列举什么劳民伤财的大道理,只是说这些材料拿去给你老爹修坟不是更好。

道理浅显,用词通俗,李湛痛痛快快地接受了。

相反,如果说话引经据典,勤奋点儿的再叫上、庄子一干古人出来助阵,李湛就会头疼。

譬如李湛有天身上痒痒的,想去骊山泡温泉,谏官张权舆就出来劝阻。

老张的话很啰嗦,一口气从古到今说了四位古人,包括周幽王、、和他爹李恒。

说什么这些人都是因为去了趟骊山,搞得国家大乱、自个儿倒霉的,属于纯粹的利用封建迷信进行恐吓。

李湛听完后不但没被吓住,反而来了精神,说啥也要去看看骊山是不是真有这么邪乎。

结果骊山去了,温泉跑了,却没撞到鬼,李湛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事后,他大叫张权舆是个大骗子,但也仅此而已,不像某些暴君会来个秋后算账。

就在李湛和一干朝臣们和泥的时候,假太监刘克明开始在他的后院放起火来。

后宫里美女如云,刘克明泡在其中自然忍不住想要偷偷腥。

开始他还只是偷偷摸摸地找宫女们快活,后来他发现李湛整天四处找乐子,根本不管宫里的大小事务,就放心大胆地公开淫乱。

被他勾搭过的宫女也由一位数变成了两位数。

渐渐地,他觉得玩宫女档次太低,就把手伸向了李湛的妻子董淑妃。

董淑妃年轻漂亮,却被贪玩的李湛时常晾在后宫里,时间一长,寂寞总是难免的。

刘克明的到来可谓久旱逢甘露,两人很快就合伙给李湛造了一顶绿帽子。

李湛整天被人戴着绿帽子,还挺高兴,因为自从上次去骊山泡温泉,他发现了一个好玩的娱乐项目——打狐狸。

骊山行宫是座老宅子,许多年没有住过人,反倒住了一群狐狸。

狐狸们看到自己的窝被人占,晚上就出来捣乱,把李湛和一群妃子的好事给搅合了。

李湛气得要命,就让身边的太监去杀狐狸。

大概太监们头一次见狐狸,畏首畏尾都不敢动。

李湛急了,亲自拿弓上阵,对着狐狸们就是一通乱射。

他的箭法不错,不一会儿就消灭了十来只狐狸。

射到后面,他都停不住手了,觉得打狐狸简直比踢球、摔跤还有趣。

打这以后,李湛就被狐狸迷上了,一天不打个几只,浑身就不舒服。

几个太监为了讨他欢心,就主动跑到长安周围的几座山上找狐狸窝。

一到晚上,李湛就带着太监们组成的猎狐队,到侦察好的地点狩猎,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但是,猎狐对太监们来说却是个苦差事,白天要蹲点,晚上要带路,活得比狐狸还难受。

李湛性格急躁,打猎失手或是收获不多的时候,就会发火,把气撒到太监们身上。

轻的时候挨顿鞭子,重的时候就被抄家、关大狱。

早在这之前,一些太监因为别的事就已经被李湛折腾得够呛了。

太监们也是人,一辈子无非就为混口饭吃。

如果这碗饭不好吃,他们又不能退货,唯一能做的就是造反。

宪宗在的时候,王守澄等人就是因为吃不好饭而造反的。

有了前面的榜样,他们自然就会原样复制一番。

这种情绪经过长期的积累,在李湛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只是没有人敢于挑着个头。

终于有一天,刘克明挑了。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李湛又去山上打狐狸。

黑暗中光线不好,李湛一箭走歪,射中了刘克明。

李湛本是无心,刘克明却觉得自己和董淑妃的奸情败露,小皇帝这是故意放冷箭。

他越想越害怕,越害怕就越想造反。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身边的同事们一说,立即得到了一致支持。

宝历二年(公元八二六年)十二月初八,李湛又叫上身边的一干人上山打狐狸。

这天他发挥得特好,端了好几窝狐狸,心情特别地好。

当夜在宫里大摆宴席,和刘克明、许文端、苏佐明等人举杯畅饮。

李湛当晚喝了很多酒,醉醺醺地跑到更衣室里换衣服。

刘克明和同伙儿趁机熄灭了大殿的灯火,在黑暗中把李湛杀死在更衣室里。

大概到死李湛都不会想到,自己身边的一群绵羊原来都是伪装过的狼。

刘克明毕竟是第一次作案,没啥经验,他们原本想拥立绛王李悟为帝。

当年毒死的老太监王守澄哪容这些小兔崽子作威作福,很快就调集兵马杀入宫中,逼得刘克明投井而死。

不久,江王李涵改名,继位为帝,是为唐文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的糊涂账 为什么独留卫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拖雷应该做大汗么:为什么他不能做大汗?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人才辈出,若要论资排辈,前三肯定少不了。成吉思汗作为蒙古可汗,一生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术赤、二儿子察合台、三儿子、最小的儿子。幼子孛儿只斤.托雷在兄弟当中虽然排行最小,历史上的他功绩赫赫。他充分遗传了父亲睿智与果敢,也遗传了骁勇善战的血液,曾与三哥窝阔台一起消灭金军主力。 孛儿只斤.拖雷剧照 孛儿只斤.托雷追随父亲,他卓越的战术与谋略为元帝国的崛起立下。蒙古军队是残暴的,所攻占之处若不开城门投降,必将城中守军和百戮殆尽。一次,蒙古一小支部队在马鲁城下被歼灭,托雷随即带兵亲征复仇。7万精兵围得马鲁城水泄不通,托雷骗守军不屠戮,马鲁城主开城门投降,不料托雷只留下城中400工匠,其余一律格杀勿论,最终死者约70余万。这种罪行让历史上托雷的名声变臭。 每一个的驾崩,都会引来皇子们对于皇位的明争暗夺。无论是,还是北宋,这些人们口中的明君如此,蒙古帝国就更不用说了。成吉思汗对于继位者的选择是三儿子窝阔台,但是足智多谋的托雷怎么。成吉思汗突然暴病而死,由于新皇帝的继位必须由蒙古部落议会——库里勒台商议决定,托雷就和哥哥暗中决斗,但是由于他势单力薄,在这场角力中以失败收场。 孛儿只斤.托雷在40岁时就英年早逝了,关于他的死因,有的说他是被哥哥窝阔台嫉妒而毒死的,也有的说是被巫师害死的,真相我们不得而知。 窝阔台与拖雷 成吉思汗一生总共有四个儿子,在历史上这四个人里面三儿子窝阔台和四儿子托雷最有名。因为一位窝阔台是元帝国的皇帝,成吉思汗的继承人。而另一位托雷,因为他充分遗传了父亲睿智与果敢的性格,以及蒙古民族骁勇善战的精神,为元帝国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当然另一个原因是他出现在了金庸的小说《》里而名声斐然。 托雷剧照 窝阔台与托雷虽然是亲兄弟,但对于父亲屁股底下的椅已久。一次忽兰夫人问成吉思汗,四个人都是嫡子,你过世以后想把位子留给谁?成吉思汗很有必要商讨,就召集兄弟和儿子,最终选定三儿子窝阔台继位。成吉思汗病死前反复叮嘱其他儿子要服从窝阔台的领导。但是,遗嘱归遗嘱,成吉思汗一过世,可汗的宝座又成了诸子抢夺的目标。按照蒙古国规矩,新皇帝的继位必须由蒙古部落议会——库里勒台商议决定,托雷就开始在库里勒台搅局,迟迟不让窝阔台登基,自己当了两年监国,也算过了把独揽大政的瘾。最终由于二哥察合台支持窝阔台,托雷势单力薄,在这场角力中以失败收场。 有趣的是兄弟两不计前嫌竟然在一年后,分别带兵借边境进攻金国,最终,金国失守河南等地。窝阔台与托雷的故事远没有就此结束,托雷在40岁时就英年早逝了,这让很多人联系到了阴谋论。《蒙古秘史》中就有记载,托雷是喝了巫师的毒水暴毙而亡的,重点是投毒的授意者是嫉妒他才华已久的窝阔台。 拖雷应该做大汗么 托雷是成吉思汗的四儿子,从平定蒙古各部落叛乱开始,攻下金国首都开封,可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他为蒙古国的兴盛立下了的汗马功劳,蒙古国每一寸土地的开拓,或多或少都有托雷的影子。与此同时托雷也是残忍无道,蒙古大军嗜杀,攻下城池必屠城,在托雷军令下被杀的超过五百万。托雷在很多地方留下了恶名,他曾在死前曾忏悔不已。托雷是失败者,他没有成为大汗,但是抛开成王败寇论,托雷应该做大汗么? 托雷剧照 其实,成吉思汗最欣赏的儿子就是托雷。托雷从小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托雷骁勇善战,武艺超强,带兵布阵也是一把好手,可谓天生的军事奇才。成吉思汗对他疼爱有加,生前分配给托雷五个千户,蒙古国最重要的精兵利器全在托雷手中,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托雷的功勋使他在帝国内外声望很高:百戴有加,群臣和各部落心服口服。这也是为什么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迟迟不能继位,却让托雷做了三年汗国的原因。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托雷完全有能力把控帝国走向,显然他应该做优秀的大汗。 当然,历史是残酷的。再差的汗位必定有人争抢,何况是最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三个窝阔台出场了,窝阔台在军事上不是托雷的对手,但在玩政治上也是的人物。成吉思汗撒手人寰时未能钦定汗国,大概是意思是把重任交给忽列塔邻会议来选,这也是最民主的方法。托雷当了三年汗国执掌军政,但法理上都过不去,到了后期二哥察合台等势力都已经倒向窝阔台。执政者人心为上,托雷不当大汗也罢。 对于“托雷应该当大汗么?”这个问题,历史已经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他不是应不应该当,而是生不逢时,又差了机遇与运气。 拖雷的后代姓什么 拖雷虽然没有成为蒙古大汗,但是他的贡献依然不能被忽视,拖雷的后人也因此而骄傲。但是后来蒙古的统治被推翻,拖雷的后人为了不被迫害,纷纷改姓其他。那么拖雷的后代姓什么呢? 拖雷的画像 在吉林省长春市,有这样一个规模较为庞大的人群,他们都。这个家族,就是拖雷的后代。根据《都氏祖谱》的记载,“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拖雷的后代。2009年5月2日,都氏家族联谊会在吉林省成立。目前在长春地区,姓都的人大约有三千人,而都氏家族联谊会会员目前也发展到了104人。作为拖雷的后代,都氏家族的成员现在正在从全国各地汇聚,逐渐成为一支人数众多的宗族团体。 在《都氏祖谱》中,记载了都氏家族的排列顺序,一共有30个辈分。从最大的“镇”字辈一直排列到“永”字辈,已经经历了18个辈分。在都氏家族中,每一个人都自觉严格遵守着辈分。 从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延续角度来看,成吉思汗有三个儿子的后裔,基本上都留在了中国以外的国家,只有拖雷的后代,留在了中国和蒙古国的故地。根据当地的历载,山东牟平是都氏家族祖先的栖息地,牟平的北头村是都氏家族生存繁衍的发源地。虽然现在的都氏家族已经完全被汉化了,但是在他们的祭祀活动中,依然能够看到昔日蒙古族的痕迹。 对于“拖雷的后代姓什么”这个问题,目前史学界已经统一的标准,他们认为“都”,就是现在拖雷后代的姓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