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顾雍为什么能成为吴国任职时间最长的丞相

时间:2025-03-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说到《》中有名的丞相,大家第一印象一定是、,当问起东吴的丞相是谁,相不少人一定回答不上来。

最近,位于苏州穹窿山景区的小王山,成了不少苏城人关注的焦点,因为相传那里埋葬的“三贤”,其一就是三国中的吴国丞相。

清顾震涛所著《吴门表隐》以及苏州《木渎小志》均记载,顾雍和西汉时的吴侯顾贵、时期的顾烜,同葬在小王山。

这“顾氏三贤”是何关系?他们为什么会同葬在一起?在历史长河中,他们分别书写了哪些传奇故事? 东曾跪拜顾母祝贺 顾雍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的第二任丞相。

自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六月至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十一月,他担任丞相长达近19年之久,是吴国任职时间最长的丞相。

根据江南顾氏研究学会会员、顾雍第56代后人顾俊荣提供的资料显示:顾雍(公元168-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人(即苏州)。

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顾雍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师从因避怨而隐居于吴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原名蔡雍)学琴与书法。

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

弱冠之年,顾雍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开始步入仕途,屡有建树。

后他累迁大理奉常,兼领尚书令,总揽直接对君主负责的一切政令,并被封为阳遂乡侯。

黄武四年(公元225年)五月,当时的东吴丞相孙邵病逝后,谁来继任一时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

当时,呼声最高的是东吴开国元勋张昭,但是,孙权经过一番反复权衡,却任命顾雍为丞相。

顾俊荣称,根据史料记载,开考以前,朝廷官员都由世族豪门子弟担任。

顾雍的六世祖顾琮,时做过尚书。

四世祖顾奉,做到颖川太守,顾家在吴地很有影响,因此让顾雍出来当丞相,就有了宗族的威望。

而且顾雍任地方官时,所到之处都有政绩,显现出政治才能。

此外,顾雍温文儒雅,处世为人低调。

就拿顾雍升官封侯那次来说吧,碰上这事,一般人都会喜形于色,急于告诉他人,而顾雍不声不响,家人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就冲这些,孙权也要让顾雍来当这个丞相。

顾雍当丞相后不久,孙权带领朝中大臣亲自前往祝贺,并当众在大庭中跪拜顾母:“恭祝老人的儿子荣升丞相!”几天后,孙权又叫太子到顾宅去庆贺。

在顾雍的精心辅助下,吴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现了全面兴盛和繁荣,人称他为“东吴”。

顾雍的丞相风格和诸葛亮截然不同 当上丞相后,即使与孙权单独相处时,顾雍也十分注意君臣之礼。

他经常察访民间疾苦,提出了不少适当而有效的办法,功绩不小,但他从不居功自傲。

他常将了解到的情况及自己的建议主张,暗中报告孙权,如果被采纳,功劳则归于孙权;如果不被采纳,始终不泄露,没有第二个人知道,因此赢得了孙权的器重和信任。

但顾雍并不是一味迎合,在有关国家大事及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他虽然讲话时表情仍很顺和,态度则明朗,从不妥协。

顾雍善于思考,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许多政见主张,孙权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连两朝元老、辅国将军张昭“法令太稠,刑罚微重,宜有所蠲损(减免)”的陈奏,孙权也要询问顾雍,得到证实后才实施。

平时,孙权常派中书郎到顾雍处咨询国事举措,顾雍认为可行的,便会立即与来访者相互商量,反复研究推敲,并设宴接待;如果不合意,顾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来访者见此即告退回去。

孙权对此则。

“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他? 赤乌初年,吴国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政治大案。

当时有两个担任朝廷中书官职的人,分别叫吕壹、秦博,负责典校各官府及州郡文书,掌管传宣诏命权力。

他们的职级并不太高,但正巧当时孙权试图以经济问题为突破口进行吏治整顿,所用之人正是这二位。

而吕壹、秦博小人得志,居然作威作福起来,一点儿小事就上纲上线,常常夸大案情,诬陷诋毁大臣。

太子带头反对吕壹、秦博,丞相顾雍等人都向孙权检举揭露,被压抑的朝廷重臣也纷纷出来说话,大将军、太常潘濬“同心忧之,言至流涕”,潘濬甚至想用剑去刺死吕壹,以除国患。

朝野上下一片反对,孙权迫于压力,只得拿吕壹开刀。

吕壹被罢官免职,“收系廷尉”。

顾雍亲自前往提审,吕壹也曾诋毁过顾雍,但在审问罪状时,顾雍仍,临走时,他还问吕壹还有什么话要说的。

吕壹叩头无言,自知罪孽,心服口服。

与顾雍一起去的尚书郎怀叙恨透了吕壹,当面痛骂并污辱,顾雍马上制止,责怪道:“官有正法,何至于此!”此事过后,顾雍也被后人颂称“宰相肚里能撑船”。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

孙子醉酒被罚“背向壁卧”思过 《》记载,顾雍教育子孙十分严格,他的儿子、孙子都为官一方,颇有政绩。

爱子顾邵被派到豫章做太守,由于操劳过度染病而死。

消息传来时,顾在和手下的人下棋,他双手紧握,指甲都把手掌刺破了,血滴在棋盘上,但神色不变落子依旧,还是坚持把棋下完。

等客人都走后,他才忍不住用毛巾捂住脸号啕大哭。

哭完,愁容散去,神色自若,像没有事一样。

顾俊荣说,顾雍身居高官,除了自身清廉公正外,对家人也能严加管教。

有一次,孙权侄女出嫁,女婿是顾雍的外甥。

顾雍父子及孙子顾谭前往庆贺,参加喜宴。

当时,顾谭的官职是负责选拔官吏的选曹尚书。

那天孙权也非常高兴,所以众人都十分尽兴。

顾谭喝了很多的酒,一副醉醺醺的样子,曾多次起身跳舞,而且跳个不停。

顾雍见顾谭喝醉了,虽气怒,但因考虑场合与情面,当场不便发作。

第二天一早,他就将顾谭叫去,严厉责斥,警告顾谭下不为例,并罚“背向壁卧”,足足一个时辰,才允许他离开。

根据记载,公元242年,顾雍染病,第二年十一月病故。

孙权着素装亲自吊丧,谥曰肃侯。

孙权死后十多年,景帝下诏称“故丞相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并封顾雍次子承袭爵位为醴陵侯。

吴国末年,陆凯称“汉有萧(何)、曹(参)之佐,先帝有顾、步(骘)之相。

”可见,顾雍在东吴历史上的影响。

他是所有顾氏的祖先 “顾氏三贤”之顾贵 史料上对于西汉时吴侯顾贵的介绍并不多。

在《吴门表隐》中,针对顾贵有这样的记载,“汉元鼎五年,从路博德击南越,功封吴侯,始居于吴郡横山。

山东范县有顾城,贵所筑也。

” 顾俊荣说,顾贵是顾氏的迁吴始祖,说到顾贵的身世,则不得不提越王。

越王勾践的第13世孙摇被封东瓯王位,国号东瓯(号东海王),封地乌程(今温州一带)。

王位传到14世孙安朱这代,封其为顾余侯,自此诞生。

东瓯王位实行世袭制度,安朱之后又传了四代,传到了顾建手里。

顾建生有三子,长子顾省,史籍无考,且无后嗣。

次子顾贵继承父兄之职。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瓯王位传到了安朱第四代后人时,其部族开始受到闽越的进攻,于是向汉求援。

汉政府派兵支援,闽越闻讯即退兵。

迫于闽越的压力,东瓯这支越人向中央要求内迁,就封其为驰义侯,迁其部众于江淮地区。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因协助征伐其他叛汉越人部族有功,顾贵受封为吴侯,居处于姑苏。

自此,江南顾氏便在此生根,顾雍就是顾贵的十四世孙。

顾俊荣说,在研究顾氏源流时,他们统计出全球90%以上顾姓人士的祖先均在苏州,顾贵便是这所有顾氏的祖先。

他是中国“钱币学鼻祖” “顾氏三贤”之顾烜 南北朝时期,著有我国第一部钱币学著作《顾烜钱谱》的顾烜,被尊为“钱币学鼻祖”。

他便是顾雍第十二世孙。

顾烜,字信威,南朝萧梁吴郡人,先后任临贺王正德记室兼吴郡五官椽、建安令等职,赠侯爵。

记者查阅相关史料记载,顾烜在世时为萧梁治国出过不少有益的主意,在道德观念上崇尚儒家学说。

虽未见史书为顾烜专门立传,但在史书经籍、艺文志中录有他的著作。

顾烜在学术上的贡献莫过于他编著的《顾烜钱谱》,原书钱谱一卷、钱图一卷。

《顾烜钱谱》(下文简称“顾谱”)虽已佚于明末清初,今未见有辑、刊本或钞本传下,但由于“顾谱”历来为众多的钱著引用,特别是洪遵《泉志》,书中引“顾谱”论钱多达四十二处,使今人还能读到许多顾烜论钱的原话。

汇合这些“顾谱”钱论,“顾谱”辑佚本已编入《中国钱币文献丛书》,虽不能见“顾谱”全貌,尚可知其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使今人可体察到中国钱币学创立时的概貌。

“三贤”相隔数百年 为何葬在一起? 然而,顾贵、顾雍、顾烜这三贤隔了这么多代,前后相差数百年,为何会葬于同一山头呢? “小王山名字的由来,与顾家有着不解的渊源。

”当地一位八旬老教师金云良介绍,顾贵葬于此地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王侯,便给此处土丘取名“小王山”,又称“小黄山”。

此山远看似金牛卧睡,腹地平坦,风水很好,于是小王山也就成了顾氏家族墓地。

后来,顾雍也葬于此山,因为顾雍曾在山顶坪石上抚琴长弹,祭拜先祖,被后人,因此小王山又叫“琴台山”。

到了南北朝,顾烜也葬于小王山。

曾当选苏州市政协委员的邹志谅则认为,由于最早落葬的顾贵是王侯,奠定了小王山作为王侯墓地的基础。

此后,顾氏后人中位及王侯者才可安葬于此。

“也有可能当初山上远不止这三位先贤的墓葬,但是在历代的战火硝烟中,顾墓地面被大肆破坏,后人只为最有影响的三位顾氏祖先立碑,才形成了现在的三贤墓。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王莽是怎么样处理大儿子王宇的“结伙乱政”

王宇的密谋作乱是在已经完全掌控了西汉实际政权的时期,也就是说,他这时候更有条件做到为儿子网开一面,宽容包庇和掩盖儿子的不当行为,但王莽没有这样做。 事情是这样的,立汉平帝刘箕子做以后,王莽鉴于哀帝时期和外戚干政的教训,先以皇帝的名义封赐了刘箕子的生母卫姬和舅舅卫宝等人,但同时明确要求,家族的人都留在原封地中山国,不必迁来首都长安居住,儿子王宇在这件事上与父亲有意见分歧,他担心父亲这样约束卫家,将来平帝长大成人亲政后,一定会怨恨和报复王家,于是他擅自派人与卫宝联系,撺掇平帝的母亲卫姬上书请求来长安。 接到帝母卫氏的请求函,王莽坚决地回绝了,王宇见一计不成,又跟他的老师吴章和妻兄吕宽私下商量怎么才能劝阻父亲,吴章认为靠劝说肯定不行,得想个别出心裁的办法才会奏效,三人密议了很久, 最后决定拿神鬼来吓唬一下王莽,这天夜里,王宇让吕宽弄了些狗血,乘黑涂抹在王莽住宅的门板墙壁上,吕宽做事毛糙,正手捧狗血挥洒,被守门的卫士发现,抓了个现行。 吕宽被抓,经不住几鞭子抽打,一五一十供出了幕后的主使者王宇,王莽立即下令,将儿子王宇捉拿归案,以阴谋乱政罪判死刑,王宇知道父亲一向为人处事的原则性,晓得争辩也是白搭,最后含泪喝下狱吏递上的毒酒,倒地而亡,他老婆吕焉当时正值临产,生下孩子后,随丈夫一起伏法。 王政君事后听说了这件事,对侄子王莽很是赞赏,专门下诏称赞他“不以亲亲害尊尊”,不因骨肉的私情而妨害至尊的王法。 事后,王莽也开始反省自己在子女教育上的问题,感慨良多,“喟然愤发作书八篇”,他连续写了八篇文章,用来告诫子孙们,有关部门得信,觉得文章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很快把这八篇如何训诫孩子的文章编辑成册,分发各地,当做学校德育课的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万贵妃是奸妃?为什么风流皇帝乾隆帝都要为其抱不平?

作者:我方团队覃仕勇、张嵚 明朝很多士大夫,都有写笔记的爱好,写到连人都十分推崇的,比如于慎行。 在竞争出名激烈的明朝制度下,明朝内阁大学士于慎行,出名天才少年,二十三岁就成了进士,二十八岁就成了的日讲官。工作也高分高能,在礼部做过侍郎尚书,也在吏部管过詹事,最后官居内阁大学士,一直是后世十分认可的大明名臣。 这样有才兼认真的名臣,写起笔记来,也是公认靠谱。代表作《谷山笔麈》,以其宦海浮沉经历为蓝本,涉及历代典章人物财税制度,以其生动叙述和扎实考据,一直备受后人推崇。所以清朝编修《》时,也是大量从中取材。 但问题是,这书说到底也只是笔记,属于一家之言,虽说亮点不少,雷点却也难免,甚至有些内容,本来就是个雷点,还被《明史》编纂者们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的编入《明史》里。最典型的,就是书中一段骇人听闻的“宫斗”故事:的惊险出生!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话说明朝宪宗年间,万贵妃得宠于后宫,此人除了当红,性格更十分“红眼”,最恨其他嫔妃怀孕,谁怀了就果断逼其堕胎,可怜的后宫佳丽们,隔三差五就要被强制人流,偏明宪宗本人还蒙在鼓里。就这样皇帝茫然,贵妃嚣张,这缺德事一干就好些年。 但偏一次,万贵妃走了眼:有个怀孕的纪宫女,照例被强制人流,谁知却发生意外,明明吃了堕胎药,却硬是堕胎失败,平安把孩子生下来。办事的太医干脆瞒哄到底,骗万贵妃说堕胎成功了,竟真骗过去。 这幸运娘俩,就这么在宫里躲了三年,直到有一天,明宪宗晚上照镜子,想想自己年岁不小,膝下却连个娃都没有,还被朝堂上一群大臣猴急着催,说再没太子国基都不稳,一下万种情绪涌上心头,叹气着眼圈就红了,慌得身旁看不下去,索性豁出去说实话:皇上您别这样,您有儿子啊,都三岁了! 就这样,这个幸运的娃娃,得以和生父明宪宗相认,并立刻被立为太子。但这个大团圆结局,却把恶妇万贵妃急坏。一次万贵妃也试着套近乎,请这小太子喝肉汤,没想到小太子直接硬邦邦顶一句:我怕汤里有毒。这可把万贵妃更吓坏:现在就这么恨我,将来当了皇帝该怎么治我,连急带吓得了病,一个没挺住竟真过世了! 故事到这算是结束,当然这幸运小太子的身份也交代下:开创大明“弘治中兴”的一代英主明孝宗!为了证明故事的可靠性,于慎行写完之后还搬证据:明孝宗出生的时候,头顶有好几寸没长头发,就是被堕胎药害的! 这整个故事讲下来,下毒谗言生死仇,宫斗劲爆元素全齐活,而且别看是个宫斗,没这宫斗就没有后来大明,可见是多么重要的宫斗! 由于很重要,所以后来清朝人修《明史》的时候,也是高度重视,尤其是编纂团队成员,清朝学者龄,就曾对这故事添油加醋,说给明宪宗说明真相的太监叫张敏,事后就吞金自杀了,而明孝宗的生母,也没逃了万贵妃的毒手,不久后离奇身亡。 至此,这个宫斗故事,情节彻底丰满,随后被毛奇龄大笔一挥,编入了《明史》之中,以正史的名义流传到今天。只是,这个宫斗故事,到底属实吗? 这个问题,当年于慎行写到最后的时候,就曾经严肃解释过:万历甲戌,一老中官为予道说如此。也就是说,这是万历二年,一个老太监给我讲的,我就是个传播者,你们听了爱信不信! 确实在清朝,也有人怀疑,比如谈迁写《国榷》时,虽然也写了这个故事,却把于慎行的原话解释也记上。而写过《万历野获编》的沈德潜,更干脆表示不信:连太监的话你都记上?不知道太监说话不靠谱吗? 但不管他们如何不信,《明史》的编纂组却是信了,更把这充满宫廷黑幕的故事,掐掉了最后于慎行的那句话后,作为正史收入了进去,然后送到的手里。但万万没想到,对这个生动故事,乾隆,竟然也不信! 不但不信,乾隆看完了后,还专门提了两个疑问,第一:《明史》里既然说万贵妃飞扬跋扈,以至于“后宫有妊,皆遭潜害”,也就是谁怀孕就害谁,但明孝宗出生前,他的二哥极不就早他一年出生了吗?还活到三岁。最搞笑的情节是,明孝宗出生那年,二哥朱祐极已经两岁了,《明史》里写太监张敏受命害死朱佑樘,张敏却愤怒说“皇上没儿子呢,我怎么能干这事”!这不是自相矛盾? 而更矛盾的是,既然《明史》里面说万贵妃这么霸道,连生孩子都管,理论上说,明宪宗应该就朱佑樘这根幸运独苗了,可是当朱佑樘受封太子时,跟他一起受封的,还有十个小王子,全是明宪宗根正苗红的好儿子,这么多娃,怎么突然般冒出来的? 而如果再仔细翻翻《明史》,就会发现,这故事里自相矛盾的槽点,竟然一抓一把! 比如故事中那位黄金配角,事前豪言壮语救孩子,事后悲壮吞金自杀的张敏公公,照毛奇龄的补充和《明史》这段说法,是事后就自杀了。好些明宫题材电视剧,也把这段拍的深情感人,可先别忙着抹眼泪,同样还是《明史》记载,朱佑樘做了三年太子后,又是这个张敏公公,为了其他事跟浙江巡抚杨继宗掐了起来。三年前就死了的太监,又活过来和巡抚掐? 而按照《金门志》记录,张敏公公明明是成化二十一年善终,自杀?没影的事! 而同样还是《明史》,一边说着万贵妃如何处心积虑害小太子,可到了另一章节,即首辅商辂的传记篇章里,却又说万贵妃一直抚养着小太子朱佑樘,真是当亲儿子一样抚养。而生母纪妃,也是享受极高礼遇,去世后更以隆重典礼哀悼!神秘死亡?哪跟哪! 那这一段落,又是否有证据?《明宪宗实录》上的相关记载,与之基本吻合,而且还有原文,赞扬万贵妃对朱佑樘视如己出的优良表现:重以贵妃殿下躬亲抚育,保护之勤,恩爱之厚,踰于巳出。凡内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门闻之,莫不交口称赞,以为贵妃之贤,近代无比,此诚宗社无疆之福也。 可见万贵妃对朱佑樘的疼爱,当时真是天下人都知道。 同样还是《明宪宗实录》说:上还宫,忽报云妃薨逝矣。上震悼,辍视朝七日,谥曰恭肃商慎荣靖,葬天寿山西南,凡丧礼皆从厚。弘治初,言者籍籍不已,欲追废妃号籍其家毁其坟,赖今上仁圣卒置不究云。 这哪里是仇恨?正是因为万贵妃对朱佑樘母子的厚爱,所以当朱佑樘登基后,才会顶住好些人的清算压力,保护了万贵妃家人。如果单看《明实录》里的记录,这分明是个生动感人的历史故事,却叫《明史》改成了宫斗的爱恨情仇! 以这个角度说,万贵妃真是被《明史》黑坏了!那么为什么会被这么黑呢? 乾隆的猜测是:“众人深嫉万安之假附乱政,遂装饰为无稽之言以归万妃。”参考下明宪宗年间的官场局势,这话基本靠谱,万贵妃的亲戚外加硬认亲戚的首辅万安,常年被群臣恨,连带着万贵妃招黑。在乾隆看来,这就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 当然,也因为大同小异的原因,这段漏洞百出的记录,在《明史》里保留了下来,今天还在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