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隋文帝隋文帝杨坚整饬吏治:赏罚分明 查出贪污立即赐死

时间:2025-03-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要知道,干部队伍建设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现在干部素质这么差,怎么办呢? 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肃官员任命,不再用官职来奖赏功臣。

平陈战争之后,不是一下生了很多战争功臣吗?大家都按照惯例,等着当官。

没想到,隋文帝明确表态,“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预朝政。

”军功是要奖赏,但是,只能用金钱、荣誉和待遇来奖赏,绝对不能用官职来奖赏。

这不是认识理念的一大进步吗。

那么,隋文帝既然不让将军当文官了,他到底打算怎么选拔文官呢?网络配图 第二,建立健全选官制度。

在这个问题上,隋文帝想了好多办法,比如说下求贤诏,让现任官员推荐,从优秀基层官员中提拔等等,在当时都收到过一定的效果。

但是,对历史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制度——制。

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诏:“制诸州岁贡三人。

”也就是说,各个州每年选派三个人,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

可别小看这短短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拉开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的序幕。

的科举考试的科目有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种,考上了之后再经过吏部铨选,然后就能被任命为官员,踏上仕途。

固然,隋朝的科举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考生还不是自由报考,而是由各州刺史推荐。

但是,它毕竟已经把读书和做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个人才华、个人教养和个人前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每个人有了一个凭本事而不是凭崭露头角的机会,也让国家有了推行文治的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

因此,它也就注定拥有了无限的前景和活力。

事实上,就是在开皇年间的一次科举考试中,十八岁的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最终成长为唐初,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宰相之一,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网络配图 事实上,正是隋文帝在开皇年间的这个选官制度创举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古人对全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就凭这一点,隋文帝也足以永垂不朽了。

第三,建立赏罚分明的考核制度。

不管是什么渠道上来的官员,其实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而且,人是会变的。

有的人起点不高,但是公忠体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可能越做越好;当然,也有的人起点很高,但是越来越腐化堕落,怎么才能够有效地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和纯洁性呢? 隋文帝规定,地方刺史每年年底到中央述职,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平时还不定期派出监察官员到地方寻访。

比如说刚才提到的燕荣吧,就被审查出贪污、暴虐等种种问题,怎么办呢?受处罚吧,立即赐死。

有罚就得有赏。

隋文帝都奖赏过什么样的好干部啊?《》有《循吏传》,专门记载受到隋朝两代表彰的爱民模范,根据《循吏传》的记载,我们就大体可以知道隋文时期的好干部情况了。

举个例子。

当时有一个人叫房恭懿,因为苏威的推荐当上了新丰县令,结果任期内第一次考核就被评为首都地区第一名,隋文帝非常高兴,马上赏赐给他四百匹布,结果,房恭懿拿回去就分给穷人了。

隋文帝又赐给他三百石米。

没想到房恭懿回去之后,又不声不响送给了穷人。

这样廉洁爱民的好干部到哪里去找啊,隋文帝很快就把他任命为德州司马,也就是州刺史的副手。

结果年终考核的时候,房恭懿又是天下第一。

这一下,隋文帝真是欣喜异常。

这是个典型啊,必须大力宣传,让天下地方官都向他学习。

怎样才能让人们都知道房恭懿的先进事迹呢?隋文帝把所有到京城述职的官员都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网络配图 如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百姓,此乃上天宗庙之所佑助,岂朕寡薄能致之乎!朕即拜为刺史。

岂止为一州而已,当今天下模范之,卿等宜师学也。

说完后隋文帝当众把房恭懿提拔为海州刺史。

这个提拔可比光开先进事迹报告会管用多了,一下子,天下地方官都知道了,皇帝设定的考核制度并不是逗你玩,而是真的奖勤罚懒,扬善抑恶。

既然如此,咱们以后也都要好好干了。

正因为有这些方面的措施,所以隋文帝时期的官员素质普遍比较高,这当然是老百姓的福气,也是整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的历史学家胡三省曾经说过,“,以赏良吏而成。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文帝隋文帝杨坚早期勤勉简朴,晚年却性情大变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结束了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乱象,虽然仅有三十八年的时间,它设置制,开创制度,改革度,、修建大兴城,实行等等,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在隋朝的两位帝王中,人们普遍认为、,而杨坚修订法律、改革官制、轻徭薄役、发展经济,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受到的好评比较多。 人无完人,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如此。杨坚的前半场可谓风光无限,而他人生的后半场却犯了不少错误,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那么,具有安万世之功的隋文帝,晚年到底有多么暴戾呢? 历史往往把机遇给了有准备的人,有人说杨坚是夺取天下最为容易的帝王。作为,杨坚出身陇西贵族,地女儿当上皇后,他进入核心权力层,凭借着智慧韬略,逐步掌握了大权,最终废黜幼帝,自己登基当了皇上。 在位置上,杨坚整顿兵马,南下攻陈,统一了天下。 雄才大略、聪明过人的杨坚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社会生产力不断释放,国力逐步增强。加上有贤惠妻子的辅佐,人们称他们为“二圣”。 但就是这样一位开创了“”,被无数人奉为明君的皇帝,到了晚年却性情突变,暴躁昏聩,听信谗言,使用严刑峻法,和执政初期相比,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自开皇十三年(593年)开始,五十二岁的隋文帝杨坚开始逐渐出现一些变化。 这一年,杨坚在今天的陕西省麟游县修建了一座仁寿宫。把避暑离宫称为仁寿宫,隋文帝希望德仁永寿。对这个工程,杨坚十分重视,派出重臣监督施工。被委以重任的杨素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征集了数万民工来共同修造。杨素日夜督战,抓紧施工,仁寿宫两年竣工。 不过,因为压迫太重,数以万计的征夫死在施工过程中。等到工程结束的开皇十五年(595年),杨坚前往仁寿宫视察,时值天热酷暑,结果“役夫死者相次于道,杨素悉焚除之。”(《》)面对这种情况,杨坚心情郁闷。等到亲眼见到仁寿宫的富丽堂皇,提倡节俭的他更是十分生气,怒道:“杨素殚民力为离宫,为吾结怨天下。” 话又说回来,杨坚提出修造避暑离宫,作为工程主管,杨素不敢违背圣上意见,擅作主张。而等到任务完成了,皇帝却又蛮不讲理,大发雷霆,杨素实在有些冤枉。 面对此情此景,抚慰杨素道:“公知吾夫妇老,无以自娱,盛饰此宫,岂非忠孝。”这时候,杨坚却犹如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改口夸奖杨素。 性情变化,让杨坚慢慢走远了。 当初,杨坚修订律例,从严治理国家。而现在,杨坚还亲手破坏了自己当年所制定的法律。面对下级官吏有时不尊重上级官员的情况,杨坚规定说如果属官犯法,上级可以在法律之外酌情增加刑罚,这导致了“上下相驱,迭行捶楚。”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官场残暴抬头,守法者往往成为弱势群体。 面对盗贼增多的社会现象,杨坚“命盗一钱以上皆弃市,或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死。”偷一文钱,便会被判死刑街头,这样的法规显然已经非常严苛了。在这个规定出台后,出现了三个人偷窃一个瓜而被一齐处死的情况,实在令人感到恐慌。 三条人命换了一个没有吃到嘴里的西瓜,犯罪成本的无限度加大,惹得民怨沸腾。尽管杨坚后来局部改变了这些规定,但人心却变得别扭起来。 晚年听信谗言、滥杀无辜,让杨坚的形象大打折扣。史万岁在隋朝灭陈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统一后又不辞辛劳,北上攻伐,是一个著名的大将。因为杨素谗言陷害,加上他和杨坚说话时“词气愤厉,忤于上。”结果杨坚,命令左右暴杀了史万岁。 在传位给杨广这件事情上,杨坚的乖戾很是明显。身为嫡长子的原本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被立其为储君后,杨坚认为他性格憨厚贪玩,不足以继承皇位。杨坚坚信杨广更加有人君之相,加上杨广的经营、皇后的劝说、杨素的谗言,杨坚废除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正像司马光所说的“猜忌苛察,信受谗言,功臣故旧,无始终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敌,此其所短也。” 身体每况愈下和对未来的隐忧担心,让隋文帝杨坚的性情突变,为后来埋下了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身为亡国之君的陈叔宝 为什么投降敢向隋文帝要官当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