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陶谦实力这么强为什么最后会是一事无成呢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实力这么强为何最后会是一事无成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末年,群雄并起。

我们谈到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时,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这些大枭雄。

其实,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外,还有一个毫不逊色于他们的人物:陶谦。

很多人都惧怕曹操,陶谦不怕,还杀掉了曹操的父亲和弟弟曹德。

在起兵之初时曾经与大军阀袁绍等为敌,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很辛苦,没人敢收留他。

陶谦就敢收留刘备,送给他军队和地盘。

陶谦,字恭祖,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人。

陶谦在幼年时代就失去了父亲,缺少家庭教育的他,成为了一名的,在当地很有名。

一天,曾担任过苍梧太守的甘公遇见了陶谦,见他谈吐不凡,很是高兴,觉得他是一支潜力股,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把掌上明珠嫁给一个浪子?这让甘公的妻子很愤怒,她责问丈夫:“妾闻陶家儿敖戏无度,如何以女许之?” 甘公对妻子耐心解释:“彼有奇表,长必大成。

”就是日后必成大器的意思。

果然如甘公所预料那样,陶谦娶妻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从此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他很快就考上了诸生,进入官场,历任尚书郎、舒、卢县令、幽州刺史、议郎等职,在东汉末年的政坛上冉冉升起。

后来更是凭借平复、讨伐董卓之役,先后担任徐州刺史和徐州牧,成为割据一方的实力军阀,几乎与袁绍、袁术等人。

那时候,曹操才刚刚起家,只是一名区区东郡太守。

东汉末年的徐州,是中国九州之一,辖区为琅邪郡、东海郡、、临淮郡、泗水国、广陵国,位于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黄海以西,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山东省南部、安徽省北部。

可以看到,陶谦的地盘挺大。

陶谦能够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占领这么大一块地盘,是因为他有一支精锐的部队:丹阳兵。

陶谦是丹阳郡人,袁术曾经评价:“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

”当年,西汉名将凭借5000丹阳兵,抗击匈奴8万精骑,在缺乏后援的情况下竭力死战,打到只剩400人。

匈奴一贯以彪悍善战闻名,在5000丹阳兵面前差点撤退,得知李陵没有后援,才敢死战到底,由此可见丹阳兵的强悍。

陶谦就凭借从老家带出的一支精锐部队,在徐州多年,统治一直很稳固。

直到杀了一个人——曹嵩。

曹嵩曾经是东廷要臣,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之首。

不过,他有一个更加显赫的身份:曹操的父亲。

当时,曹嵩在徐州下面的琅邪郡躲避战祸。

193年,曹操已经成为兖州牧,他命令泰山太守应劭护送曹嵩到兖州来。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陶谦恼恨曹操动不动就攻击自己,派人在半路上截杀了曹嵩和曹操弟弟曹德。

《》则记载是陶谦的部将,贪图曹嵩携带的财产,在华县与费县的交界处发动袭击,将曹嵩父子杀掉。

无论如何,曹操将陶谦视为杀父仇人,迅速向陶谦发起猛攻。

平心而论,陶谦的军事才能也不低,但比之曹操还是差了一大截。

在曹操的猛攻下,他连吃败仗,退守郯县。

陶谦不得不向求助。

公孙瓒派青州刺史田楷和平原国相刘备前来救援。

刘备手下没多少兵马,他救援陶谦却很。

这让陶谦很感动。

陶谦见刘备兵马实在少了些,索性给了他4000丹阳兵。

当曹操因为兵粮告尽,被迫退兵后,陶谦又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让他屯兵小沛。

自此,刘备有了人马,又有了地盘。

曹操这样就放过陶谦了?并没有。

第二年初夏,曹操继续向陶谦发起进攻。

刘备和陶谦部将等率部攻击曹操,被其击破。

为报复陶谦,曹操大军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陶谦眼见大势已去,打算逃回老家丹阳。

就在这时,曹操后方兖州发生叛乱,曹操只得回师平叛。

陶谦幸运地再次逃过一劫。

在两次被曹操穷追猛打后,陶谦已经了。

195年,在内忧外患之中,陶谦身患大病,不治而亡,享年63岁。

陶谦临死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安排刘备接任徐州太守一职,说:“非刘备不能使徐州安定。

”刘备还想表示一下谦虚,在陈登、的再三劝说下,最终成了徐州新的主人。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袁绍家族拥有如此之大的实力 为什么还是输给弱小的一代奸雄曹操呢

还不知道:为何会被弱小的打败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是末年最强大的门阀。袁术占有江淮一带,兵坚良足,袁绍占领北方四州,东汉十二州,袁士占领了一半以上地盘,而且都是经济发达地区。袁氏家族这么强的势力,如此一手好牌却弄砸了,确实是“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反被实力弱下的曹操打败,而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呢? 我们先来简单手说袁绍家族吧。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东汉末期大混战时期的大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典型的门阀世家。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从曾祖袁安开始连续数代为高官。 那么拥有如此实力的袁绍家族为什么会败给曹操呢?其实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袁绍家族内部不合 袁氏家族的第五代嫡长子并不是袁术,而是袁绍和袁术的哥哥——袁基,并且继承了位列三公的父亲袁逢的爵位身为袁逢的嫡长子,在袁逢死后,袁基便是袁氏家族当代族长,而袁基同时位列九卿,官位远高于同一时期的袁绍和袁术,所以无论是族,还是官场,袁基都是袁氏家族的“扛把子”,在他面前,袁绍和袁术只有乖乖听话的份。 袁基死后,谁来继承袁氏庞大的政治遗产?四世三公的光环和号召力,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人才资源,谁不眼馋?袁术自认为是嫡子,袁基死后自然由他来继承政治遗产。但袁绍也不乐意啊,“我比你大,之前我还是各路诸侯公推的盟主。我比你有资格!”原本合作不错的兄弟瞬间!袁氏家族覆灭已成定局。 2. 袁绍病死,无明确继承人 官渡之战两年后,袁绍病死。死之前袁绍本想立小儿子为世子,继承自己的遗产,但这样做就破坏了中国传统礼法中的“”,所以袁绍自始至终都未明确表态,这就为袁绍集团后来的内斗埋下了隐患。 袁绍手下的大部分人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欲以袁绍嫡长子袁谭为继承人,但还有另一派支持袁尚,后来为了争夺继承权,兄弟二人渐成仇敌,便宜了曹操,让其轻易就吞并了袁氏大好基业! 3.袁术称帝,袁绍刚愎自用 先来说袁术本来占据的地方很好,在江淮一代,,虽然当时天子已经没有实权,但是却是汉朝的象征,采取了另立,所有有诸侯共同讨伐董卓。 可袁术自立称帝,当时的诸侯都有当皇帝的想法,只有袁术做出了实际行动,但当时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袁术称帝是僭越,遭到了部下的反对,,加上曹操,和的夹攻,而当时又闹饥荒,袁术走投无路,吐血而死,袁术势力灰飞烟灭。 袁绍,袁绍相对袁术还是有才能的,他势力最大时占据四州之地,曹操都不如他,袁绍统一北部以后南下要跟曹操掰掰手腕,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于刚愎自用,错失良机,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袁绍的儿子也相继被曹操消灭。 总的来说袁氏兄弟成事于“四世三公”,也败于“四世三公”。如果没有“四世三公”的招牌,他们也不可能发展壮大,如果二人联手完全可以成就天下,但二人彼此对立,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完全是咎由自取,袁绍败于能力欠缺,袁术败于自己作死。袁术给人的印象是狂妄自大、毫无优点。究其原因,一是袁术称帝。而袁绍失败就是能力不行。和袁术性质不同,汉末乱世,群雄并起,最终成就天下的是“普通人”的曹操,,;而世家出身的袁氏一门却最终烟消云散,可见成大事的出身真未必有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袁绍实力远胜一代奸雄曹操,官渡之战为什么会惨败?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作为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的结果充满了太多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可不论是巧合也好,必然也罢,袁绍能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除了他的对手能力很强以外,还与自己的愚蠢有关。不难发现,正是因为以下这几点区别,才让战争走向发生了惊天逆转。 一、战前庙算,先输一着 早在双方开战之前,曹操和袁绍就进行了战前庙算。这是古代战争中很常见的一个步骤,主要是分析敌我双方局势,完成战略部署,以此来对战争走向有一个大概的估量。曹操在这次庙算中,表现出了自己决胜的勇气,而的“十胜十败论”,更是鼓舞了群臣。由此,曹操一方可谓是摩拳擦掌,充满了必胜的斗志。曹操的兵马虽然不如袁绍,但他能取胜的其中一点便在于,所有的力量都凝聚成了一个声音。 而反观袁绍一方,其麾下谋士不仅没有统一意见,还让、这两位一流谋士失去了袁绍的信任。沮授的建议其实非常高明,他认为袁绍应该在徐徐发展两年,曹操必败无疑。按理来说,袁绍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在河北,这里地广民丰,物资丰饶,非常适合日后的发展。而曹操占据的兖、豫二州,则是饱受战乱之地,极其缺乏人口和钱粮。 曹操的目的不言而喻,他想要速战速决打败袁绍,从而夺取富裕的河北地区。但袁绍却偏偏自视甚高,他并没有意识到曹操这个昔日小弟,如今已经成了气候。所以袁绍进军官渡,是自己的意气之争,而他自己在战略上的部署,也是随心所欲。如此一来,袁绍在先锋之战中便吃了一个大亏。,麾下勇将、死于非命。 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从《志》相关传记的介绍来看,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迟钝、多疑、犹豫也成为了他的一大败笔。对此,说他是“外宽内忌”,是极其准确的评价。意思就是说,袁绍善于做表面功夫,从他早年为父母守孝六年,到后来的不畏强权、、善待百姓等等,都是他刻意维持出来的一个形象。在不少士子眼中,袁绍是一个明主。不然他也不能顺利得到沮授、田丰等忠正之士的效忠。 可事实上,袁绍这个人有着世家大族的通病。尽管他是庶出,尽管他表现得很宽厚,但袁绍骨子里是非常高傲的。他看不起,看不起曹操,甚至看不起,还打算自立为天子。这些迹象都表明,袁绍并非是个善于纳谏之人。而且他对沮授等人,始终留有一份戒心。 有个叫的谋士,其智谋不高,但很懂得袁绍的心思,所以一些袁绍不好开口的事情,都由此人来提出。而从袁绍的表现来看,他为人刚愎自用,,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模样。沮授、田丰智谋出众,袁绍并非是不知道,但他始终抹不开自己的面子。所以他宁可损失惨重,也不愿听从沮授的谋略,便是出于这种可笑而又自卑的心理。 三、内斗不止,内患未平 除此之外,袁绍麾下谋士的内斗,最终葬送了整个袁绍集团。家族喜欢内斗,开始是袁绍与相斗,后来是袁谭与对峙。就连袁绍麾下的多位谋士,也是互相攻讦。如田丰、、沮授等人,他们都是出自冀州,为河北地区人氏,还是前任冀州牧韩馥的旧部。而像郭图、、等人,则是袁绍的老部下,都是出身豫州,属于河南地区人氏。要知道,古人是有着很强烈的乡党情怀的。也正因如此,袁绍更加信赖郭图、许攸等人。 沮授、田丰善于进谏,可他们却不懂得变通,让袁绍很没面子。所以他多数是不予采纳的。而郭图、淳于琼等人,则非常善于揣摩袁绍的小心思,因而得到袁绍的倚重。 后来在官渡之战期间,一直不声不响的审配,却忽然扣押了许攸的亲属。这就导致后者怒而叛变,转向了曹操大营。在许攸建议之下,曹操发动乌巢之战,一举摧毁了袁绍的大半粮草。而就在此时,郭图的谗言又让叛变,最终令袁绍陷入了绝境之中,从而惨败而回。 官渡之战到袁绍败亡,其实中间还有两年的时间。如果袁绍措施得当,很快便能控制住局势,日后也未尝不可。但讽刺的是,袁绍刚回到邺城,冀州各地便相继发生了叛乱。无奈之下,袁绍只好拖着病躯前去平叛。 另外,河北腹地的黑山军张燕,也是袁绍的心腹大患之一。在沮授给出的战略构想中,当时袁绍的首要大敌是,其次便是黑山军。由此可见,袁绍对河北地区并非是完全掌控。说白了,这也是袁绍自视甚高的一个原因。如果他向曹操学习,先将河北地区的内患清除掉,那么他即便在官渡之战中惨败,也不是没有喘息之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