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在史书的记载中虽然表现得比较无能,但他因为是汉武帝宠爱的妃子的哥哥,靠这层裙带关系,在、去世之后受到了重用,成为了武帝最为倚重的军事将领,全面接手负责率兵对匈奴的指挥作战。
李广利能被封为将军,怎么也避不开那个“”的李夫人。
这位李夫人的得宠过程,虽然在《汉史》或《》等书中的记载不是很统一,但有一个事实是她确实是得到了武帝的宠爱。
从相关记载来看,这个李夫人也算得上是一个有智谋的女人,她在生重病临死前,死活都不肯与武帝再见一面,而她给出的这个说辞直指人心:“所以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
我因为容貌美好,得以从微贱地位获得宠爱。
以美色事人者,色衰则爱意松懈,爱懈则恩义断绝。
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一定会厌恶抛弃我,还怎么会记得怜悯录用我的兄弟呢!”这个李夫人死后,据说,武帝曾将她的画像挂在甘泉宫以示怀念,她还被武帝梦到过,武帝曾让方士设坛做法与其相见,他的两个哥哥李延年、李广利都受到加封。
李广利能被封为征讨大宛的贰师将军,另一个缘由还是因为汗血马。
汗血马本名阿哈尔捷金马,原产地在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它外表英俊神武,体型优美、轻快灵活,具有无穷的持久力和耐力,可以长距离的骑乘,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故被称之为“”,等许多帝王都曾以这种马为坐骑。
自公元前307年灵王之后,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在北逐匈奴后因为十五年而亡,这就为匈奴人的复苏统一提供了机会。
建立时,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自此后成为了汉朝最大的威胁。
文帝时,曾在《言兵事疏》中曾就匈奴骑兵与汉朝军队的优劣问题进行了探讨,定下了“以蛮夷攻蛮夷”和募民实力之策,此后汉朝开始重视准备对匈奴作战问题,开始有计划地建立与匈奴军队作战习性相同的军队,骑兵部队得到重视。
景帝平定后,国家的战略作战方向开始转向匈奴方向,这也就为武帝的对匈作战提供了现实可能。
对匈奴作战的主力是骑兵部队,马是骑兵纵横驰骋的基础,在通过与匈奴的一系列战事之后,武帝看到了中原马的不足,为马而战自然也就能想得通。
咱们中国人知道汗血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6年,那时,张骞从西域出使回来后,在向武帝报告西域各国情况时曾说:“在我国正西方一万里处,多产好马,马汗像血一样红。
”大约在公元前114年,武帝得到了大宛出的汗血马,非常喜爱,命名为“天马”。
此后,去大宛搜求汗血马的汉朝使者在路上接连不断。
公元前104年,又有使者向汉武帝报告说:“大宛有好马,藏在贰师城中,不肯献给汉使。
”武帝于是派人带着黄金千斤和金马,去大宛请求交换。
大宛国一致认为汉朝对他们无可奈何,没有同意。
汉使离开时,大宛国随后派郁成王拦截杀死汉使。
据《·汉纪》载,汉武帝想封宠姬李夫人家为侯,于是借着姚定汉等人建议派兵攻取大宛的奏报,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发附属国骑兵及各郡、国品行恶劣的青年数万人,前往征讨大宛国。
在这次征服大宛国返回时,汉军挑选带回了数十匹好马,中等以及下的雌、雄马三千余匹。
从此来看,崇尚武功的汉武帝派兵征服大宛,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爱马的私欲,而为是为了改良战马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尽快适应当时战争发展的需要。
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主要是因为武帝想让他率兵征讨大宛,并希望他能在贰师城取得好马。
贰师城 ,在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的奥什(或译作奥希)地区。
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兵西征大宛国,因为沿途小国都在据城坚守,一路攻伐到郁成城(今位于乌兹别斯坦境,与我国交界不远)时兵员大减,兵败受阻,被迫退回敦煌。
公元前103年,浞野侯赵破奴率领的两万汉军被大宛国全歼,赵破奴投降。
公元前102年,李广利得到汉武帝再派来的援军后,分兵数路,从南北两道,再次率兵出征。
这次因为兵多将广,沿途小国无不开门纳降。
有一个轮台国,在当时是西域36国中的城邦之一,因为不降被李广利屠城。
之后,汉军就很顺利地到达大宛国,断水围城四十余日,逼得大宛国内乱。
李广利随后接受了对汉朝友好的大宛贵族的求和条件,扶持味蔡为大宛国国王,与其订立盟约后罢兵而还,此后西域各国震恐,派往西域的汉使因此越发顺利地完成使命。
之前,我以为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是最先唯一的以未来即将要征服的作战地区地名给将军命名的,在对《汉史》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情况之前已经有了。
比如,汉武帝为了驱逐匈奴,让汉使不受阻拦,曾派浮沮将军,率军从九原出塞两千余里,至浮沮井而还;曾派匈河将军赵破奴,率军从令居出塞数千里,至匈河水而还…… 因为裙带关系受宠的外戚,虽然有机会建立功绩,但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这个李广利也不例外。
李延年的弟弟李季因“奸”乱后宫,李延年和李季兄弟宗族被汉武帝下诏诛灭,当时李广利因正在攻打大宛未归,未受牵连。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与匈奴右贤王战于天山,一句“虽胜犹败”让自己被下狱,后来受到了宫刑。
公元前91年,太子在巫蛊之乱中被逼自杀。
公元前90年,匈奴再次入侵,汉武帝派李广利率大军抵抗匈奴,因为丞相刘屈髦的巫蛊事件和密谋推立刘髆为太子事件被人告发,受到追究,后来又因为兵败而投降匈奴,因受到汉朝投降匈奴卫律的嫉妒,被匈奴单于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冯异早在刘秀的哥哥被杀不久就跟随刘秀,多年南征北战,功劳显赫。
据说在征战间隙,一些将领常常在一起聊天,吹嘘自己的功劳,此时冯异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大树下,所以麾下士兵给他起个名号叫“大树将军”,由此可见,冯异为人谦逊。
话说当年刘秀消灭王郎,平定河北之后,实力逐渐雄厚,于是脱离更始政权。
更始帝派舞阴王李轶、大司马、讨难将军苏茂等人率军三十万镇守洛阳。
而刘秀委任为河内太守、冯异为孟津将军,以抗御朱鲔、李轶,但兵力处于弱势。
李轶早些年是和刘秀一起举兵的,和刘秀也算是相识之人,但后来投靠了(后来的更始政权)。
冯异给李轶写了封信,分析了更始政权所面临的问题,指出更始政权必败,劝告李轶要给自己留条后路(《冯异传》:今长安坏乱,赤眉临郊,王侯构难,大臣乖离,纲纪已绝,四方分崩,异姓并起,是故萧王跋涉霜雪,经营河北。
方今英俊云集,百姓风靡,虽邠岐慕周,不足以喻。
季文诚能觉悟成败,亟定大计,论功古人,转祸为福,在此时矣。
如猛将长驱,严兵围城,虽有悔恨,亦无及已)。
李轶并非原绿林军出身,虽是投靠更始帝,得到封赏,但毕竟不如原绿林军的将领。
李轶为自己着想,答应了冯异,投靠刘秀,同时不再与冯异大军交战。
冯异利用时机,率军向北攻取上党郡两城,又南下攻取河南成皋以东十三县,归降者十余万人,并在士乡(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击败更始政权另外一个将领武勃的大军。
武勃曾派人向李轶求援,李轶闭门不救,坐看武勃战败(《后汉书》:武勃将万余人攻诸畔者,异引军度河,与勃战于士乡下,大破斩勃,获首五千余级, 轶又闭门不救)。
从史料来看,李轶纯粹就是个投机分子,当年绿林军强,他背叛刘縯刘秀,投靠绿林军,参与杀害刘縯,李轶也得到相应的回报,更始帝封他为舞阴王。
但如今看到更始政权不稳,刘秀势力逐渐庞大,又想投靠回去,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况且李轶是杀害刘縯的主谋之一,刘秀和刘縯兄弟情深,怎么可能还接受李轶呢?李轶一开始也担心刘秀不接受(《后汉书·冯异传》:虽知长安已危, 欲降又不自安),心中不安,但仍然答应冯异,想给自己留条后路,这是典型的投机行为。
冯异将与李轶秘密交往之事上奏给刘秀,刘秀果然不接受李轶的投靠。
刘秀和刘縯兄弟情深,当然不会容忍杀兄的仇人。
于是刘秀故意泄漏李轶与冯异通书信的内容,更始政权大司马朱鲔得知后大怒,派人刺杀李轶。
更始政权的军队陷入内讧,军队分崩离析(《后汉书》:光武故宣露轶书,令朱鲔知之。
冯异与寇恂合兵击破更始政权苏茂部,冯异再率所部渡河攻朱鲔,击败朱鲔,朱鲔逃归洛阳。
更始帝以洛阳为中心构建的有30万大军驻守的防线就因为李轶这个二五仔而被刘秀攻破。
捷报传到河北,刘秀认为时机已到,登基称帝,即光武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