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影视剧时,经常会看到某位武将身陷重围,却又神勇无比、大杀四方的场景。
影视剧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往往就会通过这样的桥段来彰显武将的骁勇,但《二十四史》这类正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古代的武将真的能够以一敌百吗? 公元399年,刘裕奉命率领一队骑兵(不到百人)侦查敌军动向,然而很不巧的是他们真的碰到了,而且是正面遭遇。

刘裕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派一人回去报信,其他人迎战敌军,为大军的到来拖延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手下已经死了一大半,刘裕却越战越勇,杀了上百人。
后来大军赶到,起义军留下了数千具尸体退逃。
再来说一个例子,西楚霸王项羽在逃亡过程中,仍杀得汉军肝胆俱颤,一人斩杀一名汉将、百名士兵。
当项羽逃到乌江边时,自觉无颜回去见江东的父老乡亲,于是下马与汉军死战,杀掉了几百名汉军,自己也身受重伤,战斗力大损,最终自刎而死。

为何古代将军能以一敌百,除了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远超常人外,装备的优势也是一大原因。
有些比较穷的国家,甚至连给士兵配齐战甲都做不到,需要用藤条等材料代替,虽然更轻,但防御力低也是一大致命问题。
武将所穿的甲和所用的武器则不同,都是精心打造出来的,无论是防御力还是攻击力都很强,在对付士兵时效果也很明显。
古代武将既然这么强大,那现代人能否做到以一敌百呢?日本某电视台就曾做过一个实验,请来了3名奥运国家队的击剑选手,与他们对战的是50名业余击剑爱好者。
他们的胸前都固定着一个气球,只要被击破就相当于死亡。
战斗开始,3名击剑选手紧紧靠在一起,迅速占据边缘,可以使一面不受敌。

在这场测试中,奥运选手与业余爱好者之间的差距就体现地淋漓尽致了,3人先后挤破了25名业余爱好者胸前的气球,但他们的动作幅度也出现下降的趋势。
8分钟后,现场只剩下1名击剑选手和6名业余爱好者。
在又“杀死”4人后,最后一名击剑选手的气球也被戳破了,场上只剩2名业余爱好者。
50人只剩2人,平均每名击剑选手干掉了16名业余爱好者,以一敌十做到了,但距离以一敌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随机文章惊现昆仑山冰封真龙照片,传闻登山队偶遇真龙被真气所伤尼泊尔卢卡拉机场,唯一飞机不受控制的机场北极有过企鹅吗,专家认为北极没有企鹅(大海雀并不是企鹅)中国风水师断日本龙脉,日本军刀楼意图不轨/中国转移煞气到日本改变生活的未来黑科技,盘点十大未来可能出现的科技/寿命延长30%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白袍将军陈庆之真的一生无败绩吗?陈庆之简介
公元525年,四十二岁的有了生平第一次带兵机会,陈庆之奉命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后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领兵两千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北魏不肯白白将徐州拱手让人,于是派两位宗室元延明、元彧领兵二万与陈庆之交战,从未打过仗的陈庆之竟以两千人马击溃敌军,本来此战应以胜利收尾的,只是主帅临阵投敌,还是让陈庆之深感无奈,他由此感到战场上世事难料,只得匆匆斩关后退,即使这场战争陈庆之没能凯旋而归,但天下人皆知陈庆之。 公元527年,陈庆之从曹仲宗伐涡阳,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魏之涡阳(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陈庆之乘魏军远来新至,仅指挥百人击破其前锋。后又与诸将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交战频繁,将士疲惫。此时,军中人都劝其退兵,陈庆之坚持决战。他夜袭涡阳城,让涡阳城主王纬乞降。初战涡阳,梁军乘胜进击,斩获甚多。陈庆之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而其作战的手法也愈成熟。让陈庆之成为神话的是,他护送进击洛阳的北伐。 萧衍派飙勇将军陈庆之护送魏奸元颢北归,陈庆之遂身披白袍,率7000人,横扫河洛,14月内连下魏32城, 攻无不克。大小凡47战,以7000兵力,先后破魏军丘大可7万、杨昱7万、元天穆数万,降费穆2万,直陷魏都洛阳。 是对这场北伐的一个小结,从数据上看,着实令人惊叹,一人率七千军队攻打几十万北魏人马,其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如果我们细究一下会发现,史书对陈庆之的战斗力又吹嘘之嫌,而陈庆之也并非后人所说无一败绩。 如果我们详加考辩,就会发现,南朝史书特别是姚察、姚思廉父子所著的《梁书》、《陈书》浮夸和隐讳现象十分严重,对于梁朝的惨败绝口不提,无一字言及溃败之迹。另外梁朝的很多丑事,“如郗皇后之妒、徐妃之失德、永兴公主之淫逆”,《梁书》也一概给予隐匿不载。作为北魏一朝正史的《魏书》,在其刚成书不久就引发极大的争议,不少人将这本史书骂作“秽史”。在军事方面,对比两边的史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两边都存在对战绩的浮夸现象,但《梁书》喜欢夸大击败的军队数量,《魏书》则经常出现小小一仗就俘虏几十个有名有号的南朝将军的记载,就是一个喜欢吹嘘歼敌数,一个则吹嘘吹斩将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正所谓虎毒不食子 戚继光真的杀了亲生儿子吗?
末年,日本国内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一些商人、武士、浪人铤而走险,离开本土,前往朝鲜及中国东北寻求生存,倭寇逐渐形成。 初年,中国国力强盛,兵甲完备,倭寇并未对中国造成多大的损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统治者逐渐堕落,朝政腐败,军备松弛,到了嘉靖年间,倭寇之患发展到极致。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抗倭将领,民族英雄。网络配图 关于戚继光剿除倭寇的光辉战绩,民间至今广为传颂。但是,民间传说戚继光为了严明军纪,曾处斩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是真的吗? 这个说法来自年间的《连江县志》:更闻,公既平连江,移兵宁德,以其子为先锋,传达退缩者斩。其子登白鹤岭,见倭势甚盛,回首欲有关白,立斩以徇,三军股栗。根据这段记载,我们知道,戚继光明确下达了后退斩首的命令,他儿子不顾军令,擅自退军,被他正了军法。网络配图 但是,有关这个说法,也存在许多质疑。 首先,从文献记载上来看,这段事迹属于“孤证”,在《》、《罪惟录》、《戚继光传》等较为可信的史料中都找不到关于此事的记载。而且在年间的县志中没有记载,它却出现在乾隆年间的县志中,这有点说不过去。可能编写县志的人也对这段事存有疑虑,所以在开头用了“更闻”二字。 其次,根据《戚继光墓志铭》记载,戚继光的正妻只生了一个女儿,他在军中所纳的几名小妾倒是给他生了戚祚国、戚安国、戚报国、戚昌国、戚兴国等几位儿子。但白鹤岭之战时这些儿子大的不过几岁,小的尚在襁褓,怎么可能率兵打仗?网络配图 因此,按照“孤证不证”的原则,历史学家们认为戚继光斩子的事并不真实,很可能是后人为强调戚继光军纪严明,执法如山,给他添加的演义成分。 而在戚继光的军事著作中,倒曾提到过: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绝不干预恩仇。这只是戚继光为强调军令的不可更改,表明自己的态度,并非确有其事。很可能是后人根据这句话,附会出戚继光杀子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